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探讨

2010-08-15王亚力

运动 2010年4期
关键词:运动队高水平教练员

王亚力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00)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探讨

王亚力

(曲阜师范大学,山东 曲阜 273100)

高校建立高水平运动队旨在完善我国竞赛、训练体制,培养有科学文化知识、有较高体育运动技术水平的高校自己的运动员。有些高校为了追求眼前利益,不顾建立高水平运动队的初衷,忽视了对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的改革。目标、定位和具体实施的偏差,制约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本文就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现状及方式作一些探讨,为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系起抛砖引玉作用。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管理

1 前 言

80年代中期,我国部分有条件的普通院校开始组建高水平运动队,其目的是发挥高等院校体育科研优势,走多元化培养体育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人才的道路。近二十年来,在剧烈的国内变革,全新的世界局势以及世界文化广泛交流的背景下,我国高校体育蓬勃发展。高校运动队作为学校的一种特殊宣传工作,愈来愈受到高校重视,课余训练在高校体育中所占的地位愈来愈重要了。“我国高校如何培养出既能面向世界,又能立足国内,具备思想素质好,文化素质高和经济能力强的运动人才”是高校试办高水平运动队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以我国部分试办高水平运动队的试点院校为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参阅20多篇相关文献资料。

3 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1 招生困难是试 点院校面临的首要问题之一

(1)我国基础训练比较薄弱,可供高校选拔招生的人数十分有限。

(2)目前高度统一的计划招生制度和运动员学生的文化素质偏低等原因,使得原本具有很大发展前途的优秀运动员,因分数上不了线而难以入学。

(3)国民经济比较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还比较差以及社会上大多数人对体育的偏见,使得接受正规训练的青少年学生相对很少。

3.1.2 满足现状,体育成绩难以保持和提高 现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入校,多是凭体育特长。自身的基础与少年阶段的刻苦训练相结合,使自己的运动能力有别于众,尤其在专项上更有独到之处,得以实现“大学梦”。他们本应更好的利用大学的良好条件,更上一层楼。但是他们当中的大部分被高校录取后,就满足于现状,不再要求自己,思想开始懈怠,训练开始马虎,不愿再刻苦努力训练,体育专项成绩不保,逐年下降,失去了学校“高水平运动员”的意义。

3.1.3 学习涣散,训练不积极 一般来说高水平运动员文化基础普遍较差,进入大学后对文化课感到吃力,然而在非比赛训练期,他们并没有像普通生当中的大部分同学那样刻苦学习,学习纪律涣散,对待学习意见多,理由多,休息时间不遵守纪律,缺课不请假,训练场上闹情绪。学校训练补助低,文化课加分少,后勤照顾不周,训练配备不完善等诸多意见,严重影响教练的指导训练,训练效果差,根本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2 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体系

3.2.1 生源是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1)根据需要,宽进严出,采取综合措施,保证招生质量合理、科学、高效的招生管理制度和方法,对高校运动队水平的提高和发展起到很大推动作用。应根据“大运战略”实施的紧迫需要,参照各方面的“破格”精神,对那些年轻的、有发展前途的、为国家体育事业做出过贡献的优秀运动员经有关部门的审批直接保送上大学。根据运动员学历情况,可分层次的采取全国试点院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统一考试,也可考虑采取试点院校单独组织考试的办法择优录取(重点突出体育成绩)。采取综合措施,提高运动员大学阶段的教育质量:应考虑实行预科教育制度,预科年限根据运动员文化知识的实际情况而定,预科阶段应重点学习基础知识和体育理论知识,然后再正式开始大学阶段的学习,这在国内外均有成功的经验。

(2)建立以学校为龙头的训练网点。通过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提高我国大学生运动水平,由此探索我国培养优秀运动员的科学渠道,推动我国竞技体制改革,是具有深远意义的。建立小学-中学-大学一条龙网络体系,对不同时期的运动员进行跟踪,把真正有发展前途的运动员选拔到高校运动队。

3.2.2 建立合理化的学习管理模式

(1)制定适合高水平运动队特点的教学计划和成绩管理规定。制定适合高水平运动队特点的特殊教学计划(该教学计划由学校教务主管及指定学院、系共同制度),应根据现实情况删减或增加课程,减少运动员的学习压力,同时又确保学生主骨干课程的文化学习质量。教学实践的安排亦可适当保持弹性,采用鼓励加分制的办法,使文化学习的管理与运动员的训练、竞赛挂钩。

(2)采用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对于一般的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学习是他们的第一大难题。大运动量训练必然导致运动员学习时间和学习精力不足。因此,正确处理运动训练和学习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运动员必然由体力型逐渐转向智力型,平时应加强和培养运动员学习的自觉性。为了便于组织教学、训练和日常管理,最好把高水平运动员按年级单独编班,上午上课,下午训练。

(3)加强考前和赛后的辅导。作为高校高水平运动员,每年赛事较多,频繁出入,考试前应提前复习迎考,把自己较薄弱学科和学科中的难点、重点向任课老师提出,请任课老师重点辅导,直到弄懂弄通为止。在无赛事时,教练员要对队员多加督促,重大赛事以后,应把比赛时所缺的课程集中请任课老师讲解,及时补课,顺利通过考试。只有这样才能按时完成大学的学业,做一名德才兼备的合格大学生。

3.2.3 建立规范化、制度化的训练竞赛管理模式 训练管理是一个计划、执行、控制,再计划、执行、控制的螺旋上升过程。从高校训练管理角度看,在组织实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工作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教育性原则。在训练管理中,首先应明确训练对象是大学生,而不是专业运动员,强调高校育人育才的目标特征培育人才作为首要目标,对运动员学生要严格管理,注重其思想道德品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使其全面发展。

(2)差异性原则。由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来源渠道不一,造成专项技战术水平上的差异,且每年有新生入队,有毕业生离队,训练周期又较短(4~5年)。因此,教练员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手段措施,加以区别对待,根据训练对象不同,层次和水平特点,尽可能安排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内容。

(3)阶段项原则。学生在校以学习为主,学校训练工作具有跨年度及两个假期这一特点,因此各阶段训练任务的划分应明显,根据年度竞赛总体或主要目标安排计划各个阶段(基础准备阶段、恢复阶段和赛前准备阶段、赛后总结调整阶段)的计划工作中心要点内容。

比赛是体育训练的杠杆,更是检查训练水平的良机,因此增加比赛数量、提高比赛档次,注重运动员比赛能力的培养,注重训练与比赛的相互衔接,争取涉足国内高水平竞赛体系,是促进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提高运动水平的较好的手段。我国大多数高校的高水平运动队比赛次数很少,具查阅资料显示,除了4年1届的全国大学生运动会和各单项协会运动会、省大学生运动会外,只有少数部属院校组织一些本系统的大学生联赛和大学生田径比赛。比赛太少是影响我国大学生运动员训练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我们必须建立和健全完整的大学生竞赛制度,并使之于全国竞赛制度相衔接。增加比赛次数,使训练与竞赛能紧密地结合起来,以赛促练,促使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技水平的提高。

3.2.4 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管理 教练员在现代竞技体育中的作用日益突出,教练员作为运动训练的策划者和组织者,对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起着核心作用。随着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对教练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高水平的教练员就不可能培养出高水平的运动员。教练员的思想素质与业务水平直接影响运动员的训练、比赛和运动成绩。教练员的选择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我国高校教练员队伍的文化素质较高,理解能力较强,但在运动训练实践过程中还缺乏作为一名教练员必须具备的自身的运动经历和多年运动训练经验的积累。对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的来源,一要重视高校内部具有教练员潜质的教师的选拔和培养,二可充分利用体委系统的教练资源,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德才兼备,业务素质好,敬业精神强,具有创新精神的教练员。

教练员处在训练竞赛、教育及管理工作的最前沿,在培养指导运动员参加运动竞赛、争取优异成绩的工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教练员进行科学管理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应加强对教练员的业务培训(如进修,参加教练员学习班)。二是应加强对教练员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专业理论以及管理学、教育学等知识的培训。三是把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实权给教练员,教练员应积极与主管部门配合、协商,把最优秀具有发展潜力的运动员招于门下。四是建立教练员责任制,并与其工资、奖金、职称紧密挂钩,给教练员施加一定的压力和责任,这也有利于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

3.2.5 完善体制,引入竞争机制,为运动员训练提供保障

(1)完善体制,保证坚持常年系统训练。根据每年度的竞赛计划和运动员学习任务,学校所在地季节 、气候特点,结合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比赛任务等,坚持全年系统训练。按竞赛任务 、时间来划分全年训练周期。平均每周6次下午训练,每次训练保证2个小时,寒暑假安排集训,运动员训练的量,强度由教练员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运动员配合实施完成,保证运动员长年系统的训练。

(2)引入竞争机制 ,实行优胜劣汰。竞争可以出效益,竞争有利出人才。在高校设置“体育奖学金”,以奖励那些品学兼优、成绩出众的运动员。对于拼搏意识强、竞技能力突出、有特殊贡献的人才,要在各方面予以鼓励和照顾,如可以采用学分制,根据训练和比赛的任务安排学习。在生活、训练上可得到特殊的待遇和关照。要体现出差别,实行能则上、劣则下的淘汰制。另外,在经济上采取相应措施,给那些刻苦训练、成绩突出的运动员以补偿。实行竞争机制,有利于调动和激发运动员的积极性,使高校运动队保持活力和张力。对有些训练不积极,思想觉悟不高,成绩显著下降者,实行淘汰制。使高水平运动员人人努力,个个争先,全面调动运动员的训练积极性,增加上进心和凝聚力。

(3)加强医务监督,多渠道筹集资金。训练中运动创伤的出现是难免的,而且运动水平越高出现的可能也越大,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专业化程度大,运动成绩不断提高,医疗保健也日益显得重要。建立必要的医疗保健队伍,是运动水平继续提高的需要。高校要充分发挥医务所(卫生院)的优势,对运动员进行必需的医务监督,有助于运动伤病的主动防护和对运动伤病的积极治疗。

现高校运动训练经费十分有限,资金不到位。使运动员的营养跟不上,教练员和运动员的补助和奖金无法兑现,比赛无法参加,正常的训练无法进行或是无法加量训练,严重制约了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资金短缺和管理的不足,是高水平运动队面临着维持现状,勉强生存的困境。为此应加大资金投入解决实际需要,放宽政策,积极引导多渠道办队或建立体育俱乐部,走职业化道路。利用经济杠杆,进入市场吸收外来资金,求得更大的选择,共同办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使得我国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跻身世界体育先进行列。

4 建 议

4.1 高校对高水平运动员可实行特殊政策管理,学校给与运动员必要的条件,对学校做出重大贡献的运动员,在评定学位时给与优惠政策。对体育成绩优秀,文化成绩好,表现好的运动员,在同等条件下可优先报送研究生。

4.2 在高水平运动队运动员的招生,文化学习,训练和竞赛以及教练员的管理方面,进一步建立和奖励各种规章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完善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更好的调动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积极性。

4.3 加强教练员的自身素质,不断丰富指导训练和比赛的知识和经验,改革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教练员的主导作用。

4.4 加大经费投入,增加比赛数量,以高比赛档次,争取纳入国内高水平竞赛体系。

4.5 争取企业赞助,号召全社会关心支持高校高水平运动的发展,改变高校运动队的封闭状态,优化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发展的外部环境。

[1] 徐炜光.高等院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及建议[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1999(3).

[2] 石宏.试析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学校体育,1998(3).

[3] 王波.中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管理因素比较研究[J].体育科学,2000(7).

[4] 毕秀淑.浅谈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J].中国学校体育, 2003(1).

[5] 张陵.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管理[J].药学教育,2003(3).

[6] 林虎.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教练员管理行为探析[J].湖北体育科技,1998(2).

[7] 丁海勇.从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看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队[J].体育科研,2000(4).

[8] 李首钧.对我国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探讨[J].中国高等教育,1999(10).

[9] 房杰.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训练中若干问题的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3(5).

G808

A

1674-151X(2010)04-062-03

10.3969/j.issn.1674-151x.2010.04.030

投稿日期:2010-01-15

王亚力(1982 ~),,讲师,硕士。研究方向:社会体育。

猜你喜欢

运动队高水平教练员
高水平开放下的中概股出海与回归
广西高等学校高水平创新团队
区域协调发展向更高水平和更高质量迈进
党建工作在优秀运动队管理工作中的作用探讨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跨界、跨项选拔高水平运动员要重“体”更要重“心”
中学创办二线运动队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集体性项目运动队的集体效能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