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奥运战略”下中国武术的传播研究

2010-08-15

武术研究 2010年7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运动中国武术武术

田 涛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奥运战略”下中国武术的传播研究

田 涛

(山西大同大学体育学院,山西 大同 037009)

中国武术在很长的发展时间里,一直将奥林匹克运动作为自己的参照物,“奥运战略”发展模式在很长时间里影响着中国武术的发展。研究表明:“奥运战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中国武术的发展平台,促使中国武术走向国际,但同时应注意,在“奥运战略”的影响下,中国武术逐渐形成了对西方体育的模仿,自身文化个性遭到削弱,同时也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化品牌。

中国武术 奥运战略 传播

1 引言

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根植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无论其本质与形态,全然不同,各成系统,是东西方体育文化的集大成者。在封闭的岁月里,人们的意识里根本没有所谓“他者”的概念,东西方都是以自己为中心。中国武术与奥林匹克运动如同两条永不相交的平行线,静静地在异域空间里流淌、延伸,没有一个可以关照自身的世界性的参照系统。伴随着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中国禁锢的大门,炮火将中国人从“天朝上国”的迷蒙中惊醒,一个巨大的西方文化参照系统开始展现在我们的面前。西方体育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登陆中国的,从此,以武术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开始与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冲突、对抗、模仿、交融共同编织成为中国近代体育史发展的一条主线,也构成了中国武术整个20世纪发展的历史情境,并延续至今。

2 中国武术与奥运会的历史考察

当中国人还在农业文明的摇篮里悠然自得地玩味着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时,一些欧洲的绅士已然在地球的另一侧复兴了沉睡了千年之久的奥运会,并在工业革命的带动下浩浩荡荡地在世界范围扩展开来,奥林匹克运动也开始了在中国的初步发展。1928年第九届奥运会在荷兰的阿姆斯特丹举行,当时的国家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没有派选手参加,但指派留美学生宋如海前往观摩。宋如海在回国后撰写《世界运动会丛录》一书,又名“我能比呀”,“报告大会之概况,颇引起国人注意”。面对着体育全球化的潮流,在经历了最初的不解与困惑后,在1932年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上,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与奥运会发生直接接触。而中国武术与奥运会初次美丽邂逅则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那场刻骨铭心的“土洋体育之争”,争论的导火索便是刘长春在1932年奥运会被闪电淘汰。1936年柏林奥运会,民国政府第二次参加奥运会,由于运动员竞技水平的现实差距以及长途颠簸,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比赛中一无所获,又一次折戟沉沙。但随行的由11人组成的武术代表队的精彩表演却力挽狂澜般的为中华民族赢回了颜面。

根据史料记载,在柏林奥运会期间,中国政府派出了一个11人组成的中国武术代表队,男选手6人,他们是温敬铭、张文广、郑怀贤、金石生、张尔鼎、寇运兴,女选手三人:翟涟源、傅淑云、刘玉华,郝铭为教练兼队长,顾舜华为管理员。他们一路走过柏林、汉堡、法兰克福、慕尼黑,炉火纯青的技艺,出神入化的表演令欧洲人看得目瞪口呆,叹为观止。对此,《1936年世界运动会画报》作了这样的记述:“参加中国武术表演的11人在访问欧洲期间深受各国注目。欧洲各地报纸一致好评,认为我国武术水平世界一流。”虽然当时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成绩依然落后,但是,“柏林奥运会上的中国武术表演,却向世界体坛充分展示了中国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风采。她不仅带给西方人以体育场上的意外惊喜,而且也为世界奥运文化增添了一朵含苞欲放的奇葩。”这意外的收获令人惊喜不已,也成为中国武术史上的一段佳话。时隔多年,回忆起当时的情形,已故的武汉体育学院教授温敬铭、刘玉华夫妇曾评价说,“中华武术是由柏林奥运会开始了和世界竞技体育的亲密接触”。中国武术的奥运情结自此“剪不断,理还乱”。

此后,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与奥运会若即若离,1948、1952年还曾派出代表团参加比赛,1960年鉴于国际奥委会的少数人坚持“两个中国”的政策,中国奥委会宣布退出国际奥委会,故从第17届奥运会起,中国便中断了与奥运会的来往(中国台湾继续派出运动员参加比赛)。随着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地位的恢复,中国体育代表团再一次重返奥运赛场是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从申请奥运会的艰苦历程不难看出,70多年的隔绝,造成外国人对武术的不了解是致使武术最终无缘北京奥运会正式比赛的重要原因。从某种意义上说,外国人对武术的陌生,即喻示着他们对中国的陌生。而改变陌生的最好办法,显然是找到一种能代表中国的象征物。百年来的历史可以作证,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武术来担任这种象征物最为恰当不过。在许多外国人看来,武术已经成为每个中国人必备的身体机能,已经融入到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之中。中国武术就是中华民族、中国人的象征。诚如阮纪正先生所说的那样:“不懂武术,无以知中国人”、“不懂中国人,无以知武术”。

北京2008年奥运会的申办成功,使得中国武术与奥运会的前世今生又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2005年10月15日,国际奥委会主席罗格在南京参加中国第十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期间表示,武术将作为比赛项目出现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其全称是“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这项比赛共设有15枚金牌,其中套路10枚,散手5枚。此次比赛共吸引来自世界五大洲43个国家和地区的128名男女运动员参加。虽然不是真正的奥运比赛项目,但正如国际武术联合会秘书长、中国武术协会主席王筱麟所说的那样:“一个非奥运项目能在奥运会比赛期间举办比赛,这在奥运会历史上是第一次,对中国武术来说也是第一次。鉴于在奥运会赛期,国际奥委会很久以来都不允许主办城市举办非奥运会项目的比赛,因此,能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举行武术比赛,意义确实重大。”

3 中国武术“奥运战略”传播的评价

可以说,自近代以来中国武术在对外传播战略上,一直未有一个明确的指导思想,传播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民间与官方、自发性与组织性等多种形式并存。如此混乱的传播方式导致了中国武术没有像奥林匹克运动那样具有强大的传播力与影响力。但反观中国武术在近代的传播模式,其中有一点是确定的,一直将奥林匹克运动作为参照的对象,在长时间里也一直是围绕着融入奥运会作为自己的发展目标。这种指导思想一定程度上为中国武术的发展指出了方向,但同时又是对中国武术的一次伤害。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回顾一下20世纪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我们应当看到,中国武术在“奥运战略”的指导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扩大了中国武术在世界范围辐射力。从1936年武术第一次亮相奥运会之后,武术的国际化步伐一刻也没有停止过。经过不懈的努力,1990年,武术成为北京亚运会上的正式比赛项目,同时又成立了国际武术联合会,拥有86个会员国;1999年国际奥委会执委会通过决议,承认国际武术联合会,“这表明武术已迈入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大家庭了”。2006年的多哈亚运会上,中国武术已经是连续5届以正式比赛项目的身份走上亚运赛场,更为重要的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武术以“北京2008奥运会武术比赛”的身份让世人铭记。

“一种思想文化影响了另一种思想文化,这种影响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总是依附于某种载体来完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近代以来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西方体育文化对中国民族体育文化的影响,从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影响中可以充分展现出来。20世纪前半期,中国武术受以奥林匹克运动为代表的西方体育的影响,武术的健身价值、竞技价值得到重视,武术逐渐向现代体育靠拢。由张之江发起成立的中央国术馆于1928年和1933年在南京组织的两届“国术国考”,开创了武术竞技对抗赛的先河,武术开始跨入竞技场,逐渐发展成为现代体育项目。例如,它有自己的思想文化体系,提出了自己的活动宗旨和目标任务;有自己的组织体系,建立了一个独立的自上而下的国术馆系统;有自己的活动内容体系及裁判规则与方法等。罗时铭教授在《奥运来到中国》一书中对此评价道:“从当时建立的中央国术馆和国术馆系统来看,不难看出它对奥林匹克文化的仿照痕迹,即借用奥运模式,进行适当的自我改造,以适应社会对武术发展的新要求。”建国以后,我们不加选择地搬用苏联体育模式,无形中加速了“武术体育化”的进程,武术被正式列入体育范畴。由于武术的艺术表现性特点,评判规则充分借鉴了竞技体操的评分方法,“高难美新”成为其发展的主导方向。在此种逻辑的指引下,“随着武术技术的发展,难度动作不断涌现,难度系数逐渐提高,竞技武术正逐步贴近西方竞技体育更快、更高、更强的运动方式,成为具有西方体育文化气息的体育竞赛项目。”在体育文化争锋的时代,体育文化品牌则是在体育文化市场决战中的制胜法宝。哪个民族拥有体育文化品牌,谁的体育文化影响力就越大,谁就能占据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就会成为一种有时代生命力的文化。在体育全球化时代我们格外钟情民族的中国武术,究其原因在于中国武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的存在,在中国文明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成为中国五千年文明的一种文化象征。可惜的是,我国的各种武术赛事和大型活动虽然不少,但至今没有一种在世界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中国武术散打王争霸赛、武术影视在这方面算是做的比较不错的,但与西方一些体育项目比较仍逊色不少,在赛事规模、门票收入、社会认可等方面,远没有像奥运会、足球世界杯、NBA、F1等品牌赛事那样能吸引世人的眼球,这反映了我们在武术文化品牌建设方面还缺乏认识自觉和行动自觉。

4 结语

中国武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中流淌了千年,期间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构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近代以来,在西方强势体育文化的冲击下,中国武术也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地位,开始模仿霸权体育文化的模式。从20世纪初以来,中国武术在中国体育对西方体育整体亲和的大环境中,也不断地书写着自己的奥运梦想,不断寻找“奥运模式”发展的突破口。奥运会是一个很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的体育平台,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巨大的品牌效应。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武术的“奥运战略”能够有力地促使自身不断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迅速地走向国际舞台。但同时也要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不能为了拓展自己的发展空间而失去自己别具一格的民族印记,这无疑是武术发展中的遗憾。

[1]徐元民.体育史[M].品度股份有限公司,2005.

[2]罗时铭.奥运来到中国[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阮纪正.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J].开放时代,1996(3).

[4]非奥项目武术开擂北京[N].中国青年报,2008-8-22(8).

[5]吴经国. 奥林匹克中华情 [M]. 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5.

[6]陈 伟.西方人眼中的东方戏剧艺术[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Communication Research on the"Olympic Strategy"of Chinese Wushu

Tian Tao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nxi Datong University,Datong Shanxi 037009)

Chinese Wushu in a very long development time,has the Olympic movement as its reference,and the"Olympic strategy"development model in a long time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Wushu.The results show that:"Olympic strategy"to a large extent widen the development platform of Chinese Wushu,promote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Chinese Wushu,but at the same time,we should notice that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Olympic strategy",Chinese Wushu has formed the imitation of Western sports,weakened its own cultural identity,and also did not form itsown cultural brand.

Chinese Wushu Olympic strategy communication

G85

A

1004—5643(2010)07—0011—02

田 涛(1980~),男,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体育人文社会学。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运动中国武术武术
我国冬季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挑战及应对
中华武术
我国对冬季奥林匹克运动研究的热点与发展特征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浅析未来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展望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兴起的技术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