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形势下图书馆问题的思考
2010-08-15宋海燕
□宋海燕
目前,我国图书馆现代化程度虽然落后于发达国家,但在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已由南向北、从东向西逐步发展起来。从宏观上看,这一过程至今尚未完成,仍处于转型阶段。令人关注的是,伴随图书馆现代化进程的突出问题是图书馆服务人员与现代化服务不适的问题。
问题一:图书馆现代化带来的服务方式的变化
我国的图书馆现代化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其诉求的现代化目标与世界现代化指向是一致的。此外,尽管由于我国地区差异,各地图书馆现代化发展水平不平衡,但是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世界科技革命浪潮起步的图书馆现代化,至今已形成大潮。上个世纪末我国的国家图书馆、上海新建的图书馆等一批图书馆,已率先跨入比较现代化的图书馆行列。无疑,图书馆现代化必然促使整个图书馆知识整理与交流活动方式的变化。其中,最突出的是提供知识交流、服务方式的变化。比如,与传统服务方式比,我国现在的一些图书馆不仅设置了电子阅览室、现代视听交流设施等,还有微机目录检索、联机检查、多媒体导读系统、电子期刊、光盘检索、多媒体数据库交换、文件传输、微缩文献阅读、Internet网信息服务,等等。从图书馆现代化的趋势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就是图书馆知识整理与交流活动的高科技化。当图书馆的高科技手段向现代化转变的时候,其对外必须要求被服务的对象(读者)同步跟进;对内则要求提供服务的人(馆人)与新技术契合。这两方面的要求实现的程度,直接关系到图书馆现代化过程中服务状态的优化水平。
问题二、馆员对图书馆转型不适对图书馆现代化的制约
馆员对图书馆现代化转型的不适问题,是一个早就存在的问题。这一问题的日益突出,是由于世纪之交社会转型带动图书馆加快转型造成的结果。其实质是图书馆工作人员素质的现代化落后于图书馆的现代化。这主要表现在:
1、图书馆技术设备提供的服务手段的现代化,与图书馆员服务观念滞后形成的鲜明反差。这种反差表现在:一方面当代高新技术以开放、多元、互动为基本质特征,图书馆采用新技术所实现的现代化不能不带有高新技术开放、多元、互动的本质要求。它在图书馆的服务中更突出地强化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处处为人的知识交流提供平等、方便、快捷的服务。但是,图书馆现代化技术上的要求,并未被图书馆员所理解。这是因为,我国图书馆长期以“管书”为重心塑造的馆员理念,形成了“管”的定势。图书馆的一切规章为馆员提供“管”的依据,管书、管借书的人,而不是为借书的人提供尽可能方便的服务。如果要求开放、平等、快捷的现代技术手段也被“管”起来,这样形成的不是“人机”组合,不能产生更优的服务,而是人“管卡”机的行为,形成“人机”对立,限制了图书馆现代技术手段的优势。
2、图书馆先进的技术设备与馆员的总体素质构成形成的不适,制约了图书馆现代化的服务能力。据一份抽样调查显示,京、沪两地100家专业图书馆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共占59.6%,本科以上学历者不足30%;80%以上的专业人员需要进修图书馆学、情报学专业知识。再如,西北地区最大的公共图书馆甘肃省图书馆,该馆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本科毕业生占73.1%,中专毕业生占3.9%,计算机专业仅1人。从上述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的图书馆调查看,我国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总体素质构成偏低,专业人员和图书馆现代化所需的配套人才匮乏。由于存在这种状况,很多图书馆动辄“机器坏了”不能提供服务,或“人不在,机器没法开”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此外,由于图书专业人才少、专业水平低,很多图书馆不能提供二次加工文献,也就不足为怪了。致于东北边陲的中小城市、区、县的图书馆,情况更可想而知了。
解决这上述问题的突破口首先是图书馆必须转变自身的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思想。提高馆员与现代化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水平,在“人机”组合为对象(读者)的服务中,三者互动,共同提高,以期实现图书馆现代化服务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