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太极拳文化品性探析

2010-08-15张莹莹

运动 2010年4期
关键词:太极拳美学运动

张莹莹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208)

太极拳文化品性探析

张莹莹

(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北京 102208)

从太极拳的文化特征和职能的角度,分层阐述并论证了这一中国古典文化对现代体育健康理念形成所起到的构建作用,为现代体育与中国古典体育的融合提供理论参考。

太极拳;文化;特征;职能

太极拳在其演变和发展过程中无论从技击性、体用性、艺用性或是从其本质观、方法论、功能观都是以中国传统伦理精神贯穿始终。它的运动形式、运动方法、技术特点、文化内涵、伦理思想始终是以人为本,体现出了太极拳的人文观。

1 太极拳文化品质

1.1 太极拳以古代“人本”思想为拳论的轴心

太极拳则是以特定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演练手段锤炼人的体魄,以传统的教育形式塑造人的思想,是将这种优秀文化诉诸于古代运动形式来传承和体现,并通过“推手”之文明手段来较力、竞技,充分体现了儒家的“礼让”“仁义”“兼爱”的人文主义和道家的“清静无为”“虚无缈缈”“见素抱朴”的自然主义,对现代青少年学生的身心锻炼和思想道德教育仍具有积极的意义。

太极拳文化的“和爱、和合”思想并非仅是对“不重比赛结果,重在参加”精神的一种迎合,而是主张以静为主、动静结合,正诚、忍让、谦逊等内修品质的中华民族性格和东亚文化的最高价值原则,将以心诚、意善的生存、处世哲学和作为宇宙万物存在原理的中庸之道都看作为与完全体现诚德的圣人相同,这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伴随太极拳健身的实践而发生和丰富的太极拳健身文化,无处不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无处不围绕着有利于人的生命活动来展开。无论是太极拳套路的调意、调息、调性,还是太极推手中的点到为止、较技而不较力等都突出了太极拳的以人为本的伦理道德观。

论及太极拳的人本文化内涵,身体力行是太极拳健身文化的出发点。太极拳健身是通过人的肢体的运动进行的,而不是一定要超越人体之外而获得或掌握太极拳技术。它的螺旋缠绕的弧形运动形态和强化意识支配下的呼吸方式是不需借助任何外力来实现的,是求得放松、自然、虚静、无为的运动方式。另一方面,太极拳修炼人的性情是太极拳健身文化又一个突出点。这一功能贯穿于整个太极拳健身文化之中,是太极拳健身文化魅力的重要体现。只要是太极拳运动,首先强调的是人的身体和心理的调整,在两者修整方面,首先注重心性的调和,讲究意走形随、以意带气、势断意连等技术要领。用意而不用力是演练太极拳的重要原则,它贯穿在练拳的整个过程中,陈鑫《太极拳推原解》讲:“心主乎敬,又主乎静”;“内固精神,外示安逸”。可以说,用来完成动作和与人交手较技时全部是以意先行,形随其后,而用意之根本就在于“心静”“心静”才能体松,体松才能发挥人体的最大潜能和力量,这也正是太极拳的身心兼修法则。其实,太极拳的许多经典拳论中都点到了人们在演练太极拳时要“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痴”。在讲到人体的身、心、气、神合一时,武禹襄在《打手要言》中说:“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先在心,后在身”“意气君来骨肉臣”。意思体现要通过“心静”才能“神聚”,通过“神聚”才能“气敛”,通过“气敛”才能“劲整”,通过“劲整”才能“身灵”,最终达到身心合一、内外兼修,体现了太极拳对人的健康全面领悟的职能,这充分显示了太极拳以人为本的职能与文化属性,使它与当今时代提倡的身心健康、娱乐、休闲观念相吻合。

1.2 太极拳是以“整合”观为技术主线

太极拳健身文化中培养的是注重整体的价值取向。太极拳的整合法则是太极拳精髓的构建法则之一,太极拳主要讲究以整合观作为技术核心。在强调演练太极拳身体部位的运行时注重左与右、上与下、里与外相合,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相合;谈到太极拳的技术法则时讲高与深、仰与俯、重与虚、刚与柔、动与静、分与合、急与缓、隐与现等方面的相合;在拳谱所论盘架时要:“阳不离阴,阴不离阴,阴阳相济”“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意动形随”“内固精神,外示安逸”“上下相随,内外相合,“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等身心兼修观;在太极拳的推手较技中讲究慢与快、曲与伸、顺与背、进与退、走与粘;构成推手的技术内涵:“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无力与有力”“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的全身运动观。这些都构成了太极拳健身文化的注重整体的主调和轴线。

从太极拳的运动形式上来说,身体在意识的指挥下进行运动的同时,作为意识之源的心也在工作,是外在的形体运动与内在的心理锻炼有机的结合。用心神之动指导身体之动,培植和发展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的相携并进。太极拳注重整体价值观还表现在:“有上即有下”“走左必跟右”,招式左右互换,身形上下互补的协调对称结构;“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方式,使内脏器官在形体运动的同时进行适宜的按摩;走弧线圆的动作形态,不是局限于躯干和四肢,还扩及到手与脚,腕关节、踝关节,甚至手指和脚趾等梢节部位;动作过程中“上若动而下必随之”“下若动而上自领之”“左欲动则右必应之”“右欲动则左必和之”,上下表里、前后左右无一处不动,保持人体协调均衡的发展。

中国古代哲学注重社会,强调的是整体和谐思想。中国古代哲学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从根本上体现古代哲学家们对整体和谐社会的追求。道家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内部都有包含着阴阳对立,而在冲虚之中得到和谐与平衡,这是一种整体的动态平衡的世界观。那么,在太极拳文化中也讲究谦和、虚静、含蓄、深邃传统伦理道德,包含着丰富的传统儒家思想,这种思想涵盖了自然、人体、社会的协调统一,对现代社会人文道德中所要求的谦恭和忍让道德品质有着直接的联系。

1.3 太极拳的“贵和”养生观

贵和持中思想是东方文明的精髓,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的触角也伸向太极拳健身文化的深层,成为太极拳健身文化重要的价值取向之一。《中庸》中有:“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里儒家强调,“中”是天下的根本,天下的本源,达到中和的状态的意思,是指宇宙及世界中的万物的和谐平衡的发展规律。“中”指事物的度而言,即不偏不倚,既不过度,也不能不及,“无过无不及,凡事叩其两端而取其中”,便是“和”的实现。太极拳健身文化中将贵和持中的思想体现得淋漓尽致。太极拳在行拳中的身法须“中正”是典型运行法则。“立身中正”“不偏不倚”“中正安舒”等要求身法端正的词语贯通着太极拳健身文化,虽表达不同,但其通义为:打拳时保持身体中正,“百会中极,一气贯通”,自头项至会阴,始终须形成一条直线。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练拳时身法有时也有歪斜,但歪斜之中,自寓中正,所谓“斜中寓直”“中正之偏”歪斜的身法中体现的仍旧是贵和持中的思想。贵和持中的价值取向还体现在太极拳的动作之中,每一个动作之中的刚与柔、虚与静是辩证的,而并不是只刚无柔、只实无虚、只动无静,而是每一动中都由刚柔、虚实和动静等对立的元素构成,刚柔相济,虚实相生,动中有静,静中寓动。这样,在动作中人体一直处于平衡、稳定的状态。身法以中正为度,是全身上下、左右、内外各安其位的基本保证,进而全身的肌肉、骨骼和关节在意识的支配下进行阴阳共存、互根互包、舒缓和谐的动作使人经络舒畅、气血流通、身健体壮。

2 太极拳是以朴素的“中和”观为美学范畴

自从人类摆脱了动物的原始思维状态之时就标志着人类审美情感的开始。无论是孔子的“尽善尽美”,还是孟子的“充实之谓美”;无论是楚人伍举论美,还是庄子的美丑论都从不同的侧面体现了古人的美学观。然而,太极拳所论的美并非仅此而已,虽然说毕达哥拉斯所提出的“美是和谐与比例”的论断为现代美学提供了新的视点与立足点。但我们面对太极拳这一古老的传统文化之时,在审视太极拳的形式美之外,又不免要增加对太极拳的内涵美的鉴赏与思考。审视太极拳的美学基础,主要体现于太极拳的“中和”美,而其他的美是建立这一基础上的延伸与拓展,这主要是由太极拳折射出来的“中和”民族性格的一种具体体现。

古人将美看作是一种“中和”的境界,只有“中和” 协调才是最正常、最理想、最美的。董仲舒说:“天地之行,美也。是故春袭葛,夏居密阴,秋避杀风,冬避重浑,就其和也。”“天地之美在两和之处,二中之所来归而遂其为也,阳者天之宽也,阴者天之息也,中者天之用也,和者天之功也,举天地之道而美于和。”肯定了美来源于和,中和就是美。这些论断都进一步说明了“中和”是中国古代美学体系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基本范畴。中国古典美学的“中和”美根植于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土壤,它作为一个完整的美学范畴,是由《乐记》首先提出来的。然而,最早提出“中和”文化之源在《周易》。这意味着“阴阳相和”的开始富于美学意蕴,“中和”是人与人和“天人合一”在文化方面的反映。

中国传统的武术由于孕育在传统文化土壤之中,广泛吸收了“中和”的思想。太极拳运动同样深受这种文化的浸染,在它的文化之中均能见到这种思想的痕迹,如顾留馨《太极拳研究》中记载的《太极拳论》上面所说的“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等太极拳理论著作中都表明了太极拳以“中”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使动作“和”形成一个完美协调的统一整体,这正是对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借鉴和继承。

中与和是一种度的说法与评价,要在一定的原则下进行事物的转换与变化,寓含着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儒家的思想中有“道”法,尧曰:允执其中。就是说使矛盾双方相互依存,每一方都要在适度范围内发展,从而保持矛盾统一体持久的平衡和稳定。太极拳正是这种重与虚、动与静、刚与柔、隐与现、进与退、仰与俯、急与缓、高与低、左与右等等矛盾的八法五行中运动变化着的,并深受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在技击、拳架上强调不贪、不欠、不即、不离、不丢、不顶、无过不及。要准确地掌握好一种“度”,始终处与“中”的一种哲学思想,可以说是太极拳所特有的一种武术思想。

3 小 结

太极拳的文化特征与职能已随着社会的变迁与人文学科的发展而发生了较大变化,而且有演变成为主要职能的趋势。“以人为本”社会存在理念成为各个领域发展的宗旨,太极拳中原来附带于技击职能上的文化职能将随着社会客观条件的变化在世界体育格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在这种条件下,以中国古典文化为参数的太极拳技术与理论体系将随着社会属性的变化而越发显示出自身的价值,可以说太极拳运动是对现代体育健康理念补充,这是世界文化圈中东西两种不同国度文化的碰撞与整合,体现出一定的现代性、科学性。

[1] 张涵.美学大观[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6:261.

[2] 赵洪恩,李宝席.中国传统文化通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09 .

[3] 顾留馨.太极拳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2:380.

G852.11

A

1674-151X(2010)04-128-02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4.062

投稿日期:2010-02-12

张莹莹,助教。研究方向: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太极拳美学运动
盘中的意式美学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外婆的美学
不正经运动范
纯白美学
“妆”饰美学
古代都做什么运动
疯狂的运动
42式太极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