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排螺旋CT多模式重建对腹部巨大肿物的诊断价值

2010-07-31张来顺戴振火赵正发蒋永建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24期
关键词:供血肿物螺旋

张来顺,戴振火,赵正发,蒋永建

(福建省漳州市中医院放射科,福建漳州 363000)

腹部巨大肿物在日常临床工作中并非少见,但常因肿物巨大,与周围器官位置关系复杂,在术前临床及影像学检查难以判断其来源。多排螺旋CT多模式成像技术作为无创性检查手段,除能了解肿物形态、位置外,尚能显示肿物血供来源,对进一步推断肿物来源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笔者收集我院2007年5月~2009年5月多排螺旋CT增强检查诊断并经临床手术证实的腹部巨大肿瘤病例共14例,通过对比分析术前CT、超声诊断及手术病理结果,总结其CT资料,并复习文献,着重讨论腹部巨大肿物多排螺旋CT多模式重建成像技术对显示腹部巨大肿物供血动脉、变异血管和判断肿物来源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我院2007年5月~2009年5月多排螺旋CT增强检查诊断并经临床手术证实的各种来源的腹部巨大肿瘤病例共14例,肿瘤最大直径13.1~32.3 cm,平均16.9 cm,其中男性5例,女性9例,年龄22~83岁,平均41岁,全组病例均行多排螺旋CT增强检查并图像后处理,所选病例均经超声检查。

1.2 检查方法

使用GE Lightspeed16排螺旋CT机,扫描前禁食6 h以上,扫描前30 min口服清水500~800 ml以充盈胃及十二指肠,先行腹部平扫,范围从膈下至耻骨联合上缘,扫描层厚5~7.5 mm,螺距(0.938~1.375)∶1,电压 120 kV,电流 250 mA。平扫完成后,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以3~4 ml/s的速率注射非离子型对比剂(优维显 300 mgI/ml)90~100 ml,采用造影剂智能跟踪技术,选择腹主动脉腹腔干平面为监测层面,当CT值达120 Hu时启动扫描,静脉期则再延迟50~80 s。

1.3 图像及数据后处理

重建层厚1.25 mm,重建间隔1.25 mm,完成后传至GE AW4.3工作站进行后期处理,对所有容积数据分别进行动脉期和静脉期多模式重建,重建方法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层面重建(MPR)及容积再现(VR),部分病例配合血管分析(vessel analysis)及分离、融合、不透明等伪彩处理技术(SFOF)。

2 结果

采集动脉期、静脉期肿瘤CT扫描的容积数据,以MPR、MIP及VR方式进行图像后处理,通过多角度观察,均清晰显示扫描范围内的腹主动脉、腹腔干及其2~3级分支,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等。同时从肿物供血动脉、肿瘤血管、肿瘤染色及肿瘤对血管的侵蚀破坏等方面分析肿瘤血管改变和肿物来源,其中可见肿瘤血管13例,表现为肿瘤区域血管杂乱迂曲、粗细不均(图1、2),可见变异性血管4例,侧支性血供4例,肿瘤染色4例,表现为肿瘤区域出现密度不均匀的造影剂浓染(图3、4);血管壁不光整;3例可见动静脉早期分流,表现为静脉的早期显影。

3 讨论

腹部脏器多,解剖关系复杂,特别是发生巨大肿物时,常因肿物推压导致其周围器官位置改变。腹部巨大肿物的定位诊断一直是影像学诊断的难题。

3.1 诊断依据

综合文献[1-9]报道,腹部巨大肿物定位诊断主要依据是:①肿瘤与器官间有无脂肪间隙以及脂肪受压移位的方向和程度;②邻近大血管的移位方向和程度以及有无轴向旋转;③肿物主要供血动脉的起源等;④肿瘤与邻近器官间移行带表现是否清晰、完整。综合文献成果,结合本组病例体会,笔者认为肿物供血来源对定位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在本组病例中,由于肿物巨大,对相邻脏器推移明显而导致解剖位置关系改变,超声对肿物的来源定位准确率低于多排螺旋CT。

3.2 “体素各向同性”采集

16排及以上螺旋CT能够很好地实现 “体素各向同性”采集,即横轴面采集的图像经其他方位重组时失真小,同时多排螺旋CT具有快速、大范围、薄层扫描的特点,可进一步提高空间分辨率,减少呼吸伪影的干扰,提供了全新的、可直接显示大体解剖的诊断信息。实现了从传统CT层扫描模式向容积扫描模式的飞跃,其三维图像不是单层图像的叠加而是真正的容积图像[9],而且具有简便、快速、准确、有效、费用较低、无创伤性、图像直观、患者易接受的优点。一次检查可较全面、整体观察肿物的血供来源及细节,同时显示病灶解剖结构和供血动脉,图像直观。多排螺旋CT有望成为评价肿瘤的供血血管、微血管构成及血流状态改变的理想方法。对于本组病例所使用的GELightspeed 16排多层螺旋CT来说,其探测器的组合方式是影响图像质量最关键的因素[10-11]。本组通过多模式重建技术成像,对腹部巨大肿物术前定位诊断,并与超声及手术病理结果对比,结果表明多排螺旋CT多模式重建技术在腹部巨大肿物血管显示和定位诊断能力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肿物与邻近器官间移行带是否清晰、完整是肿物的定位诊断十分重要的直接CT征象[6]。器官源性肿物早期由该器官动脉供血,肿物增大以后,虽然会有一些外动脉参与供血,但主要还是由器官动脉供血,因此,肿物主要供血动脉的显示对肿物的定位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VR、MIP技术,很容易显示肿物较粗大供血动脉的起源、分支及走行情况。在乏血供肿物病例中,VR、MIP技术难以显示较细小的供血动脉,部分病例可在工作站上用电影的方法来追踪细小供血动脉的来源。此外,在肿物定位诊断辅助征象的显示能力方面,如对周边大血管和相邻脏器的推移情况以及肿物内部情况、强化各期表现等,MSCT多模式重建技术具有明显优势。

3.3 临床意义

MSCT具有良好的各向同性及强大的图像后处理功能,其多模式重建技术可以提供有关肿瘤本身、供血动脉及静脉改变的信息;于动脉期可观察到扫描范围内的腹主动脉、腹腔干及其2~3级分支,肠系膜上动脉及其分支等,可以了解有无血管变异。其还能同时显示肿瘤轮廓、肿瘤表现及供血动脉,并可了解肿瘤和静脉的关系,静脉内有无血栓或癌栓等,还可多方位、多角度地观察血管走行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能为临床特别是为外科手术制定合理方案提供非常有价值的信息。

[1]梁长虹,赵振军.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289-336.

[2]戴景蕊,李建军,蒋玲霞,等.右上腹巨大占位病变的CT定位诊断[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2):770-773.

[3]唐光健,王仪生,姜涛,等.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诊断(附41例分析)[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4):229-232.

[4]陈青华,王洪波,柳澄,等.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的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5,28(2):78-82.

[5]郝玉芝,牛丽娟,戴景蕊.B超和CT对上腹部大肿物的定位诊断[J].中华肿瘤杂志,1999,21(5):373-375.

[6]陈信坚,张丽华,刘忠,等.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肝肾间隙大肿物定位诊断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9,25(1):38-45.

[7]苑静波,刘冲,贾丽英,等.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应用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5,21(8):843-845.

[8]崔明惠,边铁城,尹建忠,等.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腹部扫描中的应用[J].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4,5(2):77-79.

[9]李子平,张中伟.多层螺旋CT腹部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J].广东医学,2006,27(5):614-615.

[10]Hu H.Multi-slice helical CT:scan and reconstruction[J].Med Phys,1999,26(1):5-18.

[11]韩志茹,陈育霞.螺旋CT三维重建参数选择及临床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19(9):837-839.

猜你喜欢

供血肿物螺旋
乳腺肿物的超声自动容积成像与增强磁共振诊断对比分析
带你了解卵巢肿物
辣语
旋风“螺旋丸”
螺旋变变变
回回药方失荅剌知丸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6例疗效观察
高龄患者结肠癌伴右肝肿物的诊治探讨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
三芪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气虚血瘀型)45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