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峨眉武术文化的现代流变与特征

2010-08-15杨啸原

武术研究 2010年7期
关键词:峨眉巴蜀武术

杨啸原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四川 成都 610041)

刍议峨眉武术文化的现代流变与特征

杨啸原

(成都体育学院武术系,四川 成都 610041)

文章以辩证唯物方法论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峨眉武术文化的历代生存形态及现代流变的调查入手,对峨眉武术的基本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探讨,认为:满足巴蜀人生存需要,受佛教、道家影响,以及服从战争需要的军事技能等是峨眉武术文化生存形态多样性的基础,其现代流变主要体现在提高人类精神的体育竞赛、艺术表现、武术教育文化等方面。因此,峨眉武术文化具有宗教性、竞技性、地域性、健身娱乐性和丰富的巴蜀文化内涵等特征。

峨眉 武术 文化 现代 流变

峨眉武术作为巴蜀文化的重要内容,它不仅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更是一种沉淀了千百年的独特的地域文化现象。在巴蜀文化及地域武术文化研究热潮席卷神州大地的今天,峨眉武术文化研究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与开发,一方面是由于受竞技体育和金牌意识的冲击,很多峨眉武术项目正面临着失传或被现代学校武术以及竞技武术项目所吞噬的危机;另一方面,学术界对峨眉武术文化的研究也还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其内容仅限于对峨眉武术文化的渊源以及文化特点的概括。从峨眉武术文化的现代流变与特征探究峨眉武术在武术现代化中的价值取向,对于传承、保护我国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和进一步促进峨眉武术文化现代化发展,丰富和拓展峨眉武术文化内涵都具有一定的理论和显示指导意义。

1 峨眉武术的定义诠释

峨眉武术是以巴蜀文化为理论基础,以内外兼修、术道并重为运动特色,在川内流传悠久、根基深厚、源流有序并具有浓厚巴蜀地域风格的武术技术体系。峨眉武术起源于四川中部峨眉山(今峨眉山市境内),据四川史地丛书《峨眉山》记载,峨眉山早在战国时期就成为四川武术的聚散地。峨眉武术主要的特点表现为:一、峨眉武术功法独特,套路繁多,具有很强的技击性;二、峨眉武术具有很强的健身功效,练习中以柔克刚、刚柔并济,将阴阳虚实和人体盛衰之机理、与武术中动静功法相融汇,常年练习,强身健体。三、峨眉武术枝繁叶茂,素有“一树开五花,五花八叶扶”的美誉,深受广大群众的喜好,它不仅流传于四川各地,在重庆、湖北、云南、贵州、广西等省都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1.1 峨眉武术文化历代生存形态的多样性

1.1.1 满足巴蜀人生存需要的原始劳动形态

生产劳动是原始人类第一位的社会活动,狩猎是人类最古老的生产劳动。远古时期,巴蜀地区人少而禽兽众且自然环境恶劣,巴蜀人为了生存,防止和制服各种禽兽的袭击,产生了拳打脚踢、跌扑滚翻、跳跃闪击等自然动作,并在实践中运用四肢、模仿猿猴动作,效其运动来保卫自己和猎取的食物,出现了产生武术的基本因素和条件。当原始巴蜀人进化到晚期阶段,直接从生产、狩猎中筛选出来的某些身体活动形式,经过特定目的的加工、嫁接和复合,逐渐从劳动、狩猎活动中分化出来,其动作形式的性质开始转变为抽象、复杂,形成了峨眉武术的原始劳动形态。

1.1.2 兼受佛、道家影响的宗教形态

峨眉武术在起始之初就深受佛、道两家文化品性影响,体现出佛、道兼容的特点。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先后传上峨眉山。道士们通过“吐纳、导引、坐忘、心斋、守一”等内练法门,达到意与气连、气与神合的境界,形成气功。僧人们除了参禅打坐,也常常练拳踢腿、舞枪弄棒,他们将道教的养身气功和山民的狩猎技艺揉杂,开创了独树一帜的僧们武术。北宋时期,峨眉山成为佛教四大名山之一,普贤菩萨的道场,僧人大增,当然武僧也在其中。到了南宋建炎年间(1127-1130年),峨眉山的临济宗白云禅师创编了“峨眉临济气功”,据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巨赞大师(1908-1984年,江苏江阴人)研究考证,白云禅师原为道士,后皈依佛门。由此可见,峨眉武术起源、发展的各个阶段都深深的打上了宗教的烙印。

1.1.3 服从战争需要的军事技能形态

到了氏族公社时期,巴蜀地区各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战斗非常激烈,有时需要一个人搏斗几个人,一旦没有武器,就需要徒手搏斗,这就需要掌握一定的攻防格斗技术。经过实践检验并能自觉运用这些攻防格斗技能,使其在长期的军事斗争和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开始形成了技击性的武术。这种军事形态的武术一直伴随着巴蜀地区的历史进程而发展,成为峨眉武术发展中最普遍、内容最丰富的一种形态。

1.2 峨眉武术文化的现代流变

峨眉武术起源于原始劳动与生产实践之中,在原始宗教活动及军事战争的熏陶下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进一步传播,峨眉武术的古代生存方式很难在当今社会得到弘扬和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及体育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峨眉武术在无形中也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些变化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2.1 提高人类精神的体育竞赛形态

新中国成立以后,峨眉武术成为“增强人民体质”的传统体育项目而得到大力发展。早在1953年,在天津举行的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上,四川运动员刘天模表演的峨眉剑、肖英鹏的猴形拳、黄炳南的豹拳等获得优秀奖;1979年在南宁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赵之虬表演的闭手获得一等奖;1984年在兰州举行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周同勇表演的七星棍和陶光明的峨眉南拳分别获得优秀奖。上世纪90年代峨眉山市成为首批“全国武术之乡”,为了弘扬峨眉武术,峨眉山市政府开始在中小学里推广峨眉武术操,从少年抓起。乐山大佛文武学校每年招收一大批海内外优秀的峨眉武术运动员参加国内外武术比赛,并组成“峨眉武术表演团”,在峨眉、成都、重庆、深圳和香港等地表演以彰显之,推动了峨眉武术的发展,提高了峨眉地区的体育竞技能力,丰富了峨眉地区的精神文化生活。

1.2.2 丰富了艺术表现形态

峨眉武术的现代生存和传播,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满足人们的身心需要。早在新中国成立以前,每逢重大节日,峨眉人们便组织起来进行各种武术表演。表演队伍中有人练“巴之拳、棍”,有人练峨眉拳、峨眉十二桩功,尽显功夫,同时达到娱乐的目的。发展到现在,峨眉武术的艺术表现形态更加丰富多彩,以“峨眉武术”为主题的文艺活动数不胜数。2002年在四川省乐山市举行的“三大武术精英赛”;2003年在深圳市“锦绣中华”举办的“三大武术交流赛”;2004年中秋节在峨眉山下为金庸现场演绎了精彩的峨眉武术,令金庸当场折服,同时也让国内外游客充分领略到古老峨眉的神韵。2007年8月,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在峨眉山市隆重举行,武术节期间,举行了传统武术比赛、竞技武术比赛和峨眉武术论坛,吸引了一大批学者和游客对峨眉武术的向往,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人们的内心世界。

1.2.3 普及教育的武术文化形态

在古代峨眉武术的传播过程中,血缘家族的世代延续是峨眉武术的主要传播方式。血缘化的倾向导致了各门派之间的封闭保守,同时也在技艺上千锤百炼,精益求精,形成独特的风格与传统。然而弊端恰恰在此,一旦后继无人,就存在泯灭消亡的危险。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峨眉武术的发展与创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各行各业一派生机,峨眉武术的传播也得到了国家的重视,最突出的体现是峨眉武术从民间的传播步入了学校,峨眉山市政府开始在中小学里推广峨眉武术操。1993年汪健率先创办了“乐山大佛文武学校”,面向全国招收中小学生,传授峨眉武术和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使峨眉武术首次步入了学校课堂。发展到现在,峨眉武术是如今峨眉地区中小学校体育的重点课程,也是峨眉地区大学的特色课程,在很大程度上有力地推动了峨眉武术的传播和发展,扩大了峨眉武术的影响力,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峨眉武术、认识峨眉武术、喜爱峨眉武术,并加入到峨眉武术队伍中来,共享峨眉武术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

2 峨眉武术文化特征

2.1 宗教性

峨眉武术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其发展就紧紧地与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交织在一起,并深深烙上佛、道教文化的印迹。形成了峨眉武术“武”与“禅”、“武”与“道”的相辅相成,武为“禅”与“道”的外在表现,“禅”与“道”为武的精神和文化精髓。峨眉自古有中国道、佛合一、拳禅并重、宗法自然之称,佛学、道学是峨眉文化产生的重要理论基础。峨眉武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机地融摄、吸收了道教、佛教的理论学说,容纳了道法自然、佛教禅宗的演习方法,使原本只有儒、道理论做支撑的中国传统峨眉武术,在经历了道法、禅宗文化的洗礼后,形成了凸显特征的道禅武文化,促进了中国传统峨眉武术的多元化发展,也是峨眉武术作为武术的一大派别独立存在的最具特色的基础。成为峨眉武术区别于其他武术派别的重要特征之一。

2.2 竞技性

竞争意识在峨眉武术活动中则表现为竞技性的特点。体育竞赛的峨眉武术形态不仅能提高人们各方面的身体素质,而且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人类的精神境界。竞赛形态的峨眉武术活动最能显示人们的强壮、机敏特征,是人类实现自我价值、满足竞争心理的重要方式,然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礼让”,形成了一种限制峨眉武术竞技能力的文化意识,使得峨眉武术的发展还比较缺乏竞争意识,始终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竞技规则。因此,峨眉武术在竞技方面应走上现代武术的竞技化道路,丰富和壮大峨眉武术的内容,促进峨眉武术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交流和进步。

2.3 地域性

峨眉武术不仅具有武术的一般特征,同时还表现出强烈的地域性。清代郭希汾说“北派之拳术,气势雄迈,力量深厚,有非南派所能及者,不过北人生性迟钝,不若南人之灵活,故南派之技击,其变化神奇之处亦有驾北派而上之者”。自然环境对地域武术的形成和发展,由此可见一斑。四川多山、沟壑、丛林使得一些大开大合的拳术动作在这里缺失了用武之地;另一方面,这样特殊的地理也造成了川人强健、灵活的下肢,所以峨眉武术大都重手法,身法灵活。生存环境的恶劣使得川人不仅注重行拳走架以达外壮,同时注重调心养气以求内壮,内外兼修;此外,注意将气功的导引、中医的服气、按跷等引入武术锻炼,以对抗恶劣的生存环境,从而保持身体康泰,这充分反映出峨眉武术具有独特的地域性。

2.4 健身性与娱乐性

从古至今,峨眉武术在峨眉地区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早在《史记》中就曾大量记载有先民习练“巴渝舞曲”、“巴子拳”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健身活动;尤其是到了现代,出现了武术与戏曲、舞蹈、杂技、文学、影视等形式结合的表演,使人们从峨眉武术的观赏中获得艺术赏受。随着近现代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因而通过自身对峨眉武术的习练以达到自娱性为目的的活动日渐减少,而以观赏峨眉武术为目的的方式,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演变以及人们对峨眉武术健身、防身实用价值认识的提高而大大增多,这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峨眉武术的发展。

2.5 蕴涵丰富的巴蜀文化内涵

巴蜀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起源地,是长江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徐中舒认为巴蜀(四川)古代是一个独立的经济区,但与中原有经济关系,文化上受中原影响较深。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国,后灭巴国,并统一巴蜀。自此后,峨眉武术由于受到外来文化和移民等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拳种繁多,颇具特色的武术体系。如四川流行较广的僧门拳、明还拳、洪门拳等,据说均源于嵩山少林寺;又例如在四川南充流行的“江河拳”,源于河南开封。萌发于四川的峨眉武术,在其形成过程和发展过程中,深受兵家、儒家等巴蜀文化思想的影响,其技击风格充分体现出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它的萌发、流传与发展深受巴蜀文化的影响,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1]龚茂富.峨眉武术的文化特点及产业化策略[J].体育教育研究,2007(1):25.

[2]杨啸原.论峨眉武术国际传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体育教育研究,2007(1):22.

[3]董如军.峨眉武术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研究[A].峨眉武术研究会.2007年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峨眉武术论坛论文集.峨眉山:峨眉武术研究会,2007:114-115.

[4]卢 青.峨眉武术特点及发展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7(4):29-31.

[5]彭鹏.峨眉武术与巴蜀文化[A].峨眉武术研究会.2007年中国四川国际峨眉武术节峨眉武术论坛论文集.峨眉山:峨眉武术研究会,2007:54-55.

Discussion on the Contemporary Evolution of Emei Wushu Culture and Characteristics

Yang Xiaoyuan
(Wushu Department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

With the Methodology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s its theoretical basis,using literature,logical analysis,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from Emei Wushu Modern Changes of ancient life forms starting the investigation,the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mei Wushu,and finds out that:meeting the survival needs of Ba-people,receiving the Buddhist and Taoist influences,and the subject to war and other military skills needed are the morphological diversity and cultural survival of Emei Wushu;the Modern Changes of the major increase of the human spirit are embodied in the sports competitions,art,martial arts education and culture and so on.Therefore,the Emei Wushu culture has religious,sports,regional,fitness and entertainment and rich cultural connotations and other characteristicsof Sichuan.

EmeiWushu culture contemporary evolution

G85

A

1004—5643(2010)07—0013—03

杨啸原(1954~),男,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武术国家级裁判员。研究方向: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峨眉巴蜀武术
青年共建“双城圈” 摄影同话“巴蜀情”
川渝两地携手共建“巴蜀电影联盟” 联合打造巴蜀特色电影
中华武术
峨眉武术传承人王超的坚守
清代巴蜀詩話待訪書目考
峨眉峨秀湖即景(排律八韵)
宋代巴蜀书法综述
贵州最大的峨眉含笑树现身习水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