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门德尔逊的生活与创作
2010-08-15李景海
□李景海
在世界级的音乐大师行列里,无论是巴赫、海顿,还是莫扎特;也不管是贝多芬,还是舒伯特,每一位大音乐家几乎都摆脱不了坎坷的人生。他们或是要为生存的权利而拼搏;或是要为艺术的自由而斗争。没有谁像门德尔逊那样,能过着幸福、富裕的生活,走着顺利、平坦的道路。
费里克斯·门德尔逊-巴尔托迪(1809—1847年)是著名的德国作曲家,出生于大银行家的家庭,从小显露出超人的音乐才华,父母不惜一切代价给予培养。家中不仅有名师指导,而且有受雇的管弦乐团,加上父亲喜欢与文化界的名人交往,大诗人歌德、海涅,音乐家韦伯、施波尔等人,常到他家中作客。他们的交谈、探讨,对门德尔逊艺术上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11岁开始学习作曲,16岁便写成了一首出色的八重奏。17岁时,根据莎士比亚的名剧,写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首创了音乐会序曲的体裁。他毕生推崇巴赫的作品,1829年,年仅20岁的门德尔逊不顾社会舆论的反对,成功地主持了巴赫《马太受难乐》的首演,对确立巴赫在音乐史上的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
门德尔逊的创作具有古典主义传统形式与浪漫主义风格相结合的特征。他善于从民间音乐和传统音乐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的创作,透过那自然流露的旋律,严格匀称的形式,表现安详的思想和有节制的感情。在所有浪漫主义的题材中,门德尔逊的创作喜爱表现幻想和大自然。他给幻想的音乐以明朗的、光辉的色彩;赋予大自然的画面以生动的、诗意的情感。
门德尔逊短暂的一生只渡过了38个春秋,但他却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以《苏格兰交响曲》、《意大利交响曲》、《小提琴协奏曲》,钢琴曲集《无词歌》和《仲夏夜之梦》戏剧配乐最有名。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逊的代表作之一,它与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人的小提琴协奏曲集中地体现了门德尔逊独特的抒情、幻想的形象,对大自然的浪漫主义态度,充满生命力的谐谑性,如歌的旋律和丰富的技巧所获得的非凡的表现力。协奏曲按传统的快——慢——快三个乐章的结构,但乐章之间却以不间歇的方式连续演奏。
第一乐章:e小调、2/2拍子、非常热情的快板,用奏鸣曲式写成。音乐一开始就在我们面前呈现出一个激情的、充满活力的第一主题。这个格调清新的、朝气蓬勃的旋律,在整个乐章的发展中起着主导的作用。它不断地变化着,积极地发展着,尤其是当这个优美的旋律和各种华丽的乐句穿插出现时,更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经过连接部急速的过渡,引出了宁静如歌、明朗抒情的第二主题。曲调由几个下行模进的音型连接而成,和那热情洋溢的第一主题相比,是那样的幽静、柔美。
由于上述两个主题没有内在的矛盾,因此,乐章也没有戏剧性的展开,作者运用了主题的分裂,通过一系列的转调,形成了一个规模不大的展开部。再现部之前有一段既有辉煌技艺而又与作品风格保持一致的纯独奏的音乐,这是门德尔逊精心设计的华彩乐段。经过缩减的再现部显得十分紧凑,但又因加入了尾声而使整个第一乐章的结构显得平衡和对称。
第二乐章:C大调、6/8拍子、抒情的行板、复三部曲式。它那深情的曲调就象一首无词歌,集中地表现了门德尔逊抒情旋律的写作手法和音调特征:曲调线宽广而悠长、感情明朗而直率、幻想性的抒情、发自内心的咏唱。中间部分出现了对比变化,但仍不失其抒情的特点,整个乐章充满了诗情画意。
第三乐章:E大调、4/4拍子、快板、奏鸣曲式。这一乐章的两个欢快的主题都与民间舞曲的节奏紧相联,粗犷、热烈而富有动力,并带几分谐谑的性质。两个主题相互对比,又相互联系,共同推动乐章的发展,整个乐章是欢腾的、激越的和急骤的,直至曲终为止。
虽然门德尔逊的美学观点和艺术趣味都倾向于传统的、古典的艺术,但他的小提琴协奏曲却充满着革新的精神:取消了传统协奏曲的“双呈示部”的程式,运用连章原则把三个乐章接续演奏,小提琴演奏的高超技巧得到充分发挥,无愧是协奏曲的典范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