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胀舒合剂治疗气虚质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72例
2010-08-03张永艳
张永艳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450000)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主要包括一组轻重不一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腹胀、早饱、嗳气、呕恶、纳差等,其发病率相当高。根据中医因人制宜的学术思想和体病相关的理论,认为气虚质是FD的主要病理体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自2008年5月至2009年5月,应用胃胀舒合剂治疗气虚质FD患者72例,并与多潘立酮片进行了对照观察,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1.1 病例选择
所有患者均为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门诊及住院患者,共140例,其中男78例,女62例,年龄18~65岁,平均37.9岁,均符合FD的诊断标准,病程最长者10年,病程最短者7个月,平均病程2.8年。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有可比性(P>0.05)。患者在治疗前2周内均未服用任何促胃动力药物。并根据王琦教授的体质九分法,所以患者体质均为气虚质。
1.1.2 诊断标准
具有上腹胀痛、早饱、嗳气、恶心、呕吐、泛酸等消化不良症状并持续4周以上;内镜检查未发现糜烂、溃疡、肿瘤等器质性病变、实验室、B超及X线等检查排除了肝、胆、胰病变;无糖尿病、结缔组织疾病、精神病和腹部手术病史。
1.2 治疗方法
随机将140例FD患者分为治疗组72例和对照组68例,治疗组予胃胀舒合剂,药物组成为白术、枳壳、厚朴、陈皮、槟榔、莱菔子、炒内金,由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制剂室提供,每次30mL,日3次服用。对照组予多潘立酮片,每次10mg,每日3次饭前15~30min口服,疗程均为2周。
1.3 观察项目及方法
1.3.1 FD临床症状
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胃动力障碍临床症状,并按症状评分标准计算积分,按疗效判定标准判定临床疗效。
1.3.2 症状评分标准
对上腹胀满、早饱、恶心、食欲减退4种症状,按无(无症状)、轻(经提醒后患者可意识到症状存在)、中(患者意识到症状存在,但正常活动未受限)、重(患者有症状,且正常活动受限)分别记0、1、2、3分。
1.3.3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治疗前、后的主要症状积分计算疗效指数,计算公式:疗效指数=[(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临床痊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60%≤疗效指数<90%;有效:主要症状有好转,30%≤疗效指数<60%;无效:主要症状无明显好转甚或加重,疗效指数<30%。
1.3.4 统计方法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
2.2 两组疗效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疗效比较
3 讨 论
中医学历来强调因人制宜,重视个体体质差异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认为体质是产生疾病证候的基础,是决定证候性质的主要方面。张景岳说:“人者,本也;证者,标也。证随人见。”辨体论治就是在对不同体质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开展临床诊疗的具体应用。目前较常用的体质类型分类方法是王琦教授的九分法,能全面反映不同人群的个体特征。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医体质特点,认为其久咳的发生与其气虚的体质类型密切相关。
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学“痞证”、“痞满”范畴,临床多选用多潘立酮片等促动力药物及抑酸剂等治疗,但疗效不甚满意。近年来中药治疗FD的临床及机制研究正日益受到重视,本研究观察胃胀舒合剂治疗FD疗效优于多潘立酮片对照组,且无明显副作用,《东垣十书》云:“痞者,心下痞而不痛甚也,太阴湿土,主壅塞,乃土来心下而为痞也。”中医学认为,患者平素体质虚弱,那么外感邪气、饮食劳逸、内伤七情等皆可致痞,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脾胃虚弱,在标为湿阻气滞。脾虚则运化失健,湿浊内生;湿邪中阻又造成气机阻滞,终致脾胃升降失序,传化失常而壅塞成痞。因此本病在辨病辨证同时,应考虑其体质以气虚质为主,遵循扶正固本、兼以祛邪的原则,予以健脾行气、消痞化积之剂。
胃胀舒合剂内含枳术汤,白术补脾胃之气,枳实泄胃中痞闷、化胃中所伤,二者共用,长于健脾消痞;厚朴行气宽中,且可化湿醒脾;陈皮气香性温,能行能降,具有理气运脾调中的作用;莱菔子、槟榔和胃消胀导滞;炒内金消积开胃。全方消补兼施,使本虚得固,浊邪得消,则中焦健运不滞,达到脾胃气机升降协调,从而维持胃肠的正常运动。故调体以治病,治病兼调体,诊疗疾病过程中注意因人施治,则对提高临床疗效、发挥中医特色都有着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