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成本的反思
——基于金融危机的视角

2010-08-15鲁昱

财会通讯 2010年33期
关键词:公允计量成本

鲁昱

(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8)

历史成本的反思
——基于金融危机的视角

鲁昱

(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 浙江 杭州 310008)

会计计量是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历史成本是重要的会计计量属性。本文分析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概念、特点和优缺点,提出了金融危机背景下对历史成本改造的建议。预测了历史成本的发展前景——过渡到较为合理的各种会计要素计量属性并存。

历史成本评价现状改造发展前景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至今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仍然没能完全消除。会计被推到风口浪尖,俨然成为金融风暴的导火索。人们认为正是现行计量模式的缺陷导致次贷危机的严重后果。FASB迫于压力对公允价值计量做了修改。欧盟、日本及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也做出相应调整。关于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讨论再次展开,会计计量中采用公允价值是否优于历史成本,历史成本是否应该退出历史舞台而让位于公允价值或其他计量属性,诸如此类的计量属性问题受到很大关注。葛家澍(2009)指出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历史成本不能被抛弃,它仍是会计的基础框架,可以弥补公允价值的缺陷。迪拜危机或引发再一次世界金融危机的激烈讨论正在进行,此次危机又不可避免的与会计计量密切相关。金融危机和公允价值是目前理论界和学术界的热点问题。笔者认为在金融危机这个特定的背景下从历史成本的角度探讨会计计量属性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文献综述

(一)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比较研究 任世驰(2001)认为历史成本以劳动生产率不变为前提,和社会发展规律完全背道而驰,这是历史成本内在致命缺陷,历史成本本身毫无科学性而言。提出了历史成本的第二个基础即社会劳动生产率不变假设,认为历史成本的出发点有必要重新认识。葛家澍、徐跃(2006)对于市场价格、历史成本、现行成本和公允价值四种会计计量属性进行了探讨。美国金融危机发生后有很多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文献,学者们对于在金融危机下公允价值扮演的角色及其改进从不同角度进行解读。涉及到历史成本的文献也都是关于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的比较JamesCataldo和MorriosMclnners(2009)认为在资产负债会计体系下,即便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也无法反映企业的整体经济价值。对投资者提供会计信息的最佳方式是单独披露,而不是表内确认。葛家澍(2009)认为公允价值计量在财务会计中是有用的,将公允价值计量与确认相结合的公允价值会计却无用,歪曲财务报表的真实数字。历史成本信息由财务报表提供较好,而公允价值信息由报表附注、其他报表提供较好。周明春、刘西红(2009)指出世界金融危机使得公允价值准则备受关注,应该对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进行重新思考,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各有其优缺点。关于历史成本的前景,林志军(1986)主张在历史成本信息之外辅助提供一些其他计量模式的会计信息。娄而行、张为国(1991)指出在传统模式基础上逐步向重置成本会计过渡。黄晓榕(2007)认为目前较好的选择是改造历史成本,多种计量属性并存,这也符合我国的客观情况。尽管有分歧,但是大多数学者支持这一办法。

(二)会计计量属性的不同角度研究 夏林东(1992)认为计量服务的对象主要是股东,稳健主义不宜在我国普遍推广。路德民(1996)认为潜在的投资者是主要的对象。朱海林(1997)从对使用者的影响分析计量属性经济后果。谢诗芬(2000)从会计信息需求方角度分析。孙兴华、王兆蕊(2002)从反映企业因经营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利益的变化方面分析。葛家澍(2003)分析了对不参与企业经营管理的投资人的影响。邓传州(2005)分析了对投资人、债券人和其他类似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后果。姜国华和张然(2007)主要从投资者角度分析。上述研究都假定人是利益中立的,但这种假定并不是必然成立的。会计理论研究中逐渐加入人的逐利性行为影响作为考虑因素。金融危机后,关于计量属性的经济后果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允价值经济后果的研究方面,因为公允价值已经广泛应用,相关数据比较容易获取。国内外学者关于计量属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尤其是公允价值。金融危机引发了对于公允价值的大讨论,学者们从会计本身探求“理”和“义”过度到更加关注经济后果与实际应用。这种趋势很可能导致会计理论研究偏离正轨,使得会计受到不公允的指责。与以前相比,历史成本明显被“忽视”了,其“主角”地位一度被公允价值取代。但从计量属性的完整性而言,历史成本是不应该被遗忘和抛弃的。

三、历史成本评价分析

(一)历史成本计量的评价 历史成本有与其名称相符的两个特点:一是凡购入的商品按成交时的市场价格转化为历史成本后,在企业持有期间,除非投入生产被耗用或直接销售以及按其他方式处置外,其价值量始终保持最初的历史成本不变,严格地反映取得该资产所费的历史价格。这样处理既可节约信息处理成本,又可如实反映当初交易的本来面貌;二是历史成本能够真实地表示企业资本耗费的全过程,从资本投入生产到生成产品为止,整个生产过程的计量基本上是被耗用各种生产要素的历史成本的分配、汇总、集合与积累。每一项记录都具有可稽核性,从而谱写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连贯性的财务历史。历史成本计量属性长期以来作为最重要、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会计计量属性,在会计界被推崇和应用并且至今仍作为会计计量的框架。历史成本的客观性、可验证性、可靠性是公认的三大优点。历史成本的优点具体表现在:第一,历史成本是买卖双方在市场上通过交易客观地确定的,而不是人们主观确定的,因此具有客观可靠性;第二,历史成本具有可检验性,因为它有交易时留下的原始凭证作为依据;第三,在会计实务中,历史成本最容易取得,而不像其他计量方式获取的成本较高;第四,费用以资产的实际耗费计量,收入以销售产品的实际交易价格计量,企业收入与费用的配比和收益的确认都是建立在实际交易基础上的,从而可以避免歪曲经营收益。21世纪全球经济迅猛发展,社会劳动生产力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普遍采用,大规模并购在世界各地出现,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相关性和充分披露要求日益提高。随着通货膨胀的持续存在和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历史成本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面对一些新问题时往往显得束手无策,受到理论和实物界的严厉批评,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处于一种无可奈何的境地。历史成本的缺点主要是不具有相关性。历史成本面临的挑战有:持续通货膨胀或剧烈物价变动的冲击;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冲击。

(二)历史成本的争论与改革 关于历史成本批判和维护的争论一直持续,辩护者认为市场价格的变动可以以补充资料的形式给予披露,并且不会影响报表质量,提供历史成本信息的同时提供现金流量会增强历史成本的有用性,这不仅可以提供所需的相关信息,而且风险较小。反对历史成本的也没有实际证据。历史成本具有可靠性是它能够经受历次打击的根本原因,有些人认为“公允价值必然取代历史成本”是空想,因为公允价值理想化,实际中难以操作也可能无法确定。现行价值适用于理想状态,但理论状态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基于决策有用性的角度,经常性地对资本资产进行评估的做法遭到批判,因为不能向信息使用者提供高质量的财务信息。历史成本仍然是主要的计量属性,并且只有到最近才开始屈服于公允价值会计和对资产负债表重要性的再次确认。会计和审计人员为了保护自己,减轻压力就采用计量观,即引入更多公允价值。财务报告的信息观更愿意接受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会计,并依靠充分披露提高其对投资者的有用性。历史成本和其他成本的结合比单纯使用公允价值效果更好,因为相关性和可靠性这两者权衡所得到的信息才是对投资者最有利的信息。如今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改革了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用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或多种计量属性并存。在财务报表中,已经存在大量的现时价值和市场价值的成分。我国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用四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方法,历史成本没有被抛弃,新企业会计准则仍然是历史成本框架。我国新准则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下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潮流,适度地、谨慎地、有条件地引入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在22个具体准则中规定不同程度采用公允价值等其他属性进行计量。不能抛弃历史成本是因为我国尚属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发展市场化程度低,经济体制处于转轨变型的不成熟期,会计人员素质低,会计信息处理水平低,完全采用公允价值有一定难度,如果不加限制地引入公允价值,可能出现计量不可靠甚至弄虚作假、人为操纵利润的现象。以历史成本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是投资者重要的和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信息来源,即便它们并不能直接报告未来投资回报。它们提供了这样一种信息系统,即它本身能帮助投资者预测未来公司盈利能力,从而预测未来收益。这种预测能力在保证财务报表相关性和可靠性的基础上将得到加强。基于我国的特殊情况,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三)历史成本的现实性分析 金融危机发生后,公允价值因为其“顺周期性”而受到指责。相比历史成本,公允价值最大的优势在于能够根据当前的市场状况对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的真实经济价值进行计量,及时反映因市场风险产生的利得和损失以及因信用质量发生变动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将衍生工具纳入表内核算并以公允价值计量,对风险的揭示更为全面,更容易评价银行业通过衍生工具进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虽然公允价值不是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但公允价值并不完美,公允价值准则更是如此。公允价值被滥用会导致巨大的后果。这从公允价值进入GAAP之日起就饱受批评和质疑就可见一斑。在20世纪80年代美国储蓄与贷款危机过后,公允价值呼声渐响时,仍然有反对者认为公允价值会计是对历史成本会计的极端背离,不仅缺乏可靠性,而且将导致金融机构收益产生巨大波动,促使金融机构决策短期化并对金融稳定性产生不利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公允价值将有可能导致管理部门的自我吹捧,其结果是企业只需通过对估价程序进行表面上看来很小的更改就可以实现对利润和资本的操纵。在FASB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和IASB的相关准则征求意见稿中都在对公允价值进行定义时假设有序交易,即市场活动中所涉及相关资产或负债是经常性的或是正常流动的,但金融危机中这一假设被极大地动摇了。投资者的过度恐慌和信贷极度萎缩破坏了有序性和资产、负债的流动性。现行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并未很好的考虑流动性缺失时公允价值计量的影响问题,且未对第三级次的公允价值计量模型提供足够的技术指引,也是金融危机中公允价值会计饱受批评的重要原因。危机的发生突出了对稳健性的要求。稳健性是会计一直坚持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的权衡正是稳健性的体现。可靠性是首要要求,又要考虑到成本效益原则。历史成本是稳健性的极好体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金融危机造成的影响。以历史成本为基础,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计量模式正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

四、历史成本的改进与发展前景

(一)历史成本的改进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可以对现行计量属性进行方法创新。(1)在不同环节使用不同的计量模式。以企业为例,计量过程分为三个环节:进入阶段的初始计量,使用阶段的中间计量和退出阶段的后续计量。在进入环节,按购入的历史成本或重置成本价格计量,因为此环节要遵循可验证原则。两种选择的相关性都弱,但操作起来都比较容易。在使用环节,采用公允价值去计量更能体现相关性的要求。因为此时是沉没成本,包括库存商品和期末在产品。最后退出阶段,销售或报废的计量可采用现值即可变现净值、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它们的相关性都强。也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但公允价值难以操作。(2)按不同要素选择计量模式。对价值变动不大的交易和事项一般采用历史成本计量,对于不确定性、变动大的交易和事项则尽可能使用公允价值或选择其他各种计量属性。对历史成本无法如实计量的不确定性较大的新领域和新业务,在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的情况下,采用公允价值计量,否则采用历史成本。以一般资产为例,在历史成本的基础上,资产负债表日如果资产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采取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方法,以反映资产的现实实际价值;对资产可收回金额高于其账面价值的,仍以账面价值反映。可回收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采用历史成本、资产公允价值和预计净现金流量和现值并用,形成互相补充、互相制约的关系。(3)采用二元会计计量和报告模式。就是同时采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个计量属性来对每一资产、负债、收入、费用项目进行计量和报告的模式,其中以历史成本为基本计量属性,公允价值为参考计量属性。按照两个计量属性分别形成核算体系,从而产生两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并便于投资者使用的会计信息。在二元模式下,并不需要建立非常复杂的会计核算模式,而只需在日常按历史成本基础进行核算,在会计报表编报日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各项目余额和发生额按公允价值逐项进行调整,就可形成公允价值基础下的各资产、负债、收入、费用项目余额和发生额,从而形成公允价值基础下的利润和净资产信息。当然对二元模式下的公允价值调整和核算事项,也必须进行全面、系统的记录。总之,如果资本市场是完全有效的,那么无论采取什么样的计量属性或工具,投资者都能够有效识别资产或负债的真实价值。但完全有效的资本市场是不存在的,所以采用不同的计量方式对投资者是有一定影响的,从这一点出发,应该改进会计计量的方式,不断根据变化的环境对会计计量的方式进行改革。

(二)历史成本的发展前景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结果也是利益相关者经过博弈权衡后的产物,选择的过程总是伴随着调整与妥协。每种计量属性都不是完美的,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不管采用哪一种都有缺陷,所以用一种计量属性取代另一种计量属性是不可取的。正如美国会计学家SCOTT所说:“既然提供一整套具有足够可靠性的现值为基础的财务报表是不可能的,那么历史成本将伴随我们很长时间”。许多会计团体对历史成本面临的挑战做出反应,保留其框架的同时将注意力转向使财务报表在该框架内更有用。在选择计量属性时要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它们的适用条件和范围,选择最合适的计量属性,单一或结合并列使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并非对立的关系,而是相互交叉的。一方面要吸收历史成本传统计量属性的优点。另一反面要尽量避开历史成本的缺陷,按照使用者的导向改进计量属性,适时适当地变通,改造现有方法,采用公允价值等其他计量方法。会计计量属性具有高度柔性,异常复杂性。目前理想的方法是采取混合的计量属性,以历史成本为主并与公允价值等多种计量属性同时并用取代单一的历史成本计量,以发挥多种计量属性各自的优点相互促进。总之,由于交易和事项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单一的计量属性不能满足会计的需要,历史成本属性不可能是会计计量的唯一属性,以历史成本为主的多种计量属性并存的格局是未来财务报表的发展趋势,这也符合会计发展的要求。

五、结论

从会计的发展史来看,经济的发展都会带动会计的变革和发展,而其中首先要影响到会计的确认和计量。虽然人们对公允价值计量模式的探索已付出艰辛的劳动,但试图以公允价值取代历史成本计量的努力,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其所引起的问题反而导致了现代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严重混乱。此前作为预防金融风险利器的公允价值会计准则,在此轮金融危机中被指责为“雪上加霜”。如果说在上一轮储蓄和货款危机中,会计处理被指责为没能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那么在这一轮次贷危机中,会计处理却被指责为过于真实和迅速地反映金融机构财务状况。历史成本计价由于其操作简便,且具有可验证性和可靠性等优点,重新回到人们的视野中。但应该认识到历史成本会计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也是相对的。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主要通过成本和收入的合理配比反映企业的长期盈利能力,以帮助会计信息使用者判断企业的未来经济前景。然而历史成本会计将成本和收入配比时往往带有相当的武断性,从而使得资产的计量和收益的计算只具有相对的可靠性。同时,更应该看到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并不是引发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它只是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经济震荡的今天弃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治标不治本的作法甚至会引起经济、审计领域新的困惑。随着全球经济刺激方案的不断出台,全球经济复苏离不开公允价值的催化作用。公允价值虽符合决策有用的会计目标,但其可靠性差且难以操作。历史成本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客观性和可验证性,但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要求使其无法适应环境的变化,缺乏相关性是其最大的缺陷。基于实际交易的财务会计报告是现代会计史上一百多年来实践经验和研究总结的成果,对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人们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在目前金融危机背景下,应当将历史成本、公允价值结合起来以尽量消除“顺周期性”的不良影响。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历史成本作为基本框架,逐步推进公允价值,多种计量属性相结合的混合计量模式将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客观发展趋势。

[1]葛家澍:《关于公允价值会计的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5期。

[2]陈旭东:《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之争:源起、争论与思考》,《会计研究》2009年第10期。

[3]于永生:《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公允价值会计问题研究》,《会计研究》2009年第9期。

[4]James Cataldo&MorrisMclnners:《从净收益视角看公允价值和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作用》,《会计研究》2009年第7期。

[5]Pozen,RobertC.Is itFair to Blame the Fair Value for the FinancialCrisis?Harvard BusinessReview,2009.

[6]Schmidt,Martin.Fair Value:Your ValueorMine?Accounting in Europe,2009.

[7]Priceless.TheMyth of Fair Value(and How to Take Advantageof It).PublishersWeekly,2009.

[8]Barth Mary.Fair Valuesand FinancialStatementVolatility,TheMTTPress,2004.

鲁 昱(1987-),女,安徽蚌埠人,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 梁 恒)

猜你喜欢

公允计量成本
高速公路合同计量变更管理策略
计量检定在食品行业中的重要性
公允价值计量在投资性房地产中运用分析
确认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需要转出吗?
我国公允价值问题的应用研究
СТО ЛЕТ КИТАЙСКОГО ВУЗА
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温子仁,你还是适合拍小成本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
基于因子分析的人力资本计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