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浅论苏轼对婉约词的创新与发展

2010-08-15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河南漯河462000

名作欣赏 2010年18期
关键词:理趣杨花首词

□张 宏(漯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河南 漯河 462000)

婉约词源远流长,由于受词起初的形式影响,词的内容不外乎闺怨相思、离愁别绪、春花秋月、绮罗香泽。苏轼的词既有大量激情豪迈、神采飞扬的豪放之杰出篇章,也有不少超尘脱俗、纯正深婉、情感细腻、清丽典雅、别具特色的婉约佳作。他的婉约词摆脱“花间”词风的“香而软”,赋予“婉约”以新的含义,开创出风貌崭新、别具一格的“婉约苏体”。

一、格调高雅 语言清新

词本兴起于席间佐欢,所以多唱男女情爱、女性风情等内容,一直被人称为艳词。苏轼创作的婉约词,既吸取了晚唐以来婉约词委婉抒情的写作技巧,更打破了传统婉约词香软靡艳传统的束缚,不追求简单的声色之娱,不单纯停留在男女爱情相思的描写上,也不止于吟风弄月,而往往富有深意,有所兴寄,有所创新与发展。变传统婉约词的“以艳为美”、“以俗为美”为“以雅为美”,淡化了传统婉约词中的那种绮罗香泽之态和脂粉气息,内化了以“艳”“俗”为美的婉约词风,给人一种厚实高雅、洗尽铅华的审美境界,这大大提高了传统婉约词的格调。如《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这首词虽袭用伤情思妇的传统题材,但其艺术构思高雅、美妙和纯熟。使传统题材在“推陈出新”和社会现实性方面,都高出原唱以及当时一般的婉约词一筹。写思妇,既见旖旎风姿,又显出超逸气韵;既脱尽皇宫气派,又淡化脂粉气息,不落俗套,格调清雅。“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看似在写杨花飘忽不定的际遇和不即不离的神态,其实是以人状物,或者状物写人,从杨花的意象中,可以看到一个思妇的形象,杨花与思妇二者达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水乳交融,貌似神合的境界。“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更是升华性的妙语,是全篇的点睛之笔。《水龙吟》是苏东坡婉约词中的经典之作,我们从中可领略豪放词人婉约的一面,体验到词人丰富、细腻而柔美的内心世界。

在语言上,苏轼也有创新。语言清新朴素、简洁畅达,不似柳词的俚俗,更没有花间词的胭脂粉气,而是以清新韶秀见长。如:《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这首词朴实无华的语言白描,抓住了农村生活的特征,每一景、每一物、每一人、每一语皆显示出农村民风淳朴的乡土味。用平淡无奇、不假雕饰、明白如话、生活气息浓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初夏时节情味浓厚的乡村风俗图。这种淳朴清新的语言为历来婉约词中绮罗脂粉的言辞世界增添了另一种色彩。

二、题材丰富 风格沉郁

苏轼在婉约词内容题材上的创新和发展,不仅在于他对传统言情词变俗艳为雅,还表现在他进一步开拓了词的内容题材,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苏轼的婉约词题材广泛,言情、述怀、叙事、悼亡、怀古、咏物、记游、赠人、说理甚至田园风光、山水景物等等都纳入词的创作中。各种题材无不具备,表现手法灵活多样,以至赢得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评价。北宋以前,文人词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极为罕见,苏轼的田园词乡土气息浓郁,为宋词题材开拓了新的天地。苏轼一生充满矛盾,一方面秉承着儒家的“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入世态度积极用世,但他一生屡遭不幸,对世事感到厌倦,在他的词里,时常表达出思隐的夙愿。他曾效仿陶潜唱“归去来兮”,表达他至柔的归隐理想。可是,世事让他入世不能,出世不得,因而又唱道“吾归何处”田园曲。如《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这首词为苏轼在徐州所作五首《浣溪沙》之一。这首词写农村秀美的自然风光,表现了对农村田园生活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在宦海沉浮中的思想矛盾和归隐避世的态度。此词显然既不属于“杨柳岸晓风残月”缠绵的抒情乐章,也缺少“大江东去”那样豪迈矫健有力的音符,而是苏轼谱写的一曲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

以悼亡为题材作词,苏轼是第一人,在词的发展史上也是首创,不能不说是一种惊世骇俗之举,最杰出的代表是《江城子·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文人填词,凡涉及女性和爱情的,大多境界狭窄。这首词完全没有了绣锦花间、红巾翠袖、轻怜蜜爱的轻薄,全词沉郁蕴藉、深情缠绵。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喜结连理。王弗貌美贤淑,苏轼年少有为,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王弗二十七岁时不幸谢世。苏轼痛失爱侣,异常悲伤,心灵的打击难以言说,十年间念念不忘。熙宁八年苏轼任密州知州,夜中梦见亡妻,倍感凄凉,想起自己屡遭贬谪,对亡妻的思念之情更是无法排遣,于是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悼亡词。苏轼这首词借用梦境抒胸臆诉悲苦,结合自己坎坷多舛的政治生涯与不幸遭遇,表达了对亡妻永难忘怀的真挚情感和深沉思念。苏轼以词抒怀,写悼亡之情,既拓展了爱情词的内容,又提升了婉约词的品格。此词风格并非典型婉约词风,应称为沉郁词才较为准确,让人在情爱之外,有一种更为深沉郁结的人生感慨。

三、赋予理趣 内蕴厚重

理趣是指诗词具有感发读者的审美情趣。王国维《人间词话》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感慨遂深”指出了后主某些词所蕴含的“言理”倾向。但是,真正能使“言理”与“抒情”成功地结合起来,又能使“言理”形成为“理趣”的,当之无愧要数文学奇才苏轼。苏轼既是位哲人,又是一位词家高手,善于通过具体形象的描写来揭示某种生活哲理。他的词里头经常可以见到富有“理趣”的作品。如《定风波》就是极富“理趣”的名作。“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从偶然的生活小事中感受深刻的人生哲理,是苏轼哲理词的特征。此词写于元丰五年,时苏轼贬居黄州。宦海沉浮,经历坎坷,理想不竟,抱负未果。但他一生屡遇艰危而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按照生活常理,途中遇雨,这本是自然现象,可是词人深有感触,“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苏轼以智者的眼光看待世界,万事万物无不蕴涵深意,以曲笔写胸臆,将日常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刻画了一个在人生道路上履险如夷、任天而动的词人形象,表现了词人不惧风雨、闲适豁达的风度、坚持操守的倔强个性,以及超然物外、忧乐两忘的人生境界。“简朴中见深意,寻常处生波澜”,词中渗透着他的人生体悟、人生态度、人生哲学。清代沈德潜曾说:“诗不能离理,然贵有理趣。”

他的词不但富有理趣,而且较之以往婉约词人着力于抒情的真挚和细腻,苏轼在真挚而细腻的真情之中渗透着严肃的态度,因而他的词显得内蕴格外厚重,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如他被贬黄州时所写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在那夜阑人睡之际,东坡倚杖静听江声,感悟到尘世的喧哗,大自然对心灵的抚慰。苏轼素有经世济民之心,多年来历经宦海沉浮,身心交瘁,但要他抛弃夙愿,“忘却营营”,归隐山林仍是艰难抉择,如何能抛却这些功名利禄,思虑杂念?心绪纷乱的他,将目光投向江面。夜深风静,水波不兴,原先腾涌的江水顿时变得那么平伏,如绉纱一样平展。眼前景使苏轼思想境界“大彻大悟”,“豁然开朗”,希望自己能驾一叶扁舟,远离尘世喧嚣的世俗生活,在烟波江湖安闲地度过余生。可以说,这既是苏轼对隐逸生活的感性向往,也是对孔子所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人生选择的理性认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仅是苏轼,生活在尘世之中、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谁没有这样的感叹呢?所以,苏轼的这些“言理”之词,因其深厚的哲学修养和精湛的文学技巧,不仅具有相当诱人的“理趣”,而且内蕴厚重,耐人寻味。总之,苏轼既继承了晚唐以来委婉抒情的婉约词的各方面,又对其进行创新与发展,从而提高了婉约词的品味,给词带来了天地奇观。

[1] 沈耀峰,陆爱英.苏轼词赏读[M].北京:线装书局,2007.

[2] 董森,杨卓.苏轼[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5.

[3] 兰世雄.婉约词[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理趣杨花首词
基于“教学做合一”的小学数学“理趣课堂”实践研究初探
神回复
爱情抄底
杨花柳絮
宋高宗的眼力
言近旨远,发人深思——小议诗的“理趣美”
浅析近年《中华诗词》的理趣诗及其启示
杨花萝卜花
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
『诗有别趣』联亦然——闻楚卿先生对联的『理趣』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