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电波中筑造辉煌——《龙江当代文学大系(1946—2005)·戏剧文学卷·广播剧》导言

2010-08-15饶津发刘思聪

文艺评论 2010年2期
关键词:广播剧电台黑龙江

饶津发 刘思聪

黑龙江省的广播剧创作已有六十多年历史,在国内声誉卓著,影响深远。20世纪80年代以来,黑龙江广播剧迈入更加繁荣与辉煌的历史阶段,平均每年创作的剧目都达百部(集)以上,其中一些作品如《起飞的小鹤》、《沙狐》、《纸船》等广播剧先后四次参加了在意大利、德国、日本举行的国际广播剧评奖,广受好评。自1984年在全国广播剧评奖中荣获“丹桂杯”大奖后,更是知难而进,勇攀高峰,二十多年时间内连续十九届夺得中国广播剧评选一等奖,被国内同行誉为“黑龙江广播剧现象”。同时连续五届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在仅十余人的专业编、导、演的队伍中,有三十余人次获国家政府奖级别的各类单项奖,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曾四次通令嘉奖黑龙江广播剧主创人员,2005年黑龙江电台广播剧制作中心被中国广播剧研究会授予全国唯一的“广播剧团队成就奖”。如今,梳理黑龙江广播剧五十余年的历史,总结得失,展望未来,对于黑龙江文化建设自然具有重要意义。

广播剧艺术随着广播技术的出现而诞生,是集戏剧文学、戏剧表演、广播录音、合成的一种综合性声音艺术。世界上第一部广播剧由英国伦敦广播电台于1924年1月制作播出,剧名为《危险》,因形式新颖,播出后立刻受到听众的热烈欢迎,各国电台争相效仿,从此在戏剧史上开创了一种具有独特艺术形式的新型剧种。中国最早的广播剧于1933年2月在上海广播电台播出,剧名为《恐怖的回忆》。抗日战争期间,许多爱国作家奋笔疾书,参加到广播剧的创作中来,洪深、夏衍、孙瑜、于伶等都创作了不少宣传爱国主义精神的广播剧,影响颇大。

黑龙江的广播剧制作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解放区中走在最前面的。1946年7月10日,国民党军队发动内战,进攻张家口,位于黑龙江佳木斯的东北新华广播电台台长赵乃禾播出此消息后,义愤难平,当夜写出广播剧《我们宁死不当亡国奴》,随后由该电台排练播出。同一时期,还有赵乃禾表现抗日爱国思想的广播剧《新天地》,沙驼的抗议国民党杀害李兆麟将军的广播剧《血染荒原》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黑龙江广播剧事业尤为繁荣昌盛。上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黑龙江电台根据广播事业发展的需要,从北京的电台和各军区部队调入一批艺术骨干,还有十万解放军官兵下东北中的一些专业文艺工作者,于1958年11月成立了黑龙江广播文工团(后改为黑龙江广播电视艺术团),决定由省台文艺部文学组、文工团话剧队共同承担广播剧创作。先后有文学编辑吴海林、李柏、李竟前、郑茹文等参与广播剧剧本的改编、编辑工作;导演马友骏,演员姚石夫、李柏林、曹阵、赵琮婕、刘玉森等,配乐唐洪声等。代表作有根据俄罗斯作家普希金同名小说改编的《驿站长》、李竟前编剧的《夜宿落风寨》、高广义编剧的《焦裕禄》、黄同世编剧的《玉屏萧》等。经过他们的认真摸索和刻苦实践,黑龙江广播剧创作队伍基本掌握了其艺术规律,塑造了一批鲜明的艺术形象,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也开始总结经验,为黑龙江广播剧事业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粉碎“四人帮”后不久,黑龙江电台率先打破全国广播剧创作万马齐喑的局面,接连录制了 《水上交通站》、《不灭的篝火》、《飞雪迎春》、《西沙儿女》等十多部广播剧,播出后,不但受到了听众的欢迎,更赢得了全国很多电台的信赖。黑龙江电台先后为中央电台及一些兄弟省、市台录制了《李自成勇闯石门寨》等20多部(集)广播剧。

在此期间,为了使广播剧更好地为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艺术需求服务,黑龙江电台不断充实和完善广播剧创作队伍,先后又有高广义、郑书琴、郭银龙等编剧和导演调入广播剧编导组,使广播剧专业创作人员的队伍素质得到切实的加强和提高,使黑龙江台的广播剧事业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上世纪80年代初,黑龙江电台共创作播出了近百部(集)广播剧,主要剧目有 《张勇之歌》、《伤痕》、《你是共产党员吗》、《妻子》、《法律的尊严》等。黑龙江电台蓬勃发展的广播剧事业带动了全省各电台广播剧事业的发展。

上世纪80年代至今是黑龙江电台广播剧的繁荣与辉煌时期。剧目创作数量增多,一批批具有艺术才能和创作热情的知识型人才不断加入,如编剧丁双、饶津发、张海英、王国臣等;导演王波、王锐、李山、姜萍、王雪薇等;配乐喻权杰、关英等;演员王淑萍、李慧敏、杜玉泉、王艳苹、王德生、肖淑芳等,他们热爱广播剧事业,钻研广播剧艺术,在老一代广播剧艺术家的言传身教下,把黑龙江广播剧艺术事业推向了高峰。1984年,全国首届国家奖“丹桂杯”广播剧评奖拉开帷幕,黑龙江电台选送的《序幕刚刚拉开》获大奖,捧回唯一一座银光闪闪的“丹桂杯”,同时选送的广播剧《神奇的土地》获一等奖。到2009年,连续十九届的国家政府奖广播剧评奖中,黑龙江电台的《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老神树》、《托起神州的云》、《使节张骞》、《月亮走我也走》等41部剧目荣获一等奖,创造了全国广播电视乃至各艺术门类评选的奇迹,被全国同行誉为“19连冠”。此外,自1997年广播剧列入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以后,至今已经举办了六次全国性评奖,黑龙江电台也是连续六届11部广播剧被评为全国 “五个一工程”奖。

值得一提的是,20世纪90年代后受电视电影乃至网络的冲击,全国广播剧创作进入低潮。许多电台解散了广播剧创作队伍,人才流失殆尽。我省一些地、市电台也因经费等原因逐步减少了广播剧的生产和运作。而黑龙江电台广播剧创作队伍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在黑龙江电台的正确领导下,却坚定意志,耐住寂寞,顽强守护着广播剧创作这个阵地。1990年,黑龙江电台将广播剧编导组和黑龙江广播电视艺术团合并,组建为黑龙江电台广播剧部,这是全国各省级电台中唯一一个正处级的广播剧专业制作部门。正是由于黑龙江电台保住了这支珍贵的人才济济的创作队伍,才使黑龙江电台的广播剧队伍数年后得以形成全国唯一的编剧、导演、演播、录制合成、市场销售“一条龙”而且具有相当规模的艺术生产体系,为以后黑龙江电台广播剧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如今,黑龙江电台的广播剧已成为全国广播界的一个知名品牌,每年制作的广播剧目占全国广播剧评奖获奖作品总量的三分之一强,全国同行们争说“黑龙江广播剧现象”。

回顾五十多年的漫漫时光里,众多曾经为黑龙江广播剧事业呕心沥血、默然拼搏、无私奉献的作家、艺术家都留下了自己闪光的作品,这些作品和创作者的名字一起,汇成了璀璨的繁星,照亮了黑土地上那片深远的天空。

拥有一支热爱广播剧事业且富于艺术才能的广播剧编剧队伍,是黑龙江广播剧得以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这支队伍由专业广播剧作家和一些业余剧作家组成,他们喜爱广播剧艺术、努力从社会生活各个角度开掘出有独到见解和深邃内涵的主题,力求准确把握和表现社会发展的主流,能在作品中对生活、对社会、对时代进行深刻的反思,所以黑龙江广播剧的艺术创作能够较好地体现时代精神,突出主旋律,做到了题材、形式和风格的多样化,形成了黑龙江广播剧题材凝重、主题宏大、人物性格独特、思想格调积极向上和地域色彩浓郁等诸多艺术特征。

贴近时代,贴近人民,密切关注现实生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充分体现作家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是黑龙江广播剧创作的特色之一。

用广播人的话来说,广播剧姓“广”,其属性中具有电台特有的新闻时效特性,尤其在新时期数十年发展中,黑龙江广播剧紧紧跟随时代脚步,将艺术触角不断伸向社会历史广阔的表现空间,密切关注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生活,及时反映时代的呼唤和民众的需求,不断塑造出人物个性独具、时代特征鲜明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的人物形象,如 《序幕刚刚拉开》、《急流》、《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老屋的故事》、《老神树》、《托起神州的云》等等。

《序幕刚刚拉开》是黑龙江广播剧全国评奖“19连冠”的第一部,编剧是黑龙江剧作家矫崇兴。剧中,外号“滚刀肉”的普通林业工人公开向新上任的书记 “叫板”,当着他的面拉走了一车林场的木材,并扬言说,如果新书记敢拿他“烧头把火”,他就让手中的“秘密武器”炸他个人仰马翻。新书记毅然向他烧了头把火,在对他宣布处罚的同时,又主动和他交心,交朋友,终于赢得信任,新书记这才明白了这个当年老志愿军战士的良苦用心,原来那个“秘密武器”是记载着一些原林场腐败领导丑恶行为的一个小本子,他是想吸引新书记的注意力,好把那些不法之徒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于是,新书记胸有成竹地烧起了新官上任的第二把火,那就是整顿之火,改革之火了。该剧创作、播出于中国刚刚开始改革的上世纪80年代初,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呼唤英雄和歌颂英雄的时期,广播剧《序幕刚刚拉开》应运而生,表现了振聋发聩的艺术震撼力。剧中柳春鹤形象的塑造虽然还存在着某些理想化痕迹,但因为它为黑龙江广播剧高质量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特别是社会重大题材开了较为理想的 “先河”,为黑龙江广播剧其后而来的反映同一题材的作品提供了宝贵的“参照系”,所以它至今仍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外,《序幕刚刚拉开》戏剧冲突复杂曲折,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多彩,性格独特,语言风趣幽默,具有很强的可听性,因此被视为改革之初里程碑式的优秀广播剧。

在《序幕刚刚拉开》示范下,广播连续剧《急流》和《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两部剧作相继出笼,为黑龙江广播剧赢得全国声誉。这两部剧作同样紧跟改革潮流,与时俱进。《急流》(编剧丁双)反映了国有大型企业改革进行到一定深度后,在一些主管领导身上容易出现的“骄、娇”二气和“一言堂”等新的社会问题。《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编剧李景宽)则戏剧性地展现了社会转型期的“小人物”们的情感纠葛和观念碰撞;剧中,马铁匠的被压抑多年的感情终于敢表现出来了,冯鞋匠被排斥多年的个性和特长也顺理成章地得到张扬,老一代感情矛盾和新一代感情冲突有机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真实、生动、妙趣横生的中国民间改革图画。

此后黑龙江那些全国夺冠的广播剧绝大多数都是反映现实生活,弘扬主旋律,歌颂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广播剧《老神树》(编剧饶津发)则紧扣当今绿色环保的世界主流,着力展现了一个昔日的伐木劳模变成今天的造林先驱的心路历程。还有《月亮走我也走》(编剧费守疆、常晓华)是以农民工为叙述对象,真实而有趣地描绘了打工者的生存状态,紧紧扣住时代的脉搏,为我们勾画出他们的生活情感和内心世界。

立足现实、艺术地感应现实,黑龙江广播剧鲜明的时代特征还体现在对现实生活中的重大事件、热点问题给予热切的关注和独特的表现中。1998年松花江洪水暴虐,黑龙江电台组成前线报导组,前往第一线现场采访,连夜编写报道剧《98抗洪》在中央台播放。2003年春天,全国抗击“非典”最紧要的时刻,黑龙江广播艺术中心紧急创作了两部抗击“非典”的广播剧《美丽的天使在人间》、《别说你不认识我》,播出后颇获好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后,黑龙江广播艺术中心用了不到两个半月时间就创作了《托起“神舟”的云》(编剧费守疆、常晓华)。

在突出主旋律同时,充分地开掘多样题材,显示作家高度的生活敏感,是黑龙江广播剧的又一特色。

以现实题材为主,但并不排斥优秀的历史题材,这种时代性表现于以史为鉴,让历史为今天的社会服务,如《使节张骞》(编剧饶津发)是写汉代使节张骞出使西域,该剧虽为历史题材,作者却能站在时代高度给以审美观照,精心提炼出当代听众关注的民族团结的和谐主题,渲染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我们仍然可以感悟到它赖以产生的人文背景和社会根基,因此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还有革命历史题材的《朱瑞将军》、希望工程题材的《远去的琴声》(编剧乙福海),保护生态环境的《沙狐》(编剧丁双)等都显示黑龙江广播剧的题材多样性。

色彩绚丽的儿童剧也称得上黑龙江广播剧的一个重要方面军,其中《起飞的小鹤》(编剧李景宽)堪为代表作。富饶美丽的扎龙湿地是丹顶鹤生息繁衍的乐园。一个名叫菲菲的小女孩来到了扎龙,要利用暑假时间来看望当养鹤工的爷爷。菲菲的左腿不幸残疾,让爷爷更加担忧的是她有些忧郁和自卑的性格。菲菲在草丛里发现了一只翅膀受伤的小丹顶鹤,决心要帮助它重返蓝天。在爷爷的帮助和启发下,菲菲和小鹤各自通过了大自然给予的各种考验,小丹顶鹤终于能在蓝天上自由飞翔,爷爷也欣慰地看到,菲菲开始变得勇敢而坚强了。该剧通过残疾女孩菲菲救护受伤小鹤,和小鹤交朋友,为保护小鹤勇敢地向狼开枪,直至最后恋恋不舍地将小鹤放飞的一系列情节,形象地展示了扎龙自然保护区优美如画的自然景观和女孩菲菲那纯美无瑕、充满活力与进取的童心世界。《剧本》月刊刊发这部剧本时在“编者的话”中说:“《起飞的小鹤》优美感人,喻人生哲理而又不失童趣”。这段话准确概括了《起飞的小鹤》成功的秘密,从风格上看,它美得像一首诗;从主题上看,它将探寻的触角伸向了哲理的层面;而戏剧的情节与故事充满了活泼、清灵、童趣与童真。《起飞的小鹤》调动一切艺术表现手段,多层次地满足了欣赏者的心理需求,无论对孩子还是对大人,它都是一部难得的优秀剧作。

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现状,反映当今少年的思想情趣,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儿童剧佳作还有许多,如《冬冬、雪雪和小猫咪》、《萨日娜》、《鸟儿鸣叫的时节》、《七七的“城堡”》、《居然和管沙一起长大》等等。剧作家怀着爱心和童心,把快乐与健康作为核心理念和特定视角,让先进的教育观念和正确的成长导向在作品中得到了理性的开掘和感性的展示。

短剧创作也是黑龙江广播剧中的亮点。多年来,涌现出许多犀利感人的佳作,如《接站》、《屯儿里来个大画家》、《特殊旅行》、《山丫》等等。《接站》(编剧廉海平)是上世纪80年代末黑龙江广播剧中的一部著名短剧。大年三十了,老妈妈带着小女儿跑到火车站,希望能在出站的人流中找到那个工作在外、好几年不回家的儿子。站前广场上有个小伙子在卖茶鸡蛋,比平时贵上好几倍。小女儿和他争吵,老妈妈也教训了他一番。不打不成交,经过聊天,这才知道小伙子的父母亲都已经不在人世,回到家也是孤独一人。最后一班火车进站的时候,老妈妈还是没有找到儿子的身影。午夜,失望至极的母女俩要回去了,小伙子突然在后面大喊:“大娘,过年好……”素不相识的人终于在大年三十这个传统节日里给予了对方心灵上的温暖。从亲情的主题、严谨的起承转合的冲突结构以及催人泪下的感人审美效果看,《接站》颇为不俗,曾在全国荣获多项大奖。

在黑龙江广播剧创新剧目中,值得一提的,还有黑龙江广播剧中的一支新军——纪实报道剧。就体裁而言,纪实报道剧介于新闻和戏剧之间。这类剧目是编导者在一定的创意指导下,对生活素材进行真人实录,而后通过剪辑和后期加工复制成听众喜闻乐听的广播戏剧形式、用最短的时间向听众传播社会热点,因此具有快捷、真实和审美移情等双重特点,受到听众的欢迎。由于黑龙江广播剧的制作优势所在,多年来,黑龙江广播剧在纪实广播剧的创作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各电台的前面,在题材选择、角度切入、艺术表现等创作环节积累了较多经验,创作了数以千计的剧目,主要剧目有《你好, 我是 110》、《98 大洪水》、《抗争非典》、《三江美术学院的崛起》、《王哈哈闯世界》、《百集抗击“非典”科普小品》等。尽管当前对于此类剧目应该如何提高艺术品位,使其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问题还在做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但黑龙江广播剧艺术工作者为此而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的大胆探索精神却是弥足珍贵的。

立足黑土地,个性独具,富于浓郁的地域风情,是黑龙江广播剧的又一大特点。

黑龙江地处祖国北部边疆,山高林密,江河纵横,物产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地,也是石油、木材和煤炭的重要产区。这种大农业、大工业、大石油、大林业等大生产产业结构形式和多民族大融合所形成的人文环境,便形成了“黑土文化”特殊的人文环境和地域风情。黑龙江广播剧作为“黑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义不容辞地要展现这些具有独特魅力的奇美景色,因此,纵观几十年来所创作的广播剧,其主要情境都是这片神奇的黑土地,如《序幕刚刚拉开》的东北林场、《急流》所展现的东北大工业基地、《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居住的东北城镇大杂院、保护《起飞的小鹤》(编剧李景宽)重返蓝天的扎龙湿地、承载着《周恩来与王铁人》(编剧付君凯)深厚友情的大庆油田、千百年来《老神树》(编剧饶津发)赖以扎根的东北原始森林等等,剧中那些松木屋内的温暖与清新,碾人心碎的木轱辘车的转动、令人毛骨悚然的北风和让人睁不开眼睛的“大烟泡”,甚至那些从远处传来的狼嗥,无不把人带入黑龙江特有的生活环境,令人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北方黑土醉人般的幽香。

黑龙江有着数千里的国境线,数百年来,黑龙江军民不断地抗击着强国的入侵,世世代代地流血牺牲,前仆后继,有着许多刻骨铭心的惨痛经历和可歌可泣的斗争事迹。这些精神也都被包容在“黑土文化”之中,而广播剧中的主人公,也绝大部分都是这片神奇的黑土地的男人和女人,他们在对敌斗争中是那样英勇顽强,视死如归,而对亲人、对朋友,又是那样柔情似水、义胆侠肝。看看那些在黑龙江这个威武雄壮的大舞台上昂扬出场、慷慨悲歌的广播剧主人公吧,新上任的林场书记,勇于改革的柳春鹤;军工企业一把手,敢于审视自己内心世界的丁一;扎龙湖畔的小女孩,身残志坚的菲菲;伐木和造林都受到世人尊重的老林场劳模马大山等,这些人物形象不仅各具特色,同时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北方人粗犷、豪放、执著、纯朴的性格特征,体现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地域文化特点。

在黑龙江广播剧的一些改编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剧作者这种颇具匠心的创作意图。如根据杨利民同名话剧改编的广播连续剧 《地质师》(编剧王国臣等),表现的就是大庆石油战线,而从小说改编的《家乡人》(编剧赵妍君、王立岩)、《二龙河畔有条坝》(编剧刘醒龙、饶津发、乙福海)、《老屋的故事》(编剧饶津发)、《月亮走我也走》等,则是经过剧作者的苦心设计,把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景色各异的戏剧情景都化进了黑龙江,把原本来自各民族各地域的各色人物也都化成了豪爽、直朴、粗犷、豪放的黑龙江人,给他们赋予了鲜明的黑龙江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使这些作品无不散发着出浓郁的“黑土地”气息,恰到好处地变成了一幅幅黑龙江人战天斗地的英雄画卷。

以现实主义为主,勇于创新,不断开拓广播剧艺术新疆界,是黑龙江广播剧的又一重要特色。

黑龙江广播剧的创作方法,大都是以现实主义为主,即以现实生活为原型,艺术化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其主要表现形式,也都是线性结构,如《序幕刚刚拉开》、《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老屋的故事》等,这些作品是多年来黑龙江广播剧在全国评奖中夺冠的主力军,被全国广播剧同行称为东北 “大原木”式的创作风格。可贵的是,黑龙江的广播剧作家没有放弃创新,在坚持现实主义主流的前提下也绝不排斥积极尝试其他艺术表现方法;在坚持线性结构方式保证听众收听习惯的同时,也主动探索其他结构形式,如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老神树》,结构形式上成功创新的《追寻方志敏》,童趣盎然的儿童剧《起飞的小鹤》,短小精悍而又回味无穷的短剧 《接站》、《山丫》、《特殊旅行》等,堪称艺术创新的代表作。

《老神树》是黑龙江广播剧创作中一部极富浪漫主义色彩的创新作品。主人公马大山是以黑龙江省的林场老劳模马永顺为生活原型的,作者饶津发毅然抹去了原型头上那些“林业老英雄”、“新时期老劳模”等现实中的光环,将主人公写成普通林场的一个普通林业工人,甚至把剧中主线冲突都设计为他与一棵大树之间发生的恩怨纠葛。马大山是一名普通的林业工人,年轻时好勇逞强,在一个名叫老神头的山冈上多砍了一棵千年老树,于是那棵老树便和他结下了仇怨。当时马大山就险些被那棵倒下的老树砸死,不久他的恋人小兰也死于老神头山洪中。几十年来,老神头山一直是风沙狂虐,寸草不生,让马大山和同伴们承包的林子无法存活。马大山屡战屡败,只好坐在那个大树桩前,试图和这个倔强的老树和解,“就像两个饱经风霜的老人,一本正经地唠着嗑儿……”马大山的执著努力,似乎真的感动了天地,在风沙即将吹毁幼林的关键时刻,老天爷居然顺从了马大山的意志,乖乖地给他下了一场及时雨;人们把马大山葬在老神头山,送葬途中,小孙子惊奇地发现,被砍掉几十年的老神树的树桩旁,居然发出一棵新苗;说人不能长生不老,而剧中那个永远自称99岁的采药老人,似乎真就是个游离于人间的“老神仙”,那棵被他伐掉的大树则干脆就是一个自然界威严的神灵。作者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将大山、老树拟人化,形成了人与自然的种种对话,使这部颂扬当今植树模范的广播剧作品变成了一部充满神奇色彩的浪漫之歌。

广播剧《追寻方志敏》(编剧王国臣)是在结构形式上成功创新的一部优秀作品。方志敏是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先烈,为了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方菲是当代一名刚刚毕业的女大学生,和一个有钱的男友同居,享受着所谓的新潮生活,尽管生活舒适,却越来越感到心灵的空虚。无意中,她看到了方志敏的那篇著名文章《可爱的中国》。于是,方志敏的声音形象出现在方菲的面前,两个不同时代不同理念的人开始进行对话,通过三个不同空间的交替转换,现代人方菲渐渐理解了六、七十年前的方志敏,并对自己的人生开始了新的思索。作者以情节或情境对比(或对位)的手法为基本的结构方式,将生活在20世纪90年代的青年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与生活在20世纪30年代的方志敏烈士的人生经历进行对位(或对比),从而使作品呈现出较深邃的思想性和历史纵深感。在情节构成上,运用“情节双套结构”,即历史事件与现实事件在“对位”或“对比”中同步交错进行;在时空安排上,其历史与现实的时空依照“对比”或“对位”的原则反复交错展示;对戏剧主题的阐释,则是由发生在不同时空的事件和人物共同复合而成。这种结构样式不拘泥于情节与事件的完整,而是根据人物塑造和主题阐释的需要选取若干精彩片断结构而成,因而在情节组合上具有较大的跳跃性和灵活性,戏剧节奏快捷多变,对比手法的运用亦有力地强化了戏剧主题和审美效果。

在黑龙江广播剧的创新剧目中,这类在结构形式实现成功探索的佳作还有许多,如极富轻灵之幽远意境的《小巷的故事》(编剧栾殿湖),处于慷慨激昂之异常氛围的《海誓》(编剧乙福海),富于时空变幻和诗化人生之情调的《长牙齿的土地》(编剧丁双),具有哲学意味令人又回味无穷的 《有这样一次聚会》(编剧张明媛),有意让主人公不用语言表达的声音探索剧《反差》(编导郑书琴等)等等,无不具有令人拍案叫绝的诸种妙处,和那些主流作品相互映衬,竞相生辉,成为黑龙江广播剧中的一道亮丽风景,也为中国广播剧艺术的开拓与发展做出了宝贵探索和重要贡献。

注重发挥广播剧的声音艺术特长,也是黑龙江广播剧的成功之处和特色所在。

广播剧是声音的艺术,音响的运用不仅突出体现了声音艺术的特点,而且因音响表现的相对不确定性和丰富性,而使广播剧更呈现出声音艺术之美。广播剧编导者对广播音响的成功运用,不仅说明了用声音表现社会生活的巨大潜力,也说明了黑龙江广播剧艺术工作者在广播剧艺术手法和技巧运用上的成熟。如广播剧《沙狐》戏剧情节十分简单,所提供给人们的不过是风沙声、狐鸣、枪声,苍凉的音乐以及父亲、女儿和狩猎者的言语等几组声音独特的戏剧意象。然而就是这几组表现独特的声音意象,为我们展现了充满张力的戏剧情境,叙述了情节紧凑、扣人心弦的故事,表现了有张有弛、喜怒交织的情感体验,揭示了人与自然共生共处的重大主题。该剧中,甚至有一段纯粹用音响来展示的戏剧情节,通过老沙头两次拉风匣、野外两次枪响、老沙头两次站起奔出和鸡的鸣叫,细腻地展现了人物时时刻刻心系沙狐的心理感受,以及与沙狐生死与共的心灵寄托。老沙头对沙狐的心灵寄托,不是语言所能概述得清楚的,在沙狐身上浓缩着老沙头几十年生活的历史,也凝结着人类依赖大自然的生命寄托。这便是声音艺术表现思想情感的长处所在。

黑龙江广播剧作者依据声音艺术的创作规律和表现手段展开剧情,刻画人物,不仅在剧本文学样式上形成了鲜明特点,而且为随后的二度创作提供了广阔的施展空间。如《马铁匠、冯鞋匠和他们的女人》中的劳动号子和劳动的脚步声在文学剧本中只是生活环境音响的一部分;在二度创作中,导演却根据推动戏剧情势和揭示剧本主题的需要,在戏剧结尾处对劳动号子和劳动脚步声进行了放大和夸张式的处理,将背景音响推到了前台,成为戏剧结尾处的主题音响,用嘹亮的劳动号子和铿锵的脚步昭示社会改革与社会进步历史洪流的不可阻挡和人类社会必然光明的美好前景。

《山丫》(编剧饶津发)也较好地展现了广播剧的音响特色。主人公山丫是个农村的女孩,父母俱丧,她遵从父亲的遗嘱,自己退学放牛卖牛奶供哥哥上学。哥哥上学不用心,她却抱着书本不放。女伴百灵学习条件优越,却听从了妈妈的规劝放弃了考大学的理想,还不断打击山丫的学习信念。哥哥退学到外面打工去了,百灵嫁人了,而山丫却在哥哥的校长帮助下,考上了北京的一所大学。看着山丫手中的入学通知书,望着天上悠悠的白云,百灵开始心烦意乱了。山丫具有不怕艰难昂扬向上的精神,该剧充分利用广播剧的音响效果来展示这种精神。短短十几分钟的戏,分成了六七个场景,其中有牧牛之原野,有琅琅书声的学校门前,有和哥哥争吵的家中,有喧哗的城镇小市场、还有百灵抱着孩子在身边的幽幽叹息。这些不同的音响构筑的戏剧情境,较好地展现了山丫的境况、心态、作为,情绪变化和性格特点,也用较为明快的节奏使听众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容量信息。

长江后浪推前浪,新旧交替是宇宙运行的规律,广播剧队伍也不例外。那些在共和国最困难时期还在拼命搞广播剧创作的第一代和第二代的艺术前辈,现在早已经退休,其中有不少人已永远离开了我们,第三代广播剧创作人员已经成为黑龙江广播剧艺术生产的栋梁。二十多年来,他们继承着前辈留下的丰厚艺术底蕴、英勇的拼搏意识、完整的创作体系和把广播剧事业传承下去的殷切希望,耐住寂莫,笑迎风雨,忠诚于广播剧艺术,本着对艺术负责、对听众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积极进取精神,走过了二十多年艰苦而又辉煌的夺冠之路,如今仍然继续保持着较高的艺术创作实力和旺盛的拼博意志,不断探寻当前形势下广播剧发展的新特点和新出路,以确保全国广播剧第一品牌的旗舰依然扬帆远航。

猜你喜欢

广播剧电台黑龙江
亲戚
广播剧还有前途吗?
耳朵里的声音大戏:新中国广播剧风雨历程
2018中国广播剧年会在辽宁丹东召开
羡慕等
台湾地下电台为何屡禁不绝
铅笔长高了
荔枝FM
黑龙江出版集团
广播剧创作中的新闻理念注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