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科技·和谐

2010-08-15方晓辉

文艺评论 2010年2期
关键词:艺术设计电脑图形

方晓辉

似乎没有哪个时代,艺术受到如此多的来自四面八方的冲击。除却我们曾在史籍中见到过的那些传统的招数之外,艺术在今天还更多地受着高科技的打压和冲击。特别是在现代艺术设计这个领域之内,情况显得尤其严重。

或许这种说法有些武断甚或偏执,设计一直被认为是介于科学和艺术之间的交叉学科,就像中国古代称有技艺者为“匠人”,实际上是对当时的科技与艺术同属技艺一家的说明。设计的过程既有科学思维的参与,也离不开艺术素养的支持。从一定的角度说,现代科技促进了艺术形式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新的知识结构以及创新价值体系的建立,以至于科技与艺术设计结合的各种新学科不断出现,使艺术与数字化高科技技术结合并直接应用于社会实践,数字化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带来了艺术设计工作的明显变化,并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给我们带来了一种和以往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

改进的确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计算机的广泛应用,特别是电脑辅助设计的产生,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前所未见的广大领域,电脑所提供的各种迅捷的服务手段和方式,一方面可以将设计者从繁重、缓慢和重复性的劳动中解放出来,给他们的创意提供了更大的自由空间,另一方面,许多用传统美术设计方法难以表现的设计,也可以借助电脑得以轻松的实现。通过它,不仅可以真实地表现客观事物,也可以表现人们幻想中的世界和理想化的形象,同样可以把表现形式从二维空间的平面扩展到三维立体。比如它的高效:对于图形的复制,“复制”和“粘贴”可以说是所有电脑软件都具备的最基本功能之一,相较传统的绘画方式而言,它所带来的突破却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它通过“复制”命令对某一范围的图形进行拷贝并暂存于电脑记忆体中,当我们需要将它再现时可以将其“粘贴”于画面之中,而且可以不计次数地无限重现,这样的操作可以简便又快捷地实现图形的重复,而在传统手绘中只能以在相应位置重复地绘制同一图形来实现,效率的差距不言而喻;对于色调的调整,传统绘画当中对于颜色的把握与控制,全凭作者对颜料调和的控制能力而定,然而对于电脑图形软件来说,改变画面中的某一种颜色或者整体的色调都是非常简单且快速的。随着软件的不断进化,调整画面色彩的方法也越来越多,针对设计者不同的需求也给予了更多样的工具;对于图形与图形之间的关系变化,可以将不同图片中的内容随意拼贴组合,并且使这些图形之间互不干扰,随时变换相对关系。Photoshop软件的图层功能,能将任意的图形作为独立的个体层叠于画面之中,并通过鼠标的拖拽实现它们之间平面位置与层叠关系的快速转变,对于想要重复的“图层”可以复制,而对于不再需要的“图层”也可以删除。这无疑给设计的效率带来了更大的提升;对于特殊效果,Photoshop中的 “滤镜”功能可以通过电脑进行特定的运算方式使图像呈现多种多样的特殊效果,如马赛克效果、素描效果、模糊效果、扭曲效果、光照效果等等近似真实的图像变化,只要轻轻的一次点击就可瞬间完成,而这对于传统的手绘创作来说,只有依照最终的结果忠实地绘制这一途径,更不用说在不同的效果之间迅速地转换了。此外还有其在质量、色彩、传播等方面的优势,更使得人们对之的褒奖与赞誉不绝于耳,被称之为现代艺术设计史上的一次深刻的革命。

然而,事物的发展总是与人们的美好愿望存在着那么一些比较尴尬的偏离,在人们为现代艺术设计的革命欢呼的声浪还未消尽的时候,一些人却在似锦的繁花之中看到了一丝难以掩饰的苍白。

一方面是艺术设计行业急切呼唤高水平的设计师,大有一掷千金买马骨的意思,而另一方面大批的年轻设计人员却在抱怨生不逢时,错过了日进万金的大好年代,连找个工作都是那么艰难。而人们普遍看到的情况是:随着电脑不断升级,配套软件的完善,操作指令的简化,坐在电脑前轻轻点击键盘和鼠标进行设计,的确给人带来了难以抗拒的舒适体验。不论是平面静止的,还是三维运动的;不论是逼真摹仿的超现实场景,还是空灵虚幻、光怪陆离的幻想空间;即使是一些自然中难以捕捉的瞬间景观,都可以依靠电脑高科技手段达到以假乱真的地步。它的魔力使人由对电脑痴迷进而助长为惰性和依赖,忽视了对自身艺术素养的修炼,认为电脑无所不能,掌握了电脑操作就可以从事设计,错误地在艺术与技术之间划上了等号。认为设计其实很容易,运用电脑软件对图形进行拼拼贴贴,做出想要的效果就可以了;实在做不出还有现成的图片库任其取用;实在想不出就借鉴国外设计,能模仿就模仿,模仿不了就干脆扫描过来稍做修改。取得了一点小小的成绩就沾沾自喜,以为大功告成,从此深深地迷恋上了电脑的便捷,忽视了对自身审美体验和创造力锻炼,更将艺术设计理论及文化修养书籍扔向了垃圾箱,造成了如今具备设计技能,但水平有限,难以创新的后果。给人的感觉是,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艺术感觉和艺术修养却在下降,这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怪事。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数字设计带来了设计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困惑,一些人对数字化科技产生了深度的依赖,设计思维往往受到数字技术能做什么的限制,一些设计者甚至将艺术设计的创造和工具的表现混为一谈,忽视了自身创造力的作用。德国人科斯洛夫斯基说过这样的话:“知识与产品的迅速更新要求思维与观念的变化,同时也要求对最基础的东西的认识,对世界的基本规定性、对正确的人生及自我认识的方式有坚实的基础。”也就是说,数字时代的设计创作也是人类思维的产物,它始终不能代替人的创造思维,不能代替人对事物的评价和选择,离不开人的审美意识。设计师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仍然是设计作品的灵魂,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艺术设计是人类创造性思维寻找美感的过程,它应该是人类精神风貌、文化素养、人文信仰、社会理念的综合体现。正是这种综合体现的高下,决定了一个设计者是大师,还是一个匠人。

在一篇文章中我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在现代科技的打磨之下,以不断创新、以频繁更迭流派的方式寻找自我出路的所谓的纯粹艺术,彻底失去了象牙塔的光泽。不仅没有强化其反叛否定的功能,反而把与通俗文化结盟作为出路。当应用设计这个概念渐渐成为时代的宠儿时,艺术终于沦落到追随者的地步,蜕变为商品的外在装饰。面对数字时代的压迫,在前进的十字路口苦闷徘徊的高雅艺术彻底丧失了方向,迷失在工业废墟中。”读到这里,心中真的感到一阵苍凉,艺术作为今天这样一个披挂现代科技枷锁的舞者,它将跳出怎样的舞步?前路又在何方?

关键还在于我们自己。

人们常说,科技其实是人类用来偷懒的工具。这是事物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需要警惕的是,不要懒了我们的头脑。

科技的融入不等于设计的简单化。电脑毕竟是机器,不可能取代人脑进行设计,设计的灵魂还是思维,电脑只能依据人们的指令来做出反馈。一幅成功的作品应该是以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创意来扣人心弦的。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艺术感受、艺术修养、艺术表现能力与高科技的和谐统一,才可能使艺术设计这个舞者跳出优美的舞步。

也有人说科技与艺术就像是两个亲兄弟,在不断相互影响和鼓励之下改变着自己却又不失本性。这话在一定程度上有他的道理,艺术和设计在所要达到的目的上是统一的,艺术是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创造力把他的生活经验用某种艺术形式展现给艺术欣赏者。它的目的是给人以精神上的美感,使受众感受到艺术家的心声。而设计艺术是设计者通过对人们生活的方式和习惯结合美学因素而创作的,它给人们带来实用和美观结合的产品,给使用者带来愉悦。二者有相通之处,也有相悖之点,从哲学上来说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的共同特质,如何解决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从事艺术的人解决了艺术在形式和内容的矛盾就可以成为杰出的艺术家;设计师解决了实用和美学的矛盾就可以成为伟大的设计家。在实用中创造美。

话题可以再说回来,人的观念、人对世界把握、感知的角度和尺度才是我们真正要关心的问题,在艺术与科技的相生相克的过程中,必须站在作为主体——“人”的高度,培养人自由驾驭和合理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而不是科技——工具——的附属品,记住高科技在新世纪的扮演的角色,就是充当人类与自然相生相伴的工具,而人的意念才是驾驭它的重要元素,这才是现代人与现代科技的最和谐的合作方式。

猜你喜欢

艺术设计电脑图形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湖南师范大学作品
分图形
找图形
书封与现代艺术
图形变变变
电脑子变学霸
图形配对
The Apple of Temp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