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另类的“月季花”——评残雪的短篇小说《紫晶月季花》

2010-08-15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辽宁大连116025

名作欣赏 2010年30期
关键词:残雪月季花种花

□栗 丹(东北财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25)

偶尔翻开《上海文学》2009年第二期,浏览到了残雪的短篇小说《紫晶月季花》。试图迅速融入小说,它却像一块平实、坚硬的石头,阅读期待被击得粉碎。我好像是围着城堡转来转去的人,总找不到入口,探究事物本质的欲望,让我一次又一次去触碰它,敲击它。

一、虚幻的“紫晶月季花”

小说开篇写的是,有一对老夫妇住在闹市中一条幽静的小街,房子是上世纪50年代的建筑,五层的楼房,煤太太和丈夫金住在一楼的一套三居室里头。老夫妇有许多怪癖,其中之一,就是家具和一些用具摆设全都用各种颜色的布罩罩上,就好像他们要出门旅行一样。“因为这些个布罩,煤太太的日常生活的节奏就比常人慢了许多。”①其中之二,就是老夫妇津津乐道于要种一种紫晶月季花。“在屋外的那一小块花园用地上,煤太太没有种花,也没有栽树,她用竹条和塑料薄膜支起了一个棚,长长的一条,看上去很滑稽。塑料棚里面栽了一种奇怪的植物,是金托外地亲戚买来的种子。种子是小小的月牙形,紫色。金将那块地掘了一尺来深,将种子埋在下面。他对煤说,这种植物是罕见的‘地下植物’,没有地面部分,埋好之后,它们会一直往下面生长。他又给他们的植物施了肥,浇了水,然后煤就用塑料棚将它们罩上了。金说,从此以后就不用去照料它们了,只要照料好这个塑料棚,保持完好无损就行了。这种植物向地下生长时,对环境的要求很严格,总之变化越小就越好。”②老夫妇掘土、施肥、浇水、种花的过程,完全符合现实生活的规律,让我们似曾相识,好像来到了种花的现场,但这里面有一个问题,种的这种植物是真实的吗?这种植物有什么特征呢?“种子是小小的月牙形,紫色”③,“它们向地下生长,花也开在地下。不是我们通常看到的月季,这种月季的花朵只有米粒那么大,花瓣坚硬”④,这种植物的特征正好符合了小说的题目“紫晶月季花”。那么什么是紫晶?现代汉语词典给的定义是:“含有锰或铁等杂质而呈紫色的石英,可以做装饰品。也叫紫水晶。”我们终于明白了紫晶不是植物而是一种矿物质,也就是说紫晶月季花不是植物。它是作者头脑中的一种“地下植物”。作者编织了一个极其真实的种花环境和种花过程,却在种花的关键环节做了手脚,种的花不是普通的月季花而是作者虚幻出的植物。小说的建构是独特的,就好像一幅画的赝品,外形是相似的,可是在细微处又露出了马脚,提醒你这不是真实的。这是一种真实中的虚幻,残雪小说的总体结构都呈现了这个特点。不论是短篇小说《山上的小屋》、《匿名者》、《患血吸虫病的小人》、《断垣残壁里的风景》、《自然区分的境界》,还是长篇小说《五香街》、《最后的情人》、《边疆》等等,都体现了同一种构思模式。在真实的表象下,作者试图表现一种并不存在的东西,在这篇小说中作者为我们描绘了“紫晶月季花”。通过上述种种分析,我们知晓了“紫晶月季花”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植物,而是作者通过自身的想象力虚构出的花的类型。残雪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审美活动——2009年1月15日-25日的电子邮件通信》中说:“想象力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力。它也是营造美的唯一原动力。它渗透到了意识内部,以它的独特发挥的形式赋予意识结构以独特的图案。于是在每一瞬间的审美活动中,都奇迹般地暗含着、实现着美和意识的那种交合。这种交合之物就如一株株从大地深处向上生长的树木。”⑤我们说“紫晶月季花”也是美和意识交合的产物,只是这种交合所产生的图案有怎样的意义呢?这正是我们下面要分析的问题。

二、真实的“紫晶月季花”

在现实生活中“紫晶月季花”只是一种虚幻的存在,是作者的一种创造。作者让小说中的主人公煤太太和金先生对虚幻的“紫晶月季花”非常痴迷,精心培育,甚至在暴风雨来临之际,金先生奋不顾身跳入水中去保护心爱的“紫晶月季花”。他们的行动引起了邻居阿艺的兴趣,阿艺也渴望拥有“紫晶月季花”,应该说阿艺是煤太太和金先生的同谋者。那么,我们不禁要问:煤太太、金先生和阿艺们何以对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的“紫晶月季花”有如此大的兴趣呢?根据小说提供的第一个线索,煤太太有一个怪癖,是把家里的东西用布罩罩住,这样的话煤太太的日常生活的节奏就比常人慢了许多。由此,我们知晓煤太太对外面的世界是排斥的。根据小说提供的第二个线索,煤太太喜欢夜里坐在厨房的矮凳上向外凝望,“她之所以坐在厨房,是因为透过窗子可以看到外面的天空,还有那些树,这让她心里安静。这种时候,回忆起早年和孩子们在一起的那些时光,她会感到一种幸福的诧异:那真的是她经历过的生活吗?然而幸福感却是来自于目前的这种知足的生活。所以时间一长,她就喜欢起自己的失眠来了。她将自己想象成一只大白鹅,摇摇摆摆地在森林中觅食”⑥。白日的喧闹,汽车的鸣笛声,让煤太太厌倦,她喜欢夜晚在静寂中和大自然絮语,但比起和大自然的絮语,她更满足于现在的生活,每天和丈夫金做着自身感兴趣的事。煤太太喜欢做梦,金喜欢思考,金的一辈子活得特别划得来,“一个人老是醒着,不就等于活了两辈子吗?”⑦煤太太和丈夫金互敬互爱,关键时刻金都给煤太太指出了方向。煤太太和金先生是作者运用的一种象征,两人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煤太太是物质的、感性的,金先生是精神的、理性的,他们是同一个进程,从内部看是精神,从外部看是物质,内部精神的进程在每一个阶段上都与外部的物质进程相呼应。作为生理意义上的人,只有接受伟大精神的引领,才能称其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有一个著名的洞穴比喻,柏拉图试图告诉我们的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所看到的只是现象,事实的真相在另一个世界;要想认识事实的真相,必须把灵魂转向理念;现象只是感觉经验的对象,理念则是思想的对象。没有理念的世界就像洞穴里的阴影,与洞外灿烂的阳光形成对比,那些迷幻的阴影,正是洞外阳光的投影。柏拉图强调了人类在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过程中理念的核心价值意义。对理念及精神价值的重视,这一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也是有所表现的。《大学》在开篇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⑧我国古代的教育方针,目的在于发扬光大人们的优良品德,目的在于亲爱人民,目的在于达到最美好的品德境界。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无论是古代还是今日,判定人的价值的核心仍在于精神品格,精神的陶冶和纯化是当今物质泛滥世界的清凉剂。残雪在小说中告诉我们:不要生活在表象下,应该向表象深处的本质开掘,这种掘进的过程对作者来说是一种满足和愉悦。至此,我们可以说作品中残雪创造的“紫晶月季花”是作者的精神之花。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划经济变为市场经济,理想主义淡化为消费主义。文化、经济的发展变动与世界潮流逐渐同步。可口可乐、麦当劳,或者是阿迪达斯运动服等等,这些浅层的物质文化符号,随着媒体的鼓动,传遍了中国的各个角落。过去那种享乐羞耻的罪恶感,已经随着政治、伦理限制的松动而消失,富裕光荣、享乐无罪的逻辑在唤起传统社会的享乐文化的同时,又把西方社会的新的消费方式带入生活。人们沉浸在物质的海洋中,理性的思考被遗失和忘却,应该说这是人类的一种悲哀!斯宾诺莎说:“认识到心物合一就是最大的善。”⑨我们个体的独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虚幻的,我们只是法则和因果大河中的一滴水,只是一个伟大事物倏然而逝的表现形态,在我们死后它将永远存在下去,我们的肉体只是人类躯体里面的小小细胞,而人类也只是宇宙生命戏剧中的一段插曲;我们的心灵,则是永恒火焰放射出的阵阵光辉。我们认识到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就能用广阔的眼界抚慰不安分的自我,找到人的存在的真正意义。斯宾诺莎在他的著名论著《伦理学》中说:“一个智者面对的是多么广阔的天地,他与只受欲望摆布的无知者相比是多么强健有力。一个没有知识的人,除了听任外部原因对他任意摆布以外,永远也享受不到真正的心灵的满足;他虽然活着,却几乎没有意识到自己、上帝和万物的存在;一旦他不再被动,他的生命也就结束了。恰恰相反,一个有智慧的人,只要他真有智慧,在精神上就极少有动摇的时候;他凭借一种永恒的必然性意识到自己、上帝和万物的存在;他的生命永远不会结束,他始终享受着心灵的满足。”⑩我们说残雪是一个有智慧的人,她不仅自身拥有智慧,还把这种人生的智慧营造成文学作品,指出在物性化的世间还有一个更加灿烂的精神王国,“紫晶月季花”就是精神王国中的珍奇植物,是精神王国中的真实之花。

①②③④⑥⑦ 残雪:《紫晶月季花》,见《上海文学》,2009年第2期,第19页,第19页,第19页,第19页,第20页,第20页。

⑤ 摘自残雪的新浪博客《现代主义文学中的审美活动——2009年1月15日—25日的电子邮件通信》。

⑧ 邓球柏:《大学中庸通说》,湖南人民出版社,2008年7月版,第3页。

⑨⑩ [美]威尔·杜兰特:《西方哲学的故事》,梁春译,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3月版,第133页,第134页。

猜你喜欢

残雪月季花种花
种花姑娘
种花小能手
月季花
雪中
残雪,为何能成诺奖热?
月季花开
品梅
月季花
月季花
阳台种花陋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