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家学说对中国武术多层面之影响
2010-08-15拓万亮
拓万亮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墨家学说对中国武术多层面之影响
拓万亮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墨家学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研究中国武术不能忽视墨家思想的影响。文章主要从墨家思想人民性对武术传播的影响、墨家思想-侠文化-武德传承、墨家军事策略对武术攻守技术的影响、墨家教育思想对武术教育的启示几方面因素对其进行分析阐述。
墨家学说 武术 影响因素
1 引言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几千年历史的积淀,每时每刻在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黑格尔认为“传统不像自然的过程那样,在它的形态和形式的无限变化与活动里,永远保持其原始的规律,没有进步”。传统文化距离我们并不遥远,它在影响现实的同时,也在时代氛围中发生蜕变。毫无疑问,无论墨家学说还是中华武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今天依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于二者的研究,也逐渐趋于全面和深入,墨家学说对传统文化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当然,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武术,也不能忽视墨家思想的影响。
2 墨家思想人民性对武术传播的影响
出身社会下层的墨子由于和人民大众比较接近,对于民众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对于社会的弊端有清醒的认识。所以,他对人民的痛苦感受至深,故而求治之心最为深切。如何制止战争,救民于水深火热;如何建设一个“使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的理想社会,安定社会,安定民生,便成为墨子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墨子提出兼爱交利的理想社会是以人人平等,有财相分,有利互交,彼此互爱为基本目的的。并以尚同、天志的权威来实现这种均天下之利的普爱、平等。墨子之徒也是由这样一群普通民众组成一个类似宗教的群体,“言必行,行必果”是墨者必须遵守的一个信条。墨者敢以生命践行信义的精神使得墨家的信徒倍增,墨者的这种勇气常常被各国的君主所利用,墨子率众救赵的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史记·游侠列传》有云:“今游侠,其行虽不轨于正义,然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既已存亡死生矣,而不矜其能,羞伐其德,盖亦有足多者焉。”墨家的弟子均具有这些特点,他们精通武艺,并恪守信义,他们是历史上武侠精神的典范,对武术传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且这些社团的组织和行为往往反映了下层社会的利益和愿望。这是墨家思想得以在民间武术社团中受到推崇的社会基础。
3 墨家思想—侠文化—武德传承
鲁迅先生说:“孔子之徒为儒,墨子之徒为侠。”明确的指出了“侠”与墨家文化的传承关系。“侠”必须有高超的武艺作为实现这些信念的基础。而作为墨家思想信奉者的墨者几乎实现了“侠”所应该具备的一切条件。冯友兰在《原儒墨》一文中认为墨家源自武士,即最初的侠。他们“摩顶放踵,以利天下”应该就是侠士的重要内核。《淮南子》说:“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他们自称是“墨者”,把自己的领袖称为钜子。墨家群体很重“任侠”,《墨子·经上》说:“任,士损己而益所为也”。《墨子·经说上》解释道:“任,为身之所恶,以成人之所急。”所以,“任侠”之精神就是不计较个人得失,慷慨悲壮,急他人之所急,必要时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吕氏春秋》载:墨者孟胜率弟子为咸阳君守城,为行墨者之义,以身殉职,令人感慨的是随其殉死的弟子就有八十三人,两个去传命的弟子在完成使命后也赶回荆国殉死为钜子,成为历史上侠义精神的典范。可见墨者就是当时侠义精神的代表,墨侠在战国中后期十分活跃,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张志勇教授认为:崇德扬善、重义轻利、谦和含蓄和自强不息是武术德行思想的重要内涵,而“仁义”精神是其核心。周伟良教授指出:“集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内圣外王思想的侠义精神是传统武德中流光溢彩的无限风光,也是为习武者所设计的实现人生价值的理想境界。”
墨家思想中所主张的“仁义”精神,不计较个人得失,慷慨悲壮,急他人之所急,必要时可以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将武德思想表述得淋漓尽致。墨家思想及其衍生的侠义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武术的德行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自然不会例外。墨子的“兼爱”思想和侠士的重诺守信、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施恩不图报的侠义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更是武德思想所极力倡导的。
4 墨家军事策略对武术攻守技术的影响
墨家学派认为,春秋战国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诛”,只有假之以“诛”名,实行“攻”的战争行为。为了改变这种现状,他们在实际战略行动中,一方面提出了于大国游说“非攻”的感化方针,另一方面,则提出了一套适用于弱小国家进行“不得已”自卫战争的战略战术。这其中都蕴涵了丰富的伦理思想。《孙子·谋攻》篇云:“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同孙子一样,墨子在守城战斗中也十分注意“伐谋”和“伐交”策略的运用。由于墨家所守的是小国、弱国,在对敌斗争中,守城官兵除了必备“赴汤蹈火”、“死不旋踵”的英勇牺牲精神外,守将还必须具有“上兵伐谋”的战略头脑,因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同敌人拼消耗是很难取胜的。这种巧设陷阱,诱敌深入的破敌方法,在现代战争中也经常被运用。可见墨子的这一“伐谋”策略,是防御战中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之一。墨子在用兵时也十分注意奇、正结合。《墨子·杂守》篇云:“队有急,极发其近者往佐,其次袭其处。”“正”与“奇”巧妙结台,才能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达到用兵艺术的最高境界。此外,墨子还根据守城防御战的特点,制订了“先发制人”的速胜策略。虽然军事和武术概念不同,但没有人能够否认他们之间的密切关系,二者之间确有很深的渊源。特别是在冷兵器时代,当火药还没有走进人们生活的时候,他们的关系就更为密切。
对立统一规律并不只是一个哲学范畴,也构成了武术战略思想的基本原则,其意思是对立的事物向其反面转化是运动的规律。即刚能克柔,柔亦能克刚,强能胜弱,弱也能胜强。亦即武术攻防可阴阳转化,刚柔相济,动静变化。这是墨家学说军事策略给我们提高攻守技术的启示,而以阴阳八卦化生观念为基础的太极拳,八卦掌的基础理论,五行学说则指导着形意拳,因此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古典哲学是传统武术的思想渊源。
5 墨家教育思想对武术教育的启示
墨子的教育实践经验非常丰富,主要是教、学、行相结合。墨子的思想及教育活动中,也有大量的武术内容。墨子曾对楚王说:“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此证墨子造就了众多武艺高强、慷慨侠义的弟子。墨子一贯坚持“有道相教”,在教学中要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起主导作用。他说:“不强说人,人莫为之也”。墨子把不积极主动施教不仅看作是施教者的过失,而且还认为是危害社会的祸乱之一,所以他一再强调的就是要“叩则鸣,不叩亦呜”。这对于我们的武术教学来说,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和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也有利于武术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对于我们的武术教学也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中最重要的是培养什么人和如何提高人的素质,这于我们的武术教育改革也是大有益处的。
6 结语
中国传统文化是武术最稳固、最持久、最扎实的根基,也是武术保持鲜明的民族特色和运动特点的关键所在。如若割裂了中国传统文化,武术就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华武术,因而,武术的继承与弘扬,首先必须是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同样,在对外开放的今天,武术走向世界的过程,同时也必然是中国文化对外推广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武术所独有的外在形式美与传统哲学内在精神气质相结合会增强其感染力,让世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所带来的无限魅力。
[1]吴毓江.墨子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3.
[2]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
[3]黄朴民.墨子军事思想简论[J].东岳论丛,1995(3).
[4]温 力.墨家思想对后世武术发展的影响[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6).
The Influence of Mohist Theory on Chinese Wushu
Tuo Wanliang
(P.E.College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 Gansu 730070)
Mohist theory had various influence on traditional culture,and study of Chinese Wushu can not ignore the impact of Mohist thoughts.This paper elaborates the following aspects:Mohist theory-Xia culture-Wushu morality inheritance,the influence of Mohist military strategy on attack and defense skills in Wushu,the revela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son Wushu Education.
Mohist theory Wushu affecting factors
G85
A
1004—5643(2010)07—0031—02
拓万亮(1980~),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