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对策与研究
2010-08-15周萍萍
周萍萍
(中共黑龙江省直属机关党校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一、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概况
近年来,全省旅游系统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融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中,创新工作思路,打造旅游精品,更新促销战略,优化发展环境,使黑龙江省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态势。
(一)黑龙江省旅游业的重要地位
1.旅游业对经济发展具有显著带动作用。一是促进经济增长。近五年黑龙江省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6.1%,快于同期GDP增速4.6个百分点,拉动经济作用不断增强。二是有效刺激消费。我省旅游业作为市场需求旺、消费潜力大的产业,每增加1元收入,相关行业收入能够增加4至5元。三是促进投资增长。旅游业除了对公路、铁路、民航、水运等基础设施提出新的需求以外,还大大促进了宾馆饭店、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等旅游领域直接投资的显著增长。
2.旅游业对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旅游业发展直接带动交通运输、宾馆餐饮、贸易和文化娱乐的市场繁荣,进而促进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同时还间接推动农业、工业和城市建设的发展,直接和间接影响的细分行业多达100余个。有利于改变我省一、二产业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局面,加快我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步伐。
3.旅游业对社会协调发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一是扩大就业。据统计,旅游业每增加1人直接就业,就可以带动其它行业5人就业。这对吸纳下岗职工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缓解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压力,维护社会稳定,有着十分重要意义。二是促进对外开放。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能够吸引大量的人流、信息流、资金流,增强人们的开放意识,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投资环境。三是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发展旅游业可以增强发展活力,加快地方经济发展,提高群众收入水平;可以促进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可以促进交流与交往,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友爱;可以让人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求,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二)黑龙江省旅游业的特点
1.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呈上升趋势。目前黑龙江省已有9座城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07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429.31亿元,增长22.33%,相当于全省GDP比重的6.07%,首次突破6%的大关,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0.74亿元,比上年增长22.06%;旅游创汇6.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0.54%,在国内排名第13位。据不完全统计,全省旅游核心产业就业人员约16万人,旅游经济就业总量达150万人,约占全省就业总量的10%。旅游业已成为黑龙江省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且发展势头愈发强劲。
2.旅游资源得到初步开发利用。近年来,黑龙江省加快实施大项目牵动战略,推进旅游资源整合进程,深度开发旅游精品,面向国内外市场,推出了一批特色旅游产品。全省已形成环哈尔滨旅游中心区向全省辐射的5条骨干长线、50多条中短旅游线、旅游景区300多个,已有18个口岸开通了边境游,边境旅游线路达20多条。各地都根据自身资源、市场特点,定位了旅游形象,推出了主打产品线。
3.旅游发展环境有所改善。早在2000年,黑龙江省政府就提出了“突出特色、抓住重点,高立意、高标准,大气魄、大手笔,逐步把旅游业建设成支柱产业”的战略思路,并设立了旅游发展金。各级政府相继出台政策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和服务环境。省人大颁布了《黑龙江省旅游管理条例》,省政府陆续出台了《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法规。
4.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全省拥有星级饭店280家,其中五星级3家、四星级36家、三星级113家;旅行社458家,其中国内社382家、国际社76家;A级旅游景区151个,其中5A级1个、4A级17个、3A级67个;S级旅游滑雪场27个,其中3S级11个、2S级10个、1S级6个;工业旅游示范点12家,其中国家级7家;农业旅游示范点35家,其中国家级20家;家庭旅馆61个;旅游漂流经营场所12家;旅游规划资质单位9家;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36所;旅游职业学校16所;旅游培训中心11家。
二、黑龙江省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我省旅游产业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在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我们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全省各地对发展旅游产业的认识有所提高,对旅游产业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强,但许多地方仍停留在“口头重视,行动忽视”、“文件重视,实际轻视”的阶段,对旅游产业认识不全面、不到位的问题依然广泛存在,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认为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关键还是要依靠工业、依靠大项目带动,没有把发展旅游产业放到应有的位置。二是认为我省旅游资源先天不足,自然资源季节性强,文化底蕴不够丰富,旅游“半年闲”问题很难解决,旅游业也很难有大的发展。三是认为旅游业投入大、产出慢、不易尽快取得成绩,受急功近利的思想左右,使发展旅游产业仅停留在一般性号召上。这些认识表明我们还不能很好地判断现代旅游产业的发展趋势,还没有从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来认识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二)旅游产业发展方式粗放
一是缺乏长远、可行、高水平的总体规划,旅游规划、策划、创意水平不高,一些优势旅游资源缺乏科学的市场定位和形象策划,规划多头、遵循无序的现象也较为普遍。二是旅游产业市场化、集约化、国际化水平不高。“建个大门就收费”、“边开发、边投入、边收益”等初级阶段的发展模式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等与国际先进水平更无法相比。三是缺乏“大景区”建设理念。不少地方只注重单个景点建设,景点与景点之间缺乏相互支撑,对周边环境和配套设施缺乏规划、建设和整治,“有景点没景区”的问题广泛存在。四是旅游景区文化内涵挖掘和创造不够。文化资源收集整理和硬件投入不足,旅游产品吸引力、生命力不强,金上京、渤海国等极具历史文化价值的景观和遗存尚未形成品牌和规模,文化创新和新文化创造更未引起重视。五是旅游管理和服务粗放。规划设计和管理人才短缺,导游等从业人员素质偏低,服务质量和水平不高。
(三)体制机制建设滞后
旅游资源管理政出多门,职能交叉重叠,造成政策打架、行为掣肘,严重阻碍了旅游资源的统一开发和有效保护。代表政府统筹旅游业发展的各级旅游主管部门,对旅游资源开发、建设、监管乏力,职能弱化,存在“小马拉大车”的现象。
(四)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欠账较多
一是旅游交通瓶颈制约严重,旅游景区可进入性差。一些公路质量不高,交通耗时长,游客十分辛苦,普遍存在游短旅长现象。通往重点景区列车班次少,航班密度低,旅游旺季客运十分紧张。二是旅游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旅游接待设施分布不平衡,旅游饭店、车船等规模偏小、档次较低。三是旅游公共服务项目不配套。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旅游呼叫中心、旅游厕所、旅游应急救援等服务体系还不完善。
(五)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压力加大
许多景区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倾向明显,个别景区大兴土木、毁林造景,严重破坏了景区的原始风貌,一些历史形成的自然和文化景观正在逐年退化甚至消失。以镜泊湖为例,其核心景区就建有几十家疗养院、宾馆、饭店等休闲娱乐场所。
(六)旅游产业发展环境还不够优良
一是总体政策环境不宽松,缺乏有力度、有量化的鼓励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有关政策法规的衔接协调不够,一些已出台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导致企业负担过重、运营成本过高,严重影响了旅游企业的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二是资金环境严峻。金融部门对旅游产业的歧视性政策依然存在,旅游企业大多面临融资环境差、融资渠道不畅的困境,许多大项目受资金制约难以正常开工建设。三是舆论环境缺失。媒体的引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全省尚没有形成全民共促旅游业发展的意识。
三、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对策
(一)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战略重点
1.冰雪旅游。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已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冰雪盛典,以此为开端的我省冰雪旅游已经初具规模。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冬季的冰雪旅游已经出现了激烈竞争的态势,冰雪旅游为哈尔滨一家独享的时代已经一去不返。在面临竞争情况下,怎样充分发挥黑龙江省冰雪文化优势,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笔者认为,应努力寻求五个方面的突破,来促进我省冰雪文化的发展。一是在构建以哈尔滨市为中心的冰雪文化圈上实现突破。从长远考虑,对于我省的冰雪文化资源,应当进行整体规划和整体运营,形成以哈尔滨为中心的冰雪文化圈,借助哈尔滨冰雪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做大做强黑龙江冰雪文化,从而实现我省冰雪旅游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效益的最大化。二是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上实现突破。我省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应当充分发掘利用。哈尔滨的欧式建筑;开发北大荒和百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所产生的影响;游牧、渔猎人的旧影等等,都是我省的强项。我省冰雪文化的深度开发必须依托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三是在冰雪艺术整体水准的提高上寻求突破。哈尔滨的冰雕、雪雕和冰景制作已经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但这些冰雪产品技术含量多,艺术含量少。要发展以哈尔滨为代表的我省冰雪文化,应当从冰雪文化的整体艺术水准的提高、特别是主要艺术门类寻求突破,除直接用来制作冰雪产品外,还可以衍生出以冰雪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影视作品、音乐舞蹈作品、美术摄影作品等精神产品。四是在东北亚国际区域合作上寻求突破。哈尔滨地处东北亚的中心地带,陆、海、空交通便利,占尽地缘优势。作为比邻俄罗斯的省会城市,哈尔滨发挥优势特色就是要做好、做足东北亚的文章。只有真正迈出国际区域合作的脚步,我省比邻俄罗斯的优势才能得以充分发挥。五是在主体参与的广泛性上寻求突破。冰雪节被视作一个经营项目,一切围绕效益转,游客似乎成为冰雪文化活动的主体,以往群众性的冰雪文化活动正逐渐消失,本地居民对身边的冰雪文化活动越来越感到陌生。哈尔滨的冰雪文化活动始于民间,冰雪文化活动必须将本地居民视作参与的主体。对于外地游客来说,观赏冰灯、雪雕固然重要,而与当地居民一起,感受冰雪带给人的乐趣,更是一种享受。
2.生态旅游。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自然纯净,千里积翠,山清水秀,物产丰富,是中国首屈一指的生态旅游胜地。春赏杜鹃、夏享清凉、秋看五花山色、冬游冰雪世界,四时风景变换多姿。大小兴安岭拥有诸多中国甚至世界级的生态旅游资源:一是大生态。大兴安岭面积8.46万平方公里,小兴安岭面积13万平方公里,水体、空气等环境指标非常接近自然本态,区内遍布森林、湿地、河流、火山等生态资源,层峦叠翠,鸟兽云集,构成了中国北部气势磅礴、原始纯净的自然生态区。二是大森林。大小兴安岭拥有面积巨大的被称为“地球之肺”的森林。两岭森林面积总和高达1010万公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绿色氧吧”。三是大界江。当今世界唯一未被污染的两国之间最长的界河——黑龙江,源头位于大兴安岭,流经小兴安岭,幽远而神秘,沿江风光旖旎,充满异国风情,对中外旅游者极具吸引力。四是大冰雪。大小兴安岭降雪量大、降雪早、降雪期长,是我国积雪日较长的地区之一。其中大兴安岭是我国每年最早开始滑雪的地方,适宜开展冰雪探险和健身项目,小兴安岭是观赏雾淞和滑雪的好地方。五是大熔岩。小兴安岭边缘的五大连池火山是世界地址公园,素有“火山博物馆”之称,是世界三大冷矿泉产地之一。汤旺河林海奇石、朗乡石林、嘉荫茅兰沟、南岔仙翁山是中国北方罕见的地质奇观。六是大湿地。大小兴安岭拥有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资源。其中大兴安岭湿地面积106万公顷,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6%,湿地类型独特。小兴安岭有中国最大的森林湿地——大沾河湿地以及面积较大的大平台、嘟噜河、苇河等湿地。七是河流密集。大兴安岭境内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7条,小兴安岭共有大小河流700余条,适宜开展各种漂流旅游。
3.其他旅游。一是充分利用黑龙江省一些欠发达乡镇的旅游资源,探索和建立旅游扶贫机制,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体验农业,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充分利用我省老工业基地雄厚的工业基础,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积极开发利用装备、石油、煤炭等行业的旅游潜力,切实发挥旅游产业在资源型城市转型中的促进作用。二是充分利用我省大边界、大界江(湖)方面的旅游资源,积极发展边境旅游。我省与入境我国旅游前三位的日本、韩国和俄罗斯都相毗邻,具有开发边境游得天独厚的条件。在对口边境城市组建旅游咨询中心,开创跨国旅游基地,推出适合当地市场需求的精品旅游产品,建立我省边境游的品牌形象。三是充分挖掘我省旅游文化资源和边疆少数民族风情特色,大力开发文化旅游产品,强化文化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提高旅游的文化附加值。我省创作的大型现代民族风情歌舞晚会《恩都力乌拉》和冰上杂技晚会《冰上北极光》已经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
(二)发展黑龙江省旅游业具体对策
1.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构筑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格局。一是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研究确定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举措。旅游产业发展规划要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与全省产业布局相衔接,设施建设要与城市发展及交通、能源、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相配套,项目建设要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相协调,旅游经济发展要与文化事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旅游总体规划要与各种专项规划相统一。二是进一步加强对旅游业的宏观调控、行业指导和市场监管。要加强旅游行业规范化建设,大力推行旅游服务标准化、国际化,健全和完善旅游咨询、游客投诉和遇险紧急救援等旅游服务工作机制,促进旅游服务质量全面提升。三是突出发展重点,发挥好政府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各级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额度,并确保资金集中投放,避免"撒芝麻盐"现象。建议每年确定一个主题,通过政府资金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投入,争取一年做成一件大事。四是加大宣传推介工作力度,有重点、分层次、分阶段地在全国有影响力的电视、网络等媒体上进行旅游目的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宣传。要调动省内各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性,提高全民发展旅游产业的意识,营造“人人都是宣传员”的良好氛围。
2.推进旅游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增强旅游经济发展活力。一是形成责权利相统一、人财物相配套、规划建设管理相衔接的高效运行机制。学习借鉴吉林省长白山旅游景区的管理经验,在黑龙江省重点景区建立管理委员会,由省政府直接领导,对景区实施统一管理、保护、利用、规划、建设。探索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打破景区、景点垄断经营格局,引入竞争机制,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率。二是推进旅游产业投融资机制创新,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资、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旅游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由政府搭台策划、论证、包装一批旅游产业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大型旅游企业和战略投资者,通过兼并、参股、收购、特许经营、租赁承包等多种合资合作方式参与旅游开发和经营。三是推进旅游企业经营机制创新。通过政策、资金、智力扶持,增强旅游企业自主创新能力,鼓励支持旅游企业改进经营方式,积极探索旅行社混业经营、旅游饭店连锁经营、旅游交通企业联合经营、旅游景区集团化经营和旅游企业网络化经营等现代经营模式,推动企业管理的现代化和科学化。
3.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旅游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一是加快优化要素结构。要以“游”为中心,进一步优化“吃、住、行、游、购、娱”诸要素结构,切实改变一味地拼资源、拼投入、拼硬件的做法,充分挖掘旅游文化内涵,加强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和集约经营。二是努力提高科技含量。要提高“科技兴旅”意识,加大政府对旅游科技的经费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要加强旅游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旅游项目(投资)信息系统、旅游景点信息网络、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等旅游管理信息系统的科研投入。三是不断加强环境保护。要严格遵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有效的规划与管理。要建立旅游项目立项的环境影响评估制度和相应的保护、修复资金补偿机制,建立景区环境质量监测和效应评估体系,对景区环境定期检查考核,并制定严格的污染防治与处罚制度,对排放超标的单位和个人采取严厉的经济制裁。
4.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夯实旅游产业发展载体。旅游设施建设是推进旅游经济强省建设的重要前提。首先要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主要旅游区和旅游城市之间与旅游线路配套的公路网络,完善省区间和省内景区铁路通道网络,加快建设我省以哈尔滨机场为中心的轮幅式支线航空网络,努力增加国际航空口岸数。二是加快旅游接待设施特别是高档次宾馆的建设。加速引进国际知名饭店管理集团,积极引导高星级旅游饭店合理布局,着力提升旅游饭店的数量、档次和水平。三是加快景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主要是旅游景区的通讯、交通、电力、供水、环保和信息化建设以及安全、服务等“软实力”的建设。四是加快中心城市旅游功能建设。重点加强旅游咨询中心、游客集散中心、旅游呼叫中心建设,加强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网络建设。要在细节上下功夫,比如在机场、火车站、高速公路入口处设立旅游咨询和服务接待点,在重点景区设立游客中心等。
5.重视发展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保障。一要从娃娃开始培养旅游意识。各中小学校都要组织开展春游、秋游活动,开设滑冰、滑雪课程,使孩子们从小热爱旅游、热爱冰雪,形成人人参与的氛围,在全国树立起“冰雪运动在龙江”的形象。二要支持我省高等院校旅游相关专业和学科的建设,在制定规划、培养教师、建设基地以及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适度扶持,加快培养高素质的旅游管理人才、旅游规划和营销策划人才以及复合型的旅游服务人才。三要进一步规范旅游职业教育标准,办好一批重点旅游职业学校,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为旅游市场培养急需的实用型人才。四要依托现有旅游教育资源,建立全省旅游专家库,设立专项科研资金,组织专家对我省旅游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热点难点进行研讨、咨询,为我省旅游产业发展提供长期的智力支持。
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提出要重点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快发展。旅游业当今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同时也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旅游业作为我省国民经济的一支新兴产业,近些年来伴随着经济迅速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而有了长足的发展,其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愈来愈明显,成为促进全省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的重要力量。面对全国经济发展形势给我省旅游业带来的历史发展机遇,要充分挖掘我省的旅游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我省旅游业发展。
[1]王占国.黑龙江省边境旅游业经济发展战略思考[J].学习与探索,1995,(6)
[2]徐淑梅.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中的旅游业发展研究[J].东北亚论坛,2005,(1)
[3]周琳.黑龙江旅游业中长期战略问题思考[N].黑龙江日报,2005-12-26
[4]朱正杰,郑昌江黑龙江省旅游业市场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商业经济(哈尔滨),2008,(5)
[5]徐亿军.黑龙江省旅游业的发展新思维[J].商业研究,2006,(4)
[6]徐亿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构想[J].商业研究,2006,(8)
[7]黑龙江省统计局.黑龙江省统计年鉴200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