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武道的推广对武术传播的启示

2010-08-15国盛涛郭玉成

武术研究 2010年12期
关键词:武术日本文化

国盛涛 郭玉成

(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

1 前言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文化之一,是民族传统文化中运动艺术方面的重要文化遗产,有着极其广泛且重要的功能作用,而其功能作用能否顺利实现,武术发展传播模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武术诞生自中国远古社会时期,是中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经历了五千年的磨砺、发展,从生产劳动到军事武术,再到表演、演练武术。而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经历了六十个春秋的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去除武术迷信、武术科学化训练、民间大众推广、国际化推广、国际化赛事运作等,在此期间世界范围内刮起了一股功夫风暴,这些都是令人为之振奋的成绩。可是成绩的背后我们应该清楚的看到,武术现今发展慢慢出现了问题,如何找到新时期的武术发展传播模式,突破武术发展的瓶颈,新时期形势下如何更好更快地实现武术功能作用,成为摆在我们面前急待解决的问题。

日本武道作为日本的传统武道文化,在日本也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从产生在日本的神话时代到现今,武道不断发展,期间经历大化改新、明治维新,二战之后,日本武道更是发展迅速,柔道已经进入奥运会,而空手道、合气道、剑道等也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在其国内,武道的各个项目更是倍受群众的喜爱,日本武道取得这样的成绩的背后有它独到的理念以及发展传播模式。其发展传播模式及理念是怎样的?是否可以借鉴用来突破武术现阶段的发展瓶颈呢?这些无疑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

2 武术与日本武道的发展

唐太宗说:“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比较方知不足。培根也说:“历史使人明智”。要想对武术与武道进行横向研究,首先要对其纵向历史发展进行剖析。

2.1 武术的发展

武术是什么?首先从定义上来了解,《辞海》中对武术的定义是:“武术亦称‘武艺’、‘功夫’,旧称‘国术’。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由踢、打、摔、拿、跌、击、劈、刺等动作,按一定运动规律组成。是锻炼身体和自卫的一种手段。运动形式有套路和对抗等。”最新的武术官方定义是在2009年7月9日~11日,国家体育总局武术运动管理中心在少林武术的发源地河南登封召开的武术定义和武术礼仪研讨会上提出的。关于武术定义的研讨得出了初步答案,其具体表述为:武术是以中华文化为理论基础,以技击方法为基本内容,以套路、格斗、功法为主要运动形式的传统体育。

武术起源于中国远古社会的劳动生产活动,那时的武术只是为了满足人的生活需要——抵御野兽袭击以及获取食物,是一种生活技能。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私有制的产生,人类之间有了战争,武术也随之发展为军事技能,除此之外,武术因为祭祀等上层社会的活动需要,同时具有了表演、演绎等功能。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升,中国渐渐步入封建社会,而这期间战争频繁,武术在战争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巩固,后来中国大地上建立了第一个中央统一的封建王朝——秦朝。秦朝建立后为了巩固其统治,禁止在民间习武,可是统治者害怕武术,却又需要武术,所以军事武术并不受限制,武术还是继续存在并发展。之后汉朝取代秦朝统治,民间习武又一次兴盛起来,同时产生了养生功法,如:五禽戏、马王堆导引术等,武术功能进一步丰富完善。

南北朝、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封建社会步入鼎盛时期,武术发展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武术传承有了图谱口诀,不是一味的言传身教,同时,武术同艺术、文化等多学科形成交叉发展的现象。发展至宋朝,武术在民间出现了结社活动,武术发展普及化程度提高。之后元朝施行了我国历史上的第三次禁武(第二次是隋朝),可是由于武术在发展中形成的多学科交叉的形式,使得武术以其他的方式继续发展着,比如元曲等艺术形式。

明清时期,武术的发展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民间结社、走镖护院、武馆受徒等组织形式进一步发展,武术有了古代形式下的产业化;同时武术拳术套路化更加系统,并且出现区域化、理论化,武术拳种分类细致化。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武术在此期间遭受到了第一次外来搏击术的挑战,应对的正是日本的武道,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大批日本武士结伙侵扰中国东南沿海一带,史称“倭寇”,明朝政府派兵围剿,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爱国将领戚继光的抗倭斗争,战争期间少林派也派出僧兵,最终以武术和战争的完胜而告终。

清末到民国时期,中国遭受到西方帝国主义的侵略,武术开始渐渐退出战争舞台,可是其健身、传承民族文化以及增强民族凝聚力等的作用正一步步凸现出来,武术这期间也遭受了第二次外来搏击术的挑战,霍元甲、王子平、孙禄堂、李尧臣、蔡龙云等相继打败外国前来挑战的拳师,在处处受外国人凌辱的年代里,武术为国人争回了颜面,同时也增强了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

新中国成立至今,武术继续得以发展,为了增强人民体质,主要向体育方向发展,并开始按照西方体操标准化模式开始了竞技体育改革之路。同时,电影电视的发展,武术的演绎功能得以搬上荧屏,并开始走向世界,李小龙成功的将武术搏击术推向海外,至今,中国功夫与长城一起被外国人视为中国的象征。改革开放后,武术发展以进入奥运会为目标继续进行改革,同时挖掘民间传统武术,整理健身功法,以求将武术功能最大化,以服务于社会建设和人民生活。在此阶段,武术因为自身在国际搏击界地位的提高,正经受着第三次外来搏击术的挑战,如泰拳、拳击、跆拳道、空手道等,武术需要进一步改革。

2.2 日本武道的发展

武道是什么?“系统化的格斗技——‘武术’,再加入精神性和思想性的系统内容后,就升华为另一种文化形态——‘武道’。”由此可见武道即是将精神层面部分加入武术而产生的另一定义,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武道高于武术“人类与生俱来的‘好战性’,使各国、各地区、各民族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它们各自吸收了由不同文化培育出来的不同思想,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武术与文化的融合’。因而,在日本,如果将这种同时具备‘礼’的形式和‘心得’的精神性的武术看作一种文化形态的话,就称之为‘武道’”。

武道随着社会和时间的变迁,其也会不可避免的随社会变化。武道的变化在日本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是江户时代之前,二是江户时代到明治维新之间,三是明治维新之后至今。

第一阶段,日本由于向中国学习文化、哲学、理学、武术等,受中国古代文化影响颇深,而且称为了日本文化的根基,“武道”一词也源于中国古典文献。如“忠孝两全,文武两道”所言,那时的武道同中国一样提倡文武兼备的必要性。“武”的汉字组成为“止戈”,儒家对其解释为:放下戈矛,追求和平。《左传·宣公十二年》中就有“武之七德”对武德思想做了阐述。这些以武治国的思想,对武道思想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武道,是武德、武威、武士道、武力、武备诸概念的综合,而没有具体明确的细分。

第二阶段主要是江户时代,是武士等级统治的时期,社会相对安定和平,武道开始从众多定义中区分开来,单指武士精神,也就是等同于武士道的概念,技术修炼,一般使用“武术”、“武艺”、“武技”等词语,也就是说,这一时期武道是一种伦理思想,其与格斗技术的武术并立且高于武术,但又不是武术和思想的集合体。

第三阶段是明治维新之后,而“开始使用‘武道’一词是1887年(明治二十年)以后的事情。如1895年(明治二十八年)出版的《武道规范》一书中,武道的意思包括了剑术、武士道思想等。”这时的武道既是技术与思想的融合,在定义上已经比武术要更进一步。“1897年(明治三十年),国家主义思想强化,复活武士道的叫声迭起,为了提高国民道德涵养,以及对军人进行尊崇忠诚、武勇的教育,开始强调将武士道、武术、皇国史观融合在一起的武道。于是柔道、剑道、女子刀术等学校武道开始在学校的体育课中纷纷登场。”这样的“武道”被日本军国主义利用,成为给民众洗脑的工具,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武道”已经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和武术相结合的武道了。这样错误的“武道”教育一直延续到二战日本战败。而战败后的日本,随着经济的发展,作为体育运动的传统意义上的武道也逐渐复兴。“1950年,中学选修课中获准恢复柔道课程;1957年,恢复了剑道课程;1958年,相扑、剑道、柔道进而被列为必修科目,实行制度化。此后,以1964年在东京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为契机,柔道被纳入比赛项目,从而开始得到国际上的认可。现在,包括柔道、剑道、空手道、合气道等在内的日本武道,围绕‘是应当将之作为日本固有的传统文化进行保护、继承,还是应使之朝着国际化体育运动的方向发展’,在日本各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未能得出一个令人满意的结论。”武道在二战之后纠正了错误的武道概念进行传播推广,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不管是在赛事、教育、国际推广等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

2.3 武术与日本武道发展中的异同

从前文不难看出,武术与武道都是起源于古代生产生活劳动,又都是以搏击术为其主要技术内容。

武术在其发展过程中大多时间采用自下而上的传播模式,即先从社会底层(民间)推广,在逐步向上层社会推广;而武道则是采用自上而下的传播模式。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武术在发展中,形成了多学科交叉并且具有丰富哲理的寓有技击含义的套路形式,其丰富的内容及其蕴含的哲理等是世界上任何搏击项目都难以比拟的。但是在武德方面,现阶段武术的发展却出现了缺失,武德在武术中同武德在武道中同样重要,甚至比之出现更早。“未曾学艺先学礼,未曾习武先习德”早已是耳熟能详的对习武人的要求,而现阶段由于武术竞技化,武德在传播过程中渐渐缺失,这也是现在武术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

武道在定义方面一直含糊不清,在发展过程中甚至将定义的本质一改再改。现阶段,武道的发展史将个体先推广开来,如:柔道、空手道、相扑、剑道等项目现在在日本国内外都受到民众的欢迎。武道各个项目的发展都有自己对于武道的共性。所以武道现在向世界的推广活动进行的相对容易,它们将东方的文化特色融入其中了。

3 武术与日本武道的推广

3.1 武术与日本武道的商业化赛事推广

武术的商业化以散打王赛事最为成功,可是就是这一在中国最火爆、最成功的商业赛事仅仅存在了四年多,之后便因种种原因无法继续举办,缺乏文化内涵是其失去商业市场的重要原因,仅仅只是依靠了国人对这项赛事所带来的激烈对抗和武术新的表现形式而造成的火爆不可能产生强大的生命力。

反观日本商业格斗赛事,以相扑为例,每年的奇数月都会举办为期十五天的“本场所比赛”,而一月份的比赛又被称为“初场所”。“在初场所期间的某一天,必定要为天皇、皇后举行天览相扑的比赛活动。其意义绝不仅在于天皇与国民一起观看相扑运动这一活动本身,更在于通过向天皇纳献相扑来祈祷五谷丰登的传统文化意义”。

3.2 武术与日本武道的学校推广

武术现阶段在学校推广仅仅是作为体育项目在体育课中开展,缺乏师资,同时又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重点学校并不把体育课重视起来,以至于武术在体育课中被埋没。

武道在日本学校体育中的地位绝不是一项体育项目,而是一种民族文化,它们都被列入必修课的行列,而且在学校就是强制性的,只要入学时选择了一个项目,那么在校期间都要系统的对这一项目训练,同时,在校任教的都是民间习武地位比较高的“传人”。

3.3 武术与日本武道国际化推广

武术国际化推广形式众多,有外派教练、影视推广、对外搏击对抗赛、成立武术联合会等,通过国际化推广,世界武术联合会会员国已有130多个,可是发展传播过程中取得了成绩的同时也出现了问题,武术2008年入奥失败,各会员国习练人数减少等问题相继出现。

武道的国际化推广与武术近似,但是它把重心放在外派教练及裁判,培养会员国本国的教练和裁判,在会员国组织举办有影响力的赛事。同时,发展成效与段位及财政挂钩,使修习武道的人乐意把武道的国际化传播作为自己的事业来做。

4 武术发展建议

4.1 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武术定义

在最新的武术定义中武德的内容并没有体现,技术、包含武德及技术的内容难以区分,以至于发展传播受众难以对武术和它下辖的各项目进行区分,甚至难以与其他格斗技进行区分,传播武术,一定要有一个明确清晰的定义,而不应该是在武术的前面再加什么修饰词来区分。

4.2 武术发展需要“魂”

武术技术是形式,武术文化是神韵,只有形神兼备才会使武术在传播过程中立于永远跟紧时代的脚步。武术文化的精髓不可以丢弃,不可以篡改,这是武术的“魂”,是武术存在的源泉及其发展的动力。

4.3 武术的传播改革

武术传播需要对技术进行大胆的改革,把握传播受众的心理需求和生理需求,将技术多样化发展,比如在武术国际化发展时,将动作标准化、简单化,同时加大对会员国裁判员教练员的培养,将武术传播按照对武术的贡献与段位制挂钩,形成传播效果与经济补贴的激励机制。

4.4 改革武术的学校推广模式

武术的学校推广模式不应该只是作为一个体育项目,划归体育课程,因为它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是极其重要的,在中国发展的今天,民族自尊心及民族自信心正不断提升,我们正在找回逝去的传统,武术应借助这一契机,将自身发展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在学校中开设必修课,系统地传播武术及武术文化。

4.5 武术商业化运作

武术商业化运作不能单单依靠媒体炒作、赛事运作体系,应当挖掘武术本身的内涵文化,以文化认同为吸引力扩大武术商业化的影响力。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王 勇,泉敬史,等.武道[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3]高振华.道馆式教育——中国武术发展创新之路[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研究生论文专刊,2008(3):164-167.

[4]蔡宝忠.明代中日武术文化渗透带来的武道变革[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4(8):498-500.

[5]谷 晨.日本空手道的起源与发展演变[J].体育文化导刊,2003(3):55-56.

[6]翁信辉.日本柔道现代化改革指导思想与方法的研究——对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现代化改革的启示 [J]. 体育科学研究,2003(6):73-77.

[7]黄 鹤,张延庆,等.中国短兵与日本剑道的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8):1126-1128.

猜你喜欢

武术日本文化
日本元旦是新年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中华武术
《黄金时代》日本版
武术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