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永嘉县应界坑“乱弹”戏剧村调查之思考

2010-08-15吕智丹

戏剧之家 2010年9期
关键词:乱弹永嘉剧团

□吕智丹

永嘉县应界坑“乱弹”戏剧村调查之思考

□吕智丹

本文由四部分构成,首先是乱弹戏剧村所处环境;其次是指出戏剧村形成的历史背景;其三是阐述乱弹戏剧传承和发展概况;其四是分析乱弹戏剧的综合价值。

一、地理环境

永嘉应界坑又名鉴川,属边远山区应坑乡管辖。它北临仙居、南接青田、西同缙云为邻,距县城约70公里,是一个麻氏聚居之地。全村共有723户,人口近3000,分应一应二两个村委会。别说在山里就是在整个永嘉县也完全算得上一个大村了。可是,只要人们足一出户就得爬山,几乎没有一丁点儿的平地,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处在这样一个山旮旯里的山村竟有六支民间传统乱弹剧团(其中木偶剧团一支),而且成了不少麻氏族人的职业,可谓是名副其实的“乱弹”戏剧村。

二、历史沿革

清乾隆年间,江西饶州(今上饶市)开办“水路乱弹戏馆”。应界坑祖先麻志钏担盐到饶州一带买卖,嗓音嘹亮,又天资聪颖,戏馆师傅就收他为徒学唱乱弹戏文。志钏艺成回到家乡,着手创办了第一个乱弹剧团(约于1736-1795年),名为老寿昌戏馆。永嘉光绪已亥年续修的《应界坑麻氏宗谱卷之一志钏公序》中有这样一段文字:“公讳志钏,乳名文艺,秉性纯笃,举止端庄。疑重非礼之事不为,非礼之言不听。其忠厚孝敬之心德为乡人称诵(颂)。而且义方是训,克尽家庭之道,勤俭自持,不减紫荆之风。此诚当世之所推重,全村之人亦起老寿昌乱弹班戏馆,由公任教,天资所德。忙时耕种,闲时教艺。传授次子庆连,到台温处三府演戏,与民同乐。公倡议建大宗,作为乱弹老寿昌戏馆,鉴川乱弹发源之地,以传居,使后嗣得以长发其祥也。是为序。”凭此,乱弹在应界坑村至少也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文化大革命”,剧团遭查禁,艺人受迫害。时至1979年,春风又度玉门关,应界坑人重整旗鼓,再办乱弹戏班,并经常在温州、金华、瑞安、苍南、平阳、乐清等地演出,为丰富温州地区的群众文化生活作出了较大贡献。

三、传承发展

麻志钏把技艺传子庆连,又经过麻朝崔、麻天约等人传至麻福地。麻福地在继承祖上传下来的乱弹艺术的同时,经过艺术创新传于后辈麻富州、麻灵芝、麻灵朝与麻灵芳等人。

麻氏宗谱记载,麻庆连担任班主时,将老寿昌乱弹戏班带到金华、兰溪等地演出,他后来因病客死兰溪郑宅,戏班亦告解体,艺人四散。这是乱弹艺术从此在温州地区广泛传播的重要原因。据1918年麻朝崔先生生前讲话记录,1838年秋,应界坑人办的乱弹戏班,名为鉴川班,招收学徒二十余名,历时二年,上演《双珠球》、《双玉燕》、《双贵图》、《赐金牌》、《三仙炉》等剧。中间剧团虽然时有间断,但乱弹艺术已深入应界每个人的心中,由于在闲暇时间,人们往往会不自觉地哼上几句,因此,戏曲乱弹在这山村一直没有失传过。

1940年,以麻天约为首的应界坑乱弹艺人将鉴川剧团易名为应界坑戏班。教戏师傅由麻天约自己担任。演艺人员有男旦麻天国,男花旦麻岳松、麻守铎、麻云昆,小生麻连洪、麻岩蒙,小花麻云享、麻云求、麻定兴,大花麻三多、麻岩秀。乐队由麻文集、麻朝对、麻进朝、麻天鹰等人组成。剧团因为演出需要,又新增演员麻云盆、麻日通、麻秀女等。上世纪60年代初,为更好地传承乱弹艺术,剧团一边坚持外出演戏,一边又招收麻益孙、麻晓华、麻玉崔、麻忠信、麻孝义、麻云标、麻云传、麻汉妹、吕春秀、麻银林、麻云孝、麻云辉和麻朝省为学员。由麻连洪、麻岩蒙与麻天国担任教戏先生。60年代中后期,堪称后起之秀的麻福地组织乱弹宣传队,自编自导自演《红灯记》、《血泪塘》、《打郑罗寿》与《捉拿吕联云》等乱弹戏文,很受温州各地群众欢迎。麻福地从9岁跟叔学戏到现在已过去56个年头了,在这漫漫的半个多世纪里,他一如既往地将全副身心投入到这门他为之着迷的艺术,先后又编导了《告亲夫》、《麒麟锁》、《梅花扇》、《刑部斩子》、《杀子报》、《高机吴三春》、《陈十四奇传》和《粉妆楼》等,分别在温州各县及缙云、仙居等地献演,使永嘉乱弹的声名益发远扬。

2003年,永嘉县举办第三届民间戏剧调演,共有15支民间剧团同台竞技,由专家及市文化部门组成的评委组对此次调演的节目进行评比,15个剧团有6个得奖,应界坑村就独得了5个奖。应界坑的乱弹历经悠悠岁月而不衰,主要是由于它的题材大多是人民群众所熟悉的民间故事,且口白唱词用永嘉方言土语,旋律优美动听,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到目前止,永嘉周边县市农村孩子对周、老人做寿与庙会,人们首先想到的是戏曲乱弹,而且又有大多数人乐意请应界坑戏班去演,这实在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因为应界坑乱弹早已名声在外。

四、价值评估

1.历史价值

乱弹是中国传统地方戏中的一大剧种。温州乱弹始于清乾隆年间,是浙江三大乱弹(温州乱弹、绍兴乱弹、金华乱弹)之一。说起温州乱弹,我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永嘉的应界坑(现应一村、应二村)的乱弹戏,因为这里是浙南乱弹戏的发祥地,村中以唱乱弹戏闻名。村民自行组织的“三月班”自清朝末年起,便活跃在温州、丽水、台州三市的广大农村山区,影响深远。据族谱记载,应界坑人最早在清代乾隆年间,就由一个叫麻志钏的人创建过一个戏班,名叫“老寿昌”,距今已有300来年。老人说,上个世纪50年代,几乎全村里的人都会唱“乱弹”,无论是孩子放牛,或大人干农活儿,都会哼上一些“乱弹”。当时有应界坑的公鸡打鸣都带有“乱弹”腔的说法,用来形容唱“乱弹”之普遍和影响之大。

2.艺术价值

温州永嘉乱弹唱做并重,文武兼备,以做工见长。武戏吸收民间拳术和武技,紧凑、惊险。唱腔高昂粗朴,念白由温州话、普通话结合而成,在温州曾盛极一时。

温州永嘉乱弹,分为正乱弹和反乱弹两种,均为板式变化体结构。定调正、反相差5度,各有原板、叠板、紧板、流水和起板、抽板、煞板等变化,并有“洛梆子”、“二汉”等其他曲调。乱弹腔曲调华彩,优美动听,由于用中原音韵结合温州方言演唱,唱腔具有地方特色。在传统乱弹大戏中,大都唱正乱弹,故正乱弹一向被称为“祖音源流”或“主音源流”。它与当地民间音乐有明显联系。作为乱弹腔基本板腔之一的“原板”为上下句结构,明亮刚健,可变性大,既可表现欢快感情,又能抒发低沉的情绪。反调原板在节奏与结构上,与正调原板相似,仅较正调原板平柔委婉,调式也不同。正、反原板,均可单独演唱,也常与叠板、流水等板式联结使用。正流水板气氛喧嚣,适宜于悲哀的感情,可单独使用,亦可与其他板式作联接。流水板与紧板旋律基本相同,紧板以散板形式演唱,流水板以1/4节拍快速演唱。在演唱中,伴以大锣大鼓。反流水板的唱腔结构和演唱方法与正流水板同,但比前者激越高亢。

伴奏乐器,以笛子为正吹,板胡(旧称“副吹”)为主要伴奏乐器。此外,尚有琵琶、三弦、月琴、扬琴、二胡、中胡、大胡、笙、箫、唢呐、长号、芦管、牛筋琴等。

3.社会经济价值

“乱弹是农民艺术之火花”。它长期流传于农村,演出社戏,和农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农民少不了乱弹戏,他们每在田间作业或在摇船途中,都顺口唱上几句,借以自欢自娱,调节精神,消除疲劳。农村中每逢传统节日、菩萨生日、春秋社祭、迎神赛会、龙舟竞渡,必邀请乱弹班演出,以娱众人,这是热闹乡里的一项重要手段,相沿成习,代代相传。而今,应界坑不是在春节,而是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五要请剧团唱三天大戏,每天的下午、晚上各一场。这几天,在外地谋生的应界坑人无论多远都要赶回来与亲人团聚,村子里像过节一样热闹。

温州永嘉乱弹不仅是应界坑村民一种忙完农活儿后的娱乐消遣,而且是他们谋生致富的手艺。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演戏成为应界坑村的一大收入。据了解,六个剧团现在拥有200多演艺人员,他们每年应邀到台州、福建、丽水及温州各县(区、市)演出2000多场,创收高达400多万元,平均每人年收入可达2-3万元。这在我国各地民间剧团中亦是极罕见的。《温州日报》、《今日永嘉》等新闻媒体先后分别作了题为《山旮旯里的戏剧村》和《应坑乱弹突出重围会有时》的长篇报道;中国戏曲学院主办的《戏曲艺术》2005年第二期刊登了池浚先生《乱弹专家——温州市永嘉江滨京瓯剧团的调查报告》的文章;在这之前的2003年4月由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乡土温州》(作者张琴)一书中也有《乱弹应界坑》的专题文章。

鲜为人知的“永嘉乱弹”戏剧是温州瓯剧的前身,是中国南戏剧种中主要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内容,它已为社会发展发挥了很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在当今各戏剧团体纷纷走下坡路,不少原剧团都不得不解体的境况下,应界坑的乱弹却依然拥有自己的观众与市场,而且充满生机活力,这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不能不说是应界坑艺人创造的一个奇迹。最近,永嘉县委宣传部负责人带领文化部门的有关人员,曾多次深入该村调研,筹备成立了“温州·永嘉乱弹戏剧传习所”、设立“永嘉乱弹戏剧展示馆”、“永嘉乱弹戏剧传承培训基地”。

1、永嘉县应界坑《麻氏宗谱》。

2、中国戏曲学院主办《戏曲艺术》2005年二期《乱弹专家——温州市永嘉江滨京瓯剧团的调查报告》。

3、2003年4月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的《乡土温州》。

责任编辑 王庆斌

应界坑村 乱弹戏剧 调查思考

猜你喜欢

乱弹永嘉剧团
父辈们
我们一定会胜利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狐狸小剧团”
欢迎加入“蓝狠狠小剧团”
“深入浅出”,以题载法
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乱弹”及南北“乱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