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
2010-08-15丁丽萍
丁丽萍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
丁丽萍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任何教育改革若不进入课程改革的层面,最终都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因此,文章以课程设置目标为内容进行研究,提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改变以往从单一方面进行设置的方式,不仅要以学生为本,同时也要考虑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最终切实地达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目标。
民族传统体育 专修课程 课程设置 三维目标
1 问题的提出
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在1997年重新规划学科建制设立民族传统体育学,1998年国家教育部颁布新修订的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增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以来,许多专家、学者就展开了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途径以及课程设置等方面的研究,随着不断的探索与实践,各体育院校不管是在专业培养目标还是课程设置方面基本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综观以往这些研究,主要包含三类:一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目标的研究,二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建设与内容设置的研究,三是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社会需求现状的研究。从当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到,培养能“从事武术、传统体育养生、民族民间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管理及其他体育工作者”的复合型人才,成为当前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工作者的共识。关于课程设置方面,于翠兰从专业课程设置的宏观层面提出,“就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与社会发展需求而言,有必要把复合型人才与高水平专门人才的培养结合起来考虑;课程设置应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建构涵盖人格素养课程、专业课程、科学研究与创新思维课程和自我完善课程,融必修与选修、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课程体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1]郑旭旭等从专业培养目标与毕业生就业适应的角度对课程内容与实施进行分析后提出,“应从发挥教研室教师群体优势入手,来提高学生的‘专项理论与实践’水平”。[2]关于社会需求方面,武俊昊经研究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就业范围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矛盾,应根据社会需求现状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数量与方向”。[3]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课程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任何教育改革若不进入课程改革的层面,最终都将难以取得实质性的成效。而单一地从社会需求或师资条件等方面进行课程设置的研究已显得过于局限,因此,本文以课程设置目标为内容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三维目标
2.1 学生发展
学校最根本的任务就是培养人,可以说,课程的最大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首先,学生是教育目的的体现者,如果学生没有学到知识、没有掌握教育内容、没有用所学的知识促进身心的发展,那么教育的目的也就成了一句空话。其次,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的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再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积极的探索者,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探索和追求才能使他们获得主动的发展。
因此,学校的课程无论是在教学科目的设置上,还是在内容的选择与组织上,都要适应每个学生在身心发展上的特点与水平,并不失时机地促进与引导他们。而且现在的学生在专业基础、追求的目标、努力的程度及愿意付出的学习代价等方面的差异愈加突出,对教育的需求也就各有不同。所以,现代学校课程的实施过程绝不再是学生单纯地、被动地接受知识与训练技能的过程,而是他们积极地自主地参与活动的过程。[4]现在大部分学校开设了一定数量的选修课,并且可以做到“一人一表”,即每个学生都有一张不同于其他人的课程表,这无疑是学生在自己兴趣、爱好以及未来发展认定基础上的选择。故课程的设置与改革的前提就是要了解和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发展的自主权,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从而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2.1.1 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多维的教学内容模块
以技术实践性的课程为例,可以技术学习与应用为导向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可分为基础模块(学校武术)、传统模块(传统套路项目)、竞技模块(竞技套路项目)、应用模块(各种武术表演设计、教学实践、相关竞赛管理等)。在基础模块中要使课程内容紧贴中小学武术教育实际;在传统模块中学生可根据自身特点进行相应的选择;在竞技模块中要紧跟竞技武术的时代特点;在应用模块中,可设计一些主题让学生进行创作或管理,同时也要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创造空间与平台。在这些模块中,学生可自主选择组合,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兴趣指向性,同时能使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时内可以接受或完成更多的任务,有利于个性化教学,还能实现不同模块的组合,以适应社会不同层次人才的需求。
2.1.2 以学生为中心,形成多维教学方法手段
教学过程是一个变化多端的动态过程,不同的教学对象、不同的课程类型、不同的教学风格,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也必然是不同的,但最终都是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保证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同时,每个时代的教学方法,除了继承以前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外,还受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程度的制约,具有历史特征。一方面,一定时代可以继承和使用前一时代的方法;另一方面,每个时代又都会涌现出多种具有时代特点的新方法。这些新方法虽具有不同点,但反映了教法改革的共同趋势。
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一要寻求将传统教法与现代教法相融合的优化的教学组合模式。传统教法强调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和牢固的技能、技巧,这在今天仍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要求。但是,在今天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形势下,学生还必须有研究的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这必须用现代教法来培养。所以应将传统教法的朴实、扎实与现代教法的灵活、开放相融合。二要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结合。教学的目的在于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之按自己的取向得到尽可能充分的发展。教学是以促进学习的方式影响学习者的一系列行为,因而教学方式必然要服务、指导学习方式。教师在选择教法时,只有把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将更有利于增进教学效果。
2.1.3 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全面综合的考试观
全面的考试观,既要解决“考什么”,又要解决“如何考”。在考核内容的选择方面,既要体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要求,又要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既考知识,又考能力和素质。在考核方式、方法的选择上,根据考核科目的特点,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法,如开卷、闭卷、笔试、口试、操作、论文、报告与答辩等。最终构成“以学生为本”的考核新模式,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能与作业态度相结合,笔试、口试、操作相结合,开卷、闭卷相结合。
此外,还可建立与学生沟通、交流的有效平台。学生可参与教研活动,也可一学年或一学期举办一次座谈会,围绕课程教学内容、课程教材选用、教学手段与形式、实践教学形式、考核方式等方面问题进行探讨,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需求,为教学改革和课程设置提供可借鉴、可参考的意见和建议,从而为学生更好的发展提供有效的教育平台。
2.2 教师发展
作为教师,以往我们常推崇这样一句口号:“一个好的教师,给学生以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这句口号的真理性也越来越受到质疑。如果教师只有一桶死水的话,他必然是要被时代所淘汰的。知识开放性与变易性的特点决定,教师不是真理,也不是真理的化身。而作为学校,落实教育理念的最终依托是教师,学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也离不开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但同时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必须依托学校,必须依托学校的课程改革实践。
因此,在课程研究上有一句名言,即“课程发展就是教师专业发展”,“没有教师发展就没有课程发展”,实际上,课程与教师本来就是一体的。课程改革有两个不可分割的因素,即技术因素和人的因素。课程设计是课程改革的“技术因素”,教师是课程改革中“人的因素”,只有实现“技术因素”与“人的因素”的统一,课程设置的目标才能达成,方可有效发挥其作用。
事实上,在以往的民族传统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中都提到过类似的情况,如有的文章认为课程设置要考虑办学条件,有的文章也提到过民族传统体育专修课程中专项教师的局限性,指出:“目前的‘专项理论与实践课’,是一个教师从一年级带到毕业,专项实践中的‘长拳、南拳、太极拳、形意、推手、擒拿’的技术,‘竞赛的组织与裁判’等,都是由一个老师包干到底。从培养学生的系统性与一贯性来说,四年一贯制,了解学生,便于管理和因材施教,但中华武术根深叶茂,练与打的讲究不同,同样是套路演练,不同拳种风格迥异,一个教师包揽‘专项理论与实践’全部内容,其专业水平毕竟有较大的限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压抑。”[2]
这其实就是对传统观念的一种质疑,即传统的教师发展设计都把学生的学习作为“低线”,似乎只有以某种方式使学生学习获得显著提高,这种方式才会被认为具有可行性。诚然,学生学业的进步是教师重要的责任,然而根据这一观点,教师发展的方向就完全是单向性的,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发展的源泉,而成为对由其他人所制定出的、所认同的方案进行运用与完善的一个场景。事实上,教师和学生一样都应是课程与教学的受益者,在促进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应是教师发展的过程,仅仅强调其中的一方,就会削弱两者共同发展的机率。过于强调学生的学习会忽视其与教的密切关系;只重视教师的学习,特别是进行脱离课堂的教师培训,就忽视了发展新的教学实践所处的场景。[4]
所以,课程的合理设置不仅能够促进教师教育认识水平的提升、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发展、知识结构的优化、合作意识的增强和教学方式的转变,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推动力,而且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有利于提高教师开发课程资源的理性水平,拓展课程资源的领域,实现课程资源开发方式的多样化和优化课程资源结构,从而切实地达成以学生为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目标。
2.2.1 提供全面的教师培训活动
学校可根据本校及其教师发展需要,以学校这个教师工作和成长的基地来整合校内外各种培训资源、组织培训活动、实现整体化、系统化的教师专业发展。如以学校为例,可组织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开展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前沿、高校与中小学体育课程对接等相关的讲座,国家教育与体育相关政策信息的及时通告等等。
2.2.2 创造多元的交流进修渠道
由于工作性质,教师不可能意识到整个的教育教学、专业发展与改革的趋势,虽然会接收到来自媒体、网络的相关信息,但这种信息可能还没有确切地反映出整个宏观的趋势。因此,学校应为教师创造更多地参与课程、教学、就业等相关会议的机会,鼓励教师参与校外的专业发展活动,加强不同学校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应提供教师分享经验、发表见解以及交流专业话语的场所,留有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时间与空间。
2.2.3 建立特色的教学团队模式
现代社会的发展迫切需要教师资源的整合与优化以代替传统的单一模式。可根据每位教师的社会实践情况、教学情况和研究方向逐步形成一定特色的教学团队,以课程建设与改革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最终实现与教学、课堂及社会的对接,抓好教、学、用三个基本环节。教师明确了自身的努力方向,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与专业技能培养也有了保障,为从教学与实践中进一步培育专业特色夯实基础。此外,随着不断的发展,从课程教学的需要出发,教学团队可在全校范围内整合教师资源,甚至可跨学校和国界组成,不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院系内的教师。
2.3 社会需求
“合理的教育课程,一方面必须合于人性,合于造就全人的目的;另一方面必须因应情景的改变而合于人类的需要。前者属于价值合理性的范畴。指教育的理想信念,也是不变的本质,在于造就一个完整健全的人;后者属于工具合理性的范畴,指出教育适应性的功能,在于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故教育方法必须因人、因时、因地而制宜。”[5]
社会的发展要求学校教育目标不能一成不变,也不能千篇一律。它需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需要因学生的不同而不同。卓越的教育是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学生发展相协调的教育,是人尽其才的教育,是每个人的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发展的教育。而课程设置就是达到教育总目标的过程性目标。
刘树军等在《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方向的设置及其目标体系的理论建构》中指出:“专业方向设置要随社会发展而发展,不断满足社会发展所提出的多样性要求。……这是因为,社会发展必然引起经济、教育、文化等社会性结构变化,社会性结构的变化无疑会引起社会对各类专业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专业方向的变化。所以专业方向的设置要从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出发,体现时代需求的特点。……专业方向的设置要主动适应、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要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既能为社会发展服务,又有市场的需要。在当前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学校不能不设身处地地为学生们着想,谨慎地分析社会对民族传统体育专门人才的需求状况,尽可能使所培养的专门性人才,都能学有所用。”[6]即指出,专业方向的设置要从长远的社会需求来考虑,并且要经过谨慎的分析。
因为,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既需要高水平的精英型人才,也需要一般的应用人才和能够与相关领域衔接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追求卓越,造就英才;另一方面也要适度地、不拘一格地发展其他类型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因此学校应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和办学优势科学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慎重选择学科门类和专业的侧重面,以坚持各自的学术品位和价值追求。
2.3.1 社会需求的调查
一定的教育总是为一定的社会服务的。教育能否培养出为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学校教育价值能否得到体现的一个重要方面。因而,课程在设置之初,就需要调查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对未来人才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国家、民族的发展对未来人才提出了哪些新要求,学生对自己的成长与发展有哪些希望?只有在充分了解这些需求后,才能为课程改革确定正确的价值取向。
2.3.2 用人单位的反馈
人才培养要面向社会需求。学生的培养规格和能力结构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关键在于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是否符合岗位对人才业务规格、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的要求。因此,要加强学校人才培养与社会现实需求的紧密衔接,进一步推动和深化学校教学改革,就应该建立毕业生就业单位跟踪调查信息档案,以了解本专业毕业生的工作适应程度,以及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表现和用人单位的意见,对进行课程论证与调整提供一定的依据。
2.3.3 实践基地的建立
在四年本科教学中,学生能集中起来进行教育实习的时间设在四年级上半学期,而且在教育实习后,还没来得及进行技能补缺就要毕业,从而造成择业过程中的被动局面。虽然现在有些学校已改成三学期制,即在每年的第三学期进行实践性或由学生自主性地选择感兴趣的讲座、课程,目的是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但所开设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本文认为,学校或院系应建立多种形式的实践基地(原有的实习基地也可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情况安排学生去相应的实践基地进行操作,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能在每次的实践后更清楚自己发展的需求,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尽早的熟悉专业工作的社会环境。
3 结语
综上所述,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改变以往从单一方面进行设置的方式,不仅要以学生为本,同时也要考虑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角度出发,最终切实地达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目标。因此,学生发展、教师发展、社会需求这三维目标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要合乎于人(包括学生与教师),还要合乎于时(即随社会发展而发展)。故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整合于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1]于翠兰.关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课程建设的再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227.
[2]郑旭旭,高楚兰.改进我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专业类(术科)课程的思考[J].体育科学研究,2001(3):37、38-39.
[3]武俊昊.民族传统体育专业人才社会需求现状的调查分析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讨[J].体育科学研究,2005(1):37.
[4]段晓明.简述英国“以课堂为本的教师发展”五要素[J].外国教育研究,2004(7):58.
[5]陈玉琨等.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9、51.
[6]刘树军,郭志禹.民族传统体育(本科)专业方向的设置及其目标体系的理论建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7):18.
On the Dimensional Target of Specializing Curriculum in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Ding Liping
(School of Wushu,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
Course is the basic means of achieving educational goals.Any educational reform do not enter the level of curriculum reform,eventually it will be difficult to achieve practical results.Therefore,the article studies on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This study suggests that:the dimensional target of specializing curriculum in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are student-centered,and can take the professional growth of the teachers and market demanding into consideration.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specializing curriculum curriculum arrangement dimensional target
G85
A
1004—5643(2010)07—0075—03
上海市(第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资助(S30803)。
丁丽萍(1977~),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武术历史、文化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