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斯福总统建立“国共联合政府”的政策构想阐析

2010-08-15

关键词:联合政府罗斯福蒋介石

陈 梅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山东青岛266061)

罗斯福总统建立“国共联合政府”的政策构想阐析

陈 梅

(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山东青岛266061)

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之际,罗斯福总统为实现美国的战后远东政治蓝图,提出了解决国共矛盾,实现中国政治统一的“国共联合政府”政策构想。由于美国对华政策的内在矛盾性以及中国各方面现实因素的干扰,这一政策构想最终幻灭,中国陷入了内战分裂的局面。

罗斯福;联合政府;国民党;共产党

1943年11月,正当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发生重大转折之际,罗斯福总统在开罗会议上对蒋介石提出了建立“国共联合政府”的建议。作为战时中国的重要盟友,美国为什么在此时提出这一政策构想,其政治内涵何在?为什么要采取和平统一的方式,而不是帮助其中一方,以武力的方式完成中国的统一呢?这一政策构想的结果将给中美双方带来怎样的影响?对这些问题,在以往的史学著作中只是略微涉及,而没有系统的研究。本文依据可运用的历史材料,结合当时的国际军事、政治形势,对此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和阐述。

一、“国共联合政府”政策构想出台原因分析

基于当时的世界反法西斯军事、政治形势,以及中国的现实国情,笔者以为,美国在此时提出这一政策构想,主要出于战争期间对中国战场军事上的需要,战后远东政治秩序安排的需要,罗斯福战后“世界蓝图”规划中美苏合作的需要。而中国的现实国情,对国共两党的了解和认识,则是支撑这一政策的现实基础。

(一)军事战略上的考虑

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国始终贯彻了“先欧后亚”的世界军事战略:即先集中力量打败德国法西斯,然后再对付日本法西斯。为了保证这一战略的实现,美国一直把主要力量用于对德作战,在远东地区,则遵循了一条拖住中国的政策,以便在共同对日作战的努力中,最大限度地利用中国的军事潜力和地理上的战略位置。美国希望中国能顶住日本的进攻,大量牵制和消灭日本的有生力量,有力地支持美军在太平洋上的作战。事实上,整个战争期间,中国战场一直牵制了大量日军,从而大大减轻了对美、英的军事压力。太平洋战争爆发时,日本陆军62个师团中的36个、58个独立混成旅团中的42个都被牵制在中国,在南方作战的只是10个师团和3个混成旅团。故此,罗斯福在与其儿子的一段谈话中指出: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它方面来作战?他们马上可以打下澳洲,打下印度—他们可以毫不费劲地把这些地方打下来,他们并且可以一直冲向中东。[1](P52-53)

美国还设想,在美国主力转到太平洋之时,中国应“作为(美军)拦截和摧毁日本船只和轰炸日本本土的基地。”[2](P357)因此,中国作为亚洲战场的主要战区,对美国的军事战略能否实现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美国领导人认识到,充分利用中国的军事价值,统一中国的所有军事力量共同对日作战是极为必要的。

然而,当时所有在中国的美国观察家都明确地看到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之间日益紧张的关系将使中国无法竭尽全力对日作战。美国政府认识到,若想充分利用中国的抗日力量,实现美国以华制日的战略,就要促使国共合作,把两大政治集团的军队统一起来,共同对日作战。正是这种军事上的需要,促使罗斯福总统提出了组织“国共联合政府”,和平统一中国的政策。

(二)战后远东政治的考虑

在二战中,美国政府除了打败德日法西斯的目标外,还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就是在战后按美国的意图建立世界秩序。这一目标随着战事的进展,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而日益强烈。在远东地区,美国的战略目标是:彻底打败日本法西斯,并在战后的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取得政治上的领导地位,优越的战略安全地位和“均等”的商业机会。

要想实现其战后远东政治目标,比较可行的办法是寻找一个拥有共同利益,彼此需要而又能为其利用的代理人,作为其在远东的支柱。罗斯福左顾右盼,审时度势,提出了“美国在远东的外交政策应以中美两国的密切合作为基础”[3](P151)的设想,打算以一个亲美的中国为依托,使之成为战后美国实现远东战略利益的“稳定力量”。罗斯福曾对副国务卿韦尔斯说,“一个稳定的中国,对苏俄在远东的野心将成为一道屏障;也可以当作一种最有价值的向心力,以限制亚洲革命暴乱的影响。”[4](P687)“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和繁荣的适当作用”[5](P361)基于这种考虑,美国政府在1943年初,提出了一项新的对华政策,即“使中国成为大国”的政策,其含义是使中国成为一个与西方三大国俄国、英国、美国具有同等地位的主要大国,参与国际事务。[6](P1583)为此,罗斯福在国际上做了不懈的外交努力:1943年1月,美国率先宣布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10月罗斯福又迫使苏英同意中国成为“四国宣言”的签字国,使中国进入四强之列;11月,美英中三国首脑召开开罗会议,中国的大国地位得以正式确立。

然而,中国的现实国情却阻碍着美国对华政治目标的实现。国民党政权一党专政使国共分裂的危险加剧,1943年7月初,国民党政府发动了第三次反共高潮,中国再次面临内战的危险。

美国政府认识到:“在深刻的政治动乱中变得四分五裂的中国显然不能完成美国所赋予它的任务。”“在美国看来中国的统一和强大只有通过建立民主政府才能实现。”[7](P141)因此,战后远东政治的考虑,成为罗斯福提出“国共联合政府”构想的另一主要动因。

至1943年底,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形势发生了重大的转折,对日作战开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军事上被动局面的扭转使美国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战后世界的安排上。同时,随着太平洋战场形势的变化,中国的军事战略地位急剧下降,美国的对华政策更多地从战后政治的角度进行考虑。

(三)战后美苏合作的考虑

由于罗斯福在关于战后世界秩序的安排中,是以大国合作,尤其是美苏合作为基础的,因此,他害怕国共两党关系的日益恶化将可能导致内战,使美国卷入与苏联的纠纷,从而破坏他的整个计划。

1943年,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引起了苏联的强烈反应。苏联驻华官员向美驻华官员指出:国民党企图以武力消灭共产党是犯了一个严重错误。美方认为,这是太平洋战争以来,苏联报刊第一次公开发表支持中共的文章,表明苏联对中国局势的发展极为重视,[8](P308,P283-284)国民党的反共行动有可能直接影响美苏之间的关系。

以戴维斯和谢伟思为代表的一批美国驻华外交官在给美国政府的报告中,分析了中国1943年夏季的形势,认为国共势力的对垒将引起内战,国民党很可能失败,苏联有可能插手,从而造成美苏冲突。因此,美国必须调整无条件片面支持蒋介石的政策,否则美国在中国的“巨大努力”将付之东流。对此,罗斯福总统表现出深深的忧虑。1943年9月,在与副国务卿韦尔斯的一次谈话中,罗斯福表示,他特别担心“日本战败后,在中国又燃起内战战火。危险在于,苏联将插手支持共产党,西方世界也将被引诱或被迫为自己的利益而支持国民党。”那时就会出现“西班牙内战时所见到的形势,只是规模更大,更危险。”因此,“战后中国是可能造成麻烦的地方。”[3](P150-152)如果出现这种局面,不仅美国在中国已经付出的巨大努力将付诸东流,而且美国使中国成为大国,让蒋介石为美国在亚洲拉车的计划也将落空,美国不会坐视中国走到这一步。要防止因中国国共斗争而损害美苏关系,这是罗斯福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也是他选择用调处的办法来解决国共争端,促成中国和平统一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对国共双方的认识是政策出台的现实基础

对蒋介石政权的认识是美国提出这一政策的重要现实基础。罗斯福总统对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认识和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他认识到蒋政府的腐败无能,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面目;另一方面他又要利用蒋介石政府,坚持维护蒋介石的领导地位,使之在战时和战后为美国利益服务。为此,他采取了调处国共关系,敦促蒋介石政府进行政治改革的策略。

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为了减轻在太平洋上日军的压力,要求“维持中国战场”,以中国战场牵制日军,坚持反对蒋介石发动内战的政策,公开向国民党表示“美国政府决不接受在中国以战争对付共产党”的政策。[9](P82)[10](P29)美国的压力不能说没有起作用,在皖南事变后的两年时间里,蒋介石基本上暂停了大规模的反共内战活动。但是美国调处国共关系的政策有一个致命的缺陷,那就是单方面支持、援助蒋介石,这就为蒋介石的反共活动提供了资本。1943年夏,国民党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国共关系再次出现危机。这次危机促使美国重新审查三年以来调处国共关系的政策。

这次危机之后,美国驻华使馆提出了调解国共矛盾的建议:第一,国民党和它的对手在民主的框架下实现某种妥协,使中国所有党派都参加某种政治联合;第二,国民党实行彻底的民主改革,包括国民党的自我改进和社会经济改革,特别是改善工农的生活状况。[11](P102-103)这些建议已接近于建立“联合政府”的构想,在很大程度上被罗斯福采纳。

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成为罗斯福提出“国共联合政府”构想的另一重要现实基础。首先,他认为中共是一支抗日武装力量;其次,他认为共产党并不是真正的共产主义者。1941年2月8日,罗斯福由柯里面交蒋介石的信中说:“在万里之外的我们看来,中共似乎是我们国内所谓社会主义者。我们赞同他们对农民,对妇女与对日本的态度。据我看来,这所谓共产党与国民政府之间,相同点迨多于相异者。我们希望双方能消泯歧见,密切合作,以有利于对日本作战的共同目标。[12](P194)1943年8月,罗斯福告诉宋子文:“我真诚希望……不要对八路军使用武力,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合理社会主义和民主的萌芽,你不要毁灭这些有价值的思想。”[13](P117)基于这种认识,罗斯福认为“共产党和国民党的党员都是中国人,他们基本上是朋友,朋友之间总有商量的余地。”[14](P140、150、160)因此,在罗斯福看来,国共两党妥协,组建联合政府是顺理成章的事。促使罗斯福提出建立“联合政府”构想的更重要一点是中共势力的迅猛发展。与国民党日渐衰落的情况相反,中共在抗日战争中越战越勇,共产党军队的规模及其控制的地区迅速扩大。

这种状况使罗斯福认识,到在国共的对峙中,“只有在他能争取到相似于日本入侵中国那样规模的外国干涉时蒋才能粉碎共产党,”[15](P208)但直接用军事或经济手段来加强和保证国民党对共产党的优势,对于美国来说已力不从心;而且如果没有国民党的配合,美国的援助也不可能自行产生效果。若想建立一个统一,强大,亲美的中国,必须阻止中国内战的发生,产生一个团结的,最好是民主的中国,“而在眼前所能看到的唯一希望是成立联合政府”。“罗斯福仍然想和蒋介石跳一段华尔兹,但现在也准备邀请毛泽东加入”了[1](P209-250)正是基于以上认识,罗斯福在开罗会议上,对蒋介石提出了建立“国共联合政府”建议。

二、“国共联合政府”政策构想的内涵及结局分析

1943年11月开罗会议期间,罗斯福同蒋介石就中国内部问题进行了一番讨论。罗斯福对蒋介石有诸多的不满,但他认为“此时此刻在中国谁能取代蒋介石的位置呢?就是没有其他领袖人物”。尽管蒋氏夫妇有许多缺点,美国“却不得不依靠他们”。关于中国共产党,罗斯福说:蒋介石指责中共不抗日,事实“与他说的完全不同”,“大部分海岸控制在中共手中”。为了解决国共纠纷,罗斯福告诉蒋介石,“必须设法同共产党合作”,“应在战争继续进行的时候,与延安的共产党组成联合政府。”[16](P170)1944年5月26日,罗斯福在会见斯诺时说,“他们必须设法同共产党合作。我说,我们不准备卷入中国的任何内战局势,我们希望中国一致抗日。”[17](P256)由此可见,1943年底的开罗会议上,罗斯福总统基于对国共两党的分析和认识,为解决国共矛盾,实现中国政治统一,提出了一项基本的对华政策构想和路线,这就是:维持蒋介石的领导,通过民主的方式促成国共联合,在中国实现蒋介石领导下的政权统一。尽管这个粗线条的构想很不具体,但为美国对华政策提供了基本方向和指导原则。从此,美国对华政策大致都在这一政策界定的轨迹内运行,直至内战全面爆发调处最终失败。

罗斯福提出“组织联合政府”的政策构想,其目的是促成一个既统一又亲美的中国,使它在战时和战后能够按美国的需要在远东发挥作用。这个政策构想中包含了两条基本原则:一是“维持蒋介石的领导地位”。“联合政府”是以蒋介石为首的联合政府,这是根本原则。二是促成某种形式的国共“联合政府”,作为实现中国政权统一的途径。这个政府的性质是既“非法西斯主义的,也非共产主义”的美国式的资产阶级民主政府。该政府的建立不是以武力征服的方式来实现,而是在美国的主持下,通过国共谈判,以政治方式和平解决。也就是说,在这个构想中,美国的理想是要中国在一个自由民主的政府领导下实现和平统一。

这两条原则,从罗斯福的主观愿望看,是互相协调的,但是从中国的客观现实看它们却是互相矛盾的。美国领导人错把蒋介石独裁政权当作其心目中的自由民主政体加以看待,没有认识到国民党在政权问题上是坚决不与共产党分享的;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即意味着蒋介石政府一党专政、一人专政局面的结束,这是蒋介石是绝不会答应的。这种政策的内在矛盾性注定了其失败的必然结局。

美国所执行的这一政策,以调处国共矛盾起始,以国共和谈破裂,内战全面爆发而告终,在这一过程中,深刻体现了美国对华政策的矛盾性:提出通过组织联合政府来实现中国的政治统一,表明罗斯福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力量,承认中国民主发展的潮流,因此,他不赞成蒋介石武力统一政策,也意识到美国应避免落入中国内战的陷阱之中,这就使美国的政策具有一定的现实性、进步性;但“维持蒋介石领导地位”的原则,在整个政策执行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又使美国政策从根本上来说是不现实的。美国政策所具有的两重性、矛盾性,艾奇逊国务卿在《白皮书》中有深刻的揭示:我们当时的政策是基于两个目的。一个目的是在政府能趋于稳定并沿着民主的途径进步的条件下,使中国得到和平;另一个目的是协助国民政府尽可能在中国广大的地区上建立其权威。问题在于,国民党政府根本无意“沿着民主进步的途径进步”和“使中国得到和平”,美国的两个对华目的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如费正清所言:“我们怀着一个自相矛盾的目标……卷进了一个继续在物质上加强国民党专政而同时又想使它在政治上自行解体的过程。”[18](P327)正是这种自相矛盾,成为政策失败的根本原因。

这种矛盾性的产生,究其根源在于美国政策的利己性。美国从维护本国在远东的战时和战后利益出发,制定了这样一项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又处处从自身利益出发,不顾国民党腐败无能、失尽民心,共产党蒸蒸日上、代表民主进步潮流的现实,处处维护国民党的统治,最终导致了“美国在中国的失败”。因此,“美国的政策是为满足美国的利益制定的,并不特别的考虑到中国。……中国人没有理由为之感激。”[14](P140)

这一政策的失败对中国的局面、对未来的中美关系、美苏关系甚至未来的世界格局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政策的失败直接推动了中国内战的全面爆发,美国对蒋介石政权的支持和援助极大地加深了中共与美方的敌意,导致了未来很长时期内中美之间的对抗敌视;美苏在东北的争夺,以及他们各自对国共一方的支持,则加剧了美苏关系的恶化和冷战的到来,加剧了世界的动荡和对抗。这种沉痛的历史教训,对于今天的美国决策者来说,是足以为鉴的。

[1]Roosevelt,Elliot,As He Saw It[M].New York:Duell,Sloan and pearce,1946.

[2]Charles F.Romanus&Riley Sunderland,Stillwell’sMission to China[M].Washington D.C.:GPO,1953.

[3]Sumner Welles,Seven Decisions That Shaped History[M].New York:Harper&Brothers,1951.

[4]〔英〕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M].武雄,等译.北京: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5]William P.Head,America’s China Sojourn:American Foreign Policy and its Effectson Sino-American Relations,1942-1948[M].Michigan:Univ.Microfilms Intern.,1980,p.25;罗斯福选集[M].关在汉,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Cordell Hull,The Memoirsof Cordell Hull[M].New York:Macmillan,1948.

[7]邹谠.美国在中国的失败(1941-1950)[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8]Foreign Relationsof the United States,Volumn VI,1943.

[9]〔美〕迈克尔·沙勒.二十世纪的美国与中国[M].上海:三联书店,1985.

[10]The State Department:Foreign Relationsof the United States,volumn VI,1942.

[11]〔美〕赫伯特·菲斯.中国的纠葛:从珍珠港事变到马歇尔使华美国在中国的努力[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12]李荣秋.珍珠港事变到雅尔塔协定期间的美国对华关系[M].台北:商务印书馆,1978.

[13]Memorandum of Conversation Between soong and Roosevelt,30 august 1943,T.V.soong Papers Box32.引自Liu Xiao Yuan,A Partnership for Disorder: China,the United States,and their Policies for the Postwar Disposition of the Japanese Empire,1941-1945,Port Chester(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4]〔美〕孔华润.美国对中国的反应[M].张静尔,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

[15]Liu Xiaoyuan,A Partnership For Disorder:China,the United States,and their Policies for the Postwar Disposition of the Japanese Empire,1941-1945,Port Chester(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6.

[16]袁克定.斯诺在中国[M].上海:三联出版社,1982.

[17]牛军.从赫尔利到马歇尔——美国调处国共矛盾的始末[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8.

[18]〔美〕费正清.美国与中国[M].张理京,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91.

陈梅(1971-),女,青岛科技大学政法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世界历史、世界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联合政府罗斯福蒋介石
韩练成:蒋介石身边最隐蔽的传奇将军
吸烟的礼节
罗斯福的壮举
罗斯福的壮举
尼泊尔毛派退出联合政府
罗斯福的壮举
蒋介石搓麻将也是玩政治
罗斯福的壮举
宋美龄弄错蒋介石的秘密替身
尼泊尔22政党要建联合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