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关系看朝贡体制到条约体制的转变

2010-08-15黄福铭

黑龙江史志 2010年21期
关键词:朝贡鸦片战争清政府

黄福铭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从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关系看朝贡体制到条约体制的转变

黄福铭

(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关系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和平方式无法打开中国大门,为获得和中国“平等”交往的权利,西方列强依靠暴力迫使中国签订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条约体制逐步取代了朝贡体制。

鸦片战争 平等 朝贡体制 条约体制

蒋廷黻先生说“中西关系是特别的。在鸦片战争以前,我们不肯给外国平等待遇;在以后,他们不肯给我们平等待遇。”(1)以鸦片战争为界,中西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鸦片战争前,西方国家指责清政府不能平等的对待他们,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要求清政府改变与外国交往的惯例,获得平等交往的权利,为达到目的不断与清政府交涉,甚至最终不惜诉诸武力。经过两次鸦片战争,西方国家迫使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获得了“平等”,中国却丧失了一系列国家主权,沦为半殖民地,与西方列强毫无平等可言。朝贡体制逐渐被条约体制取代。

十九世纪前,中西基本没有邦交。出于对世界的无知,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一贯妄自尊大,认为世界上其他国家都是中国的藩属,根本不存在平等交往的说法,所以十六、十七世纪西方殖民者东来,中国的统治者视其为和其他亚洲国家一样的“慕义”或“慕利”而至的朝贡者。中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在国际贸易中处于绝对的出超地位,而且清政府以礼仪之邦自居,认为外国蛮夷不懂礼义廉耻,所以不肯与西方其建立平等关系。

清朝民族主义核心就是“华尊夷卑”,对西方人及其文明只有出于无知的蔑视,并抱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心理。林则徐对西方的服饰、婚姻自由感觉不可理解。当时清政府还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买书,不许学中文。鸦片战争前西方人被称为“蛮夷”,林则徐曾在奏折、日记、诗文中大量使用侮辱西方人的词汇,动辄用“犬羊”称呼英国人,甚至在诗文中谩骂西方人,这种情绪在当时很普遍,“犬羊”几乎成为公文中的通称,西方人曾经多次对此表示抗议。同时还对西方人实行隔离政策,洋人只能在夏秋贸易的季节住在广州十三行,冬季必须回澳门,不能随便进城,更不能与中国人随便来往,林则徐到广州后甚至一度严禁中国人为洋人送信捎物。后来《南京条约》签订,人们对五口通商导致华夷杂处极为痛恨。

出于天朝上国的心理,清政府不肯给与西方平等的政治待遇。当时人对“国家尊严”最直接的理解就是皇帝及其臣僚必须高踞野蛮人之上,其他所有国家都只能是跪倒在天朝面前畏威怀德的属国,这种尊严渗透到中外关系的一切方面。

“对外关系被普遍的认为只是经济关系,而不是政治关系。”(2)基于这一理解,清政府规定天朝官吏不得与洋人会面,外国商人向清政府提出的任何要求只能采取以下对上的禀帖方式,由十三行行总负责传达官府命令和外商的请求。

英国政府官员初到中国时就遇到如何才能被中国地方政府承认的问题,第一任英国商务监督律劳卑到达广州后给两广总督卢坤发了一封公函,卢坤断然拒绝接受这种“伤害”清朝国体的做法,律劳卑费尽周折试图改变中外交往惯例的种种努力均以失败告终。邓廷桢在给道光的奏折中就指出:中英之间不是平等关系,英国领事当然没有资格平行发文给两广总督,否则英国就会与中国分庭抗礼,“唯若听平行于疆吏,即居然敌体于天朝”(3)。

清政府曾把对天朝的敬畏强加给西方人。马戛尔尼来华,按照惯例事先函告两广总督。东印度公司董事长百灵致两广总督的咨文最初被翻译成“我国王……素沐皇仁。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进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带有贵重贡物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4)。这份洋溢着朝贡语言色彩的译文,纯属翻译人员无中生有,因为“《掌故丛编》辑录的《马戛尔尼来聘案》,载有该咨文的两份原译文,一份重译文,另附英文、拉丁文原文,见该书614—624页,通过对比不难发现这点。”(5)

林则徐在《谕英国国王书》中称“大皇帝抚绥中外”,他国“皆称恭顺”、“感激天恩”、“悔罪投诚”、“兢兢奉法”,甚至说“我天朝君临万国,尽有不测神威”、“力震华夷”。令“接到此文之后,即将杜绝鸦片缘由速行移覆,切勿诿延”,否则“王其诘奸除慝,以保艾尔有邦,益照恭顺之忱,共享太平之福”,居然以毁灭国家相威胁。

正如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说:“有史以来,从未有过一个民族面对未来竟如此自信,却又如此缺乏根据。”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签订后,条约体制就逐渐成为欧洲国家之间的主要国际交流体系。1793年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到访中国,条约体制和朝贡体制发生全面的碰撞。

英国请求派大使驻京,乾隆帝认为“此事断断难行,岂能因尔国王一人之请,以致更张天朝百余年法度?……于天朝体制即属不合,而于尔国亦殊觉无益。”(6)在华传教的愿望也被乾隆以华夷之辨甚严为由拒绝。

清政府为彰显大国风度,发扬儒家重义轻利传统,把关税定的很低,平均不超过百分之四。但中国腐败习惯法默许官员们层层盘剥,这一潜规则作用下,清政府的税率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外商不但要和中国商人谈判,还要向海关官员行贿,最终连正税大概要收取货价的百分之二十,而根据国际惯例关税都是公开固定的,因此西方人深恶痛绝。1793年马戛尔尼访华,英国提出中国订立固定公开的海关规则。还提出派人到中国居住并照管英国在华贸易,乾隆帝仍以与天朝体制不合为由拒绝,马戛尔尼提出的各种贸易要求遭到清政府的逐一驳斥。

西方人认为很合理的要求,在中国却遭到断然否定,双方各有其理论和现实依据。马戛尔尼由亲身经历感慨“以我们欧洲人的准则来判断中国,再没有比这更能使人犯错误的了。”(7)

清政府并不是单纯的反对贸易活动,“更确切地说是不能将贸易简单地视为价值交换和价值利用活动—清廷关心的是商业活动的社会和政治含义……贸易有可能引发人们之间的对抗和冲突,导致个人的贪婪”(8)。

英国的此次和平交涉彻底失败,马戛尔尼使团没有改变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相反它证实了“中国人绝不会以和平方式放弃自己的传统观念。”(9)欧洲大革命后,英国第二次派遣使节来华,但是此次失败的更彻底,不但目的没达到,就连嘉庆皇帝给他们的待遇都远不及乾隆。这次失败也让英国更加坚信:和平交涉的道路走不通。

“面对总是以强国其实它已没有强盛的国力自居且态度傲慢的中央帝国,英国已经越来越不耐烦。英国人的活力无法发挥,中国十分虚弱还要毫不妥协,双方都被激怒了。所有的战争总是通过寻找属于先验范围的正当理由来合法化的。”(10)1838年义律派人到广州城向两广总督投递信件,要求直接与中国总督交往,反对使用“禀”字。后来马他伦率“美莲号”等船舰抵达广东洋面,以“加强女王陛下的监督(即指义律)在必要情况下所提出一切抗议的力量”(11)为与中国政府建立起直接的交往关系,英国政府即将采取强硬政策,使用武力也在所不惜。

在鸦片贸易上,两种不同体制的摩擦终于达到了不可调和的程度。1840年2月,英国政府任命乔治·懿律和查理·义律为正副全权公使,准备对华发动战争。同时英国外相巴麦尊发表声明,要求中国“按照文明国家的惯例,加以招待,相与往来”(12),并要求懿律保证中英全权大臣洽谈时的完全平等地位,不许中国以任何方式轻视英国。英国政府还要求清政府官员到英国船舰上进行谈判,带有军事威胁和讹诈的色彩。道光帝明确指出:“至所请钦差大臣亲赴彼船面会定议,自来无此体制,断不可行。”(13)

1841年1月巴麦尊批评义律在与中国交涉过程中不够强硬,默认了中国官员“隐含着的中国方面的妄自尊大”(14)。当时英国海陆军已经出现在中国海面,他暗示义律应该利用英军的强大军事力量,强迫清政府答应英国的一切要求。他一再提醒义律,英国已经为建立正常的中英国际关系做了很大努力,但没有结果,所以派兵来中国,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的各种要求就必须得到满足,要求义律明白自己的全权公使地位,不能容忍中国官员采用妄自尊大的口气。英国政府要通过武力改变中英关系。

鸦片战争中定海的失陷在朝廷引起巨大恐慌,无法坚守天朝官员不与外夷接触的定制。清政府派琦善在大沽口会见英国全权公使,英国要求中国尊重派驻广州的英国官员;中英官员之间采取直接的书信往来,不再经由行商。中英交涉中,清廷君臣虽在实质内容上已经改变了某些以往的旧制,但并不愿真正放下天朝大国的架子,改变中外交往礼仪。英国政府决不能容忍,坚决要以武力强迫清廷实现从表现形式到实质内容的改变,并以条约的形式规定下来。由于英国政府对义律执行的对华政策不满,新任全权公使亨利·璞鼎查1841年4月来华,英国政府对他提出的要求是:必须使中国放弃传统的“特殊体制和惯例”(15)。

1841年10月至1842年6月,定海、镇海、宁波、宝山、上海等地相继失守,耆英、伊里布等主动差遣外委陈志刚送交照会给璞鼎查,劝令停战议和。但此时英军气焰嚣张,不准备议和。几经交涉后,璞鼎查提出了议和的前提条件,其一就是清政府必须无条件的接受英国提出的各项要求。同时英军兵临南京城下,强大的军事压迫之下,清政府被迫答应了英军的所有无理要求: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官员“平等”往来等议和条件。

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首次以文字形式规定中国和外国平等往来,英国人凭借其炮舰从清廷那里争得了“平等”地位,朝贡体系的基础遭到了不可挽回的动摇。《南京条约》签订后,其他国家纷纷效尤,接踵而至的是美国和法国,他们也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攫取了大量权益。此后数十年,朝贡体制被中国与西方国家及沙俄签订的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逐步削弱。187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中日修好条规》,朝贡体系开始破裂。随着《中法新约》和《马关条约》的签定,朝贡体系内最后的成员越南和朝鲜也脱离了这一体系,朝贡体系彻底崩溃。

由于清政府没有平等商谈的权利,依据国际法理判断,这些条约没有任何平等的含义。并且西方列强也并没有完全遵守这些条约,在与清政府官员的实际交涉中带有明显的强权外交色彩。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巴麦尊就公开叫嚣:对于“像中国、拉丁美洲那样半开化的政府,为了使他们听话,需要每隔八年或十年就狠狠地揍他一顿”。战争期间巴麦尊派的报纸中曾说:大不列颠应该攻打中国沿海各地,占领京城,将皇帝逐出皇宫……应该教训中国人重视英国人,英国人高出于中国人之上,应成为中国的主人。英国人威逼利诱,凭借炮舰从清政府获得了“平等”地位,还获得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当历史中的角色与现实中的角色越来越不一致,中央帝国日益边缘化时,清廷留给西方的是更多的不解和误解。”(16)当年乾隆致乔治三世的信后来被英国人视为消遣和娱乐,伯兰特·罗素在读过译文后,说“直到这封信不再被视为荒谬可笑时,西方人才会理解中国。”(17)

鸦片战争前,清政府很多可笑的做法都是出于对外界的漠视和无知。比如懿律率军到广东封锁海面,没有进攻,中国人做出了一个让人哭笑不得的解释:英国人怕林则徐,北上占领定海是不武之胜。英国外相致中国宰相书竟然被琦善视为告林则徐的“状纸”,是要中国皇帝为他们“申冤”。战争爆发前后,清政府从未发表正式宣战公文,并且忽战忽和,或战于此处而和于彼处。美国人马士说:“休战白旗的使用,这是一条中国人从来没有学过的战斗中的新规则……英国人对于中国人这类欺诈的行为表示的愤怒,正如中国人对于英国人攻打炮台时,不从有火力的前方进攻,却偏要从炮台侧面进攻那样欺诈行为所表示的愤怒一样的厉害。”(18)出现这种奇怪现象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那时中国根本不懂国际公法及国际关系惯例。在中国,“逆”从来都是指以下抗上,而林则徐在给道光的奏章中使用“逆夷”,在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当时人看来,鸦片战争在本质上与国内“剿匪”并无二致,和太平天国起义都是“犯上作乱”,都是为了维护尊卑秩序,所以根本就不存在平等谈判问题。林则徐办夷务与处理国内叛乱的原则也毫无二致,始终是以君臣之礼对待西方。而西方列强把中国的无知当做了侵华的借口。

出于无知,鸦片战争前清政府没有给西方人平等的待遇,但没有侵犯他们的主权,没有损害他们的利益。而战争后西方国家为争取与中国的“平等地位”,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肆意践踏中国主权。所以,虽然同样是不给对方平等的待遇,但中西的性质是不同的。不论孰是孰非,经过鸦片战争后,条约体制逐步取代了朝贡体制,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从自我感觉到现实都发生了变化。

注释:

(1)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美]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下卷.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美]费正清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编译室译.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4)掌故丛编.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译出英吉利国西洋字样原禀,北京:中华书局1990。

(5)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6)掌故丛编.英使马戛尔尼来聘案·(乾隆五十八年)六月二十七日军机处奏片.北京:中华书局。

(7)[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王国卿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

(8)[美]何伟亚.怀柔远人:马戛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邓长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9)[美]何伟亚.怀柔远人:马戛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邓长春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10)[法]阿兰·佩雷菲特:《停滞的帝国—两个世界的撞击》,王国卿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3。

(11)[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张汇文,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2)[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张汇文,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3)文庆,等.道光朝筹办夷务始末:第1册.北京:中华书局,1964。

(14)[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张汇文,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5)[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张汇文,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16)李云泉.朝贡制度史论—中国古代对外关系体制研究.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

(17)罗素.中国问题,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18)[美]马士.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第1卷.张汇文,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黄福铭,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2008级研究生,研究方向是中外文化交流史。

猜你喜欢

朝贡鸦片战争清政府
辽属女真与北宋的朝贡隶属关系
明代的女真朝贡政策与辽东马市变迁
朝贡体系与宋朝国家安全
THE DRUG WAR
新军:清政府的掘墓人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历史的真实与虚构
从中英经济交往看建国前两国关系演变
从关税自主权丧失的过程看鸦片战争的实质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