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校史馆建立的意义及要点
2010-08-15许翠花
许翠花
(河南师范大学档案馆 河南 新乡 453007)
当今电子技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导致人们交流、传递、获取信息的媒体和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作为高校信息资源的中转站,作为大学精神的传播地,集教育资源为一身的高校校史馆,走向数字化、网络化将成为历史的必然。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计算机被人们广泛利用的新型时代,它的建立意义深远:
一、网络校史馆建立的意义
1.随时随地参观利用,节省参观者的大量时间
实现网络化的校史馆,参观者不受时间的限制及时获取多样的信息资源。在时间安排上具有灵活性。对于校友来说,就更加便利,随时了解自己母校的变化,抒发对母校的情怀。
2.网络化的校史馆内容更加丰富
数字校史馆具有“海量存储”的功能,用计算机生成的“电子文件”存储介质密度大[1]。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这些电子文件介质的存储密度还将进一步加大。这样一来,传统的校史馆由于场馆的有限性,导致馆藏内容的局限性就会被打破。除了校史馆馆藏内容之外,其它有意义的内容也将通过连接、和网络化,展现在人们面前,校史馆内容更加丰富。
3.网络化校史馆达到信息共享,使参观者更加获益
校史馆信息化建设分为实体校史馆的建设与虚拟校史馆的建设。实体校史馆就是观众熟识的传统意义上的校史馆。虚拟校史馆是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存在的校史馆。通过网络技术,将各个分散的校史馆通过网络连接起来,使参观者享受到更多高校校史馆的资源。从而更加获益。
4.网络化校史馆服务更加周到
网络校史馆的建立是以用户(参观者)为中心的服务模式。用户可通过网络与校史馆建立联系,可以进行在线询问及享受到现场讲解等服务。网络校史馆具有多种查询途径、使参观者获得更多的内容,了解到校史馆更深层的魅力。
5.网络化校史馆更加节省物力和财力
传统校史馆内容及场馆的维护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传统校史馆的维护包括照片档案的维护、实物档案的维护及场馆的维护。还必需在场馆中配备温湿调控装置,防火、防光、防水、防污染设施等。网上校史馆的建立大大节省了这些方面的经费投入。
6.网络校史馆的建立延长了馆藏资源的寿命
校史馆馆藏中存有大量的照片及实物档案,时间长了自然会损坏,网上校史馆的建立,使这些档案数字化,可以多储存备份,这样就无形中延长了馆藏资源的寿命。
二、网络化校史馆的建立
网络化的校史馆是一个数字化的信息系统,是一个电子化信息的仓储。即依赖数字化技术,对传统校史馆馆藏进行数字化,对这些数字化档案信息进行存储、传输和处理,在网络化环境中被本地和远程用户(参观者)利用,实现资源共享的信息系统。因此,高质量的数据库是建立数字化校史馆的前提。
1.馆藏数据库的建立
校史馆的馆藏包括:照片档案和实物档案。
1.1 照片档案的数据化
设备的选择:照片档案的数字化可以采用扫描仪和高档数码相机进行。扫描输入是照片档案数字化最通用的方法,所需设备简单,操作过程也比较简便,并适用于各类照片档案的数字化处理。中高档数码相机镜头一般都配有较大值光圈、变焦镜头、高分辨率CCD等,可以保证高质量的拍摄效果。
照片的选择:照片是由底片冲印得到的“复制件”[2]。若采用底片作扫描母版,图像效果较好,图像分辨率和密度要比照片高很多,耐久性和稳定性也比相片好,以其作母版扫描出来的图像色彩及细节的保真度高。
分辨率的选择:扫描分辨率决定了图像的清晰度和图像文件的大小。在设定扫描分辨率时,要在分辨率与图像大小之间认真权衡,综合考虑被扫描照片的尺寸、原照片的图像质量和利用性质及还原输出要求等因素。对于一般的照片来说分辨率设为300DPI就足够了[3]。
色彩位数和灰度级的确定:色彩位数,是反映扫描图像色彩与实物接近程度的性能指标。灰度级是表示灰度图像高度层次范围的指标。色彩位数越深,灰度级越大,所能表达的色彩和层次就越丰富,扫描效果也就越好。一般黑白照片采用256级灰度图像方式扫描,彩色照片适合用24位真彩方式扫描[4]。
照片的处理:照片档案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同的缺陷,如出现掉角、染上污渍、折痕等;有的照片在拍照过程中还会出现红眼、曝光不足、颜色严重偏差。这些不完美的照片档案通过扫描输入到电脑后,还必须借助Photoshop等图像处理技术来进行编辑处理[5]。
1.2 实物档案的数据化
实物档案的数字化生成技术主要依赖于数码相机、扫描仪等现代技术设备,适合于扫描仪工作面大小的荣誉证书等纸质实物档案。其他各类实物档案则主要通过数码相机进行拍摄。数码相机(DC)具有近拍、遥拍、录音、记录动画、合成图像、图像旋转、快速浏览、拷贝CORY复制等多种功能。利用近拍或超级近拍技术,能把校徽、庆典纪念徽等小件实物档案拍满相机整个画面;利用合成图像(2合1)技术,可以对奖杯、印章的整体进行多个角度拍摄,然后合成一幅图像[6]。
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将数字照片档案和实物档案以数字化的形式予以保存,再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按展出的顺序及巧妙合理的程序整理、编目,以数据库的形式储存在计算机中,这就完成了网络化校史馆的第一步:数字化的校史馆。
2.数字化校史馆馆藏资源网络化及资源共享
在完成了数字校史馆第一步之后,利用计算机软件和技术把整理、编目好的馆藏数据库,配以音乐、语音,加上生动的解说,存入计算机中,使之成为更为生动的信息资源。然后通过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进行网络连接,使之网络化,从而达到资源共享。这样,数字化校史馆就成为了网络化的校史馆。
因此,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与虚拟校史馆的建设就成为网络化校史馆建立的必然选择。
2.1 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
网络信息资源的采集是校史馆信息资源建设的必然选择。但网络信息资源地址分散,组织松散,数据类型多,随机变化大,缺乏有效的组织,给用户查找和利用信息带来极大困难。因此,校史馆通过网络信息采集技术、挖掘技术、分析与过滤技术、整合技术、发布与推送技术等手段在网上搜寻、查找,通过组织,建立索引动态链接等为信息用户提供查询服务。把因特网上免费服务、内容丰富地址较稳定的与本馆学科相关的信息资源,经过筛选、分类、标引,按学科设置相关专题,把它们链接到本馆的主页上,而达到资源共享。
2.2 虚拟校史馆的建立
虚拟校史馆实际上是传统校史馆在网上的代言人,它的建设包括3种层次:①专门性校史馆信息资源网;②国内校史馆信息资源网,即建立本国的以中文信息为主的校史馆信息资源网;③基于Internet的校史馆信息资源网,即对Internet中的校史馆信息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重组,建立面向校史馆领域的全球信息资源网中网。从而达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
网络校史馆的建立,搭建了校史馆资源的共享平台,使参观者更方便、更快捷的参观与访问,更利于扩大高校自身的影响力。
[1]童红梅.浅谈数字档案馆的建设[J].陕西档案,2008,(3):14-15
[2]胡硕平.高校照片档案的数字化管理[J].艺海,2007,(4):135-136
[3]张照余,陶学勤.照片档案数字化的要点[J].档案,2008,(5):54-55
[4]杨明初.实物档案技术保护的实践与探索[J].兰台世界,2007,(1):141-42
[5]郝宁.照片档案的数字化存储[J].中国科技信息,2007,(1):107
[6]王雁,汤连欣.音像、实物档案管理方式的探索[J].山东电力技术,2001,(4):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