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0-08-15蒋海燕
蒋海燕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610061)
高职高专会计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蒋海燕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成都610061)
本文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和理论基础研究入手,结合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重构了“411”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探索了完善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途径。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学习情境
一、国内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一)国外工学结合现状国外工学结合主要有以下职业教育形式。(1)德国的“双元制”。所谓“双元制”是由企业和相应的职业技术学校共同完成的职业教育。是指教学活动的一元在企业实施,另一元在职业学校里实施,职业教育模式呈现明显的“双元”特点:企业和职业学校双重培训机构,受训者具备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双重身份,实训教师和理论教师双重培训教师,培训大纲和教学大纲双重教学内容,企业和学校双重学习场地。世界上最成功的“工学结合”当属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该模式得到了国际上的认可并享有很高的声誉。(2)英国的“三明治”。这种模式由于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有很长一段时间要到企业去参加实际工作,形式上像两块面包中间夹一块肉的“三明治”而命名。“三明治”教育的实质是工读交替制,即工作与学习交替进行。其特点有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将课堂上的学习与工作中的学习结合起来,工作训练成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进行的是有薪酬的工作,学校在给学生安排工作时主动适应企业的需要,使企业接受学员工作成为其训练和选择新职工的一部分。(3)美国的“合作教育”。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C o o p e r a t i v e E d u c a t i o n)。主要特点有教学时间分配大致是1:1,即一半在校学习,一半在企业劳动;办学以学校为主,学校根据所设专业的需要与有关企业取得联系,双方签订合作合同,企业提供劳动岗位和一定的劳动报酬,并派管理人员辅导学生适应劳动岗位、安全操作,协助学校教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技能,一起评定学生成绩、劳动态度、工作数量和质量等;校方教师到企业去指导、监督学生劳动,沟通学校与企业合作双方的要求。(4)澳大利亚T A F E。T A F E(T e c h n i c a l a n d F u r t h e r E d u c a t i o n)人才培养模式,即一种政府、行业、学校相结合的综合性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征是建立全国统一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系统,将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整合在一个系统下,将职业资格证书与全日制教育文凭结合起来与学历教育相呼应;培训机构主要是国家为企业提供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官方公共服务机构T A F E(技术与继续教育的简称)系统,也称T A F E学院;培训内容主要是政府按照经济界与企业的要求制定的国家资格框架内容、认证框架内容和培训包。
(二)国内工学结合现状随着我国近年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院校研究并实践了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1)“订单”式。即学校与用人单位签订人才培养协议,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共同组织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模式。(2)“2+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先在校学习两年,后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411”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前四个学期在校学习,一个学期在校参加综合实训,最后一个学期到企业顶岗实习)、“2.5+0.5”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入学后在校学习两年半,最后半年到企业顶岗实习)等。(3)“工学交替”式。即学生在校内学习与在企业生产实践相互交替的模式。(4)“实训—科研—就业”式。即采用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进行合作办学、技术开发、基地共建、课程开发、联合培养。(5)校企实体合作”式。这种模式中,企业以主人的身份直接参与学院的决策、计划、组织、协调等办学过程,以设备、场地、技术、师资、资金等多种形式向高职学院注入股份,进行合作办学,分享办学效益。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目前多数高职院校的“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仍停留在初级阶段,在合作深度和层次上与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目标相距甚远,很多合作都是流于形式,如很多学校的工学结合主要集中在安排学生进入校外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的操作层面,企业不参加学校的招生、教学计划的制定、教学内容的确定及教学改革等,也就是说校企合作并没有真正在人才培养全过程得以实施;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只起到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的作用,还有部分院校或专业尚未建立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学生难以到企业实习,制约了工学结合的发展。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基础及内涵分析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理论基础(1)波兰尼“默会知识”理论。英国哲学家波兰尼(1891年至1976年)在其著作《个人知识》中指出,在人类的知识体系中,有两类知识:一类是可以用言语交流的知识,另一类是不能用语言来交流的知识。前者称为“明确知识”,后者称为“默会知识”。“明确知识”即可以用书面文字、图表或数学公式表述的知识。这类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主要来自听讲、阅读、理解、记忆和复述的过程之中。“默会知识”是一种不能准确编码、不能系统表述的“实践性知识”,这种知识存在于个人的体验和经验之中。该理论指出“不能详细描述的技巧也不能通过规则的方式加以传递,因为它并不存在规则。它只能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加以传递。”这种知识仅仅靠课堂讲授是不行的,还必须在实践中用心的体悟及其身临其境的“历练”才能获得。该理论从知识层面为工学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2)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马克思根据社会生产和劳动分工以及对生产特点的分析,阐述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大工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育本身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育,还是脱离教育的生产劳动都只能造成人的片面、畸形的发展,因而主张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指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马克思、恩格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理论,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对于人的发展和科学教育的重要性,这就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和教育科学性层面为工学结合思想提供了理论依据。(3)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理论。“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创造的重要的教学思想。在知与行的问题上,其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论断。在《教学做合一讨论集》中提到:“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成为知行理念的重要阐释。认为教学是一件事情的三方面,而不是三件事,因为他们是糅合在一起的,不能截然分开。“教学做合一”实际上是知行合一,行是做,即实践,老师的教,学生的学,师生共同的做是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陶行知教育思想在现代得到了传承为工学结合教育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4)资源依赖理论。杰费里·普费弗(J e f f r e y P f e f f e r)与萨兰奇克(G e r a l d S a l a n c i k)的资源依赖理论认为,没有任何一个组织是自给自足的,组织为了生存和发展必须与环境中其他组织进行交换以获取必要的资源。获取资源的需求产生了组织对外部的依赖,而资源的重要性和稀缺性则决定了组织依赖性的本质和范围。该理论表明,世界上任何组织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总是处于与其他一个或多个组织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网络系统中。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内涵分析从工学结合概念形成的过程来看,所谓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是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并贯穿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之中。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模式,强调的是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线,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通过学校和合作企业双向介入将在校的理论学习、基本技能训练与在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为生产、服务第一线培养实务运作人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充分反映职业教育发展内在规律和本质要求,体现“七个结合”: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相结合、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相结合、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的内容相结合、学生角色与企业员工的角色相结合、教学情境与工作环境相结合、顶岗实习与学生就业相结合、学校考核与企业评价相结合。
三、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方案重构及课程体系开发
(一)重新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聘请来自企业、会计事务所及财务咨询公司一线的专家作为专业指导委员会成员,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专业指导座谈会”。通过对企业走访调研及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了解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岗位群是中小企业会计、出纳、办税员、统计员、内审员等。与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一起,从行业发展及职业岗位群的角度对人才的知识结构、工作能力及素质要求方面共同讨论,将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道德观念,熟练掌握财会岗位群操作技能和会计电算化应用能力,能够在中小企业从事会计、财务管理、审计等经济管理基本业务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二)构建“411”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工学结合这一切入点,以会计工作岗位技能为导向,打破原有人才培养模式,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依托学校会计仿真实训中心(室)、校外实训基地,构建“学训交替”的“4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按照“411”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第1至第4学期主要进行会计理论与实务的学习,开设的课程包括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岗位课程模块三部分。基本素质模块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基本文化素质(如经济数学,外语,计算机等)和身体心理素质等课程;专业基础模块包括为学习专业课而设置的管理、经济、金融、法律等相关课程;岗位课程模块按照就业岗位群设置的出纳、会计核算、税务、财务管理、审计岗位等相关课程,在教学中从会计工作岗位认知入手,根据工作岗位的知识和技能需要设置理论教学课程,并以课程实验、实习、实训强化理论提高岗位职业能力。在具体实施中,除第1学期开展认知实习外,按照“15∶4”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前15周主要进行课堂教学,后4周在校内模拟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集中进行出纳、会计核算、电算化会计、税务、财务管理、审计等岗位课程实践教学。第5学期除开设拓展素质模块课程外,主要进行会计综合实训、E R P沙盘对抗实训等,综合实训的内容在工业账的基础上增加了商业账、服务业账,实训手段由手工账到电算账、E R P沙盘模拟实践,实训组织采用分岗位操作,实现了全方位、立体式、系统性的综合训练,并按照“9∶10”的比例分配课堂教学与集中实训的周数。第6个学期安排12周时间进行校外顶岗实习,其余5周进行毕业设计和答辩。该模式具有“四块四段三证”的特点。根据会计行业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凸显综合技能培养,兼顾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需求,把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技能、素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构建“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岗位素质+发展素质”四位一体的工学结合专业课程体系。理论教学以“必需”“够用”为度,突出实践教学模块,会计实践教学采用即“4(岗位认知实习+岗位单项实训)+1(综合实训)+1(顶岗实习)”四段一体的实践教学体系。通过该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实现“三证”贯通,即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取得毕业证、会计职业资格证、企业工作经历证。
(三)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部分,课程是实施专业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是工学结合教学改革的重点。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在经历了“学科系统化”、“学习理论导向”和“职业分析导向”模式后,正在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发展。所谓“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式,即从实际工作岗位的工作典型任务出发,以完成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为学习内容,使学习者具备能够胜任工作岗位的能力并顺利就业,以实践过程的学习为主要过程的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模式。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理念充分体现了工学结合的特点,加强了职教课程内容与工作之间的相关性,将教学与工作有机结合,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效率。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思路是以市场需求为逻辑起点,通过对高职院校所在区域选取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充分调研,并与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专家讨论,共同确立会计专业岗位和岗位群。在会计专业岗位群得到论证后,提取专业岗位群中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多个典型的工作任务进行梳理、归类,得出专业的行动领域,按照工作任务的关系总结出专业的典型行动领域,行动领域是指工作任务的职业情境,是与本职业紧密相关的职业、生活和社会行动情境中构成职业能力的工作任务的总和。在对会计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出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确定和描述所对应的学习领域,给出学习目标、内容和基准学时要求,并将学习领域按照学生的职业成长规律和教学规律进行时间上的排列,得到专业的学习领域课程计划完成学习领域设计。针对学习领域具体的能力要求将完成这些能力的学习内容重构组合,将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穿插在一起,选择合适的载体将学习领域分为若干个学习情境,学习情境以完成会计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以行动导向为教学出发点,学习情境的设计是学习领域的具体实施体现,是课程方案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化。根据学习情景要求,实施了以项目教学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每个教学项目均按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价六步教学方法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融“教、学、做”为一体。如在出纳实务课程中首先通过D V实地拍摄企业出纳岗位真实业务操作及流程,再运用多媒体在课堂演示,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对出纳工作所要掌握知识进行介绍,使学生由感性认识转为理性认识。再次布置具体工作任务,让学生们担任出纳员的角色进行现金和银行存款收付工作的实际训练,如支票等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收付款凭证编制、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登记、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和货币资金报表编制等任务,使学生具备相应岗位工作能力。最后由学生对本学习任务进行自检总结后,老师对学生完成的任务给予评价,通过任务的完成学生们亲身经历了货币资金业务中出纳员需要完成的全部工作,体验了任务完成的成就感,提高了实践操作技能。当然学习情境设计的合理性还需要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馈进行验证,检查所设计的学习情境是否达到了学习领域的目标要求。
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策略
(一)建设工学组合的教学团队基于工学互动组合的教学团队,是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要前提。工学互动组合是指教学团队并非静态的和封闭的,构成教学团队的校企两支力量是校企双方共享教学资源,人才双向互动使企业成为高职教师的“加油站”,学校成为企业会计实践专家的“新舞台”,有利于校企更加紧密地合作。为此需从制度上保证,要求教师在企业与学校间进行有序流动,专业教师每年必须有企业实践锻炼的经历。同时吸引社会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人员的加盟,形成专兼结合、结构优化教学团队,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社会性,真正促进高职教育的课堂教学与学生未来的工作实际“零距离接触”。
(二)校企合作共同研发教材打破传统按学科进行教材编写的模式,按照企业会计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境组织教材,结合会计工作岗位要求把知识学习、岗位工作能力培养以及职业道德修养的形成视为一个整体加以综合考虑。在教材编写中应用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具体表述课程目标,重点关注学生能做什么,而不是知道为什么,以工作任务或问题为教学内容,重点要让学生掌握如何完成工作任务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则是结合工作任务完成过程来进行的。教材内容要吸纳会计专业领域的最新成果,反映区域经济的特点,应取自于工,用之于学,使教材更具有针对性、职业性和实用性。
(三)创新教学方法手段在教学过程中,以工学结合为指导思想,遵循“学为主体,导为主线,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重”的原则,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在教学中除了基本教学方法外,有针对性地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角色体验法、讨论式教学法、技能竞赛等先进的职教方法。在教学中实现“教、学、练、做”四位一体化,边讲边学,边学边练,边练边做,使学生具有坚实的理论知识和过硬的实践技能。在教学手段上,可采用组织学生到企业会计岗位参观考察,通过摄像、多媒体课件等电教手段演示企业会计工作流程,结合在校内实训基地创设高度仿真实验情景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可以起到直观明了、加深印象、感受工作氛围、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缩短学生上岗距离与加快学生职业角色转换的作用。
(四)创建工学结合的实训环境会计岗位仿真模拟实训室以营造会计岗位工作环境为主旨,建立由企业群、税务群、银行群构成的实习群,在企业群中除会计部门以外,还模拟企业内部的采购、生产、销售部门,模拟的会计部门还应该设置不同岗位,以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轮岗训练。3个实习群能够在业务上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步入实验室如同进入一个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开展“学校+公司”办学模式,该模式是高职院校推进校企深度合作的理想途径。专业教师与记账公司职员共同指导会计专业学生进行顶岗操作。学生可以不出校门进行实务操作,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实际企业的会计工作。加强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与会计事务所、财务咨询公司、企业等用人需求量大且稳定的单位建立合作关系的实训基地,形成一批长期合作、利益相关稳固的工学合作企业,充分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保障会计专业校外实习质量。
(五)构建“三证贯通”的考评体系实行“三证贯通”的考评体系是保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必要条件。学生通过校内外的系统学习,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达到毕业的要求颁发毕业证书。把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内容全面融入课程及实训之中,通过技能训练参加财政部门组织的会计职业资格考核,合格后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通过安排学生到合作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掌握实践技能的基础上获得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后,经过学校和企业共同考核合格,由校企联合颁发顶岗工作经历证书,证明其具有某一职业(岗位)的实践工作经验,使学生具备毕业后立即上岗的能力。建立由学校、社会、企业联合管理的突出能力、全程评价、多元考核的开放性考评体系,使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有了明显提高,就业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
[1]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高庆:《工作过程导向模式下对高职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年第8期。
(编辑 梁恒)
蒋海燕(1966-),女,四川广元人,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