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发展的角度论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文化共性
2010-08-15张涛
张 涛
(南华大学体育部,湖南 衡阳 421001)
从发展的角度论中国武术与韩国跆拳道的文化共性
张 涛
(南华大学体育部,湖南 衡阳 421001)
中华武术和韩国跆拳道是两种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由于两个国家的历史渊源,综观两种体育项目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较为惊人的共同之处。文章着重比较了武术文化和跆拳道文化各历史发展阶段的特性以及目的,旨在体现两种东方体育文化的共有的魅力和价值。
武术 跆拳道 文化 历史性 教育性
武术和跆拳道是两种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们是在人类的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中孕育出来的,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教育等人类文明的进步而不断壮大成熟。随着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扩大,中国武术和韩国跆拳道已成为东方传统技击格斗术的两朵奇葩而闻名世界。它们不仅深受本国人民的喜爱,也越来越受到世界众多国家和地区人民的重视和青睐。它们的产生、发展和传播离不开灿烂的民族文化氛围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它们浓缩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东方人体文化的独特性,是较高层次的文化现象。
1 中国与韩国的历史渊源
文化是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每一种文化都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连续性,决定文化的发展也具有连续性和历史继承性。文化的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进化是指一个时间上持续的过程,这个过程有累积性和进步性。经由此过程,文化现象便系统地组织起来发生变迁。中韩历史上的文化教育交流渊远流长,古代中国曾经是亚洲各国文化教育交流的中心,包括朝鲜在内的亚洲许多国家都曾派遣大批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例如《新唐书》记载,高丽、新罗等地相继派出学生,回国的留学生受到了新罗王朝的重用,唐朝的政治经济制度、天文立法、医学、印刷术、左传、诸子百家等书籍通过留学生传入新罗,对朝鲜半岛的文化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中国的儒学早在公元一世纪就已经传入朝鲜半岛。由于儒学符合当时朝鲜三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古代朝鲜半岛各国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吸取儒学。儒学对古代朝鲜半岛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的发展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朝鲜半岛上的人民也以创造性的学习发扬和发展了这样的文化,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传统。武术和跆拳道文化就是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和复杂的综合体。它们的形成与演变是一个由简单、原始逐渐发展到复杂、高级的曲折的变迁的动态过程。一方面,独特的自然条件、历史条件使得武术和跆拳道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而另一方面,早在明代之前,中国的传统武术技艺就传入朝鲜,特别是在近代,花郎道的臂掌结合中国拳术、日本空手道等技术,而融汇成一种独特的朝鲜拳术,即今天的跆拳道。加之中国古代的政治、宗教以及哲学思想等对古朝鲜渗透,传统武术和跆拳道文化也产生了一些共性。
2 武术和跆拳道文化的历史进程
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武术文化和跆拳道文化形态的形成和演变是在特定历史必然基础上一系列偶然性因素作用的结果。这两种体育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类似的文化形态。
2.1 以自卫为主要目的的原始文化形态
原始武术和跆拳道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它们的产生都是因要满足原始人生存自卫的需要。“对自卫的需要是随着人类产生就与之俱来的、最基本的、最原始的需要,甚至可以说是在人类产生以前的动物就具有的一种最基本的本能”。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社会条件下,为了获取食物、抗击外来势力的入侵和抗御野兽的袭击,人在反复的实践中逐渐发展了一些锻炼身体和参与战斗的方法,这些发自本能的发明,在社会进化的过程中逐步演化成有目的、有意识的斗技活动,促成了武术和跆拳道的萌芽。但是这一时期的武术和跆拳道只具有攻和防的技击作用,而没有明显的文化特色。因为它们是由诸如人类求生的本能活动、生理机能、自觉意识等因素所构成,而缺乏技法、风格以及内涵等文化特征。
2.2 以军事活动为目的的古代文化形态
由于两国毗邻,中国与韩国都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都曾经施行过很长时间的“闭关自守”政策。氏族公社、部落之间为利益的争夺以及各朝代之间的权利之争使传统武术和早期的跆拳道成为军事活动的主要内容。
在奴隶社会时期中国就出现了“武士教育”。统治者们充分认识到了“武”在阶级社会的重要作用,主张“文武俱行”。到了封建社会早期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七强图霸,战争十分频繁。统治者开始施行“文武分途”,练武兵习武活动的形式、内容和规模都远远超过了前代,武器也向多样化发展。从军事家们的理论和著述中反映出当时人们已经开始了专门针对武术攻防意识及武器的使用方法的研究。尤其在唐代还开始实行了武举制,专门选拔具有军事技能的武学人才。
跆拳道古称花郎道,古朝鲜新罗王国时期的真兴王时创立了“花郎道”。花郎道是花郎制度的组织形式,即将年轻人组织到一起进行武艺锻炼。其宗旨是“事君以忠,事亲以孝,事友以信,临阵无退,杀身有择”。以此磨练人的意志、锻炼人的体魄,培养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忠君事孝、英勇顽强、无所畏惧的战士。公元935年,勇敢善战的高句丽军队推翻了新罗王朝,建立了高句丽王朝。高丽的忠惠王本人十分喜爱手博,便要军队必须进行具有跆拳道特色的“手搏”竞技运动练习。士兵们常用拳掌击打墙壁、木块及砖瓦,以磨炼手部的攻击能力,并被规定为军队训练的必修项目。在李朝时代,武科考试盛行,其考核内容包括了跆拳道。同时,军队也用“手搏”和“跆跟”作为选择士兵的方法,一个人若想作武官,就必须在竞技时用“手搏”或“跆跟”技艺打倒三人以上才行。
在这一阶段,传统武术和跆拳道初具雏形,实现了从原始的自然形态向“人化”形态的过渡,是一次质的飞跃,虽然还没有形成完整成熟的理论体系和思想道德体系,但是促进了传统武术和跆拳道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2.3 以表演和竞技为主要目的近代文化形态
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战败,中国和韩国都成为独立主权国家,国家政治和社会面貌都大有改观。同时西方文化开始大规模东渐,这对于东方民族传统文化产生了变革性的冲击和影响。在政府的支持下,武术和跆拳道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大力推广,并参照西方竞技体育的竞赛形式对比赛方法进行了改革,逐步走向世界,走上了向大众化、科学化、竞技化发展的道路。
武术之所以能繁衍至今且日益发展,是由于它具有健身防身的双重作用。民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火器的普遍使用,武术更主要是以体育运动的形式出现在社会生活之中。1957年武术被正式列为国家竞赛项目,以后每年都举行了全国性的武术竞赛和表演,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中国武术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认识、接受,1990年10月,国际武术联合会在北京宣告成立,另外,在国际武联影响下,世界各大洲的武术组织也相继成立。至今为止,国际武联所属的会员国已达一百多个。
1955年正式称朝鲜的自卫术为“跆拳道”。1961年9月韩国成立了唐手道协会,后更名为跆拳道协会,并成为全国运动会正式竞赛项目。1966年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跆拳道联盟成立。1973年5月在汉城成立了世界跆拳道联合会。1975年“世界跆拳道联合会”(简称世界跆联)被国际体育联合会接纳为正式会员。1980年国际奥委会正式承认世界跆联。迄今为止,世界跆联已有144个会员国,6500多万爱好者参加练习。跆拳道在1986年第十届亚运会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94年9月经国际奥委会正式通过,被列为2000年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
3 武术和跆拳道文化的教育思想共性
教育历来与文化紧密相联。文化是教育发展的肥沃土壤和源泉,教育则是文化丰富和完善的重要手段。文化传统影响教育内容构成。文化传统典型地反映了民族文化特定的内涵。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创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又反过来塑造了不同的教育思想。武术和跆拳道文化作为东方极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文化,他们都表现出了多层次的文化结构。最外层是整个文化系统的显性层,主要包括服装、器械、技术招式等;中间层是相对隐型层次,主要包括规则、礼仪等;最内层主要是武术和跆拳道所内涵和折射出来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包括价值观念、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及宗教感情等。内在文化层决定外在文化层的形态特征和发展方向,也引导着整个文化体系的价值和功能。在这三个不同的层面,两种文化体现出了诸多教育思想共性。
3.1 强身健体
武术和跆拳道都是紧张激烈,对抗性极强的运动项目,能通过对全身的运动,影响全身的各个器官,又能增强人的精力,刺激大脑,促使其的强力开发和精神振奋,精力充沛。可使人强壮筋骨,提高各关节的灵性及肌肉的伸展性和收缩能力,提高人的速度、反应、灵敏、力量和耐力素质,提高人体内脏器官的机能和人体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增强人体的击打和抗击打能力。通过攻防练习,可以学习掌握实用技击术和防身自卫的能力,为保护自身安全和维护社会正义学习真正本领。
3.2 崇尚礼仪
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结构中,儒家思想是其核心内容。经过社会的变迁和武术文化内容的丰富融合发展,儒家思想潜移默化地融入武术之中。中国的儒学早在公元一世纪就已经传入朝鲜半岛,由于儒学符合当时朝鲜三国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古代朝鲜半岛各国都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吸取儒学。儒学也成为了跆拳道文化的指导思想。儒家思想中,认为礼是社会和谐规范的核心要素。在武术教育思想中,礼与武术的结合为武德。武德作为一种习俗与法律制度不同,它是一种直接的生活方式和制度体现。武术文化中的拜师礼节、抱拳礼、注目礼以及师徒传承中的尊师重道等思想都是儒家“礼”与武术融合的充分体现。跆拳道文化的鲜明特色之一也是始终倡导“以礼始,以礼终”的崇礼尚武精神。每次练习前要先向国旗致礼,然后向教练敬礼。练习中只要有与教练及同伴接触的时候都要先敬礼,然后进行练习。练习结束时要向教练敬礼,向国旗致礼。在跆拳道练习的整个过程中始终充满着仁义尚礼的气氛和精神,这种精神逐渐转化成人的情感基础,培养出人的尚礼情感和对跆拳道运动发自内心的热爱和崇尚。
3.3 塑造品格
武术和跆拳道文化从深层次考虑还凸显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个特点:讲究“天人合一”,具体到技术上即“内外兼修”。它们把人类生存的意识和防卫的本能,用外在的形体动作强有力地表现出来,并与人内在的精神和意识整合为一,是体能、智能与精神的完美结合。在内在修为上,武术和跆拳道精神都传承了儒、道、释家的教义。跆拳道精神要旨包括礼义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礼义廉耻”出自《管子·牧民》,“克己”出自《论语·颜渊》。它们本身蕴藏着一种精神追求和信念,作为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要求练习者须具备勇猛、善战、敢打敢拼的素质,坚韧不拔的作风以及完善的人格。武术和跆拳道精神能培养出常人难以达到的自信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忍让谦恭的美德,是培养人们优秀品格的有效方法,并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激发爱国精神。
4 结语
跆拳道文化同中国武术文化一样都是东方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精神。它们是人们把人类生存的本能意识通过肢体有力的动作表现出来,然后逐渐变为一种主观信念,从防御动作发展到进攻形态,最终达到自动化的行为阶段。它们具有注重肉体和精神统一的文化价值特征,以养身健体、道德培养为主要目的,并高度吻合了传统哲学文化的基本精神和由这种文化所锻造的民族性格的体育形态。对于在缓解高科技带给人类的不良影响方面,具有划时代的功能效应,是满足人类精神需求,促进人类身心健康的高情感体育活动,值得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
[1]曹琼瑜,刘 丰.武术礼仪与武术精神[J].搏击·武术科学,2005(2).[2]杜一七.现代跆拳道教程[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傅永聚,谭好哲.中国传统文化精要[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5]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6]杨朝明.儒家文化面面观[M].济南:齐鲁书社,2000.
[7]易剑东.中国武术百年历程回顾——面向21世纪的中国武术[J].体育文史,1998(1).
On the Cultural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Chinese Wushu and Taekwondo from a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Zhang Tao
(P.E Department,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Hunan 421001)
Chinese Wushu and Korean Taekwondo are two typical traditional sportsitems.Because of historical relations,the two sport cultures have certain commonalities in the process of their development.This paper analyses the historical featuresfor the purpose of unfolding the peculiaritiesand value of the two oriental sport cultures.
Wushu Taekwondo culture historical characteristics educational characteristics
G85
A
1004—5643(2010)07—0023—03
张 涛(1974~),男,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