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学语境下的学校武术教育

2010-08-15包磊王岗

武术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中国武术国学武术

包磊 王岗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武术文化研究】

国学语境下的学校武术教育

包磊 王岗

(苏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21)

文章采用文献资料的研究方法、逻辑分析法,运用文化学、历史学等相关理论,以学校武术教育为研究对象,从国学的视角来研究学习武术教育的发展。文章首先阐述了国学对中国武术的主导性,然后根据当下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最后提出,学校武术回归国学是其自身文化的重拾。历经沧桑的学校武术与国学联姻,是对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一种认可和仰慕,更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人间正道。

国学语境 中国武术 武术教育

1 国学对中国武术的主导性

胡适曾说“国学,中国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文、史、宗教、艺术、数术方技等均包括其中。“其所涵盖的内容,实为中国所特有的,或在中国的地理环境、语言环境,乃至在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种特定条件下所形成的中国文化母体中孕育、产生、演变、发展的学问总体或总和。”[1]可见国学所包容的文化实体囊括了传统文化中的方方面面,有以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存在的如经史子集、汉字、书法、国画等,而中国武术则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样一种特殊形态跻身国学家族。中国武术的诞生就很好地说明了中国武术的身份。

中国武术由表层的技术和内涵的精神两部分所诞生而来。在表层,它有自己的素材——简单的技击技术,但同时“又绝不是动作加动作的简单合成,……,而是把格斗的‘象形’符号进行了形象化处理,从而实现了格斗动作从有限到无限的飞跃和对模仿有限的超越。”[2]在深层,由最初原始的野蛮、暴力、为生存的搏斗思维,一步步形成中国武术的“内敛”、“注重教化”的神韵。从野蛮的原始生态到现在的技术广博和精神深奥而又神秘的文化形态,中国武术发生了质的飞跃。“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原始武技到中国武术是突变史,无论是在表层还是在深层都受到了国学思想的熏陶。我们必须承认,国学造就了中国武术,没有国学的主导作用,中国武术也许还在继续演绎着没有中国灵魂的野蛮武技。

国学是博大的,是整体的,因为“作为整体而言,系统一般都必须表现出某一种制约性,也即要决定整体之下的所有部分的存在方式和相对关系。”[3]从中国武术的诞生可以鲜明的看到国学的整体性和中国武术的个体性。国学的“和而不同”又体现着国学系统的制约性和以及对其子系统相互交叉的包容性。“和谐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彼此宽容;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4]正是生存于国学的大背景之下,中国武术才能在其萌芽、产生、发展过程中,一方面遵循着国学的整体思想,另一方面又不断地与书法、戏曲等艺术形式产生联系,并相互影响。

2 当前学校武术教育与国学的断裂

中国武术从数千年前产生至今,形成了具有独特风貌的“活”文化。如何传承对“活文化”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关注中国武术传承就脱离不了我们的学校武术教育。因为教育是文化形成和反作用于社会生活的中介点。学校教育承担着民族文化的继承、传播和推介的文化责任。学校武术可以引导学生的心灵之路,能够缓解逐渐加大的学业紧张气氛,也能够对学生的道德、审美、身体等诸多素质的提高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开展学校武术究竟是为了推广一个项目还是为了追求一种精神的传承?从武术的发展来看,似乎答案已悄然跃于纸上。但现实的武术传播却让我们大失所望,而且到了必须引起我们反思的地步。

从北方到南方,大到现代化都市北京、上海,小到社区、村镇;不论是大学还是小学、中学,人们看到的学校武术已经被“统一的少年长拳12势、形神拳、三路初级长拳、24式太极拳等内容所一色化,甚至在专门培养武术专业教育人才的高等学校,单一化、标准化、统一化的‘国际武术竞赛套路’也已全面地垄断着人才培养的教学内容。[5]”单一化让武术在学校变得有条理性;标准化让武术有了可操作性;统一化也促进了武术在学校的广泛开展。但是这样的武术发展方向无疑是抹杀了中国武术的个性。文化取向不同,造成今天的学校武术始终在走一条西方的身体教育之路。不论是教育教学理念的形成,还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择,传统的民族文化在其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少,越来越弱化。把学校武术归属于体育学类,是对武术文化内涵的扭曲。因为体育学是西方文化的产物。“‘西方体育’到‘中国武术’的‘原点’的差异在于‘追求竞技和不追求竞技’。”[6]西方文化重分析的特点是追求难度动作的直接原因。可见,以西方文化思想嫁接的套路终究是可分析而少内涵的。学校武术的发展就是只看到了武术作为身体行为文化方面,而没有看到支配这种行为模式背后隐匿的精神文化内涵,由此导致了学校武术重视传播动作肢体语言,忽视对演练的主体——人,思想境界的教化。中华武术体现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没有传统文化内核只保留简单外壳的套路运动,则无法称为武术。

跆拳道来了,瑜伽来了,我们的武术却走了。“一百年来,学校武术教育所采用的运作模式,即夹杂在‘体育课’中的武术教育模式是否到了应该反思的时候。将学校武术教育教学从体育课体系中剥离出来,构建民族身体文化教育教学体系,使武术能站在一个更高的文化层次并得到良好的传播。”[7]学校武术能否表达完美句意,成为经典佳句,关键在于我们必须关注学校武术的文化内涵,与中国文化、历史的联系。“我们接受中国武术的背后其实是对中华民族深层文化的认可和仰慕,是我们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深深眷恋。”[8]我们不反对西方体育的介入和发展,但我们必须对本民族的文化充满信心,“只有清晰地知道我们从何处来,才能以更坚实的步伐和自信的心情向未来走去。”[9]抓住传统的根,抓住与母体的天然联系,重新回到国学的怀抱,学校武术才能贴近人们的视野,进而走进人们的生活。

3 国学让学校武术升华,学校武术让国学饱满

学校武术的发展步履维艰,而国学传播却引起广泛关注。借国学东风,来推动学校武术的前进,进而带动武术的发展是对国学的主导地位的认可,也是符合系统发展规律的。由于历史的原因造成中国武术身上依附很多鱼龙混杂的民间思想,可谓精华与糟粕并存。其精华之精不可能超越国学的境界,而其糟粕方面则可能是远胜于国学。如果以这样的姿态进入学校,那么形成的学校武术虽然不乏那些天人合一、舍生取义、杀生成仁、忧国忧民、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修身为本、励志自强的优秀思想,但也必然存留与当今社会发展极不协调的文化成分。具体表现有抱残守缺、唯我独尊、胡吹乱夸、不一而足等等。这样的危害在学校中所造成的后果是非常可怕的。如何改变这种现象,我们可以升华学校武术的文化思想,挖掘中国武术中优秀的文化思想,剔除中国武术中的落后思想。树立武术精神文化的两个特性:保持民族性,以继承精华;体现时代性,以去除糟粕,这样中国武术中的那些不适宜的地方就会被弱化,直至消亡。

国学融入学校武术,有利于展现武术的核心价值,而不是仅仅把武术作为一个项目。学校武术回归国学,丰富了国学精神的表现手段;国学主导学校武术,升格了学校武术的文化层次。

学校武术是国学最好的代言。“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可见,走向大众、走向生活是国学的软肋。虽然国学蕴含的精神价值、思维习惯将是我们维护民族身份的最终依据,但是从主体上看,国学始终是意识的表达,而缺少行为的表现。在学校中,“国学教育大致不出文、史、哲三科,基本上是在文字上打转,显得比较单调和枯燥,不容易让人们有更加直观、感性的体悟”[10]。所以国学需要一个载体,能生动阐述它自身的载体,更能诉求国学人文精神的载体。学校武术充当载体似乎有着先天的优势。因为中国武术是由“劳动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直接创造出来的,积淀下来的。它更加真实地反映了生产生活的实际,更加真实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11]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中庸和谐是国学的时代主题;也是学校武术良性发展的坐标。它为学校武术教育奠定文化基石。首先,青少年通过武术学习,能在技艺的学习中,通过“建之于个人的‘根器’之上,加之后天的努力与对武术的执著与追求,由外到内,再由内到外,由无形至有形,进而回归无形。从某种角度说,武术旨在参证‘本体’,寻求内在根源,寻求一种能激发人生向上的精神动源。体强不为强,心强才是真正的强者”[12]。从对追求个体的体强到诉诸灵魂的心强,学校武术向青少年诠释着一种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

其次,“未曾习武先习德”。武术是一种自我教化,“武之教化是以感性的身体运行形式‘动荡其血脉、固束其筋骸’,从而在一种‘涵泳从容,忽不自知’的过程中使习武者养得至善的德性。”[12]这种教化体现在追求个人德艺双馨和自身精神境界,培养良好的情感体验,热爱集体、助人为乐的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良好的人格形象等一系列方面,无不体现出国学的现代灵魂思想。

最后,通过学校武术,青少年可以更深刻的理解诸如书法、国画等传统文化。“变化奇无定则,不主故常,时而似暴风骤雨,时而似轻烟古松,时而似山开万仞,时而似走虬奔蛇”[13]这样的描述可以用来表述武术、书法、国画。因为中庸和谐,武术在其发展历程中才有可能与各种文化形态互相渗透,互相交融。我们可以借助句子来解读中国武术,学校武术也同样可以再现书法、国画的那种意境。如此一来,我们不难理解伍绍祖同志所说“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的语义所在,学校武术的文化价值的确高于作为运动的体育价值。

4 结语

国学回归是对传统的认可,对传统的重新审视。学校武术是武术传播的第一线,学校武术回归国学是其自身文化的重拾。青少年通过掌握身体技术,浸濡了传统文化,进而形成人文思想。无数青少年思想汇集就培育出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也激发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伟大情感。历经沧桑的学校武术与国学联姻,是对中华民族本土文化的一种认可和仰慕,更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人间正道。站在国学的高度看待武术,学校武术所发散出的光芒必将照亮五千年的中华文明。

[1]李中华.国学、国学热与文化认同[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7(3).

[2]邱丕相.中国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3]陈天机,许倬云,关子尹.系统视野与宇宙人生[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4]温家宝.把目光投向中国[EB/OT].凤凰网,2003-10.

[5]王 岗.从“武术具有广泛的适应性”说起[J].搏击·武术科学,2005(2).

[6]王 岗.发现“原点”,追溯“原点”[J].搏击·武术科学,2007(1).

[7]王 岗.对学校武术教育问题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7(10).

[8]王 岗.武术的传统回归[J].搏击·武术科学,2006(7).

[9]孙家正.不要忘了回家的路[J].建筑与文化,2006(5).

[10]汪 涤. 国学教育与中国画教学 [J]. 上海艺术家,2007(4).

[11]孙家正.提高民族文化自觉,做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J].文艺研究,2005(10).

[12]王 岗.中国武术:一种追求教化的文化[J].体育文化导刊,2007(3).

[13]孙 鹤.中国书法从文字中诞生的艺术[N].光明日报,2007(23).

School Wushu Education in the Sinology Context

Bao LeiWang Gang
(P.E.School of Suzhou University,Suzhou Jiangsu 215021)

With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and logical analysis,using the theories from culture and history and other related theories,taking school Wushu education as a research obje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inology,the paper studies 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education.This paper begins by describing the Sinology dominant on Chinese Wushu,and Wushu education in schools,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conditions,finally suggests that the school Wushu returning to Sinology is its own cultural regain.After years of changes,school Wushu married withsinology is a Chinese native cultural recognition and admiration,but als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 on the right way.

sinology context Chinese Wushu Wushu education

G85

A

1004—5643(2010)03—0017—02

1.包 磊(1 9 8 3~),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中国武术国学武术
“垂”改成“掉”,好不好?
中华武术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