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教学中的“教法”更新与“学法”指导

2010-08-15李亚萍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期
关键词:教法学法课堂教学

李亚萍

(白银市寄宿中学 甘肃 白银 730900)

历史教学中的“教法”更新与“学法”指导

李亚萍

(白银市寄宿中学 甘肃 白银 730900)

文章对历史教学中教法的更新与学法的指导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提出了启发与预习、朗读与练习、讲授与巩固课堂教学程序三部曲。

教学 创新

近十年来,随着重视教育体制改革的展开,产生了不少新的课堂教育模式,这些模式的出现无疑给教育教学注入一股新鲜的血液,促使教学质量的提升。但从中笔者也发现光靠教师思考教改的新路,而忽视了作为教育主体——学生积极性的主动投入,于是上课依然是执行教案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配合教案的角色,很多情况下,学生只能充当“观众”与“听众”。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一篇题为《枯坐听讲》的文章中,认为学校教育中“枯坐听讲”的结果是:“疲惫、厌倦、疲惫、厌倦,像两道纠缠无已的绳索,紧紧捆住学生的身心。”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状态?在我校展开的以预习为突破口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推动下,一年多来的历史教学中,笔者对教法的更新与学法的指导进行一些尝试。采取这样的课堂教学程序——启发与预习、朗读与练习、讲授与巩固三部曲。

首先是启发与预习。启发即对新课的教学目的、重难点提出明确的要求,将正确的思路指给学生,以便他们能有的放矢的去预习。

所谓预习实际上也就是课前的一种自学过程。我在教学过程发现,课前有无预习对本节课的成功与否有着相当大的意义,尤其对于普通学校的学生而言,更有必要进行课前预习。这是由于初中的知识比较浅显,容易掌握,只要课堂注意听讲还是应得付了的。到了高中以后,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教材的知识结构较以往有了质的飞跃。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由于普遍基础较差,假如课前不做预习,仅靠课堂听讲,势必难以当堂完成学习任务。针对这一现象,我想:与其让学生留着一大堆问题走出教室,还不如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以达到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目的。

所以这一年来,我就刻意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经过预习,他们对老师将要讲述的新课内容已有了一定的认知,但同时也带着困惑和本能的求知欲来到课堂。以《世界近代现代史》下册《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节的教学为例:导入新课后,揭开教学目标,展示自学提纲,让学生带着问题看书。(1)20世纪2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的背后,隐藏那些危机?(2)简述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特点。(3)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有哪些?新政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影响?(4)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苏联和美国的经济政策的内容有哪些重大变化?说明其原因。问题的设计统揽全节内容,既有对重要基础知识的概括,又有分析评价的能力要求,难易适当,因而使学生能认真的阅读教材,积极寻找问题的答案,是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有利于学科能力的培养。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同伴合作,组织小组讨论,这是自主学习的课堂模式的重要策略。这一阶段,学生难以解答的问题和在阅读中发现的新问题是小组讨论的主要内容,如罗斯福新政的“新”在何处?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有何影响?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在讨论中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相互切磋。纠错改误。既增加了学习兴趣,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团结协作攻关的精神。这是一个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的最佳时机。质疑、释疑阶段是学生与教师信息交流、师生平等民主讨论的过程,教师要根据反馈的信息有针对地进行分析解题,把学生阅读阶段得到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不断拓宽思路。对小组代表提出的质疑,教师可让其他小组的代表解答、补充,在全班学生讨论下得出正确的结论。仍以《资本主义世界的济危机和政治危机》一课为例,由学生提问:罗斯福新政为什么取得成功?对这一质疑,我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要求、美国的国情(世界经济霸主地位及民主传统),以及借鉴苏联计划经济成功的经验等方面进行讨论。经过共同努力,使问题得到圆满解答。对于学生来说,能提出有如此深度的问题,说明学生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预习的技巧。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课前预习的方法必须是在老师有计划、有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的。学生的学习具有盲目性,一旦脱离了老师的指导,就会产生两种可能性:一是求全,全面预习而无重点,头绪杂乱,二是走向极端自以为没有教师自通,忽略听课。所以教师要在学生的预习之前进行必要的启发,以明确预习的目的性。因此,预习和启发为密不可分的两个环节。

布置课后预习时,要求学生用铅笔在书本上作批注,尤其要注意问题的序号化,理清知识的条理性。,为了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预习新课是课后留给学生的唯一作业,而书上习题基本由课堂的时间来完成。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可以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

其次是朗读与练习。重点段落有个别学生或集体朗读,创造机会多设计问题由学生轮流作答,以增强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尤其是多把机会让给那些腼腆或成绩较差的同学,对其作答要给予肯定,一方面树立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另一方面还可锻炼其语感。无论是书本上的思考题或预先设计好的练习题,要留一定时间思考,让学生轮流作答,后由教师归纳总结。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对学生的思维结果尽量肯定,无须要求他们遵循一成不变的答案。只要能消化、吸收教材,在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来组织,中心意思明确即可。如果只靠死记硬背却不愿花时间来吃透问题,那只能停留在认识的表面上。所以我们要追求言之成理,言之有据。在课堂教改实践中,对学生的踊跃回答,我就经常加以赞赏、鼓励。经常用“好!”“很好!”“很完整!”等语言鼓励学生。

当学生的思维结果经常被肯定后,学习历史的自信心增强了,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同时课堂的口头交流也训练了学生的胆量和语言表达能力。事实证明,只要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会使我们的课堂常常出现热烈、活泼的场面,也会是我们教学目的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次是讲授与巩固。在重视学生因素的同时,并非就可以忽略教师的因素。不管怎样,教师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分析问题仍然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无论怎样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讲述仍然贯穿全过程。如果把学生比喻成针,那么教师就是线,脱离了线,针还是织不出美妙的图案。

我们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并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课堂中我们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进行思考。学生脑海里能形成这么多“为什么”,本身就说明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而解答这些问题的任务则落到教师的头上,实际上升华为能力的培养了。

但是,如果只是为了体现学生主体的作用,而有意回避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角色移位,那么我们看到的也许是一幅由过于随意而造成无组织性的课堂画面。再者,在学生阅读讨论、质疑问难,师生民主讨论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应不失时机地总结归纳概括成完整的知识结构,并巧妙的转化为版书提纲,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系统的、有序的认识,形成知识点——知识 (线)——知识板块(面),以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

巩固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道程序,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让学生回忆新科的主要内容、学习目的等,这是“承上”;教师很自然地启发下一课的学习要点,布置下一轮学习内容,即“启下”。

当然,我的尝试也并非一帆风顺,在实践中会经常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学生有时会偷懒没有预习或马虎应付,或者因为过度疲劳而不愿积极参与等等。另外,我对新的教法和学法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理论水平也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是我在教改实践中面临的挑战,但也正是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发现问题,吸取经验教训,使我得以初步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教学氛围。在这样的课堂上,师生全身心投入教与学,学生获得诸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育人的本质。

李亚萍(1980—),甘肃省白银市寄宿中学,中教二级。

猜你喜欢

教法学法课堂教学
摭谈初一数学学法指导
问题导学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实战视角下擒敌拳教学教法路径研究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教法的合理整合
对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法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学法
羽毛球正手击高球教法五步曲
课堂教学中示范应注意避免的四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