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舞龙舞狮运动之民俗研究

2010-08-15王太林

武术研究 2010年11期
关键词:龙狮舞狮舞龙

王太林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中国传统舞龙舞狮运动之民俗研究

王太林

(中北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舞龙舞狮运动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极具魅力的部分,其历史悠久、韵味十足并且意义深远。文章运用文献资料研究方法,从龙狮运动的文化特征入手,对中国传统舞龙舞狮运动与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舞龙舞狮运动有着深刻的发展源由,它与古时人们祭祀求雨、节日灯俗及民间祈福辟邪等风俗都有着紧密关联,它集多项功能于一体,既可强身健体,供人观赏娱乐,更能展现中国古文化之魅力。

龙狮运动 民俗文化 社会价值

1 前言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俗学认为,经济关系是民俗产生、发展的最后根源。中国的舞龙舞狮运动,在“中庸之道”的文化背景下,经过历代人民的不断实践和革新,逐渐发展成为今天人们所看到的这样一种形式优美、内容多样、技艺精湛并具有凝聚华夏民族精神象征的体育运动项目。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把龙和狮作为图腾而崇拜,人们通过舞动龙狮的形式来表达对这些神灵的敬畏和信仰,这种信仰经过漫长的历史变迁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并继续发展、完善、繁盛。

2 舞龙舞狮运动的起源、现状及内涵

2.1 舞龙舞狮运动的起源

关于舞龙的记载,在我国是史不绝书。舞龙祈雨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流行,到汉代已具相当规模,形式也很讲究。据董仲舒《春秋繁露》记载:舞龙前要举行祭祀,不同日子,用不同的人,舞不同颜色的龙。汉代人春旱求雨舞青龙,炎夏求雨舞赤龙或黄龙,秋季求雨舞白龙,冬天求雨舞黑龙。舞龙运动实际是由汉代的“鱼龙漫衍”之戏演变而来,相传在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公元8年已作为一种体育活动,在中华民族友好交往的文娱生活中广泛出现。据《汉书·西域传赞》:“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巴俞都卢、海中饧极、漫衍鱼龙、角抵之戏以观之。”其中漫衍鱼龙便是舞龙运动的前身。“鱼龙蔓延”作为大型歌舞从汉到唐,延续了七八百年时间,在后来的延续过程中逐渐失传,留下来的只是其中的部分节目。现在民间盛行的舞龙、舞狮便可视为“鱼龙蔓延”的传承和演变。

舞狮在历史上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在唐高祖登基后,是为接待宾客而设计的活动,其中表演的五方狮舞被认为是今日舞狮的雏形。另一种说法是舞狮由中东传进,又名金毛吼,在一千九百多年前,伊朗与我国在经济来往的过程中,伊朗大使把狮子等动物经过丝绸之路而进贡到中国,后来人们对狮子的形象进行加工使之艺术化,而起先舞狮只是皇宫内院的特权,后来逐渐流传到民间。

2.2 舞龙舞狮运动的现状

十几年来龙狮运动在国内外呈现出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龙狮运动在全国30多个省、市相继开展起来,到目前已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十多个组织加入国际龙狮总会,龙狮运动也由一般性娱乐活动发展成为一项多功能的体育运动。然而目前国内对龙狮运动项目不够重视、教练员整体水平相对较低、竞赛项目管理以及竞赛规则比较模糊并且国际化水平低。因此现阶段龙狮运动的教学、训练及竞赛等水平都有待提高。

2.3 舞龙舞狮运动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

正如马克思在揭示民族理论时所指:“各个民族之所以不同,不仅在于它们的生活条件不同,而且在于表现民族文化特点方面的精神面貌不同。”

龙,尊为四灵之首,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能保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司雨神,它不仅象征幸福、吉祥,更象征着权威。在中国文化中龙并不单单是一种自然属性的动物,而是在这块神奇的土地上繁衍生长的先民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精神产物,它是华夏子子孙孙独创的精神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人文象征。在新石器时代原始氏族部落的艺术作品中已经有龙出现,它体现着当时中国原始氏族部落社会的思想观念和宗教崇拜。在以后的历史长河中,随着社会政治、宗教、价值观念的变化发展,龙的艺术形象和精神内涵也在逐渐发展变化。2000年4月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钱其琛副总理撰写的《深刻开掘和研究龙文化的精神内涵》,文中指出龙的形象最初就是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象征及龙文化体现出中华民族团结合力的精神内涵,揭示了“团结就是力量”的深刻真理。

狮,威严、勇猛的“百兽之王”,据说在古代的风俗中狮子能驱邪避鬼,因而被祀为神兽以克恶魔,因此宫庙、栏杆、桥头等地方都安置有各式各样的石狮,作为勇敢和力量的象征。在佛教典籍中,人们赋予狮子以动物界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3 舞龙舞狮运动与民俗文化

3.1 舞龙舞狮运动与古代农业

在古代中国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里,人们靠天吃饭,在播种和农作物成长之际,充足的雨水被看作是生命之源。在古代人们认为龙是世间的司雨神,所以就出现了两种舞龙祈雨现象:其一,每逢大旱之时,老百姓们便会齐聚龙王庙进行祈祷,祈求龙王爷普降甘霖,以缓解旱情。汉刘安的《推南子·坠形训》记载:“土龙致雨,燕雁化飞。”其二,由于不懂气象知识,老百姓只能创造一个神祈求保佑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龙就被作为这样的一个保护神,到了年夕人们就以舞龙的形式来表达对这位悉心请来的保护神的敬畏之情。舞龙的这种祈雨功能,在民间流传着很多传说故事,并且构成了某些地区舞龙兴起和发展的源头。在古代贞观、开元年间农业得到很大程度的发展,这就为民间舞龙求雨的习俗获得更为广阔的传播空间。

舞狮与古代农业的关系则另有说法,传说广东佛山一带,每逢年夕必定会有一怪兽出没于乡间田地,但此怪兽无害于人畜,只糟塌田间作物,随后悄然离去,年年如此。于是当地老百姓们就想出办法用竹竿、纸张和布条依其形貌仿做其身,伏于田间,待怪兽出现时,人们一齐敲锣打鼓,声音如雷贯耳,怪兽果真被吓跑了,从此之后再没出现过。人们为了纪念纸扎头兽能驱除怪兽,每到除夕便随鼓舞之,而后人们认为狮子为百兽之王并且威武又吉祥,便将此习俗延续至今。

3.2 舞龙舞狮运动与宗教色彩

辟邪是为了消灾,包括一切可能受到的自然灾害,而民间则相信舞龙就能辟邪消灾。农历五、六月天气炎热,田间害虫多发,危及农作物,老百姓们便以舞草龙来驱逐稻瘟病,在所有田间舞完后,便将草龙抬到河边烧掉,所谓送龙归海,如此久之成习。民间相信通过舞龙能带来幸福,并将龙作为一种神来祭祀,祈神庇佑、赐福、保平安。舞龙时,各家各户都要摆坛设位,点香烛供水果,然后迎接龙,来驱除各种疾病和灾难。陕北民间有“钻龙灯”的习俗,舞龙时,村里的男女老少都争着在龙身下钻来钻去,与龙灯一起腾跃滚翻。当地老百姓认为,钻了龙灯,就可以借龙灯的保佑纳福消灾,吉祥如意。

关于舞狮则另有记载:清代乾隆皇帝在一次下江南时,梦见一头毛色五彩斑斓的瑞兽来朝拜,回京后,乾隆皇帝命人照他梦中所见的瑞兽来扎制一只,每在节日庆典时命人舞动,喻为国泰民安,太平吉祥。

3.3 舞龙舞狮运动与民间娱乐

元宵节舞龙大约起始于宋时。在宋代文献记载中,记述元宵节时说:“元宵之夜,草缚成龙,用青幕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汉时舞龙表演就有激水、漱水、翻飞腾跃等变化多端的动作特点。把龙的上天入地的神力表现得活灵活现,娱神性很强。而现代的舞龙则主要以逗乐、娱人为目的,龙珠引着龙头,忽高忽低、忽左忽右,来回逗乐。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尤其舞狮表演向来是中国人在大小节庆典礼中最喜欢的表演项目之一。

3.4 舞龙舞狮运动与民间艺术

舞龙舞狮运动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之中,与古代许多民间艺术有着密切联系,因此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3.4.1 舞龙舞狮运动与舞蹈

在汉代龙舞广泛存于盛行的“百戏”中,作为百戏中的“鱼龙曼延”备受重视。汉代文献中有记载:“正月旦,天于幸召阳殿,临轩。作九宾彻乐,吉利从西方来,戏于庭极乃毕入殿前激水,化成比目鱼,跳跃獭水,作雾障目。毕,化成黄龙八丈,出水敖戏于庭,炫耀日光。”民间的龙舞、狮子舞、麒麟舞等,可视作对“鱼龙曼延”的传承和演变。

有关狮的舞蹈则是古代人们在长期劳作过程中勤劳与智慧的结晶。在后来的发展中,狮子舞又分为文狮和武狮两种。现在,祖国各地有不同形式的狮子舞,如广东的“醒狮”,北京的“单狮”,保定的“双狮”,四川的“高台狮”,湖南的“武打狮”等等。

3.4.2 舞龙舞狮运动与绘画

至于美术作品中关于狮子的形象,那更是举不胜举。甘肃榆林窟第25窟壁画中,绘文殊以威武雄壮的青狮为坐骑,旁有昆仑奴御卫。在民间则有很多和狮有关的吉利画,如太狮少狮、二狮滚绣球、官登太师、事事平安等等。

3.4.3 舞龙舞狮运动与服饰

作为外来物种的狮子,也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在古代的官服体制中,狮的位置在不断上升。宋神宗元丰年间,朝服中的六等佩黄狮子锦缎;明洪武二十四年规定:文官绣飞禽,武官绣走兽,其武官中的一品、二品皆绣狮子;清代则规定:武一品绣麒麟,武二品则绣狮。

3.4.4 舞龙舞狮运动与建筑

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人们常在大门前设置石狮镇宅,以示威严,并象征财富和权利。宫殿衙署门外两旁大多蹲有石狮,髭发巨眼,张吻施爪,俗称“石狮子”。皇家宫殿前亦蹲有铜狮,多为一对,左边为雌,脚下踏小狮;右边为雄,右脚踩一绣球。有一首河北民谣说: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有个大菩萨。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的卢沟桥护栏上共有485个卧伏石狮。

除上述所列之外,北宋已有菜肴“狮子糖”,当今社会还有佳肴“红烧狮子头”等。

4 舞龙舞狮运动民俗研究的社会价值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已被淡化甚至遗忘,龙狮运动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一种具有民族区域特色的文化,因此我们必须继承并加以传承。

流行于民间的艺术具有浓郁的风俗风情色彩。在极力发展地方旅游业的今天,舞龙舞狮运动必将地方旅游业注入新鲜的血液,促进各地文化与经济的共同繁荣。

作为体育项目,舞龙舞狮运动如今在各大高校作为一门专业课来开设,这对舞龙舞狮运动在当今社会的弘扬和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当今社会,一切古典的东西都面临现代文化的挑战,有千年历史的龙狮文化也不例外。提倡传承文化不等于照搬,要使传统文化真正得到发展,就必须不断地创新。我们要以民俗新理论和现代科学为指导,将民族体育文化引向现代社会主义的新轨道。这样,民族体育才具有更强的活力和生命力,才能融入全民健身和与体育文化全球化接轨,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1]雷军蓉,张继生.舞龙运动发展与前瞻[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5):605-606.

[2]曾世华.民族传统体育舞龙运动的文化渊源、现状和发展趋势[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10):1436-1438.

[3]刘 艳,龚子飞.中国舞龙运动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考试周刊(上卷),2009(28):56-57.

[4]常生良,胡建忠.论舞狮对大众体育的意义[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4):119-120.

[5]马小玲.雄狮东渐与西域文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3(5):50-53.

[6]段安节.中国音乐志[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1.

[7]高占祥.中国民族节日大全[M].北京:知识出版社,1993.

[8]叶 伟,李 蕾,汤铁军.我国舞龙运动的转型与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2):162-164.

[9]蔡开明.推进龙狮运动国际化发展的思考[J].搏击·武术科学,2008(12):69-70.

[10]吕韵钧,彭 芳.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1178-1179.

[11]姜玉泽.中国舞龙运动的文化内涵及动作创 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5(6):50-52.

A Study on the Dragon and Lion Dance from the View of Chinese Folk Custom

Wang Tailin
(College of Sport and Art,North China University,Taiyuan Shanxi 030051)

As a fascinating part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the history of Dragon and Lion Dance is very long.It is full of flavor and has a far-reaching significance.This paper makes use of the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and deeply stud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traditional Dragon and Lion Dance and folk culture from the view of the features of Dragon and Lion Dance.Dragon and Lion Dancing development has a profound origin.In the ancient times,it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people's sacrifice for rain,festivals lantern folk and folk customs such as praying to avoid evil and so on.It combines many functions into one,not only can keep fit and for the people appreciation but also displays the charm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Dragon and Lion dance folk culture social values

G85

A

1004—5643(2010)11—0080—03

王太林(197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龙狮舞狮舞龙
解封迎兔
舞龙
《儿童龙狮》校本课程实施的具体路径
中秋舞龙
舞龙舞狮进校园
舞狮
传播学视角下高校龙狮运动的开展策略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