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再解读

2010-08-15杨叶红

武术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顾拜旦奥林匹克运动古希腊

杨叶红

(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对奥林匹克精神内涵的再解读

杨叶红

(巢湖学院体育系,安徽 巢湖 238000)

随着奥林匹克运动在时间上跨越了古代、近代和现代,空间上从古希腊走向欧洲乃至世界,奥林匹克精神也一直处于培育、继承、超越的过程之中。它必然会随着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对当今世界和中国的发展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有必要从历史的角度厘清奥林匹克精神这一核心概念,并结合时代对其进行再解读。

奥运会 奥林匹克精神 古希腊

一种社会精神的形成和发展,受制于当时社会的经济、政治条件,尤其是社会的文明氛围和文明状况,体育精神亦是如此。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既是对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更是对古代奥林匹克精神的超越。正如一位国际奥委会主席所说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在奥林匹克运动史上留下政治、社会、经济、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痕迹。我们总能迅速接受这些变化,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必要时对我们的规则做出一些改变,引入一些新的观念以使我们与现代社会同步。”奥委会对《奥林匹克宪章》,特别是《基本原则》的不断修订就是这一命题的最好例证。

1 奥林匹克精神的培育:古希腊奥林匹克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虽然奥林匹克精神是皮埃尔·德·顾拜旦明确提出的,但奥林匹克精神的初级活动形式是奥林匹克运动,它是永恒的。可以追溯到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古希腊是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发祥地,在希腊首都雅典西南处的奥林匹亚“圣地”就是古代奥运会的会址。从第一届古代奥运会开始到公元393年,历时1169年,其倡导的追求美、和平、公平竞争精神构成了后来奥林匹克精神的基础。

1.1 追求美

古希腊人对美的执著追求,使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得以升华。为了追求美,运动员在参加比赛时全身涂满了橄榄油,使其显得更有光泽、更加矫健,为的是能给人留下美的印象。古奥运会的“赤身运动”也是与其追求美分不开的。古希腊人认为裸体更能体现人体的健美。它是符合希腊人当时审美观的,是希腊人不断追求美、向往美的产物。它是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的巨大贡献,即自然的即是最美的。[1]

古希腊人对美的追求也体现在文化与艺术上,艺术家们把奥运会作为进行文化交流的盛会。艺术家们展出他们的艺术作品,学者们探讨学术问题、发表演说。希腊雕塑作为当时的中心艺术方式,更是明确以奥运会的优胜者身躯与力量为表现方式。[2]雕塑家中有以表现运动中的竞技者著称的米隆,以精妙的青年运动员青铜雕刻像闻名的波利克利图斯和以雕塑神像享有盛名的菲迪亚斯等。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第84届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上朗诵了他的名著《历史》一段,被授予了一顶神圣的橄榄枝桂冠。当时还留下了不朽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这些丰富的文化与艺术不仅不仅为竞技者提供了展现运动能力、美的场所,同时也促进了希腊各城邦和殖民的各成员国之间的文化与艺术的交流。

1.2 追求和平

在古希腊时期,每次奥运会举办之前,当地各城邦的人们都要聚集在奥林匹亚宙斯庙旁举行神圣的仪式,他们从祭坛上点燃火炬,然后高擎火炬奔赴希腊各个城邦,一边奔跑一边高呼:“停止一切战斗,参加运动会去!”火炬到达之处,战火无不熄灭,即使是剑拔弩张的双方、激烈厮杀的城邦,也开始了“神圣休战”。众所周知的《神圣休战条约》是古希腊人爱好和平的有力见证。神圣休战全称为“奥林匹克神圣休战”,是指在举办奥运会时,其举办地伊利斯城邦成为和平的圣域,不允许携带武器进入,也禁止一切战争行为。后来发展成为在每一届奥运会举行期间,全希腊所有城邦都自动停止战争,进入和平状态,以便参加奥运会。根据希腊传说,神圣休战始于公元前884年伊利斯与斯巴达等城邦签订的《神圣休战条约》。这一条约使奥林匹亚成为了和平的圣域。在奥林匹克年的春天,由伊利斯城邦派出三名圣使,分别前往希腊各城邦,通知举办奥运会的时间,并宣告伊利斯已成为圣域,在运动会期间禁止战争,严禁携带武器,开放所有的道路交通。违者将受到神的惩罚和奥运会的制裁。[3]休战协定镌刻在一只青铜盆,公元前2到公元前1世纪时的几位著名历史学家都曾在自己的著作中记述这一史实,公元2世纪的罗马历史学家波萨尼阿斯还曾见过这一铜盆。[4]

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这种和平精神为后人所推崇、所向往,使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具魅力,这种和平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精神。

1.3 公平与公正

奥林匹克运动的主要活动内容是竞技运动,竞技运动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比赛与对抗,在直接而剧烈的身体对抗和比赛中,运动员的身体、心理和道德得到了张扬,高尚的比赛令观众得到感官上的娱乐享受和潜移默化的精神升华。但是,得到这些享受的基本前提是公平竞争,公平的竞争需要制度的维护,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就有一套公平竟争的原则和方法,使竞技者在比赛时能够做到公平与公正。古奥运会的组织工作由奥林匹亚所在地伊利斯城邦负责。通常在一年前就推选出奥运会的组织者和裁判官。人数最初只有1-2名,从第100届开始定为10名。他们的主要任务是审查竞技者的资格、指导竞技者赛前的集中训练、组织竞技并兼任裁判、宣布获胜者的名字并为其加冕。这些裁判官均由身世高贵、名声卓著的贵族或宗教首领担任,他们穿着绛红色衣袍,头戴月桂冠,手执象征权利的法鞭。盛会期间要举行各种祭祀活动,运动员和他们的父兄、教练面对宙斯神像,宣誓保证没有做过任何违背奥运会章程的事,保证执法公正、不受贿赂。[5]

这也与他们所生活的背景有关,这种生活中的公平公正也体现到了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中,表现在对运动员身份上的规定和对待那些违反体育道德、弄虚作假的竞技者的无情的鞭答和严厉的惩罚上。他们赏罚分明,不允许有不公平与不公正的事情出现。[6]

综上所述,古希腊人追求美与艺术、和平、公平公正等精神不仅体现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中,而且延续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中,并贯穿于我们整个人类社会,深深地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 奥林匹克精神的继承与发展:现代奥林匹克精神

现代奥运会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主要是以顾拜旦的现代奥林匹克精神为主,皮埃尔·德·顾拜旦(1863-1937)是法国杰出的教育家、体育思想家,其杰出的贡献就是倡议复兴奥林匹克运动并明确提出奥林匹克精神。其思想是近代以来西方文明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成果。他通过对复兴奥林匹克运动的艰难探索,逻辑地继承了古希腊的奥林匹克精神。1919年4月在瑞士洛桑庆祝奥林匹克运动恢复25周年纪念会上的演说,是奥林匹克运动的重要文献,顾拜旦用诗歌般的语言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与价值。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

2.1 全面发展

顾拜旦曾经在《体育颂》中指出:“体育运动不仅锻炼一个人的体魄,它同心理学的关系和其它生理学一样,能够影响人的悟性、性格和良心,因而它是服务社会的道德改良剂”。而在奥林匹克赛场上,不但有体育竞技的较量,更有人的心理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较量,而最终的胜利取决于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因此可以说,奥林匹克运动首要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类的精神发展。在这个意义上,奥林匹克精神体现了一种人类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精神。奥林匹克精神与2008年北京人文奥运这种理念来自顾拜旦对古希腊奥运会的深刻理解和认识。体育与竞技不应是肌肉和力量的炫耀和展示,亦不是单纯对比赛胜负结果的追求,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教育和培养手段,其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体育与竞技中获得美的享受和人格尊严,建立公平竞争的意识与集体意识,从而培养时代所需要的完整人格和品质。

2.2 人文关怀

奥林匹克运动从渊源上便存在着对人的生存、发展、自由和解放的思考,在现代奥运会诞生初期,顾拜旦明确指出,体育与竞技的目标不是要造出健壮的“人形动物”,而是要培养、塑造出身心协调发展的、完整而健康的现代人格。顾拜旦在《体育颂》中满怀激情地写到:“啊,体育!天神的欢娱,生命的动力。你猝然降临在灰蒙蒙的林间空地,受难者激动不已。你像是容光焕发的使者,向暮年人微笑致意;你像高山之巅出现的晨曦,照亮了昏暗的天地。”[7]这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一段解读。这种精神的诞生源于顾拜旦继承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们关于人的“个性至上”、“理性至上”,“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等思想。

2.3 宗教精神

顾拜旦说:“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奥林匹克精神最基本的特点是贯穿其中的宗教精神。”“宗教体育的思想缓缓渗入竞赛者的心里,虽然,他们中许多人仍然是在无意识地实现这种思想,但他们终究会逐步信奉它。”顾拜旦倡导的宗教精神集中表现在现代奥运会的主仪式上。1913年顾拜旦设计出了现代奥运会的旗帜,旗帜上蓝、黄、绿、红、黑的五个环象征世界承认奥林匹克运动,旗帜以白色为底色,意思是所有国家都毫不例外地参加比赛;1913年经顾拜旦建议,由国际奥委会通过,奥运会开幕式上举行运动员宣誓,表达他们对奥林匹克规章的尊重和承诺,强化其对奥林匹克精神的信仰;1936年在柏林奥运会上正式确定了点燃圣火的仪式,绚丽的火焰和隆重的氛围折射出了顾拜旦所孕育的“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的思想之光。[8]这些活动集中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统一人们思想和信仰的宗教精神。

2.4 参与精神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这句格言最早是美国一位主教提出来的。1908年伦敦举行第4届奥运会时,顾拜旦引用了这句话。后来,顾拜旦在1936年奥运会演讲时也说过:“奥运会重要的不是胜利,而是参与;生活的本质不是索取,而是奋斗。”这一原则已被世界各国运动员和广大群众所广泛接受。

奥林匹克运动的生命力在于世界人民的广泛参与,参与是基础,没有参与就谈不上奥林匹克的理想、原则、宗旨。奥林匹克运动是一项社会运动,历来主张“重在参与”,顾拜旦在1919年就提出了“一切体育为大众”的口号,号召全民体育、终身体育,强调“参加比取胜更重要”。他说“生活中重要的不是凯旋而是奋斗,其精髓不是为了获胜而是使人变得更勇敢、更健壮、更谨慎和更落落大方”,占世界人口近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很荣幸亲历和实践了“参与比取胜更重要”的奥运精神。

2.5 奋斗精神

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是:“更快、更高、更强。”它出自顾拜旦的好友、巴黎阿奎埃尔修道院院长迪东之口。1895年,在学校举行的一次户外运动会上,迪东鼓励学生说:“在这里,你们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后来,顾拜旦将这句话用于奥林匹克运动。1920年,国际奥委会将其正式确定为奥林匹克格言,并在安特卫普奥运会上首次使用。奥林匹克格言充分表达了奥林匹克运动倡导的不断进取、永不满足的奋斗精神。它既是指在竞技场上面对强手时发扬大无畏的精神,敢于奋斗,敢于胜利,又是指对自己永不满足,不断战胜自己,向新的极限冲击。不仅如此,这句格言还鼓励人们应该在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地超越自我,不断地更新,永远保持勃勃的朝气。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簇拥下,使得奥林匹克运动生生不已。[9]

3 奥林匹克精神的超越:与中国人文精神的结合

中国是一个有独特的伦理精神的东方大国,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对起源于西方的奥林匹克运动必然会产生某种程度的影响。将会以其独特的伦理意蕴来提升奥林匹克精神的境界,实现奥林匹克伦理精神新的超越。

3.1 包容精神

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周易大传》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都是主张思想文化的多元开放。这种多元开放的文化理念,一方面,承认各种不同文化的差异。另一方面,注重文化本身的包容性、兼收并蓄。这些思想与奥林匹克精神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奥林匹克运动是国际性的运动,它不可避免地面临着世界上文化间的各种差异及由此引发的各种问题。来自各国的运动员、教练员、体育官员以及观众有不同的肤色,穿着不同的服装,说着不同的语言,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进行不同的宗教仪式,用不同的行为方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些种族的和文化的差异,又常常由于各国间在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冲突而强化。在这种氛围中,人们必须注重文化本身包容性,摆脱各自文化带来的偏见,兼收并蓄,才可以把世界上不同国度、不同种族、不同语言、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凝聚在一起。

3.2 和谐精神

道家自老庄开始,就十分注重从宏大宇宙视野上来关照人类,把人置身于宇宙中去思考人类与宇宙万物的关系,主张善待万物,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欲使人类维持宇宙整体和谐与平衡。老子在论述宇宙万物生成的过程时充分肯定了“和”、“和谐”的关键作用。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万物均由阴阳二气交感而成和谐的统一体。在这里,“和”、“和谐”不仅是“道生万物”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更是“道”的具体体现。老子关于“道法自然”的学说也体现了他的“和谐”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揭示了老子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自身、身与心的和谐的认识。

古希腊人十分强调人自身、身与心的和谐发展,把严肃认真的身体锻炼与发展健美体格结合起来,通过体育使青年身体强壮,肌肉发达,形态优美,肌体的每一部分与整体要协调一致。后来的和谐,已不单纯指身体各部位的和谐,更主要指的是人的身体与心灵的和谐。这种身心和谐的思想对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意义。这与道文化培养“形神合一”的“人”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10]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奥委会就组织各种会议讨论环境问题。1996年7月1日生效的《奥林匹克宪章》将保护环境列入国际奥委会的任务之一。国际奥委会认为:“举办奥运会应当显示对环境问题的关心,并在其活动中体现这种关心的措施。

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贵和尚中”,其意义就在于,在处理奥运与环保矛盾冲突时,用“天人合一”、“贵和尚中”的思想理念,指导人们在进行环保和奥运设施建设。处理“天人”矛盾时,我们不能将矛盾双方推向极致,而应以最小的环境损失,获取最好的场地设施和环境,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发展。[11]

4 结语

自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到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复兴以来,奥林匹克精神经历了从追求社会秩序的和平、公平公正,挑战自我、追求人的身心协调和全面发展,追求人性关怀到尊重人类文化的多元性、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的历史演变。

[1][6]牟 艳,罗时铭,何亚辉.论古希腊精神对古代奥林匹克运动的促进作用[J].体育文化导刊,2003(10).

[2]黑格尔.历史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286-287.

[3]郝 勤.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31-32.

[4][5]谭 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115.

[7][8]翟国范,张林学.从西方文明中的体育理念看顾拜旦的奥林匹克精神[J].社会科学战线,2004(2).

[9]陈鹏生,洪庆林.论奥林匹克精神与人的全面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0(4).

[10]梁巧英.道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相通性[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3).

[11]谭小勇.北京奥运与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J].体育与科学,2002(5).

Reinterpretation on the Connotation of Olympic Spirit

Yang Yehong
(PhysicalEducation Department of 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238000)

With the birth of the Olympic Games,Olympic spirit is Changing.It is bound to develop with Olympic movem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To promote the Olympic spirit has great significances for China and the world.Therefore,it is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core concept of Olympic spirit from ahistorical perspective and the times.

Olympic Games Olympic spirit ancient greece

G80

A

1004—5643(2010)10—0086—03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奥林匹克精神与城市社区体育资源开发研究”,课题批准号:2009sk358。

杨叶红(197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理论。

猜你喜欢

顾拜旦奥林匹克运动古希腊
锦句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璀璨的古希腊艺术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第五回 热爱“实用而宏大”的古希腊人
古希腊人眼中的世界
关于导演古希腊戏剧的思考
顾拜旦: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
浅析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展望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的技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