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海与母爱:谈冰心早期散文的主题意象

2010-08-15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1期
关键词:红莲冰心童心

谢 灵

(蚌埠坦克学院 中文教研室 安徽 蚌埠 233050)

在写大海与母爱的艺术画廊中,冰心早期的散文《往事》、《寄小读者》就是体现母爱、童心、自然美这一主题意象的典型。《往事》是冰心1922年7月间相继写成的,发表于《小说月报》第13卷第10期。作者用了一个副标题“生命历史中的几页图画”,准确地概括了这组散文的内容。《寄小读者》最初题名为《给儿童世界的小读者》,是1923——1926年冰心留美期间为《晨报副刊》的“儿童世界”专栏所写的通讯。冰心把真挚的深情,寄予笔端,揉入童心,抒发对大海与母亲的热爱。她的散文基调就是母爱、童心和大自然的颂歌。

一、在对海的描绘中,寓有戏剧情趣

冰心从小亲近大海,爱恋大海,在同样以大海为题材的作品中,写得最集中、最璀璨的,当数往事(一)之十四。此文开头两次提到嫌海太单调了,因此搁笔、默然无语,而后反复以海作为审美对象,抒情主体,尤其刻画了栩栩如生的海的女神形象,富有戏剧的情趣。该文构思灵巧,立意新颖,创意出奇。作者不是身在海滨观海,不是敞开胸襟吟海,更不是放声高歌沧海,而是独辟蹊径,通过在院子里乘凉时,姐弟围坐,仰望天河,表情各异,笑语连声,以那一串串生动有趣的对话,为大海塑像,为海的女神讴歌。

作者在描述心目中的海的女神时,或用“艳如桃李,冷若冰霜”来形容海上云霞的明媚和阴沉;或用夸饰以女神曳着白衣蓝裳,头插新月的梳子,胸挂明星的璎珞,翩翩地飞翔,来描绘海的美丽。她笔下的艺术精灵,飞翔在天河、新月、明星、海潮、帆舟、狂风、雷雨、灯塔、云霞之中,海的女神以宏大的气魄,以轻柔的风韵,以潇洒的丰姿,启人心扉。作为散文,写得极有个性特色和人情味,寓有戏剧情趣。三个弟弟的对话,体现各自不同的个性,尤其坐在椅子上的三弟楫,抱着姐姐的臂儿说:“海太大了,我太小了,我不会说。”活灵灵地凸现了一个天真机灵的儿童形象,流露出纯朴的手足深情。

作者正是以对海的挚爱之情,塑造了具有惊人美和喜怒哀乐的女神形象,使人从中悟出人生的理想境界:像海那样柔美,像海那样威严,像海那样精深,像海那样虚怀若谷。大海,作为冰心笔下的审美对象,给人的美感是独特的,每个读者从中都可以得到人生的感悟。

二、在优美的意象中,抒发诗情画意

冰心曾说:“《往事》那就是放大的《繁星》和《春水》。”这可以作为理解、鉴赏这组散文的一把钥匙。冰心在《往事》总标题下,接连写了二十则,内容十分丰富:有童年欢乐的回忆;有美好未来的憧憬;有对神奇宇宙的探索;有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有少年友谊的怀念;有对春光的礼赞;有对弱者的同情……,作者撷取生活中的一个个片断,在美的意象之中,引出诗情画意;在真诚的抒怀之中,逬放出智慧的火花。

《往事(一)之七》是这组散文中的奇葩。开头在娓娓的叙述中,点染出色彩,流溢着芬芳,显露出高洁的情致。紧接着透过历史的空间,表现出两缸莲花又是宁静生活中跃出的一朵浪花。新奇而巧妙的伏笔,超越地域的阻隔,与故乡园院的红莲联系起来。忆起月夜乘凉,祖孙亲切交谈的场景,蕴含着祖辈对如花孙女辈的珍爱,也加深了对红莲命运的关注。文章的中心描绘夜雨后两缸莲花的情状。白莲在繁杂的雨点摧残下凋零了,洁白的花瓣飘散在水面上,那小小的莲蓬和淡黄色的花须孤零零地留在梗上,随风摇曳,显得那样凄清、冷落。那朵初开的、亭亭玉立的红莲,是高雅、清芬、瑰丽的形象,是审美主体的象征。在大雷雨中,在毫无遮蔽的天空之下,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这自然界的雷声雨点,象征动荡时代的风雨,它摧残着娇嫩的花朵,侵袭着美好、纯洁的心灵。在风雨飘摇之中,一个大荷叶,倾侧下来,覆盖着开满的红莲。尽管雨势并不减退,而左右欹斜的红莲又稳静地玉立着,狂暴的雨点,只能在荷叶上面,聚了些无力的水珠。这里的倾侧、覆盖,透露出一种崇高、感人的美。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然界的风雨,无私地遮护红莲,这同母亲的慈爱,无条件的自我牺牲精神,柔和地交织在一起,寄托着作者对动荡社会的不满,对关爱生命和美好事物的行动的赞颂,文章的主题自然得到了升华。

冰心追求的散文艺术境界是“满蕴着温柔,微带着忧愁”,她在美国青山上的沙穰疗养院养病时一夜的亲身感受,正是以“温柔”和“忧愁”为基调,运用丰富的遐想和清丽的文笔,赋予静物以情态,以情意化,创造出富有诗趣的抒情境界,描绘了一幅身居他乡异国的淑女静夜遐思图。

前部分渲染病室窗外青山的优美景色,融进主观感受,使景物画面弥漫着一种诗情萌动的气韵,可谓画中有诗,幽雅静穆,清辉流动,犹如仙境。冰心把青山注入生命的神采,将青山喻为“娟娟的静女,虽是照人的明艳,却不飞扬妖冶;是低眉垂袖,璎珞矜严”。青山化为文静的少女站在仙境般的自然环境中——浓黑的松林,莹白的天空,浅蓝色的雪地。在三色映衬下,整个画面凝静、超逸与庄严。接着显现出大自然的另一番境界——今夜的林中,“不宜于将军夜猎”,“不宜于燃枝野餐”,“不宜于爱友话别”,“不宜于高士徘徊,美人掩映”。因为这一切会打搅身处异国他乡游子“意念回旋”的幽静。像这样静美的自然环境,当然只宜于让“病中倚枕看月的女孩子”去“回肠凝想”了。

文章的后部分由景生情,抒发凄楚迷离的情怀,表现了客居异国的少女“幽忧”、“澈悟”、“超凡”的内心世界。病中的少女“飞身月中下视”,有万千种话语,“山光松影重迭到千百回”,“也要思量万事”,以至于“天国泥犁,任她幻拟”也摆脱不了乡愁旅思。尽管这幽情抒发得极其浪漫,但从这些思念中,可以体味到这位少女的哀叹人生之多艰,生命之短促,前途之茫然的情怀。当然,这种“微带着忧愁”的情调,是与作者当时所处的环境和性格、气质相关的。它清新典雅,绚丽多姿,富有文采,将生命的踪迹,母爱的礼赞,在缓缓的文字流动中,使人们觅到了对人生无尽的思索。

三、在对海的赞美中,表达对故国与母亲的依恋

冰心以爱海的童心观海,自当美丽非凡而又牵魂动魄。《寄小读者》第七篇所记的是从上海换乘邮船后的见闻与感怀,“算是沿途书信的小序”,侧重于描绘大海的优美,同时通过对童心、母爱的称颂与追求,表达了对故国、故土与亲人的依恋与怀念。

本篇是两封信的合二为一。第一封从送别写起,离情别意为思念祖国、亲朋作了感情上的铺垫之后,对于瞬息万变的海景依次写了三日的不同角度的夕阳下、夜半中的水上风光。一写“我”的心情振奋,突出了它的空灵绝妙;二写“我”由遥望远空银河与“听得见楼栏下人声笑语”而触景生情;三写想起母亲,想起北京,心情沉重,至使“不能再写下去”,以此收束全段。如是描写,既讴歌了童心,又为写海定下了赞颂与抒怀的基调。

第二封写于一个多月之后的意大利慰冰湖畔。前一篇极写海之美,本篇极写湖之美,湖海之间究竟“爱哪一个更甚?”作者以设问作答引出了对两者的评与对比:“湖是海的女儿”,“海好像我的母亲,湖好像我的朋友”。对比深刻而又贴切,感情融汇,连成一气。她笔下的自然图画绚烂多彩,千姿百态。有时她在瑰奇神妙的美景面前,竟感动的泪泉奔涌,哽咽无言。但是冰心还是发挥了以文字绘景的巨大潜力,引领小读者走入自然的仙宫。

该篇作为一个整体,虽写自日本,意大利却豪未涉及这些异国的社会意识,更无崇拜、依恋而“乐而忘返”之意,倒是溢满思乡之情,体现了写抒情散文最为宝贵的思想意义与审美价值。

四、在对母爱的赞美中,彰显“爱的哲学”

母爱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人类的天然的感亲,是母亲对子女的真挚而富于牺牲精神的爱心的集中体现。然而,冰心的散文岂只是母爱和童心的诉说?在她短短的文字间,糅合的是更为宽广的情愫,正如她说的:“有如水的清愁,有如丝的乡梦,有幽感,有彻悟,有忏悔,有万千种体验……”这些言语难诉、笔墨难绘的情感,在她清丽细腻的文笔间自然而然地流淌着;如阳光照耀下飘然而去的飞絮,不留痕迹,不见身影,只在我的心头印下丝丝缕缕的投影,牵引着我,飞往那超然的境界,心中不禁默记起泰戈尔的诗句:“它们不是眼泪,不是思想和哲学,它们都是已经蒸发的香气,忘掉了词句的歌儿。”冰心“爱的哲学”是她创作里程中盛开的最美的花,结出最硕的果,而这果的核,就是透明、无暇的真、善、美。

如果说,《寄小读者通讯七》是一组变幻多姿、奇美异常海的颂歌,那么,《寄小读者通讯十》则是一曲情意绵绵、感人至深母爱的赞歌。此篇写于冰心“血疾复发”时,她在威尔斯利的圣卜生疗养院住院,因“回想母亲的爱”而心潮“沸腾到最高度”写就的,这发自肺腑的礼赞,是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妈妈讲述女儿幼年的十则趣事,虽然写了孩提的童真,但笔墨更集中于颂扬母爱的崇高和伟大,将母亲对儿女的爱抚和眷眷之心,让读者与作者引起共鸣,共同去体味母爱的至诚至善;第二部分是由回忆生发的对母爱的无限赞美,这种至诚、坚定又酣畅的抒写突出了主题,表露了作者“爱的哲学”;第三部分告诉小读者应如何珍视母爱,与前文相呼应,不仅使主旨更加鲜明,也使读者倍感亲切。该文的“文眼”是母爱——母亲“对我的爱,不因着事物毁灭而变更,”“她的爱不但包围着我,而且普遍的包围着一切爱我的人。而且因着爱我,她也爱了天下的儿女,她更爱了天下的母亲”,“世界便是这样的建造起来的”。冰心以饱蘸深情的笔触,以柔美细腻的情感,委婉含蓄的手法和清丽的语言,营造出属于她独有的艺术之厦,表达了对“爱的调和”的理想生活向往之情。

我们读冰心早期的散文,那是自然的流露,天性的流露,至真至纯至美。冰心运用丰富的遐想和清丽的文笔,赋予大海以情态,以情意化,创造出富有诗趣的抒情境界。大海与母爱好像一股涓涓细流注入几代小读者的童心上,直到他们长大成人时还久久不能忘怀《寄小读者》优美的灵魂和高洁的心魄。

猜你喜欢

红莲冰心童心
初中数学高效作业分析研究
童心向党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爱情需要寂寞的守候
吹泡泡
迎“春”冰心
童心绘天下
《寄小读者》
蔡红莲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