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手术分析
2010-08-03戴佳乐
龙 俊 戴佳乐
贵州省黔东南州人民医院肝胆外科(外四科)(556000)
肝胆管结石是普外科常见的疾病,由于胆管特殊的生理位置,使得肝胆管结石病情复杂化、术后残石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率均明显增高[1]。手术治疗是治疗肝胆管结石常用的方法。本研究通过对收治的9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02年2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90例肝胆管结石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其中男性40例,女性50例,年龄27~70岁,平均年龄(50.1±12.3)岁,病程1~9年,发病部位肝总管12例,胆总管18例,左肝内胆管32例,右肝内胆管28例。依据医师临床经验及相关文献汇总,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依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治疗A组(30例)和治疗B组(60例),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年龄、病程、发病部位等一般资料,经过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两组患者术后效果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A组:全麻下,采用肝脏部分切除术联合“T管”引流术。治疗B组:全麻下,患者取平卧或合适卧位,常规开腹,显露胆总管,胆总管前壁切开,置入纤维胆管镜观察左右肝管、胆总管结石情况,采用篮网法取出。如结石为嵌顿型,可通过胆管镜观察结石的位置、大小、形状和具体生理、病理结构特点,分别使用胆镜扩张法、导向钳夹法及蚕食咬碎法进行取石。同时配合冲洗将结石冲出。并且联合“T管”引流。两组患者术后均根据患者实验室常规检查应用抗生素。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一般临床情况;②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残石率、复发率;③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2.0建立数据库,对上述观察治疗分别采取t检验和卡方检验分析,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治疗B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明显低于治疗A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残石率、复发率及并发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残石率、复发率及并发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观察组和对照组术后并发症情况的比较 (例,%)
3 讨 论
肝胆管结石是我国肝胆外科常见病,其发病率约为4.7%,传统的手术治疗由于对于肝胆特殊生理特点,给手术治疗带来一定的限制性和盲目性,术后残石率为30%左右,从而导致手术治疗后复发,进行再手术发生率增加,给患者带来较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2]。手术治疗准则多是以取净结石、切除病灶、有效引流、减少残石、降低复发[3]。本研究对治疗A组行常规的肝脏部分切术治疗。治疗B组采取胆管镜下手术治疗,其可以在创伤较小的情况下,伸入纤维胆管镜对结石情况进行有效的观察,穿刺证时胆总管后采取在胆总管前壁开约0.5cm切口,沿着纵行剪至1.0~2.0cm,避免损伤胆总管后壁。本组研究证明,治疗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明显优于治疗A组,P<0.05。对于开口狭窄的胆管内结石,如果纤维胆管镜观察视野有限,可以通过对胆管开口的充血、水肿、糜烂等征象,联合临床实践对结石作出正确的判断。通过胆镜扩张法、导向钳夹法及蚕食咬碎法进行取石,加强了对结石清除的效率,降低了残石率,尽可能避免复发而实行再手术治疗。另外纤维胆管镜取石过程较短,避免了胆管及伤口在空气中的暴露时间,降低了感染的概率。本组中治疗B组的胆管感染率和切口感染率均低于治疗A组,进一步印证了此点。
综上所述,纤维胆管镜治疗肝胆管结石创伤小、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1]王力.569例肝胆管结石手术时机分析[J].山东医药,2006,46(11):52.
[2]宋晓雪,谢炜,孙安仁,等.肝切除术治疗肝胆管结石的临床疗效观察[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28(16):1732.
[3]车斯尧,叶观瑞.手术结合胆管镜治疗肝胆管结石750例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0):1498-1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