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落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
——以郴州汝城香火龙考察为例
2010-08-15徐晓琴雷军蓉
徐晓琴雷军蓉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2)
村落民俗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
——以郴州汝城香火龙考察为例
徐晓琴1雷军蓉2
(1.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2.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12)
文章以郴州汝城香火龙为研究对象,通过田野调查探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特征与村落民俗体育的传承模式。研究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民间性与生活性、历史积淀性及活态性。通过对郴州汝城香火龙的考察研究,得出村落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模式为:(1)有相关政策的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支持;(2)开展普查,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3)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4)吸收各种演出人员,培养民间舞龙人才。
村落体育 非物质文化遗产 汝城香火龙 传承模式
村落体育属于农村体育范畴,是我国体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物质文化生话需求也呈多元化趋势。开展村落体育,对于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话需求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村落体育与城市、乡镇体育相比,表现出明显的不同特征,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功能。为探讨非物质遗产保护背景下村落体育在湖南的发展背景下的发展,2009年9月-2010年3月,笔者在湖南省岳阳平江县、郴州汝城县、株洲茶陵县及张家界的慈利县进行了总计近5个月的田野调查。调查发现:湖南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不仅物质遗产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非常丰富,湖南的先民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形成了种类繁多,风格独特,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舞龙运动。这些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湖南人民智慧的结晶,是湖南历史发展的见证,是湖南文化的根基和主要组成部分。
1 村落体育概述
村落:即村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村落是我国现实农村的主体。生产方式是人们生话方式的基础。由于我国广大农村村落还处于农业经济阶段或前工业经济阶段,农业体力劳动为主的劳动生产方式,决定了农民的生话方式,也决定了体育活动的规模、形式、内容和特点。因此,村落体育也就会表现出与城市、小城镇体育不同的特征,其发挥的社会功能也就会有所区别。村落作为农村最基本的社会单位,不仅具有地域与人口的代表性,而且具备文化的典型性和完整性。村落体育不仅能够达到健身强体的功效,而且充满健康文化娱乐的精神价值。发展村落体育是我国现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无疑,加强对村落体育特征与功能的研究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界定
“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比较频繁地引入中文语境应该是2001年,这一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将“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杰作”(Master pieces of the Oral and Intangible Heritage ofHumanity)的称号授予世界上19项文化活动和口头文化表现形式,我国的昆曲艺术获此殊荣。围绕这一项目的申报,有关政府部门、学术机构和社会团体举行了一系列活动,有关媒体跟踪报道,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初使用的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渐渐引起国人的关注。2003年联合国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用的是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直译应为“无形文化遗产”,但由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公布的中文文本中,用来对译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一词的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中文概念,我国国务院及国务院办公厅等官方文件中,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文文本保持一致,统一使用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至此,“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中文概念完全定型。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综合性的文化遗产类型,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有其自身的特点。
2.2.1 民间性与生活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不同民族,不同社群的民众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创造和传承的,它既非个人的行为,也非政府指令的行为,而是一种民间自主的行为。只有“民间”的主人——广大民众才是其创造(传承)主体和生命的内驱力。
2.2.2 历史积淀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一时一世的产物,而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有着极为丰富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价值。而且,在传承过程中,又增添了历代传承人的智慧、艺术和创造力,反映出他们的思维、情感、价值观等等,包含了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2.2.3 活态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通常是指现存的民族传统文化,是以活的形态出现的,与人本身是密不可分的,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它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各国或各民族的生活方式、智慧与情感的活的载体。与作为历史“残留物”的静止形态的物质文化遗产不同,非物质文化遗产只要还继续存在,就始终是生动鲜活的。
3 郴州汝城“香火龙”的调查分析
3.1 区域环境分析
汝城县位于湘、粤、赣三省交界处的南岭山脉中段与罗霄山脉南端交接部,有“鸡鸣三省,水注三江(湘江、珠江、赣江)”之美称,是湘南一颗璀璨明珠。汝城是湖南的“南大门”。这里山水秀丽,历史悠久,居住着汉、瑶、畲等民族,而以汉族为主,从这些汉族大家族的谱系、语言、文化等方面看,基本上都来自客家人较为集中的江西、福建、广东、安徽一带,具有明显的客家人的文化特征。
3.2 “香火龙”艺术风格
郴州汝城香火龙收录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舞香火龙是汝城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闹元宵的传统活动,全县23个乡镇309个村都舞香火龙,其中城郊乡、土桥镇、三星镇一带更为盛行。香火龙的全身用竹子和稻草扎成。分为圆龙和扁龙两种,最常扎的是扁龙。香火龙长的可达八九十米,短的也可长二三十米,最高的达4米,矮的也在2.5米以上。香火龙龙头高昂威武,两眼突出,龙嘴大张,龙舌前伸,龙须飘曳,龙身壮实,龙爪张开,龙尾如火焰腾越。每条龙共插当地特制的“罗汉香”(约0.53米长)4万支左右,总重量可达1500多公斤。
当夜幕降临时,当地村民以土炮三响为号,鼓输管弦乐器、花炮齐鸣,众人手持火把点燃龙身全部香火,整个龙体在夜幕中火光四射,熠熠生辉,在手提火绣球的小伙子的指引下,由数十个年轻人一起将它舞起。全身红光闪闪的香火龙在村镇的大街小巷来回穿梭,经过村民家时,每家每户都会点燃蜡烛、燃放鞭炮,以示迎接龙的到来,象征着好运和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风调雨顺。
表演香火龙时,有两龙(母龙和子龙)、两狮(母狮和子狮)陪随而舞,一狮在龙前引路,一狮在龙尾跟随。香火龙表演时,数十支三眼铳齐鸣,一百多名青壮年农民,身穿旧衣,将1500公斤的龙抬起来,绕祠堂舞动,然后沿村游走。香火龙的表演程序上有:翻滚、喷水、沉海底、跳跃、吞食、睡眠等动作。“沉海底”和“吞食”表演技巧上难度较高。引路和尾随的两头狮子,除各自作翻滚跳跃的动作外,还作些引龙和随龙“护驾”动作。
汝城舞香火龙有一套完整的程序:舞之前要到祠堂举行祭祖仪式,设案、焚香、作揖、施叩礼,这时村民一脸虔诚郑重,绝无一点嘈杂嬉闹声,仪式过后将龙抬起在祖祠前叩首三次,方可“舞龙”,沿街的人家要燃放爆竹谓之“接龙”,按规定的路线舞过后,又回到祖祠前,龙首居中,盘成三圈,村民扯香后,即烧龙谓“化龙”,“龙归天”。第二天清晨将龙灰倒入溪流中,寓“龙归大海”之意。
3.3 香火龙的扎制工艺
据传汝城香火龙最早起源于祀龙止雨、祀龙止水,其形象主要来源于当地寺庙中有关龙的壁画和雕塑。制作材料以当地所产的稻草、棕叶、南竹、向日葵杆、特制的龙香为主,所用工艺也是当地传统的扎制工艺。舞香火龙的招龙仪式在每年正月的元宵节前后夜间进行,有圆龙、扁龙还有特制的磺龙,长度分为7、9、11拱等,最高4米多,最矮也有2.5米。其制作材料虽然简单,但制作工艺精巧、工艺流程复杂,舞龙活动群众参与性强,具有典型的地域标志性文化。
香火龙的制作很讲究,先用稻草扎成长数百米、直径4厘米粗细的“赵公鞭”待用。按照设计图分节依次用赵公鞭扎成龙头,龙颈、龙身(每节一拱),龙尾,再在规定位置扎上龙足、龙爪和龙脊。(圆龙不现足)龙头结构复杂精美,先生角,次生嘴,依次是龙须、龙眼、龙耳、龙牙、龙鼻、鼻须、龙额、龙珠。环环紧扣,形成整体。待各部分扎成后,沿水平方向于龙身两侧插龙香,每隔2厘米插一支龙香于“赵公鞭”上,用细篾片连接形成连线。每支龙香长60厘米,按造型插遍龙香,包括插成龙鳞,需龙香4万支左右,密密匝匝,十分壮美。插好龙香后,在祖祠前将每一节构件用竹竿绳索连接好,装上抬杆,煞是好看。
4 村落体育的保护传承模式
4.1 相关政策的倾斜,引导社会资金支持
由于龙文化的特殊性,舞龙运动历来与政治关系密切。政府对民间舞龙的态度对于民间舞龙的保护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民间舞龙运动的演出团体有专业表演团、农民业余团,例如香火龙,为了提高剧团的演出水平,就要对龙体的表演人员进行培训;为了能够上演观众们爱看的龙舞剧目,龙队需要一段时间的专业排练,排练的费用也比较多,县政府对龙队实行部分补助,尤其是在大型表演前的资助可以使民间舞龙有充足的资金打造“品牌”。通过调查,笔者得龙队的基本开支(购买、修整龙具)可由龙队进行商业演出挣得,但是培训龙队队员的费用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歌剧团的财政投入。虽然各民间舞龙传播区域是些欠发达县市,但也有很多经济实力雄厚的企业,若企业与民间舞龙联合起来,“企业搭台,龙舞创建企业品牌”。县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引导企业支持民间舞龙的保护,筹措社会资金,使龙队有充足的经费,以便更好地开展湖南民间舞龙的保护工作。
4.2 开展普查,摸清家底,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
普查工作是抢救与保护湖南民间舞龙文化遗产的首要任务。全面而科学地采集好民间舞龙作品,忠实地记录下各种民俗文化事项,才能保存下流传至今的湖南民间舞龙的真实面貌,为我们从民间文化角度研究民众的思想和世界观提供可能,为政府制定、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乃至文化发展国策,提供可靠而科学的依据。所以,做好普查,摸清底数,才谈得上保护,抢救与保护也才更有针对性。普查是对现在还在流行的各类民间舞龙的舞体形态、作品、优秀的龙体传承人,进行调查、登记、采录、建档工作,并按照全国统一编码进行登记并分级建档。
4.3 逐步建立起完善的国家级和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
200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共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经过层层甄选出来的且具有典型意义和杰出价值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全民关注的热点,各地随之掀起了前所未有的保护热潮。建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首要目的是推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与传承,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最终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宝塔形的名录体系。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国务院批准公布;省、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由同级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政府备案。最近文化部又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甄选今后我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预备名录,以便将来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与此同时,政府应定期公布重要的、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4 吸收各种演出人员,培养民间舞龙人才
当代民间舞龙运动还是以非职业化为主。他们以农业生产作为主要生活来源,舞龙只是作为娱乐、增加收入的副业。近年来民间舞龙艺人的收入随着这种民间演艺的逐渐衰退也日渐下降。有两种情况值得一提:一是竞技舞龙的兴起,如湖南师大、中南大学的龙队会被政府或者是商家邀请参加一些重大的活动。另一种就是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渔鼓,因为他们觉得外出打工的收入远比渔鼓可观。因此人手短缺造成民间舞龙队伍的演出水平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作为振兴民间舞龙运动的主力军,舞龙必须尽快解决演职人员的问题,并加强表演人的培养,提高演员的艺术质量,为民间舞龙运动的传承不断补充新生力量。可以借助当地学校的力量,从娃娃开始抓起。要在当地学校开设有关民间舞龙运动内容的课程,在高校设置相关专业并招收学生,把民间文化、民间艺术引入学校教育,培养湖南民间舞龙运动传承、保护、发展、管理、研究的各类型、各层次人才。学校应成为民族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创造的主体,成为文化遗产的学习地,成为文化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桥梁、重要基地。
5 结语
通过对已经申请《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香火龙的考察与分析可以看出,从地域环境来看,民间舞龙运动发展较好的区域大多聚集在湖南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从其制作工艺来看,多为手工扎制,制作工艺考究;从其传承方式来看,其传承方式主要靠口授心传,因此,传承谱系较为单一;在传说信仰方面来看,各类舞体的形成原因虽然颇为复杂,但是通过分析,湖南民间舞龙亦有共同之处,湖南民间对于“龙”共同的崇奉,同时这种崇奉来源与湖南人民乃质朴的“忠孝节义”这一共同的本质原因。近年来,湖南各地不断加大对这类珍贵民俗文化资源的挖掘和保护力度,在表演音乐、动作套路上不断创新,提高其艺术性、观赏性和知名度。特别是今天,各种民间舞龙运动已成为各种祭祖大典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祭祀形式。
[1]夏征农.辞海1999年版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2]田雨普.小康社会时期我国社会体育的城乡差异[J].体育科学,2005(4).
[3]罗湘林.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J].体育科学,2006(4).
[4]湖南省汝城县志编纂委员会.汝城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7.
[5]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
[6]周丽洁. 民族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影响——基于湖南省湘西地区的调查与思考[J].中州学刊,2010(7).
[7]陶立潘,樱井龙彦主编.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C].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
Inheritance Model on Village Folk Sports as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based upon the study of fiery dragons of Rucheng,Chenzhou of China
Xu Xiaoqin1Lei Junrong2Zhang Jisheng2
(1.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 University,Changsha Hunan 410205;2.School of P.E.,Hunan Normal University,410012)
This paper studies by field research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intangible culture and the inheritance mode of village folk sports,based upon fiery dragons of Rucheng,Chenzhou of China.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assumes folklore,livelihood,historical accumulation and hot activity.Based upon the study of fiery dragons of Rucheng,Chenzhou of China,the inheritance model of village folk sports protection may be formulated by:(1)policies and social fund support;(2)general survey,clear family conditions and complete databases;(3)gradual perfect systems of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directories at the national,provincial,city and county levels;and(4)attraction of all sorts of performers to train talents in playing folk dragon dance.
village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e heritage fiery dragons of rucheng inheritance mode
G85
A
1004—5643(2010)12—0096—03
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资助项目,项目编号:10C0965。
1.徐晓琴(1981~),女,助教。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