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产业结构演变分析
2010-08-10唐艳萍甘益凤
○唐艳萍 甘益凤 谢 贤
(广西大学商学院 广西南宁 530004)
一、引言
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物质生产部门(包括部门内的分部门)之间的组合与构成的情况,以及它们在社会生产总体中所占的比重,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产业结构是由国家(地区)的自然资源、经济制度、科学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习惯以及区域关系等多种因素决定的,是经济技术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国民经济结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实现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关键环节。
在研究有关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库兹涅茨在总结发达国家国民收入的增长历史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他认为几乎每个发达国家的增长过程都会呈现出一些共同特征,这些特征之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联系,人均产出的高增长率来自于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高人均收入又转而产生了高水平的人均消费,高水平的人均消费意味着需求结构的变化,由此刺激了生产结构的变化,从而促成一国从不发达走向发达。可见,库兹涅茨认为,经济增长首先是总量变化的过程,结构变化是总量变化后的结果,只有总量的高增长率才会导致结构的高变换率。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是有着关联性的,库兹涅茨曾提出了一个不同经济水平下较优产业结构标准(见表1)。
表1 库兹涅茨较优产业结构标准
本文选取改革开放以来具有代表年份的广西产业结构数据为研究对象,通过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来分析广西产业结构的演进,并得出相应研究结论。同时,在本文研究结论的基础上对广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出相关对策和建议。
二、广西产业结构演变数据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广西产业结构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动态演变过程,并且基本符合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趋势(见图1和图2)。在产值结构方面,从1978—2008年,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下降了20.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了8.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上升了12.28个百分点。根据发达国家产值结构高度的演进规律,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由初级阶段进入加速阶段,第二次产业所占的比重上升较快;而当工业化进程进入成熟阶段,第二次产业所占比重上升速度逐渐减慢,不变并逐渐转而下降。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广西产业结构历史演进的30年过程中,广西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以来年均只增加0.28个百分点。这与广西工业基础薄弱,长期处于一个农业大省的发展史有关。自从“工业兴桂”战略实施以来,近几年,广西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上升速度加快,广西将进入工业化初期的加速阶段。在就业结构方面,从1978—2008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25.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了4.9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上升了20.93个百分点,相比而言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上升幅度较小。从第一产业就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大部分转到了第三产业中,这与广西工业基础薄弱,低加工资源型工业是密不可分的。
图1 1978—2008年广西三次产业产值演变趋势图
图2 1978—2008年广西三次产业就业演变趋势图
三、广西产业结构方差与δ收敛性分析
1、双因素方差分析原理
双因素方差分析中运用的计算公式为:
即SST=SSR+SSC+SSE。
各个平方和的自由度分别为:SST的自由度为n-1;SSR的自由度为k-1;SSC的自由度为r-1;SSE的自由度为(k-1)*(r-1)。
2、广西产业结构演进的双因素方差分析
本文选择7个较有代表性年份的数据(1978年、1980年、1985年、1990年、1998年、2000年、2005年),进行产业结构的方差分析和δ收敛性分析。δ收敛性分析是指不同经济总体间人均收入或GDP随时间推移而逐渐减少的一种趋势。本来,δ收敛是测定区域经济发展均衡性的一种方法,本文借用此方法分析广西产业结构的异质性。7个代表年份的选取数据依据: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1980年,中国进入20世纪八十年代;1985年,每隔五年选取数据;1990年,中国开始跨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1998年,中国处于亚洲遭受金融危机的外部经济环境;2000年,21世纪的开始;2005年,每隔五年选取数据。
依据统计学方差分析的现实意义,本文可做以下两大检验命题:命题一,经过30余年的演变,广西的产业结构是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命题二,不同产业的产业结构比之间是否已有显著性差异。
根据双因素方差分析的原理,这里的零假设为:广西的产业结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不同的产业之间其比重没有显著性差异;备择假设为:广西的产业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同的产业之间其比重已有显著差异。
依据样本数据(数据来源于历年《广西统计年鉴》)得出的方差分析结构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广西产业结构方差分析结果表(1)
表3 广西产业结构方差分析表(2)
表3显示:当显著水平α=0.05时,行的统计量检验值F=0<F0.05,故接受零假设,即认为经过近30年的演变过程中,广西的产业结构仍未发生质的显著性的变化。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广西产业结构的行标准差收敛性如图3。
图3 广西产业结构行标准差收敛性
图3显示,从中国改革开放(1978年)到东南亚遭受金融危机(1998年)这20年来,广西的产业结构的行标准差ó大体上是在缩小,说明了在这段时期广西产业结构有类似的ó收敛性存在,也从另一个角度支持了上述方差分析的结论。但从1998年后,行标准差的扩大并未支持方差分析的结论,说明从1998年后广西的产业结构在逐渐变化,但不显著。
当显著水平α=0.05时,列的统计量检验值F=8.9269>F0.05,故拒绝零假设,即认为不同产业的结构比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了广西不同产业比重在变化,广西产业结构已经逐渐从低水平向高水平阶段演进。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正如库兹涅茨在《各国的经济增长》一书中对伴随这经济增长出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深入研究得出的结论一样,美国、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的历程都验证了这一规律。美国的工业化进程起步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1839年三次产业创造国民收入的比重分别为 42.6%、25.8%、31.6%。到19世纪末,大致经历了10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工业化,第二产业已经成为国民财富的主要创造者。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对传统工业进行新技术改造及现代产业的发展,并且以后者为主,体现了后工业化阶段及现代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第三产业的增加值比重持续上升,支撑国民经济的发展。
从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趋势来看:产业结构由低级的一、二、三模式,经过大约100—200年左右的时间的长期的渐近式的变革,经历二、一、三模式和二、三、一模式逐步演变为高级的三、二、一模式。
因此,通过比照表1提出的较优产业标准和对广西产业结构进行双因素差分分析可得出结论:广西产业结构现状的形成路径依赖特征明显,工业基础的薄弱造成第二产业发展相对滞后,使第三产业创造国民收入GDP比重相对较高;广西除了2005年从业人员结构比较接近库兹涅茨的较优标准外,其他代表年份,无论是增加值结构还是从业人员结构,广西任何时期都未达到库兹涅茨的较优标准。尽管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演变,其演变仍在变化中,但广西的产业结构并未发生质的变化,仍然处于一种低水平阶段。
改革开放30年以来,广西的经济增长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十一五”期间广西GDP年均增长13%以上,近几年经济增长迅速。广西经济在快速增长,其产业结构也在逐步优化。但同时,诸如本研究结论所反映的一样,广西产业结构也存在着产业结构低度化、产业空洞化等一系列问题。对此本文提出一些建议:继续贯彻“工业兴桂”的发展战略,选择第二次产业中优势产业重点发展;提高第一次产业生产效率,重点发展广西特色农业,加快农业现代化;以信息、科技、资本等发展高层次的新兴第三产业,解决广西产业结构“虚高”的不合理性;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广西产业结构向高度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1]阳昌寿:区域主导产业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博士论文,2001.
[2]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M].商务印书馆,1999.
[3]陈佳贵、黄群慧、钟宏武:中国地区工业化进程的综合评价和特征分析[J].经济研究,2006(6).
[4]冯德元:构建良好市场制度,推动广西农业经济发展[J].现代商贸工业,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