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山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试评《红山文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

2010-08-15薛志强

大连大学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红山考古民俗

薛志强

红山文化研究的一部力作
——试评《红山文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

薛志强

2009年,是苏秉琦先生诞辰 100周年及牛梁河遗址发现 30周年,来自于红山本土地区的学者包和平、张英福等所著《红山文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选择在此时出版 (中华书局 2009年 8月),无疑是对先生及对红山文化重大考古发现的最好纪念。

苏秉琦先生自 20世纪 70年代创建区系类型理论时就高度重视红山文化的综合研究,而牛河梁遗址的发现,则使先生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又系统地提出了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及走向秦汉帝国道路的理论,这就是先生概括的辽西地区历史由“古文化——古城——古国”至“古国、方国、帝国”的发展道路。《红山文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的作者们正是站在这个理论高度,对红山文化区域历史几近万年以来的文化成果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以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进行红山文化区域历史及民俗研究,是本书的一大特点。在红山文化区域内,存在着多支考古学文化,同时在历史进程中出现过三大文化高峰,即红山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及契丹辽文化。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多种文化类型交叉,多种民族成分杂居,是红山文化区域有别于其他地区的一个显著特征。任何文化都不是孤立发生、发展的,红山文化区域的历史与文化尤其如此。夏家店下层文化早期青铜文明与红山文化晚期进入铜石并用时代密切相关,契丹辽帝国的出现亦与夏家店下层文化方国与中原并立一脉相传。这些文化现象说明,只有对红山文化区域历史与文化积淀进行全面、综合、系统的研究,才能进一步揭示红山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在中国文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特殊历史地位。本书作者以敏锐的学术眼光,选择这样一个重大课题并使之著书立世,应是对红山文化研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资料丰富、翔实是本书的第二个特点。红山文化发现一百多年来,考古发掘很多,但对遗址大面积揭露很少。牛河梁遗址发掘面积很大,但为了保护,至今也没有对遗址进行全部揭露,以至学术界对“女神庙”的真面目迄今仍是若明若暗。特别是红山文化的许多考古资料都夹杂在其他文化类型的地层中,不注意研究又容易忽略掉。红山文化资料复杂、零散,这是中外治学者对红山文化研究的普遍印象。但翻阅《红山文化区域历史与民俗研究》一书,人们或可发现,这些先天的不足,在本书中得到了很好的弥补。因为本书运用的红山文化考古资料,几乎把目前所知的红山文化所有考古资料尽收囊中。做红山文化课题研究,掌握红山文化考古资料如此书者,实属难能可贵。除此之外,本书对其他的资料如历史学、民族学等,也是旁征博引、探赜钩沉,从而表现出作者深厚的治学功力。个中原因,不外有二:一是包和平、张英福在到大连民族学院任教前,长期在红山文化本土地区生活、工作,因而对红山文化区域历史与民俗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了解;二是勤奋治学,日积月累,厚积薄发。

本书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比较研究。如书中对红山文化古玉群与良渚文化玉器群的比较研究;红山文化龙鳞纹与仰韶文化玫瑰花纹的比较研究;红山文化早期文明与先商文明的比较研究等,都有其自己独到的见解。红山文化区域的学者们,较早地认识到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辽东积石冢的文化联系,本书专辟一章《红山文化积石冢与辽东半岛石墓文化》,就是这一观点的集中反映。本书经比较研究认为:辽东半岛的石墓文化与红山文化积石冢有着明显的渊源关系,是红山文化文明因素的扩张和传播。

本书亦有不足之处,如 142、144页两图中有同一件红山文化彩陶罐,但 142页图误标为仰韶文化彩陶,这应是排版和校对的失误,于本书当属瑕不掩瑜。

(作者系大连大学韩国学研究院研究员)

猜你喜欢

红山考古民俗
冬季民俗节
十大考古发现
考古出乎意料的几件事
红山荞麦看木森
三星堆考古解谜
民俗中的“牛”
民俗节
举世瞩目的红山文化玉器(四十九)
庆六一 同成长民俗欢乐行
红山文化“玉龙”中的“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