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明代西北土司的特点
2010-08-15林伟科
林伟科
(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甘肃 兰州 730020)
明代是我国土司制度发展的兴盛期。相对于西南、湖广地区的土司,西北地区的土司特点显著。
一、客籍多 根基浅
明代西北土司大多是元、明之际迁入的外地人,其来源主要有四:一是元代土官。他们归明后被安置于西北各卫所,保持其土官职位,仍享世袭特权。如河州卫的何土司、临洮卫的赵土司、巩昌卫的汪土司等。二是元代官吏。如庄浪鲁土司的先祖脱欢在元顺帝时任平章政事,明军西来时率众归降。其孙失伽因屡立战功,被明成祖“赐以鲁姓,世世子孙永作屏藩,以固吾圉”[1]。三是部落首领。如卓尼杨土司的先祖些地,明永乐年间由四川若尔盖进入岷山地区,征服当地番族部落,后入京朝贡,被授予洮州卫指挥佥事。四是汉族军官。明初,在西番诸卫中“官多世袭,尤以客籍汉族为多。惟更调无常,数传即废。如岷州、临洮、靖远诸卫世官,在明中叶率己湮没不彰,今所存者,不及百分之一”[2]。据《甘肃诸土司属民表》记载,在青海境内的18家土司中,纳土司、赵土司、东李土司、西李土司4家属于番族(今藏族);甘土司、朱土司、辛土司、喇土司4家属于土族。[3]他们所辖人口、兵员极为有限。其中东李土司在明洪武四年首次受职为指挥使时辖4 000户,共20 000人,为辖民最多者;西祁土司在明洪武元年首次受职为副千户时,辖土千总1人,土把总2人,马兵50人,步兵100人,为辖兵最多者。[4]
就官职构成来看,西北土司由卫所长官演变而来,多为低级官职的小土司:指挥使8,指挥同知10,指挥佥事12,千户 28,副千户2,百户128,百长131。总计319人,甘肃 31人,青海288人。此外还有未入流土司16人,主要在青海。[5]
由此可知,西北土司社会基础薄弱、政治军事势力不强,难以划地而王、对抗中央,只有依靠朝廷、忠于朝廷才能保持其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特权和地位;而朝廷也能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与使用,在西北实行土流参治、土制于流的政策。
二、土流参治 土制于流
明代土流参治中,西南地区土司“大姓相擅,世积威约”[6],“虽受天朝爵号,实自王其地”[7],土司权势尚大,流官不能节制土司,甚至有的流官受土司节制;而西北地区的土司势力相对薄弱,他们始终是在流官的节制之下按朝廷旨意办事,稍有疏忽,就被弹劫、举报和处罚,土司受流官节制比较成功。
湖广、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是行政建制,如贵州芒部,“该府开设之处,设土知府一员,流官通判一员,经历一员,随司办事”[8]。西北地区的属于军事建制的卫所,土司和流官同任职于卫所,以流官为主,土官为辅。如西宁卫建立后,祁土司先祖朵儿只失结立功颇多,朱元璋也只是命其“为之佐”,“用心抚其部众,谨守法度,以安疆土”。[9]基于河、湟、岷、洮一带的重要而特殊的地理位置,明朝驻兵于此并有汉官掌兵权,如河州卫由大将韦正任指挥使,执掌卫事。岷、洮地区番人叛乱频繁,这两个卫的军政要职大部分由流官掌握,对土官仅授次职。永乐时这种情况更明显。授汉人李达为世袭洮州卫都指挥使,镇守洮州,授金朝兴、宋忠等人为世袭指挥佥事。就土流官员的比例而言,虽因缺乏材料,难以统计,但据《明实录》洪武、永乐、宣德三朝实录记载及张维光《明代河湟地区“土流参治”浅述》一文中洪武、永乐、宣德间陕西行都司、河州、西宁卫主要流土官员任职对照表来看,陕西行都司一级的主要官职多由流官充任,如都督同知、都督佥事、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土官任职大多在卫所一级,如指挥同知、指挥佥事等,且品级低于流官。[10]即使有个别土官因战功卓著而被提升为行都司一级的流官,也大多是“食禄不视事”。[11]但是,当涉及番汉关系,事情复杂,难以处理时,流官则往往派土官前去解决。如宣德七年(1432年),西番头目朵里只领真等六十余帐逃往赤斤,头目俺官搬卜等三十余帐逃往肃州,甘肃总兵官、都督刘广遣土司李文招抚,“逃徙番民七百余帐,皆还居旧地”。[12]永乐十年(1412年)春,康寿赍敕往谕罕东,令将所“掠安定民三百户”归还安定,并劝其“悔过迁善”。[13]
三、忠于朝廷 服从征调
明代,拥有军政大权的西南土司不听从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调遣,割据一方,自王其地,甚至发动叛乱,仅《明史·土司传》记载的西南土司叛乱就达七八十次之多。与此相比,由于自身势力的单薄与明朝的有效管理,西北土司则“秉忠效力,惟中国之命是承”[14],为明朝统一全国和巩固统治做出了突出贡献。明成祖北伐时,李英率领的士兵常为先锋,功勋卓著,深受明成祖器重。[15]洪熙元年(1425年),李英、康寿率西宁诸卫及十二番族之兵讨安定、曲先二卫之杀害朝廷使者,“逾昆仑山西行百里”,大获全胜。明宣宗大加褒奖:“(边将若)皆如尔等尽心尽力,何寇不灭,何功不成!虽古良将,又何过也”。[16]李英由此升为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封会宁伯。康寿被升为陕西行都司指挥佥事。自永乐初至成化末年,赤斤蒙古卫的土司在与瓦刺、吐鲁番的斗争中屡建战功,为瓦刺、吐鲁番所忌。瓦拉曾以联姻相诱惑,未曾动摇,后又以兵力相威胁,拒不屈服。临洮土司赵安于宣德二年(1427年),“以左参将从总兵陈怀讨松潘叛番”。五年(1430年)“从史昭讨曲先,多斩获”。因多次立功,升为都督同知、右副总兵官,镇甘肃,封会川伯。史称赵安“勇敢有将略,与(蒋)贵、(任)礼并称西边良将”。[17]成化四年 (1468年),“固原满四反”,庄浪土指挥同知鲁鉴率土兵出征,“出则先驱,入则殿后,为贼所悍”。鲁氏家族世守西陲,“有捍御之功,帝命有司建坊旌其世绩”。[18]嘉靖年间,任都指挥使的土司鲁经,曾以疾乞休,甘肃巡抚许凤翔上奏朝廷“世将敢战,知名异域,今边患棘,不宜听其去”,“帝乃谕留,且劳以银币”,并升鲁经为副总兵。正如正统元年明政府给安定王的敕书中所说的:“尔等顺天命,尊朝廷,输诚效力,始终不替”[19]。“若李、鲁二土司,功在边疆,名垂竹帛”[20]。
四、军功起家 承袭武职
“自古兵马精劲,西戎之所长也。”[21]西北土司也正是靠军功起家并承袭武职的。如乐都县阿土司,其先祖阿矢剌,元朝甘肃省郎中,明洪武四年(1371年)归附;二世巴尔加永乐十年(1409年)袭总旗;三世阿吉起改姓阿,永乐末以从征阿鲁台、战魁列尔河功,升总旗,洪熙元年(1425年)升百户;正德九年(1514年),六世阿正授正千户,十五年(1520年)升指挥佥事,再升指挥同知。湟中县汪土司,其先祖汪南木哥,明洪武四年(1371年)归附,后随冯胜征讨累功升授指挥佥事;二世汪矢加,洪武二十年(1387年)调西宁卫副千户;汪南木哥之弟汪恺,永乐十年(1412年)升正千户;三世汪福,宣德元年(1426年)因功升为指挥使;六世汪泽授都指挥佥事。其他如西宁卫陈土司、赵土司、祁土司等皆如此。
土司的升迁也以军功为主,一般先按世官官序依次升迁,当官职到达最高的指挥使一级后,其升迁常常加以流官官衔,但所任流官“以世官升授,或由武举用之,皆不得世”[22]。
五、世系绵长 承袭久远
因所处地理位置重要,忠于朝廷,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为朝廷所扶持、倚重等原因,西北土司绝大多数世系绵长、承袭久远。如庄浪鲁土司,从其先祖脱欢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归明,至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土司制度废除,共传十九世、二十二个土司,历五百六十二年。[23]青海湟中县西祁土司,历十九人。其先祖祁贡哥星吉,明洪武元年(1368年)归附,五年(1372年)征西番有功,授副千户世职;二世祁锁南以功升正千户;三世祁贤,宣德元年(1426年)以功升为指挥使,八世祁廷谏于清顺治二年(1645年)归附。另有西宁卫陈土司、东李土司、西李土司、赵土司、阿土司、东祁土司、汪土司等皆传至明末而未绝。[24]
[1]《甘青宁史略》卷14.
[2]《甘肃通志稿·土司》卷76.
[3]朱普选.青海土司制度研究[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2005.5.
[4]资料来源:同上.
[5]据龚荫《中国土司制度》(云南民族出版社,1992)全国土司总表统计而成.
[6]《明史·土司传》卷310.
[7]《明史·四川土司传》卷311.
[8]陈子龙:《明经世文编·陈芒部事宜疏》卷101,中华书局标点本,1962.
[9]《甘宁青史略》卷13.
[10]张维光.明代河湟地区“土流参治”浅述[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科),1988,第 3 期.
[11]《明宣宗实录》卷10,洪熙元年十月辛未条.
[12]《明宣宗实录》卷87,宣德七年二月癸丑条.
[13]《明太宗实录》卷113,永乐十七年三月辛酉条.
[14]《岷州志·艺文》卷18.
[15]《明史·李英传》卷156.
[16]《明宣宗实录》卷7,洪熙元年八月戊辰条.
[17]《甘肃人物志》卷8.
[18]《甘肃通志·人物》卷35.
[19]《明史·西域二》卷330.
[20]《甘肃通志稿·民族》卷23.
[21]《甘青宁史略》卷17.
[22]《明史·职官一》卷72.
[23]《永登县志》,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第491页.
[24]单菲菲.青海土族地区的土司制度及其影响[J],青海民族研究,2004年4月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