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杨慎对《文选》评点学的贡献

2010-08-15赵俊玲郑州大学文学院郑州450001

名作欣赏 2010年5期
关键词:训诂杨慎文选

□赵俊玲(郑州大学文学院, 郑州 450001)

明代的《文选》学,在人们的认识里,一向较为靡弱。骆鸿凯先生《文选学》一书有言:“有明承宋元之后,定制以时文取士,选学益废。著述之家,或辑注释,或施评点,或摘腴词,其书类不足观。”①实际将明代的选学著作分为三类:注释类、评点类、选藻类。第三类著作数量本少,骆先生即仅列出凌迪知《文选锦字》一部,且其价值一直以来颇受治选学者质疑。删注类著作亦颇受后人诟病,因为比起六臣原注,它们既不是创新,更没有超越,只是进一步迎合了中下层士子的阅读水平。评点类著作虽与删注类著作或有同样的目的,但在形式上却很新鲜,而且在对选篇的细致解读与批评上,有其特色。事实上,明人选学成就的主要表现即在评点,“《文选》评点,这是明代《文选》学取得成绩最多最大的一部分”②。张之洞有言:“选学有征实、课虚两义。考典实、求训诂、校古书,此为学计;摩高格、猎奇采,此为文计。”③明代的《文选》评点者从文学角度对《文选》展开细致的鉴赏评析,促进了《文选》学“课虚”一途的发展。

生活于明中后期的杨慎,虽未见有《文选》评点专书传世,但明代多部《文选》评点著作,如天启二年闵齐 刻邹思明评《文选尤》④、明末凌 初辑刻《合评选诗》⑤、明末凌森美辑刻《选赋》、明末闵于忱辑刻《文选后集》⑥等,都选录了他的论《选》条目,特别是后三部,杨慎评语皆占相当大的比例。这些评语,如《选赋》卷首识语所言“先儒用修,当世博雅,著籍凡百种,或间有发明者,聊复缀之首,玉屑盈车,兼润全璧耳”⑦,皆是从杨慎卷帙浩繁的著作中摘录而出。

虽则杨慎并未专事《文选》评点,但数部《文选》评点著作皆将其论《选》条目作为重点选录。故而,他仍是明代《文选》评点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论《选》条目仍是《文选》评点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何以诸多《文选》评点著作不约而同皆重杨慎《文选》批评呢?这首先要归因于杨慎《文选》批评与评点这种批评方式的契合。

评点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方式,诚如张伯伟先生所言“:评点的批评注重细微的分析剖判,从局部着眼衡量,未免‘识小’之讥。但放在整个中国文学批评的体系中看,评点所最为倾心的是文本本身的优劣,它努力挖掘的是文学的美究竟何在以及何以美,它注重对文本的结构、意象、遣词造句等属于文学形式方面的分析……中国文学批评在这一方面的贡献,是值得我们作进一步抉发的。”⑧所谓评点,不同于中国其他传统文学批评方式的最重要一点即在于,它与文本密切结合在一起,随文而发,记录评点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感受,非常突出地表现为对文本进行细致入微地鉴赏评析的特色。杨慎诸多论《选》条目亦有此特点。如《升庵集》卷五十“兰氏”条云“:《周礼· 人》注鱼字,《大戴礼》‘兰氏之根,氏之苞’,王褒《洞箫赋》‘幸得谥为洞箫’,夫鱼名而称字,草名而称氏,箫名而称谥,皆奇之又奇。”⑨这三例实际都运用了我们现在所谓的拟人的修辞手法,在古代作品中偶尔出现,造成的效果是句子的新奇不群,杨慎特为拈出以论之,所论非常细致具体,《选赋》得之置于《洞箫赋》眉端。又如《升庵诗话》卷三“古赋形容丽情”条“:《九歌》‘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予兮目成’,宋玉《招魂》‘ 光眇视目曾波’,相如赋‘色授魂与,心愉于侧’,……曲尽丽情,深入冶态。”⑩将古代描写女性神态之美的句子列在一起,见出古人之善绘美人,《选赋》即将此条列于《上林赋》“皓齿粲烂,宜笑的 。长眉连娟,微睇绵藐。色授魂与,心愉于侧”六语眉端。可以看到,杨慎对选篇进行了鉴赏评论,分析细致入微,这正是评点最典型的特点。正是由于这种契合,也才导致了明代《文选》评点著作对杨慎的重视。

杨慎著作中多有如上述对选篇进行细致鉴赏评析的条目,其中最可注意者,也是《文选》评点著作收录最多的是,以后世作品、特别是唐诗证《选》的文字。所谓以后世作品证《选》,即从各种角度,通过选篇与后世作品的细致对比,证明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后者对前者的借鉴学习。这种学习是多方面的,首先就表现在后世作品多利用《文选》成语,如《升庵集》卷七十九“旁挺侧生”条:“左思《蜀都赋》‘旁挺龙目,侧生荔枝’,故张九龄赋荔枝云‘虽观上国之光,而被侧生之诮’,杜子美绝句云‘侧生野岸及江蒲,不熟丹宫满玉壶’,讳荔枝为侧生。……”⑪此正同陆游“国初尚《文选》,当时文人专意此书,故草必称‘王孙’,梅必称‘驿使’,月必称‘望舒’,山水必称‘清晖’”⑫之例,是后世创作对《文选》的直接继承。亦表现在对选篇句式的化用,如《升庵集》卷五十三“落霞秋水”条:“《文选·褚渊碑》‘风仪与秋月齐明,音徽与春云等润’,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齐飞,杨柳共春旗一色’,隋《长寿寺舍利碑》‘浮云共岭松张盖,明月与岩桂分丛’,王勃《滕王阁记》语本此。然王勃之语何啻青出于蓝,虽曰前无古人可也。”⑬王勃二语传颂千古,但也并非无来历、无出处,正因他既继承了前人句式上的特出之处,又能出于其上,才超出众人。还呈现为后人作品对选篇意境的化用,如《升庵诗话》卷二“王昌龄长信秋词”条:“‘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却恨含情掩秋扇,空悬明月待君王。’司马相如《长门赋》:‘悬明月以自照兮,徂清夜于洞房。’此用其语,如李光弼将子仪之师,精神十倍矣。作诗者其可不熟《文选》乎?”⑭王昌龄此诗意境清幽凄冷,但并非完全自创,而是借鉴了《长门赋》语句。

《文选》评点起于明代,此朝的《文选》评点著作,如万历二十九年恽绍龙辑订《文选纂注评林》⑮、天启二年闵齐华刻孙 评《文选瀹注》⑯等,亦偶见列后世诗句于选篇眉端之例,但数量颇少,乃属评点者随感而发的偶然行为。杨慎著作中涉及以后世作品证《选》的条目颇多,又多被《文选》评点著作录及,特别是凌森美《选赋》把此类评语作为选录重点,不仅成为该部著作的最重要内容与最显著特点,更凸显了杨慎评《选》的特色与擅长之处,即在于以后世作品证《选》。而且,《选赋》的这种做法又被后世的《文选》评点著作,如钱陆灿《文选》评本所承袭,成为《文选》评点学一类很有特色的内容。再到后来,近代《文选》学家李详以此法治《选》,成《韩诗证选》《杜诗证选》两部著作,成就《文选》学“唐诗证选”一途。以后世作品、尤其是唐诗证《选》可以说是杨慎与《选赋》辑评者凌森美对《文选》评点之学的共同贡献,为《文选》评点增添了一项重要内容,丰富了《文选》评点学。

杨慎以后世作品证《选》,不仅如上述从文学艺术角度着眼,更多是将文学性的评析与训诂考证相结合。如《升庵集》卷五十二“草熏”条:“《佛经》云:‘奇草芳花能逆风闻 。’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熏’,正用佛经语。六一词云‘草熏风暖 征辔’,又用江淹语。今草堂词改‘熏’作‘芳’,盖未见《文选》者也。”⑰指出欧阳修《踏莎行》一词“草熏”二字,出自江淹《别赋》,既有出处,则“熏”不能改作“芳”明矣。实际杨慎通过追溯后世作品语典,一方面见出《文选》对欧阳修创作的影响,另一方面则指出《文选》的一个文献功用——利用它可以校勘后世作品。类似例子在杨慎著述中并不少见,《升庵诗话》卷三“石卸亭”条云:“唐人《送元中丞江淮转运》诗一首,王维、钱起集皆有之,其云‘:去问珠官俗,来经石春。东南卸亭上,莫使有风尘。’用事颇隐僻。石,用荀子‘紫鱼盐’及《文选》‘石应节而扬葩’事也。……今刻本或改‘石’作‘右却’,……转刻转误,漫一正之。”⑱指出唐人诗句中“石”一词乃袭自选篇,后人有改“石”为“右却”者,实是不明出处所致。与此例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升庵诗话》卷十一“偃曝”条所记:“孟浩然‘草堂时偃曝,兰 日周旋’,偃曝,谓偃卧曝背也。用《文选》王僧达‘寒荣共偃曝’之句。今刻孟诗,不知其出处,改作‘掩曝’,可笑。而谬者犹曰诗刻,必去注释,从容咀嚼,真味自长,此近日强作解事小儿之通弊也。盖颐中有物,乃可言咀嚼而出真味,若空肠作雷鸣,而强为戛齿之状,但垂饥涎耳,真味何由出哉!”⑲比上例更进一步的是,此例引发了杨慎对当时空疏不学之风的直接批评,正其所谓“无椟而欲市珠,无筌而欲得鱼”⑳的典型例子,明确提倡诗文须根于学。只有根于学,才不致误改他人作品。

从《文选》中寻出后人作品用语出处,有助于校勘后人作品。反过来,运用了《文选》成语的后世作品,又可帮助训诂考释《文选》语词,因为这些作品距离《文选》的时代更近,通过它们更易明了《文选》之原意。《升庵集》卷五十三“薛综注西京赋”条“:《西京赋》‘缭垣绵联,四百余里’,此句本不必注。薛综注:‘缭垣,犹绕了也。’李善又改‘垣’为‘亘’,益不通矣。班固《西都赋》‘缭以周墙’,即此句也。‘垣’本是墙,何必改作‘亘’?唐人崔涂《绣岭宫诗》‘苑路暗迷香辇地,缭垣秋断草烟深’,王和甫《冬日诗》‘缭垣乌鹊近人飞’,其用字固不以薛注为然也。”㉑崔涂、王和甫诗句都出现“缭垣”一词,皆是从《文选》中借得,明了二人诗中此词含义,即可证明薛综和李善注释之误,不失为训诂难解词语的一条有效途径。又如《升庵诗话》卷二“平楚”条:“谢 诗‘寒城一以眺,平楚正苍然’。楚,丛木也。登高望远,见木杪如平地,故云平楚,犹诗所谓平林也。陆机诗‘安辔遵平莽’,谢语本此。唐诗‘燕掠平芜去’,又‘游丝荡平绿’,又因谢诗而衍之也。”㉒实通过语意的训释,将两句唐诗和《文选》联系了起来。理解唐诗的同时,更加深了对《文选》的理解。

杨慎通过词语训诂考证研究后世作品与《文选》的关系,这类内容同样受到《文选》评点著作的重视,并多予选录,如上举数例,即多见于《选赋》及《合评选诗》。然而,我们知道,明代的《文选》评点,多是从文艺学、文章学角度对《文选》进行鉴赏评析,而少及训诂考证。《选赋》等将杨慎著作中考释类内容引入,是《文选》评点史上的一个新现象,表现出与当时多数《文选》评点著作的不同风尚。而且,客观上起到利用《文选》校勘后世作品,及利用后世作品训诂《文选》语词等两个作用。这是他从文献学角度对《文选》学做出的贡献。杨慎而后,受学术风气的影响,如清人何焯等的《文选》评点,校勘、考释类内容就更多了。

杨慎细致地分析选篇,列出众多后人创作学习《文选》的例子,实有其理论上的根源。首先在于,他曾明确宣称,“诗文用字须有来历”㉓,这种主张的提出,虽有纠正当时学界风气的目的,却也更能见出对于为诗作文之学问根柢的强调。其次则在于,杨慎对《文选》所代表时代的文学的重视:“汉代之音可以则,魏代之音可以诵,江左之音可以观,虽则流例参差,散偶 分,音节尺度,粲如也。有唐诸子,效法于斯,取材于斯。昧者顾或尊唐而卑六代,是以枝笑干,从潘非渊也,而可乎哉?……陋儒不足论大雅,乃谨唐人而略先世,遂使古调声阒,往体景灭,悲夫!”㉔这实际成为他研究后世作品与《文选》关系的一种指导性认识。从这种认识出发,他从上述诸多方面细致探究了《文选》对后世创作的具体影响。

明代多部《文选》评点著作不约而同选录了杨慎论《文选》条目,这是因为杨慎《文选》批评与评点这种批评方式的契合。这些条目中最有价值的部分是以后世作品、尤其是唐诗证《选》的文字,这是杨慎引入《文选》评点的一项新内容,丰富了《文选》评点之学,对后来的《文选》评点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他还用训诂考证之法证明《文选》与后世创作的关系,更与当时纯从文艺学、文章学角度评点《文选》的风尚不同,表现着其治学的特色,亦对清代《文选》评点产生影响。且在客观上起到了利用《文选》校勘后世作品,及利用后世作品训诂《文选》语词等两个作用。这些都是杨慎对于《文选》评点学的贡献。

① 骆鸿凯.文选学[M] .北京:中华书局,1989:80.

② 王书才.昭明文选研究发展史[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08:151.

③ 张之洞.书目答问补正[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65.

④ 邹思明.文选尤[M] .明天启二年朱墨套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⑤ 凌 初辑刻.合评选诗[M] .明末朱墨套印本.国家图书馆藏.

⑥ 闵于忱辑刻.文选后集[M] .明末朱墨套印本.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藏.

⑦ 凌森美辑刻.选赋[M] .明末朱墨套印本.上海图书馆藏.

⑧ 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M] .北京:中华书局,2002:591.

⑨⑪⑬⑰⑳㉑㉔ 杨慎 .升庵 集[M] //影 印文渊 阁四 库全书本1270册.426,793,470,454,750,460,22-23.

⑩⑭⑱⑲㉒ 杨慎.升庵诗话[M] //丁福保 辑.历代 诗话续编本.北京:中华书局,2006:694,671,680,861,674.

⑫ 陆游.老学庵笔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79:100.

⑮ 恽绍龙辑订.文选纂注评林[M] .明万历二十九年刻本.复旦大学图书馆藏.

⑯ 闵齐华注,孙 评.文选瀹注[M] .明天启二年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㉓ 杨慎.丹铅总录[M] .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855册.565.

猜你喜欢

训诂杨慎文选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画与理
小杨慎智对先生
杨慎:这个状元郎没有情趣
《中华大典·音韵分典》与音韵训诂研究
训诂思维与编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