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庄子之道
2010-08-15赵中华尤元梅
赵中华 尤元梅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山东 济南 250100)
一、庄子之道的渊源及其内容
在中国哲学史中,“道”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第一次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用“道”来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另一位道家学派的代表庄周则继承并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使道家学说更加前进了一步。老子思想深深的影响了庄子。司马迁称庄子“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归本与老子之言”[1];唐陆德明也称庄子是“依老子之旨,著书十万余言”[2]。《庄子》本体论深深的打上了老子的烙印。庄子学派基本上承袭了老子学派的“道论”。
1.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老子把“道”确定为宇宙的本源。从宇宙生成方面说,道“先天地生”,是宇宙的初始、本源,所谓“天地之始”“万物之母”“,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3]。从宇宙本体方面说“道”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据,是“天地根”和“万物之宗”。“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为天下正”[4]。故“道”也可以说是“一”,“万物万形,其归一也”。庄子也继承了老子这一思想,称“道”为宇宙的“本根”,说:“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5]。这里称“道”在“六极之下”,“六极”即天地四方,即“宇”,“道”在天地万物的占有的空间之外;称道在“太极之先”,“自本自根”,“生天生地”,在时间上道在天地万物之先,因此“道”乃世界的本源。“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有形世界是由“无”,即“道”生成的。
2.庄子认为“道”是实际存在的。老子认为“道”作为浑然一气,这无疑是一种实存,是一种有。老子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6]。“道”虽然无形无象,不可名状,恍惚不定,幽深玄妙,但“道”确实是存在的,只是它“惟恍惟惚”,具有模糊性。老子又曰“湛兮,似或存”,这说明“道”虽然玄之又玄,但又不是子虚乌有。庄子认为“道”的存在形式是无象无形的。“道不可闻也;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7]。“出入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有长而无乎本剽,有所出而无窍者有实”[8]。庄子虽然认为“道”是“不得”,“不传”,“不知”,但他认为“道”又存在于各种客观事物之中。比如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在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9]这些都说明,“道”虽然无形无象,但的确是一个真实的存在。
3.庄子认为“道”是有规律的。在老子看来,这个世界不是杂乱无章的,不是一片神秘莫测和偶然性的堆积,事物的运动变化遵循着普遍性的规律,事物之间有着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的关系,宇宙有它的秩序,这个根本的秩序和规律就是“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10]。庄子所谈的“道”也和老子一样是具有规律性的。庄子曰“: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时不可止。消息盈虚,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11]“道无终始”是指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在这里,“道”是不断运动的,永无息止的。“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这是说万物的变化并没有什么他力的促使,乃是各物依据自身的状态而运行发展。“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此其道与!”[12]这是说天的本身具备各种高的条件,它必然高;地具备了各种广大的因素,它必然广大;日月具备了运行的理由,它必然运动,万物具备了昌盛的因素,它必然昌盛。这就是“道”,一切事物的活动运行都不可能脱离“道”。
二、庄子体道的方法
庄子体道的方法主要是“心斋”、“坐忘”和“见独”。
1.“心斋”
回曰:“敢问心斋。”仲尼曰:“……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13]可见心斋的实质是一个虚字,要达到心灵的虚静,必须“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信,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即亦抛弃耳目心思,纯由神秘之直觉。
2.“坐忘”
“坐忘”讲体道的直觉比较明确,坐忘就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14]。同于大通即与道为一,要与道为一就必须抛弃感觉和思虑。达到这种境界,认识者就可以与大道融通为一了。
3.“见独”
庄子的“见独”对体道的过程和感受描写的最为明确。“吾犹守而告之,叁日而后能外天下……七日而后能外物……九日而后能外生;已外生矣,而后能朝彻;朝彻而后能见独。”[15]“见独”即见到独一无二之绝对。“见独”是忘怀一切以后对道的直接体认。
三、庄子之道的哲学意义
“道”是《庄子》整个思想体系的核心,是理解《庄子》乃至整个道家学说的关键。《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的思想,并进一步深化了对“道”本身的思考。在《大宗师》一篇中完整地说明了“道”的含义。庄子之道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
1.它以抽象的“道”代替了以往朴素唯物论者的阴阳、五行等具体物的作用,摆脱了具体形象思维,表明人类认识的深化。不仅在中国哲学思维水平上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还超越了同时代的西方哲学思维水平。
2.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庄子之道把统治千年的上帝观念拉下马,用道代替了至高无上的人格神。而且把鬼神上帝也作为道德产物,这无疑具有思想启蒙作用。
3.庄子之道为道教的兴起奠定了理论基础。道教以道名教,道乃是其最核心的神学范畴。道教将老庄的道宗教化和方术化,并将其人格化、神圣化、超自然化为宇宙万物的最高神。道教将庄子之道吸收改造,认为道万古长存,得道以后便可长生乃至成为神仙。
庄子之道并不单纯是从老子那里承袭而来,但他接受了老子的“道”的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关于“道”的基本内容,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至于庄子之道的失误之处,依然遮不住其智慧的光辉,其难能可贵之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许多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2]《庄子集释》·郭庆藩.
[3][4][6][10]《老子新译》·任继愈.
[5]《庄子全译》·庄周原著。张耿光译注.
[7]同上,《至乐》.
[8]同上,《庚桑楚》.
[9][12]同上,《知北游》.
[11]同上,《秋水》.
[13]同上,《人间世》.
[14][15]同上,《大宗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