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构艺术美的特征对艺术设计的启示

2010-08-15王丽娜

关键词:艺术美艺术作品艺术设计

王丽娜

(长春工业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解构艺术美的特征对艺术设计的启示

王丽娜

(长春工业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艺术设计是艺术美的表现形式之一。依据美学原理,艺术美具有形象性、审美性、情感性和长久性四个本质特征。本文以这四个特征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了艺术美的特征在艺术设计中的运用问题。此外,在对审美层次的划分方面,本文提出了审美的广义性及审美的狭义性概念,这对丰富和发展美学理论以及艺术设计方法学理论具有一定的创新和指导意义。

美学;艺术美;艺术美的特征;艺术设计;审美的广义性;审美的狭义性

艺术,是人类在漫长的劳动生产和社会生活中萌发出来的精神或物质成果,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社会需求,以一定的物质形式和情感为中介,表现社会生活以及艺术家思想情感的审美形态;而艺术美,就是各种艺术设计作品所表现出来的美。[1]高尔基认为:照天性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2]的确,我们都在追求美、欣赏美并不断创造各种形式的美。艺术创作的深层动机是审美需要,而这种审美需要又通过艺术家的表现欲望、创作欲望反映出来。因此艺术家的表现即为审美表现,艺术家的创造即为审美创造。

艺术设计作为艺术美的表现形式之一,从美学的角度来看,具有不同的阶段:一方面,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是设计者进行构思设计,寻求如何表达美的过程,这是美的创造性阶段;另一方面,艺术设计的终极目的是设计符合审美价值及功能需求的作品,这是艺术设计的实用审美阶段。因此说,美学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它指导并影响着艺术设计的产生和存在。那么如何设计并创作出具备艺术美的四个特征,即形象性、审美性、情感性和长久性[1]融为一体的有创意的设计作品,是当前艺术设计工作者应该探究的课题。只有通彻感悟了艺术美的特征,并依此原理为切入点来从事创作,才能使作品具有不朽的艺术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特征对艺术设计的启示

艺术美以形象反映社会生活。通过对现实生活进行生动活泼的描绘与提取,再经过设计者的艺术加工,才会最终创作出个性鲜明丰满、高度概括特定社会生活本质特征及其发展规律的艺术作品。换句话说,艺术美的形象性启发并指导艺术设计,艺术设计作品反过来也充分体现了艺术美的形象性。

(一)艺术美的形象性来源于生活

是什么东西吸引艺术家去从事艺术创造?是生活中的美触动了艺术家的心弦,激起了艺术家表现美、赞颂美的热烈愿望。俄国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很早以前就提出了“美是生活”的命题。他认为:美的事物在人心中所唤起的感觉,是类似于我们当着亲爱的人面前时洋溢于我们心中的那种愉悦,美包含着一种可爱的、为我们的心所宝贵的东西。世界上最可爱的,就是生活。[2]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的观点肯定了美的客观生活性,同时也把艺术设计的美学基础牢固地建立在了现实生活的基础上。

艺术设计工作者并不是生活在海市蜃楼之中,其创作欲根植于生活。因此,作为一名出色的艺术设计工作者就要学会仔细观察生活,艺术作品才会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没有对生活的仔细体验与观察,缺乏艺术家应具备的生活素材储备,设计进程中资料提取过程的流畅准确性就难以保证,也就很难产生杰出的作品。

(二)艺术美的形象性高于生活具有典型性

艺术素材的积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来自于经年累月的生活实践的积累。用观察的眼睛看待每一件事物,与此同时也要积极的展开联想,从中提取典型特质,加以艺术的抽象、夸张以及变形,就可能为设计所用。

若艺术家对某一类事物产生浓厚兴趣,形成优势兴奋中心,这种优势兴奋中心激活了脑干网络系统,使大量贮存在这里的信息传递到大脑皮层,这样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注意中心。如若这个注意中心是属于艺术性质的,它便会迅速调动头脑中贮存的所有相关信息,使之按照一定的“艺术模式”进行组织排列。这里最为重要的是构成艺术胚胎的两个要素:意与像的结合。必须要有这两个要素,而且这二者必须有内在的联系,否则就不能受孕产生艺术胚胎。[3]

设计工作者应该具有从琐碎的生活素材中提取代表性特征并将之升华,最后凝练为典型形象的能力。而这种能力,可以通过加强必要的训练来获得。这个训练过程要求我们勤动脑:看到某种生活现象,就想一想通过这个现象能发挥出怎样的典型形象;勤动手:把典型形象用笔记录下来,可以边记录边修正从而尽量使之完美传神。坚持上面的方法,把它变作一种生活习惯,久之就会获得事半功倍的进步。

众所周知的达·芬奇代表作之一《蒙娜丽莎》的原型,是佛罗伦萨一个名为佛朗西斯科的银行家的妻子。那么画家是把这个人物原封不动的照搬进画布的么?当然不是。画家并没有写实的描写这位妇女,而是借助这个人物造型,通过艺术加工处理,把她作为一个刚从封建制度束缚下解放出来的新女性来描写刻画,从而充分体现了当时欧洲文艺复兴的时代背景。

二、艺术美的审美性特征对艺术设计的启示

艺术作品具有审美特性。人类最早的美感是在对工具的加工制造活动中萌发的。人类的审美意识一经产生,就会随着人类历史的延伸而拓展,它甚至成为人的精神生活中一个极为重要的有机部分,成为人的一种精神渴求。[1]艺术美的特殊价值就在于:它不仅集中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审美属性,而且还寄托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从而让欣赏者更能纵情驰骋自己的审美想象。

要使设计出的艺术作品具有审美性,就要使设计的艺术品符合美学规律与艺术法则,下面就从艺术作品的和谐性以及审美的广义性和狭义性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一)艺术设计作品的和谐性

和谐,是时代的主题。中国文化历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重视从自然山水中发现和表现人的意志与性情,其历史文化的主旨就是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样,在艺术设计的创作过程中,也要注意设计元素的和谐性问题。可以说,这个问题贯穿了美学规律与艺术法则中的大多数要义。只有符合了和谐性这个要求,设计出的作品才会适应大多数受众的审美需求,进而为人所接受。

(二)艺术审美的广义性及狭义性

设计风格的形成,会受到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时代背景以及外来文化与思潮的影响。其中,首先离不开的就是本民族传统文化与艺术的熏陶。黑格尔说过:“每种艺术作品都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具有美学价值的艺术设计自然也归属于它的时代和它的民族。如果失去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也就没有了开启设计巅峰之门的金钥匙。

俗话说“众口难调”,设计的作品也是一样。由于各个国家、民族的文化背景不同,甚至是各个社会阶层的文化层次与背景都不同,对同一件艺术设计作品,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评价。也就是说不同群体的个人,对设计作品的审美需求是不同的。这就涉及到了审美的广义性及审美的狭义性问题。二者的区分点就在于所设计作品面向受众群体的不同。

对于审美的广义性而言,是指设计的作品能够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时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找到受众所能接受的共性。而这样的设计过程,则需要设计者对受众群体的共享文化有深厚理解。作品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为大多数受众所接受和喜欢,使大多数受众看到设计作品产生美的享受。因此,设计的作品要能够迎合大众心理,而不是取得少部分人的理解和接受,更不是设计者的孤芳自赏。

对于审美的狭义性而言,是指设计的作品仅为某一个特定群体所接受。这时所要考虑的则仅仅是这个特定群体的共性。而这样的设计过程,就需要设计者对这些特殊受众群体的文化了如指掌。

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生产力水平,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和自然条件、不同民族的性格和审美情趣必然通过设计风格表现出来,成为人类历史文化多样性的历史见证。[4]例如,对于设计作品的色彩选取而言,世界不同民族的喜好就大相径庭。红色是很多民族都喜欢的色彩元素,可是尼日利亚、多哥以及德国等国家却非常禁忌此色;再比如蓝色受印度、丹麦等国家欢迎,但瑞典、委内瑞拉却讨厌此色。由此可见,设计者必须深入体会人们的喜好和思想感情,让艺术设计的构思同特定受众对象的喜好相融合。这也充分体现了艺术审美的狭义性对艺术设计的冲击与影响。

三、艺术美的情感性特征对艺术设计的启示

以情动人是艺术区别于其它社会学科的标志之一。无数事实证明,没有情感就没有艺术,艺术作品无不是艺术家思想感情的结晶。同样,我们的艺术设计作品也要用真实的情感去打动受众。以人为本才是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人类是有情感的生命体,艺术设计工作者只有带着饱满的热情去创作,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设计之中,才能使作品也充满情感色彩。反之,若是仅仅注重表现设计的功能而忽视其中蕴涵的情感元素,那么设计的作品就难以让人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这样的作品当然很难具有生命力。

以人为本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题,同样艺术设计也是为人的设计,这就是说人是设计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艺术设计只有为人的设计才能最终成为优秀的设计。但是在设计发展过程中,或者说在现实存在的设计中,以人为本的设计目的仍然具有理论和理想的色彩。生活中有相当多的作品,其出发点着重于市场竞争,设计成了获取更大利润的工具和方法,设计不是为了人而是为了物,走向了设计原初的反面。但是设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设计工作者所从事的,不是为己而是为众。所以,这种设计体现了人类共同的愿望,互助是其基本含义。因此,艺术设计应该体现出人特有的互助心和责任感。进而,它必然要对社会、对他人负责。所以说,为人的设计体现了设计的全部或者说真正价值。在这一意义上,设计势必会具有较强的道德价值,换句话说,为人设计的思想是设计必须具有的高尚道德的一部分,高尚的道德应该是其本质特征之一。

为人的设计亦要求设计师具备为他人服务的思想。设计师的设计不是个人行为,不是个人的艺术表现,而是以人的需要为目的为宗旨的;设计不是表达与其特定的社会宗旨相矛盾的个人感情的场所,是带着激情去设计而不是为了激情而设计。因此,应该站在受众的立场上为受众立言,替受众着想,为其提供最大的方便。设计工作者应该具有献身精神,他的艺术才智是通过艺术设计的创造奉献给大众的,他的艺术生命是与人性化的设计创作联系在一起的。

四、艺术美的长久性特征对艺术设计的启示

现实生活中的美,是一种处于变动状态中的美,美的感受形式不能直接长期地保存下来。而艺术美则不同,它一旦形成就可以冲破时空限制流芳人间。艺术美的永久性、长驻性是人们不满足于现实美而追求艺术美的重要表现之一。

(一)艺术设计者的前瞻性

艺术设计者要想设计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艺术作品,在进行设计的前期构思时,必须具备预计未来业界发展趋势以及为之做出充分准备的前瞻性能力。只有这样的作品,才能具有长久的生命力。例如,德国大众和美国可口可乐两公司标志的创意设计,就很好的体现了这两家公司的企业文化和企业愿景,设计者设计作品时很好地处理了品牌标志的时空感及延伸感。几十年来,这两款标志设计虽然也经历了一番改进,但历久弥新,简洁明快的总体风格一直传承至今,即使以现在的欣赏水平来看,仍然充满了时代气息而经久不衰,体现出了标志设计构思的良好前瞻性。

所以说,优秀设计师的作品,一般都具有一定的沿袭性和一致性。同时,设计风格的好坏也直接影响作品的受欢迎程度。

(二)未来艺术设计的趋势

我们所处的21世纪,一个显著特征是信息化,作为时代的潮流,这必将在21世纪成为主导艺术设计界的主流。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也必将不同于工业文明时代的设计,它同样有许多不同的层面。在信息社会的高技术时代中,新的机器、设施是这一阶段的主导产品,而技术时代与新科技的产生总是相关的。但这并不是说艺术设计就因此完全依赖于高科技手段而多动手少动脑了。相反,设计更加需要充满情感的人文气息,只有二者相得益彰的完美结合,才会不断产生出优秀的艺术设计作品。

五、结语

人类需要美、追求美、创造美。人类物质生活越丰富,精神生活要求会越高,继而,对艺术设计工作者素质的要求就会更高。美学是艺术设计的灵魂,它指导并影响着艺术设计的产生、存在以及发展。美学理论对于指导艺术设计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把美学理论很好的运用于艺术设计中去,才能激发灵感的火花,从而不断设计并创作出更好的艺术作品来。

[1]杨家安.美学概论[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5.

[2]李松涛,奚传绩.美术鉴赏[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2.

[3]陈望衡.艺术创作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

[4]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王丽娜(1976-),女,长春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07级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图形图像设计、美学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艺术美艺术作品艺术设计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美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山东大学作品欣赏
五彩缤纷的艺术作品
试述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艺术美
何晋渭艺术作品
张杰艺术作品
陶瓷艺术作品
摄影与美的内在联系
河北师范大学艺术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