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概论》课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考核办法的改革与创新
2010-08-15陆璐
陆 璐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基础教学部 江苏 无锡 214153)
从2006年秋季新生入学开始,全国高等院校都开设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这门新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课(08年课程再版时更名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为《概论》课)。这是一门集理论性、科学性、实践性、时代性于一体的课程。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表明,开设这门课程十分必要,教学效果总体良好。但作为思政课的专任教师,我们仍应清醒地认识到,这门课程的教学还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教材内容体系性不强,滞后于实践的发展,教学方法过于传统,考核方式比较单一等等。因此,要进一步提高概论课程的教学质量,使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的相关内容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并化作他们内心的坚定信念,就必须对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及考核办法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和创新。
一、改革教学体系,系统设置专题
课程体系设置涉及到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总体把握,它既是教材建设的前提,又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依据。概论课课程体系的设置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为中心,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在此基础上,开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开展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
概论课程有很强的理论体系。但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公共基础课,重点解决的是理想信念和思维方法问题。目前在高校中,多存在淡化政治理论课的现象,若教师再过于注重书本体系,则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概论课中进行专题讲授,是目前教学效果较好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一方式既可突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构架,使学生对此有一个明晰的整体了解,又可着重联系当代中国社会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说,就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全新设置:
1、打破教材原有体系。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按照书本所提供的章节,有前有后,面面俱到。这种方式逻辑性强,理论体系完整,但有些内容易与中学政治课和大学其它公共课内容交叉重复,且缺乏理论深度,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求知需求。专题式教学则是以教材所提供的理论体系为基点,选择适当的切入点,抓住学生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点带面地精讲、深讲;抓住书本体系的基本线索,删除不必要的细节问题,简明扼要,从而有利于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从总体上把握概论课的基本内容。
2、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感和针对性。概论课不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简单相加,而是通过整合,突出这几方面内容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与实践中的主题,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若教师只关注书本内容而不把握时代最新信息,就无法突出概论课的实效性、政策性和理论性特点。从实践过程来看,学生希望了解社会最新动态,对社会热点问题较为关注,容易产生共鸣。因此,教师要随时调整、扩充、更新专题内容。
遵循以上两点要求,我们可以在概论课书本体系的基础上,设置出以下几个教学专题:(1)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3)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4)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5)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6)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7)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与基本经验;(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与实践探索;(10)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11)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12)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13)“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与领导核心。
需要注意的是,在专题内容的选择上,要遵循几个原则:第一,专题的设立要为所讲授的理论服务,必须突出教学重点,着重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关系;第二,专题的设立要以“管用”“务实”为出发点,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第三,专题的设立要贴近现实生活、贴近学生思想实际,突出大学生所关心的重点热点问题。总之,要使大学生通过专题的学习,既能重点掌握和深刻理解主要理论观点,提高对热点问题的认识水平,又能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和精神实质。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兴趣
中宣部和教育部的文件指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在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必须有配套的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1、情境式教学法
概论课内容相对枯燥,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就必须把学生带入到相应的情境中,引导他们学会自主地分析问题。如:在讲授“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时,我们尝试把学生分为四组,其中一组作为政策宣传者,负责讲解改造的背景、目的、方法。其它三组分别为:农民、手工业生产者、资本主义工商业者。在第一组讲解的同时,另三组同学可进行提问,双方进行互动。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了解史实,做好功课。在情境展开的过程中,我们就发现不少同学对于社会主义改造会产生一些疑问。有的人说,改革开放后,私营经济又重新崭露头角,并已超过了改造前的规模,那么当时为什么还要进行改造呢?
事实上,对社会主义改造的评价,关系到如何评价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半个世纪历史的问题,关系到能不能坚持堂的基本路线,能不能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问题,还关系到对改革开放实践的认识问题。因此,我们在学生的情境互动后,主要归纳和讨论四点: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造?为什么要进行改造?如何进行改造?怎样评价改造?并分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这其中穿插大量的数据和史实,从而解决了学生心中的疑问,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多媒体教学法
传统教学多依靠老师口头传授,模式单调,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媒体教学的效果较好。老师们制作与专题相配套的课件,插入大量图片、表格和动画,从而使教学更加生动、形象、直观。在课堂教授之外,也可以加入其他辅助性教学环节,如:根据授课内容需要,插播一些纪录片、故事片。近几年,我们在教学中放过的文献片有:《走近毛泽东》、《周恩来外交风云》、《光辉的历史》、《邓小平》等等。观看之后,要求学生记录下自己的感受,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学生的印象。
3、实践教学法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环节。但长久以来,概论课教学基本上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授课,无法很好地体现其实践性。况且,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接触社会和认识社会的机会减少,限制了他们处理现实问题的能力。我们教授概论课,其中一个重要目的即是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对党史国情的学习,对现实问题进行辨别和分析。因此,概论课老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重视实践教学,因为这是对课堂教学的深化、拓展和延伸,是巩固理论教学成果的重要一环。一方面,教师要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使书本理论与实际知识相结合;另一方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院系或教研室可以开辟一些固定的社会实践基地,为深入持久地开展实践教学提供外部保障。
三、改革考核办法,侧重能力培养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发考试制度的变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是闭卷,且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方法无法使授课内容真正植根于学生头脑,往往考试结束,内容忘光。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新型的考核体系。
在实践中,最终成绩的计算可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这种方式避免了以往“一考定乾坤”的弊端,可以激励学生重视平时知识的积累。平时成绩由考勤、发言与作业组成,并可适当加大这部分成绩的比重。
期中和期末考试都可以采取开卷方式,彻底扭转学生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考试中,内容的设计既要科学、合理,又要处理好教材与专题内容的关系。具体来说,可减轻客观题的题量,尽量选择材料题,小论文题,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
除笔试之外,也可考虑开放式考核方法。在期中考试中,我们可以将全班学生分组,针对不同的班级系科,布置不同的研讨题目供其选择。如:对经贸学院学生布置《无锡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品牌战略》,对旅游专业的学生布置《如何打造无锡假日经济》等等。主要是突出专业特色,也有助于深化理论学习。调研报告写好之后,学生需据此制作幻灯片,并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和讲解,最后由老师和学生评委进行打分。
四、结语
对概论课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考核办法进行改革和创新,也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需要大量收集资料,并根据学生特点进行选择和分析。因此,教师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抓住当前难得的机遇,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进一步解放思想,事实求是,力争使教学更上一层楼。只要我们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注重教学相长,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概论”课一定会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一门课。
[1]陈承红.“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12.
[2]江传彬.高校“邓小平理论概论”课教学改革探索,论文网.http://www.lw23.com/paper_50102401/.
[3]汪洪,舒先林,陈大文.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的认识[J].政治化工学院学报,2006.9.
[4]康沛竹.“毛泽东思想概论”课教学改革探索[J].《清华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增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