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来自天堂的关爱——安徒生童话中的死亡意象研究

2010-08-15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荆州434023

名作欣赏 2010年15期
关键词:安徒生悲剧童话

□桑 俊(长江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北 荆州 434023)

汉斯·克里斯汀·安徒生是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家,他一生创作了168①篇童话作品,在全世界享有崇高声誉。安徒生童话因其丰富的想象力一直受到读者的喜爱,总体来说,他的童话是温情的、幻想的、美好的,但同时他的童话中也不乏死亡主题——残酷的现实,简洁的话语,笔调阴沉而哀伤,以至于“儿童不可以一次听太多”②。

“死亡是生命活动的终结”,在文学作品中表现激烈的冲突和死亡的结局,借以抒发和宣泄作者的感情,就成为作品中最震撼人心的力量。同时,在童话中描写死亡的不可逆转,对现实加以艺术的升华,让孩子们认识到:生活不都是美好,还有邪恶;不都是成功,还有失败;不都是希望,还有苦闷;不都是生,还有死,以此开阔孩子们的眼界。而教导成年人看得更深远,也是安徒生童话的一大特色。安徒生曾说过:“我用我的一切感情和思想来写童话,但是同时我也没有忘记成年人,当我为孩子们写一篇故事的时候,我永远记住他们的父母也会在旁边听,因此我得给他们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我相信无论老头子、中年人、小孩子都喜欢我的童话,小孩子们可以看那里面的事实,大人还可领略那里面所含的深意。”③

一、死亡情节与死亡意象

死亡是文学艺术作品中永恒的主题。《格林童话》中《白雪公主》、《会唱歌的骨头》,《中国民间童话》中的《猎人海力布》、《蛇郎》等都涉及到死亡的母题。在安徒生的童话中,涉及到死亡的作品有《海的女儿》、《卖火柴的小女孩》、《坚定的锡兵》、《玫瑰花精》、《她是一个废物》、《单身汉的睡帽》、《柳树下的梦》、《小意达的花儿》、《墓里的孩子》、《沙丘的故事》、《冰姬》等四十多篇。在这些作品的创作中,他一改民间故事的窠臼,摈弃了原有的公式化的套路,例如民间童话中的主人公总是不死的,或者说死了也会复活的一成不变的喜剧收尾(Russell,120)。安徒生通过他天才的艺术手段,赋予作品中的死亡以不同的涵义。在这里我们很难看到“从此王子和公主过着幸福快乐的生活”的俗套,相反,我们体验到的是对死亡所具有的积极、乐观的态度。

(一)在这些突显悲剧色彩的作品中,故事的主人公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

1.超人体事物的毁灭。如人鱼公主、跛腿的锡兵、寄宿在七叶树中的树精。作者赋予这些事物以人性,以它们的活动或命运为中心,让它们体验人类生命的短暂、有限,在转瞬即逝的时间中同人类一样超越死亡,追求精神的永恒。

2.现实人物的灭亡。如卖火柴的小女孩、青年艺术家、因思念爱人忧郁而死的可怜姑娘、悲惨的洗衣妇、老单身汉、学者、小裁缝、手艺人和孤独的弃儿等等。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不同于幻想式的超人体,他们实实在在地生活于我们的世界,与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在他们的人生际遇中我们可以把握共同的脉搏。在《卖火柴的小女孩》中,当小女孩透支了生命去擦亮梦想时,“一颗星星落了下来,在天上划出了一道长长的火丝”④。生命的陨落让人心里生生地作痛,那划亮的火光激发了人们对于生命的关爱与仁慈,以及美好生命在残酷现实中惨遭摧残而引发的辛酸、悲痛之情。

3.动植物的死亡。花、玫瑰、雏菊、枞树、麻雀等在安徒生的眼里都是有生命的,是“泛灵”的,通过它们的生、长、死、灭,寻找一种独特的、探寻生命的视角。以动植物生命的美丽和优雅来对比生活的平庸与现实,从而揭示生命的无比宝贵,如《雏菊》、《枞树》。

童话中的主角在面对死亡或毁灭之时,总是默默地承受。无力改变生活中的丑恶、痛苦或不满,安徒生只能选择用悲剧震撼人心的力量带给人们关于生命的永恒思考。

(二)童话中的死亡原因:爱情幻灭之死、贫困之死和英雄人物的悲壮之死。

《海的女儿》是安徒生的经典爱情故事,在安徒生如泣如诉的叙述中,人鱼公主对王子的爱情犹如一场人间炼狱,人鱼公主经受了种种磨难,却没有得到想要的爱情和不灭的灵魂。她最终在第一束阳光漫出地平线的时候跳进大海,静静地化作了一个轻盈透明的水泡。“并不是所有的海的公主都敢于牺牲舌头,裂开嘴巴,踏着刀尖走向海滩的世界。倘若失败就会从此变成泡沫。然而,小人鱼做出了。当她踏着刀尖前行时,也幻想胜利,然而那是对自己迈出步伐的遥远张望。”⑤浓烈的爱情如此纯洁坚韧,换来的却是梦想的破灭,小人鱼带着一抹淡淡的忧郁的微笑升如天国,却把一份永久的忧伤长久地不绝如缕地涂抹在读者的心上。

贫人之死。将死亡看作是天使,将人从现世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让生命像钟声一样消失,远离这个冷漠、苦难、恶心的世界。《她是一个废物》讲述的就是可怜的洗衣妇人因为生活的压力——贫穷、饥饿而累死在冬天的河水边的故事。作者借手头之笔,描绘和赞颂了劳动者的勤劳、善良,并为他们所承受的不公正命运给予深深的同情。其他如《柳树下的梦》中的鞋匠克努得,《单身汉的睡帽》中的老单身汉等,死亡对他们也许是最好的解脱。

死亡是人生的最后归宿,生活压力下生命的陨落来得那么凄惨,引发的是读者对主人公不公平命运的感慨和愤懑,而在与大自然的斗争中所遭遇的不幸结局突显的则是人性永不畏惧的可歌可泣的精神,彰显的是人类千百年来征服极限的勇气。如《冰姬》,鲁弟尽管一次次凭借勇气在困境中脱险,但最终还是死在冰冷的湖水中。英雄之死,彰显的是向死而生的精神。

二、死亡的悲剧意义

在安徒生的童话里,死亡似乎是不可逆转的,作品中的主人公或悲壮、或凄惨、或无奈,他们不可避免的结局显示出他对悲剧情节和悲剧之美的执著的偏爱和眷念,这使得他的童话比起别的童话来更为沉重,更多思考,也可以说,他赋予了童话这个文学题材更为广泛的生活内容和现实意义。童话不再是建立在虚幻的空架上,它落实于现实的生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他的童话悲剧一方面是动的,像音乐,是苦闷从心坎迸出的呼号;一方面是静的,像雕刻、图画,是一个热烈灿烂的意象。⑥

“再也没有一位童话作家像安徒生那样不讳谈死亡,安徒生谈死亡的频率非常高,安徒生童话里的死亡就像日月星辰般自然地存在着。”⑦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悲剧所摹仿的行为,不但要完整,而且要能引起恐惧与怜悯之情。真正的悲剧应该给我们“一种它特别能给的快感”,即从痛苦之中,从恐惧之中激起我们的恐惧与怜悯之情,使之“惊心动魄”⑧,从而带给人们悲剧的审美快感,使人从中得到情感宣泄、思想陶冶和道德净化,并最终使人得到“善”或“美德”。

《在海的女儿》中,人鱼公主渴望获得的是人类的爱情和灵魂,这两者对她来说具有不可分割的神圣价值,爱情是灵魂的基础。“只有当一个人爱你,把你当作比他父母还要亲切的人的时候;只有当他把他全部的思想和爱情都放在你身上的时候;只有当他让牧师把他的右手放在你的手里,答应现在或将来永远对你忠诚的时候,他的灵魂才会转移到你的身上,你才会得到一份人类的快乐。”为了这个圣洁而崇高的理想,小人鱼义无返顾,一步步向人类的爱情和灵魂接近。也就是在这感人的牺牲和忍耐中,她的勇气、坚强和善良闪耀出璀璨的光辉。

然而,人类还有比爱情更为博大的爱。当王子和邻国公主结婚而她自己面临生命毁灭时,她本可以通过杀死王子来恢复自己的海底生存,但她不愿牺牲他人的幸福来换取自己的偷生,宁可化做海上的泡沫。至此,小人鱼的爱情理想已经升华为更为深厚博大的对全人类的爱和同情,而她的自我牺牲精神也显得更崇高、伟大和动人心魄!

我们说悲剧除了净化人的心灵之外,还能引发人们对于崇高的追求,朗吉弩斯则把“崇高”与“永恒的爱”、“真正的伟大”、“神圣的东西”等积极的社会价值联系起来。安徒生正是通过小人鱼这一形象,把人类圣洁的爱、崇高的牺牲精神和忍耐精神以及一切造福于人类的善良行为紧密联系在一起,在读者“内心里培植起了一种自由的、积极向上的人格力量”⑨。

三、安徒生的悲剧情结

从安徒生童话的死亡悲剧中我们可以觉察作者内心真实的声音。柯云路在《童话人格》中说过;“有一种如泣如诉的忧愁和自我崇高感贯穿着最美丽的情感与可歌可泣的事迹,通常来自童年时代种下的深刻情结。”⑩出身卑微,家境贫寒,父亲是鞋匠,母亲是洗衣妇的安徒生过早地品尝到了生活的艰辛,也更深刻地体验到了生命如玻璃般脆弱易碎,童话中的洗衣妇、鞋匠就隐约闪烁着父母的影子,而他对生命悲剧的构思模式,则来源于他早年对残酷社会的深刻记忆。

“难看、别扭、冷漠和忧伤——似乎更接近安徒生的真实状态。”⑪安徒生一生对爱情充满真诚和坚定,可终其一生都未追求到完满的爱情,甚至在他去世的时候,他也把最初的情人写给他的绝笔信带在身边,一生与爱情无缘的安徒生把他对爱情的忠诚、幻想与坚定都化作了童话故事中的主要内容。《柳树下的梦》反映的是一对恋人纯洁爱情的破灭;《沙丘上的故事》中,雨尔根历经千辛万苦找到自己的爱人,却因为她的不幸丧身而变成了白痴;《单身汉的睡帽》中,安东因为受雇于别人而失去了结婚的权利《海的女儿》付出种种艰辛,最终却没有收获完满的爱情。从这些悲剧童话中,似乎都可以看出安徒生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尽管最后都失败了,但追求过程中的悲壮却永远让人感动。

19世纪的丹麦社会制度非常落后,各种阶级矛盾错综复杂,如恩格斯所说,除了丹麦,在别的地方再也找不到“道德伦理会贫困到此等程度,行会观念会狭隘到此等程度……”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苦闷的安徒生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出路,作品中的主人公只能有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归宿——死亡。

充满人道主义的安徒生面对生活的残酷现实无能为力,因此他对笔下被践踏、被侮辱的下层人民倾注了自己全部的温暖和同情,努力在自己的作品中为他们建造一个温暖的人间天堂。

首先,他在自己的作品中,极力用美丽的字眼来描写生活的严酷,尽管描写的是一个个令人心酸的故事,但由于作者精心的刻画,避免了阴森、恐怖和惨不忍睹的场面,我们在字里行间看到的是“最美丽的绿葡萄和蓝葡萄”、“颜色鲜艳的大蝴蝶”、“眼睛亮得像两颗明亮的星星”等色彩绚丽的话语,用这些美好的字眼唤起人们无限的温情。另外在严酷生活中失去了的,作者总是在作品中让他们得到,借以寄托对他们的无比同情。如买火柴的小女孩,“嘴唇上带着微笑”死去,而且“新生的太阳升起来”照耀着她,谁也不知道:她曾经看到过多么美丽的东西,她曾经是多么幸福地跟祖母一起,走到新年的幸福中去。

对苦难生活的感慨,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使安徒生决心要为那些像他一样的穷苦孩子“写些美丽的东西,富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使他们凄凉的生活有一点温暖,同时,通过这些东西来教育他们,使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美和真理”。让现实生活在作品中以理想的、玫瑰的色彩出现,既教育孩子们认识到生活的黑暗和残酷,却又不因此而损害孩子们幼小的心灵。而对于成年人来说,生活中的残酷无处不在,玫瑰的字眼或多或少会安抚他们那过于疲惫的心灵。

其次,上流社会的愚昧和虚伪,使哀怨而又无奈的安徒生看不到出路,所以他最终只能到宗教中去寻找精神寄托。作品中的人物无一例外地把求助的目光投向天堂——永恒的乐园,把上帝当作“真理”和“博爱”的当然化身。在这种充满悲怆感、宿命感的艺术格调中,隐隐透露出古老的北欧文化沉郁、凝重的宿命色彩。⑫“我没有父亲,也没有母亲。我是一个穷苦的孩子,但是上帝会帮助我的!”在穷苦民众的眼里,上帝是唯一不抛弃他们,并在关键时候能给予他们帮助的人。“愿上帝祝福我们在快乐中团聚”,“他们和我都得到了上帝的一件礼物——一个祝福”,只有上帝才不论人的贵贱,给予平等的关爱。

我们不能责怪安徒生思想的局限,处于那个时代,在备受冷漠、歧视,终于凭借自己的顽强不息而受到全世界人们喜爱的安徒生在作品中给予了他所关爱的百姓和孩子们力所能及的帮助,尽管那来自天堂的关爱来得那么飘渺、那么虚无,但无疑它如闪耀在天边的一颗星星,它告诫人们:人生之路曲折而漫长,而天堂的神圣与永恒只属于那些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人。

①安徒生童话的数目168篇并没有得到一致公认,1978年版,叶君健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安徒生童话全集》数目为164篇。

②锡金、郭大森、崔乙:《儿童文学论文选1949—1979》,中国少儿出版社,1981年版。

③安徒生:《我作童话的来源和经过》,赵景深译,《小说月报》第16期8号,1925年8月。

④叶君健:《安徒生的童话创作》,人民文学出版社。

⑤柯云路:《童话人格》,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

⑥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第25页。

⑦彭斯远:《儿童文学散论》,重庆出版社,1985年版。

⑧亚里士多德:《诗学》,见《诗学·诗艺》,罗念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2页。

⑨吴琼:《西方美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402页。

⑩柯云路:《童话人格》,北京作家出版社,2004年版。

⑪黛安娜·弗兰克:忧郁的丹麦人——一个真实的安徒生,康慨译,http://xys.dxiong.com/xys/ebooks/literature/novels/foreign/Andersen/andersen.txt

⑫汤锐:《北欧儿童文学述略》,明天出版社,1999年版。

[1]唐惠华.无尽的苦难胎孕着一个如花的笑——论受难原型在安徒生童话中的表现[J].宜宾学院学报,2005:(1).

[2]王宁.安徒生童话创作的悲剧心理[J].河北大学学报,2003:(4).

[3]黄云生.不灭的灵魂和光荣的荆棘路——试论安徒生童话的自我象征 [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儿童文学专辑),1987.

猜你喜欢

安徒生悲剧童话
坐邮车的十二位乘客(三)
Chapter 23 A chain of tragedies 第23章 连环悲剧
安徒生的世界
跳高者
你要有拒演悲剧的底气
童话镇
画家的悲剧
午夜童话镇
近视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