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雷州半岛阴阳墟形成原因探析

2010-08-15刘岚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5期
关键词:雷州半岛天后宫西汀

刘岚

(广东海洋大学文学院 广东 湛江 524025)

1982年,在广东省曲江县白沙镇大村东南约1公里的北江河西岸发现一处遗址,遗址面积约5万平方米。文化层厚约0.8米,遗物有砖、瓦、瓦当、滴水、影青瓷碗、陶纺轮及青铜器等。瓦当与滴水的图案有莲花纹或龙凤纹。该遗址地处南北水陆交通要道,来往船只多在此停泊,等候一河之隔的蒙涅巡司的检查,因集市日夜营业而得名“阴阳墟”。1984年曲江县人民政府公布其为文物保护单位。[1]无独有偶,在雷州半岛上也有一处阴阳墟,每年三月二十二在雷州市杨家镇西汀村、赤步村、井尾村三村交界的井尾坡(坟地)进行墟市商贸活动,雷州半岛阴阳墟何以得名,如何形成,对此,尚未见有论述,笔者通过实地调查和走访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结合当地的精神信仰、生产生活方式、物产资源及地理环境分析了雷州半岛阴阳墟的形成原因。

一、阴阳墟的得名

雷州半岛阴阳墟的得名不像曲江县白沙镇那么简单,要想弄清楚其得名的原因还要从阴阳墟的字面意义入手,字典中关于“墟”的意义有十多个,如,大土山、土丘、废址、故城、坟墓、乡村集市、村落、场所、位置以及星宿名等;关于“阴阳”的意义也有十多个,如,昼夜、寒暑、人间与阴间、男女、男女生殖器以及星宿名等,结合阴阳墟活动的地点及参与对象及墟市进行的时间诸要素来看,在“阴阳”及“墟”字的众多的意义中,能用来贴切解释雷州半岛阴阳墟这一特定民俗事项的义项却不多,“墟”意义所指便是坟墓与集市;“阴阳”意义所指便是指昼夜、人间与阴间;将“墟”和“阴阳”的意义结合起来,也就能得出雷州半岛阴阳墟所要表达的意义,其意义有两层,一是说明墟市进行的时间是由夜间到白天;二是说明墟市是一个在坟场中举行的,由生者与死者甚至神灵共同参与完成的节日活动。据调查,阴阳墟活动的具体时间是从凌晨四五点开始到下午两三点左右结束,墟市当天,会在井尾坡坟场举行大型的祭祀妈祖游神活动。

二、阴阳墟的形成

(一)阴阳墟的形成与当地民众的妈祖信仰有关

妈祖又称娘妈、天妃、天后,是起源于福建莆田,如今蜚声于世界的海上女神。关于妈祖身世来历,史载:“天后,福建莆田人,世居湄州,父愿,五代时为都巡检。配王氏,生五子一女。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又三日诞后,曰九娘。弥月不闻啼声,故有名默娘,八岁就外传,解奥义,性好礼佛。十三年,老道士圆通至其家,曰是儿具佛性,应得正果。遂授以要典秘法。十六观井得符,能布席海上济人。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升华……自后常衣朱衣,乘云气,遨游岛屿间,里人祀之。(《天妃显圣录》)”民间流传有大量的关于妈祖显圣的传说,朝廷不断予以封赐,历宋、元、明、清,妈祖所获得朝廷敕封达32次之多,至康熙二十六年,其封号以上升为“护国庇民妙灵昭应宏仁普济福佑赞顺垂慈笃佑天后”,清道光十九年则敕封其为天上圣母,在民间和朝廷两股力量的推动下,妈祖信仰随着移民活动由出生地不断地向外播迁,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航海保护女神。

出于出外谋生、逃避战乱、航海经商、为官等多重原因,从唐五代开始,闽南开始了其大批次移民雷州半岛的脚步。文献记载,唐代朝廷出于开发雷州半岛的需要曾“徙闽南之民于合州[2]”,宋元明清时期福建人不断移民雷州半岛,诗文、方志和族谱文献中多有记载,比如,司徒尚纪在其所著《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一书说,“宋元时期,福佬系已自发展为一个族群以后生齿日繁,人地关系越来越紧张,除部分人留在当地谋生外,大批福佬人远走他乡,开始了大规模的民系迁移潮,首选之地即为地理环境相类似的雷州半岛和海南岛沿海,继及东南亚各地……[3]49-50”北宋绍圣四年(1097)被贬雷州的文学家苏轼在《和子赡<次韵陶渊明劝农诗>小引》云:“余居海康……其耕者多闽人也。”宣统《海康县志·金石》载:“海康鹅感村官民,由闽入雷,自宋末梅岭公始。”民国《曹氏族谱》:“远祖讳相公……由闽之建阳,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移居吴邑曹家村。”宣统《海康县志·金石》之《莫公亚崖祠田跋》云:“余西自莆田之武盛里,十一代特奏公判高凉,卒于官,其子因家焉。季有冬公迁雷,盖宋理宗末年也。”吴建华《雷州传统文化初探》一书所引1986年海康县地名普查资料云,原海康县重点调查的18个乡镇494个村103个姓氏,有90%以上的姓氏分别自东晋至清代从福建前来[4]56-57。妈祖是福建人所信奉的海上女神,她不仅能保佑航海活动的平安,还能保佑人丁兴旺,官运亨通、财源广进、家庭幸福、四季平安、六畜兴旺,总之,她可以有求必应。妈祖所代表的乡土情及实用功能决定她必然会随着福建人的四处播迁而到达新的移民地。妈祖信仰被福建人带到了雷州半岛,天后宫在雷州半岛随处可见。

西汀村由林、陈、张、刘、黄、纪、莫、符、何、杜、彭、梁等多个姓氏组成,这些姓氏多数来自于福建,明代迁居雷州半岛,在新的移民地建立村落之后,他们需要通过共同的精神纽带凝聚人心,建立村落社会结构,维护村落社会秩序,同时,满足人们多样化的精神需求,天后信仰必定随着这种实际生活的需要和精神需要在西汀村落户生根并发展。据西汀村百姓说,在乾隆年间,有一年天后诞日,有72家天后宫都来西汀村朝拜,当时的信众多达30万人。西汀村天后宫始建年代不详,但从清乾隆年间西汀村天后宫香火鼎盛的说法,可以推断出天后信仰在西汀村发展的大致脉络。天后宫屡经修葺,2006年,在西汀村林、陈、张、刘四大姓氏的倡导下,村民共同集资重建了天后宫(《重建西汀天后宫序》)。今天后宫坐落于西汀埠头,坐西朝东,前瞰后湾大溪水,后倚井尾山坡,北为井尾村,南尽为稻田。每年妈祖诞前日——三月二十二,西汀村人都会组织由数百人参加的游神队伍进行盛大的游神祭祀活动(游神活动分两场举行,上午、下午各一场,游神队伍从妈祖庙出发至井尾坡坟场,鼓乐齐鸣,在坟场绕行三圈,三圈毕,返回天后宫),请道士祈福(早上游神队伍出发前、下午游神队伍回到庙里之后,中午在井尾坡坟场)。天后诞日村里及临近村落的善男信女都会前来祭拜祈福,出嫁的女儿或在外工作的人也会在赶回家参与庆祝。由上可知,妈祖信仰是阴阳墟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阴阳墟的形成与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有关

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是构成村落经济的三大要素。雷州市杨家镇位于南渡河上游,面积14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6万亩。是雷州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之一。其所属西汀村、井尾村、赤步村三村村民世代以务农为主业,以捕捞为副业。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工具的使用。阴阳墟所卖的传统商品主要是为了满足当地农业生产和渔业捕捞生产及生活需要,比如,用于农业生产的竹木器有米筛、谷筛、簸箕、谷箕、谷围、谷篮、戽斗(1)、勾耙、鸟笼、鸡笼、粪箕、禾桶、草篓、扁担、尖担、风车、水车、手推车、打稻架、犁、耙、镰刀柄、尿勺、木扁担。木尖担等;用于渔业捕捞生产的竹木器有鱼篓、鱼笱(2)、筌圈(3)、栏虱、鱼桶;用于生活的竹木器有:竹箧、菜筐、坐椅、卧椅、床压(垫)、竹席、针线箩、蒸笼、薯丝刨、锅盖、饭盖、竹烟筒、摇篮、竹笠、土坯模、单人床、双人床、婴儿床、婴儿坐车、木笈、木箱、木柜、木桶、脸盆、桌子、凳子、长凳、座椅、谷斗、米升、米桶、饭勺等。在所售生产生活器具中,竹器货量最多,这与当地竹资源的丰富有关。[5]

(三)阴阳墟的形成与当地物产资源有关

清范端昂《粤中见闻》记载,“岭南竹类最繁”,有篙竹、单竹、大头竹、竻竹、桃竹、人面竹、鹤膝竹、马蹄竹、马鞭竹、牛角竹、象牙竹、石竹、蒲竹、篱竹、茏葱竹、符竹、沙箸竹、桃枝竹、慈竹、卬竹、方竹、观音竹等,不可胜数。[6]清屈大均《广东新语》亦云,“岭南奇草,大抵多蕉竹类。”其所记岭南竹类品种更多,其中如苦竹、甜竹、猫竹、筋竹、思摩竹、水竹、扶竹、龙公竹等。[7]除增加竹类品种的介绍之外,还从竹的外观、围径、特性、用途等多方面对岭南竹类做了仔细的介绍,岭南之竹可用作屏障,遮蔽村寨;做筷子;做符;做屋材;编篱落做罩及船篷;造纸;织竹布;为箭、矛等。竹为多年生木质化植物,大都喜欢温暖湿润的气候,岭南所属之雷州半岛地处热带,雨量充沛,气候温润,很适宜竹类生长。明万历欧阳保《雷州府志》载,“竹之产为种有十三,曰麻竹(笋甜,可食),曰紫竹,曰人面竹(近地数节,密如人面),曰凤尾,曰青皮,曰青丝,曰刺竹(笋可食),曰觔竹,曰包竹,曰粉竹(可做器用),曰鉴竹,曰青竹,曰筯竹,曰黄竹。[8]12”清郑俊《海康县志》记,“竹之产为种有十三,麻竹(笋甜,可食)、青竹、刺竹(笋可食)、紫竹、觔竹、包竹、人面竹、人面竹、粉竹(可做器用)、凤尾竹、黄竹、筋竹、青丝竹、鉴竹。[9]28”清刘邦柄《海康县志》则记,“粉竹,因其皮有白粉而名,亦曰单竹,大者径二寸以上,节长及二尺,肉薄,其丝细软,俗作精致竹器用之。[10]91”2010年农历三月二十二,笔者前往阴阳墟进行调查,从调查中了解到雷州市的南兴镇、松竹镇、北和镇、龙门镇四镇都有种植竹子编织竹器的传统,农闲时百姓会从事竹器编织,阴阳墟上所卖的竹器基本上来自这四地。

(四)阴阳墟的形成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关

阴阳墟位于半岛腹部,南渡河(4)上游,据村民讲,西汀村过去有下铺河可与南渡河相通,设港口,水上交通便利,人员往来频繁、物埠繁华。上世纪50年代,西汀村还被指定为国家收缴公粮的粮站,负责收购附近各村镇的公粮。便利的交通条件,频繁商贸往来为阴阳墟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综上所述,阴阳墟的形成原因是多样的,其形成既与当地移民的妈祖信仰有关,也与当地生产生活、物产资源、地理环境有关。

注释:

(1)戽斗,汲水灌溉的农具。

(2)鱼笱,竹制的捕鱼器具。

(3)筌圈,捕鱼的竹器。

(4)南渡河,雷州市最大的一条河流,在过去是雷州市各地与外交通的水上通道。

[1]中华五千年.岭南文化—文化遗址—宋曲江阴阳墟遗址[EB/OL].http://www.zh5000.com/ZHJ D/ctwh/2008-01-22/2175233130.html,2008-01-22/2010-06-14.

[2]宋锐.《雷州人是来自福建的“闽南人”》[Z].《海康文史》,1984(4):3.

[3]司徒尚纪.《岭南历史人文地理——广府、客家、福佬民系比较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1.

[4]吴建华.《雷州传统文化初探》[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0.

[5]何希春.《神奇的井尾坡圩——雷州千古遗存的一年一圩民俗经济画卷》[N].《湛江晚报》,2002-7-5(经济新闻版).

[6]清.范端昂撰,汤志岳点校、注释.《粤中见闻》[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295-296.

[7]清.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683-686.

[8]明.万历.欧阳保.《雷州府志》[Z].卷之四.

[9]清.郑俊.《海康县志》(共上、中、下三卷)[Z].上卷.雷阳印书馆印行.康熙二十六年.

[10]清.刘邦柄.《海康县志》(共8卷)[Z].卷之二.“疆域”.

猜你喜欢

雷州半岛天后宫西汀
雷州半岛崩岗区不同植被重建模式下林下植物多样性分析
清代雷州半岛糖贸易及其规范化——以新发现的雷州花桥碑刻为例
龙岩市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及舞台题记考述
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社前村天后宫山门舞楼
天津天后宫的保护和发展
天后宫
雷州半岛石狗文化旅游资源创新开发探析
雷州半岛水与火造就的中国遗世独立
长春西汀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的前瞻性研究
瑞波西汀的非抗抑郁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