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乙己的悲剧与鲁迅的深广忧愤

2010-08-15温长青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河南安阳455002

名作欣赏 2010年30期
关键词:孔乙己知识分子悲剧

□温长青(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河南 安阳455002)

孔乙己的悲剧与鲁迅的深广忧愤

□温长青(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河南 安阳455002)

孔乙己 悲剧 鲁迅 忧愤

鲁迅的小说《孔乙己》以生动而又深刻的叙写,揭示了孔乙己悲剧的成因。既深刻地批判了孔乙己身上的缺点和腐朽的东西,又对他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命运给予一定的同情,表现了鲁迅先生最深广的忧愤。

鲁迅在其短篇小说中,除了对像四铭(《肥皂》)、高尔础(《高老夫子》)那样的社会渣滓和旧势力的帮凶进行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外,对更多的知识分子则表现出相当复杂的情感态度:一方面对他们本身的缺点作了深刻的批判,一方面又对他们的处境、对他们的不满和反抗给予极大的同情。这些知识分子,无论是身上闪耀过民主革命思想火花的吕纬甫(《在酒楼上》)、魏连殳(《孤独者》),还是具有更鲜明的民主革命思想的涓生、子君,由于所处时代和斗争方式的限制,他们的命运都不能不是悲剧的。我们现在要谈的孔乙己,是比吕纬甫他们更早即辛亥革命前的一个知识分子形象,其悲剧命运又显然和吕纬甫、涓生他们不同。吕纬甫、涓生他们的悲剧是在强大的旧势力前个人的挣扎和反抗遭到失败的悲剧,而孔乙己的悲剧则在于他不自觉地做了封建制度特别是封建文化、科举制度的祭品。

造成孔乙己悲剧的重要原因是,他身上根深蒂固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劣根性、思想意识和他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之间的巨大的矛盾。

从思想意识看,孔乙己在封建思想下是驯服的。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他偷书被人知道了,还要涨红了脸争辩:“窃书不能算偷……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这种言语、行动和神态清楚地表明,他的思想深处是向往着封建的上层阶级,而远离、轻视一般群众的。

向往上层阶级是一回事,能不能爬上去又是一回事。在那个时代,多少知识分子梦想着通过科举考试一步步爬上去,获得荣华富贵。而能实现这个梦想的又有几人?大多数人只能名落孙山,过着落魄的生活。孔乙己正是这样的。“……终于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于是愈过愈穷,弄到将要讨饭了。”

这是一个矛盾,而孔乙己是不能解决这个矛盾的。这样,他的生活道路必然坎坷,最后只好讨饭、偷窃,任人欺侮和凌辱。这里,根本的问题就在于他在思想意识上和封建上层阶级的深刻的联系,他中了毒,却不自觉。也正是因为这样,孔乙己在生活上和精神上必然是孤独的。他半个秀才也没捞到,没有社会地位,无法攀交丁举人之流;他穷,又好吃懒做,还偶然做些偷窃的事,弄得酒店掌柜也瞧他不起;他始终脱不下身上那件封建知识分子的又脏又破的长衫,因而在精神上就接近不了咸亨酒店的“短衣主顾”们。他既然与当时社会的上层、下层都这样地有距离,当然成了孤独的人——鲁镇的多余人。他身上的这种矛盾以及由这种矛盾所决定的他的生活内容和行为举动,又必然使他在鲁镇人们的心目中成为可笑的人。

鲁迅先生深刻地表现了孔乙己这种悲哀的处境:“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样过。”孔乙己就这样可怜地挣扎着过活,最后被打折了腿,用手慢慢走路,悄悄地像影子一样结束了一生。

鲁迅先生多次地描写孔乙己给别人带来的“快活”,描写别人对他的讥笑、侮辱。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种“快活”和这种讥笑呢?我想,这一方面说明孔乙己身上的封建思想意识的表现的确是可笑的,而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则是鲁迅先生通过这些描写沉重地鞭挞了那个罪恶的社会,批判了当时那些尚未觉悟的人的冷酷的行为,即他们是从对孔乙己的取笑与侮辱中,从孔乙己的痛苦中,得到了自己的“快活”。

孔乙己为自己讨饭、偷窃的生活而羞愧,可是,这正是旁人取笑的资料。“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们又故意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孔乙己也为自己的不能进学而羞愧,可是这也正是旁人取笑的资料。“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终于孔乙己自己也知道“不能和他们谈天”,因为他们就是在揭他的伤疤中寻找自己的“快活”的。

这是一种社会病态。鲁迅对这种病态具有极大的愤慨,在当时写的好几篇小说如《药》、《明天》等里面都非常深刻地批判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这种冷漠心理,特别是在几年后写的《俄文译本阿氏正传序及著者自叙传略》中,更明确地沉重地指出:“在我自己,总仿佛觉得我们人人之间各有一道高墙,将各个分离,使大家的心无从相印。……造化生人,已经非常巧妙,使一个人不会感到别人的肉体上的痛苦了,我们的圣人和圣人之徒却又补了造化之缺,并且使人们不再会感到别人的精神上的痛苦。”

鲁迅先生最深广的忧愤,不只是看到人们对孔乙己的冷酷,而更在于看到这些人本身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而不自觉。当他们在孔乙己面前麻木地“快活”着的时候,不曾意识到,事实上,他们身上也同样负荷着引起人麻木地“快活”的命运。鲁迅在《孔乙己》中所抨击的主要对象恰恰是整个的封建制度,它是造成人们之间的不理解和冷酷无情以及一切不合理现象的最根本的原因。正是由于这些,鲁迅一方面对孔乙己身上的缺点和腐朽东西作了深刻的批判,另一方面又对他的被侮辱与被损害的命运给予一定的同情,即既“哀其不幸”,又“怒其不争”。

鲁迅对孔乙己有所同情的原因在于,尽管孔乙己受着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的极深毒害,需要批判,但他毕竟不同于四铭和高尔础之流,而是一个被压迫者和被损害者。更何况在他的被压弯的身躯上还保存着正直、善良的品质:当我们听到他和酒店小伙计的谈话,看到他把茴香豆分给孩子们,能不感到生活的正常气息吗?所以鲁迅对他的同情正是和对那个罪恶社会的控诉和抨击相联系的,这种同情中渗透着对整个封建制度的深恶痛绝的情感。

鲁迅深刻地理解孔乙己所处的那个社会及孔乙己这种人物的性格和生活,因而按照孔乙己这个艺术形象本身发展的要求,根据生活发展的逻辑,写出了孔乙己最后的结局——被打折腿,死了!尽管鲁迅在那沉重的黑暗现实中不断地寻找光明与希望,甚至“不恤用了曲笔,在《药》的瑜儿的坟上凭空添了一个花环,在《明天》里也不叙单四嫂子竟没有做到看见儿子的梦”(《〈呐喊〉自序》),但毕竟只能让孔乙己“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带着被摧残的身躯和屈辱的灵魂离开那个冷酷的世界,因为这是孔乙己悲剧的必然结局。

鲁迅特别善于通过人物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刻画人物的性格,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这里我们可以举出几个场面,看鲁迅怎样描写孔乙己被人侮辱、讥笑时的反应。孔乙己一到酒店,喝酒的人笑他脸上又添了新伤疤,“他不回答”;说他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他“睁大眼睛”辩解;等到旁人说前天亲眼见他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他“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地“争辩”。再看,旁人笑他“当真认识字么?”他先“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而旁人一说出“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他“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后来,他的腿被打折了,用手走来酒店:

……掌柜仍然同平常一样,笑着对他说,“孔乙己,你又偷了东西了!”但他这回却不十分争辩,单说了一句“不要取笑!”“取笑?要是不偷,怎么会打断腿?”孔乙己低声说道,“跌断,跌,跌……”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

这里对孔乙己的语言和行动的描写虽然简单,却都是性格化了的、具有特征性的、彼此统一的。在这一系列描写中,我们一方面看到孔乙己在一贯的思想意识及自尊心支配下所独有的、也是必定有的反应;另一方面又看到他当自己这种思想意识及自尊心在人们的讥笑、侮辱下突然崩溃时的各种不同的反应。前者使我们感觉到这始终是孔乙己;后者又使我们看到他受人侮辱时的整个心理发展过程。

我们知道,小说的思想内容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场景和细节等来表现,小说要写得精练,就需要这些方面高度的形象化和简洁。《孔乙己》正是这样的。试举两个例子:故事开始时,鲁迅在描写了小酒店中的“有些单调、有些无聊。……教人活泼不得”的气氛后,紧接着写“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这样,一下子就鲜明地预示了孔乙己的社会命运和处境;而在故事结束时,则用孔乙己欠酒店十九个钱这个细节来暗示孔乙己的结局。“自此以后,又长久没有看见孔乙己。到了年关,掌柜取下粉板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第二年的端午,又说,‘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到中秋可是没有说,再到年关也没有看见他。”这写得多么深刻,多么富有艺术力量!

《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即“五四”运动的前夜。作为鲁迅的第二篇短篇小说,它严峻地提出了一个控诉和抨击封建制度的活生生的罪证,鲜明地表现了鲁迅犀利的战斗锋芒,显示了反封建的战斗意义,也传达出了作者最深广的忧愤。

(责任编辑:吕晓东)

温长青,安阳师范学院文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孔乙己知识分子悲剧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孔乙己(下)
孔乙己
画家的悲剧
你知道什么是知识分子吗
青年之问:你愿不愿意被称为知识分子?
近视的悲剧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