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宏观视角下的“微循环与中医药”——访北京大学医学部韩晶岩教授

2010-07-31文图韩同伟

中国医药导报 2010年24期
关键词: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新药

文图/本刊记者 韩同伟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基础医学院细胞楼的中西医结合教研室,见到了基础医学院中西医结合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主任韩晶岩教授。在韩教授的引导下,记者参观了他所领导的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该中心环境整洁安静,实验流程井然有序、器材设备高精尖端,这让记者处处感受到研究人员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

据了解,韩教授从2003年开始筹建微循环研究中心,于2004年9月中心正式运营。从最初的构想到打造出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微循环研究中心,虽仅有短短五年半的时间,但该中心已获得了累累硕果。它不仅被认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微循环三级实验室,还在频繁的国际合作交流中,使原创于中国的血瘀和活血化瘀的理论登上国际主流医学社会的殿堂,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是什么精神和理念支撑着韩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呢?通过与韩教授的交流,记者深深地感悟到,韩教授立足宏大的背景和宏远的视野,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地探索着“微循环与中医药”的奥秘……

国际背景:巨大落差下发奋图强

韩教授说:“科学工作者需要结合国家和市场的需求,建立一个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究方向,在熟悉国际背景和国内现状的前提下,开展自己的科研工作。这是我在长期学习积累和实践总结中才逐渐认识到的。”

韩教授指出,医学属于应用学科,其研究结果需要用是否“有用”来评价。医学研究的“有用性”可以从预防领域、诊断领域和治疗领域来考虑。

他说,在预防领域中,我国自主研发的乙肝疫苗是业内公认的较成功的科研成果。除此之外,很难找到可以在世界医药预防领域得到公认和应用的科研成果。

在诊断领域,小到一个听诊器、叩诊锤等,大到CT、核磁共振等,都不是我国自主研发出来的。我国医院的诊断设备,特别是高精设备几乎都是从外国购买的。国家税收和患者医疗费用的很大一部分,都通过医疗机构流向了海外的医疗设备和诊断试剂公司。我国在医学诊断领域中原创性成果的缺如和研发能力的低下,加重了我国医疗财政和百姓的负担。

在治疗领域,无论是外科治疗术式,还是内科治疗药物,原发于我国的也十分罕见。除了抗白血病的三氧化二砷,以及治疗疟疾的青蒿素,几乎再也找不到原创于中国而被国际公认和应用的新药了。

韩教授说,近年来,我国学者每年可以在SCI期刊上发表9万余篇英文论文,甚至可以频繁地在国际一流期刊上发表论文,然而,在医药领域,我国尚缺少可引领世界的原创成果,缺少源于中国人的预防、诊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在这样大的落差下,我国医药界的学者、科学家必须发奋图强,全身心地投入到与我国民众健康和医疗财政直接相关的预防、诊断、治疗领域的研究中。

国内定位:浓缩视野中确定目标

韩教授说:“生物学、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研究以创新理论为目标,而医药学属于应用学科,与基础学科不同,应以有用性作为评价其研究成果的标准。我的研究不以发表一两篇高水平论文的目的为结点,而以是否在临床上‘有用’为目的。这是我选题和开展医药研究的准则。”在这个准则的指导下,韩教授将发表论文视为应用学科研究成果表现的环节之一,是一个过程中的“逗号”。他结合自身的经历和能力,放眼全国,做好了自身定位,明确了长期目标。

据韩晶岩介绍,他13岁开始跟随母亲学习中医,熟诵中医的经典著作。1977年,他考取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学系。1982年毕业后,留任母校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任助教。1986年9月至1989年7月,他在辽宁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专业就读硕士研究生。1989年8月,韩晶岩来到辽宁省中医药研究院,担任病理生理研究室副主任,兼科研科科长。1991年9月,他到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消化内科做访问研究员,开始全面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微循环。1999年9月,他完成了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大学院博士攻读生的研究,并于2002年获得了该大学博士(医学)学位。此后,担任该大学内科共同研究员、客座教授和日本中医药学院院长。

韩晶岩经历20年中医和海外19年西医的学习和研究,最终确定了以中西医结合专业为自己的研究领域,以血瘀和活血化瘀研究为切入点,以源于临床有效复方中药的新药开发为研究目标。

国外的新药创制多在上万种化合物中筛选,经过临床前研究等多个环节,一个新药自研发到获得证书,需要长年的努力和大约15亿美元的投入。以我国目前的经济和财政支出能力,不适宜走海外的新药创制道路。如何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和发挥我国优势的新药创新道路呢?韩教授认为,在我国还没有实行医疗行政部门批准之前,复方中药就已经在临床上应用了两千多年,积累了相当丰富的临床使用经验,已经有了初步的安全性、有效性的验证,再加上近15年中药种植、加工、提取工艺的现代化和标准化,出现了一批可以提供质量可控中药制剂的药厂。面对以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血管损伤性疾病等原因复杂、病变环节过多的复杂疾病,具有多成分的中药有可能成为多环节调控、解决复杂疾病的有效武器。中医药有可能在防治复杂疾病方面为人类作出贡献。

于是,韩教授从已经具有丰富经验的复方中医药研究着手,应用其建立的动态可视化系统、形态学系统和分子生物学系统,从整体、器官、细胞和分子等水平,系统地、客观地评价复方中药的药效,探讨其作用机制,揭示其组方原理,寻找更合理的有效成分配伍方案,在促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同时,提出源于复方中药解析的中药有效成分组合的候选新药。他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可以发挥我国优势,可以节省资源和投入的基于临床有效复方的研究开发新药的新药创制途径。

在选择主攻方向的问题上,韩教授将视点聚焦于微循环领域。微循环是指由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构成的循环区域,包括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循环。随着社会发展、生活习惯和环境的改变,与微循环障碍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和多脏器损伤已经成为威胁民众健康和影响医疗财政的主要病种。研究各种微循环障碍的发生原因和发展过程,研究改善微循环障碍的方法有着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中医理论中有完善的血瘀理论,将血瘀分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血寒血瘀、血热血瘀、外伤血瘀等五类,形成了补气活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等五种治法,有五个系列的复方中药用于临床。以血瘀和活血化瘀理论为研究内容,通过动态可视化的研究,揭示各种血瘀的始动因素和进展过程,探讨活血化瘀的机制,评价复方中药的药效,解析其有效成分组合原理,提出治疗各种血瘀的候选新药,成了韩教授的终生研究目标。

平台搭建:相通理念上合作创业

微循环障碍涉及到过氧化物产生、选择素和黏附分子表达、血小板或白细胞与血管壁黏附、肥大细胞脱离颗粒、炎性因子的释放等多个环节。因此,微循环研究需要建立动态可视化的研究技术平台,需要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研究。微循环障碍的改善需要多成分对多靶点进行复杂的干预。含有多种成分的中药有可能成为多环节改善微循环障碍的重要新药创新来源;但是,由于以往缺少应用微循环动态观察方法系统解析中药改善微循环障碍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以至于中药改善微循环的作用难以得到国内外西医社会的认同。

多年的海外生活和工作经历,使韩晶岩看到了中医药的发展潜力;国家的兴旺和发展,特别是国家对新药开发领域的重视,使他看到了从事中医药研究的扩展空间。从2002年开始,韩教授考虑在国内组建一个高水平、多学科的微循环研究机构。为了寻找和组建微循环研究机构,韩教授于2002年12月来到了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部部长韩启德院士和主管科研的副主任柯杨教授接见了他。在对北京大学医学部的参观和考察的过程中,韩教授发现北京大学医学部以心血管和中医药为研究重心,他决定将微循环研究中心建在这里。他的提议得到韩启德院士和柯杨教授的支持。尽管在北京大学医学部心血管领域有高水平的人才资源,但是却没有可用于观察血管和血流动态的研究系统。组建微循环研究中心的经费又如何筹集呢?韩教授找到了与他有4年合作研究经历的企业天津天士力集团。天津天士力集团是以推动中医药现代化为己任,以防治心脑血管疾病中药为主要产品的规范性、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内著名中医药企业。从1999年开始,天津天士力集团与韩晶岩教授合作,在日本庆应义塾大学医学部内科开展中药改善微循环障碍的研究,对科学研究推动企业进步,推动中药现代化有直接的感受。2003年1月5日,北京大学医学部与天津天士力集团在韩教授的搭桥下“强强联手”,签署了以 “产学共建”方式组建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的协议。经过一年多的准备,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于2004年9月6日正式建成,并开始运转。

鸿鹄奋飞:国际公认的科研创新

从2004年9月6日至今,韩教授精心培育研究团队,不断充实和完善微循环研究中心的技术平台,用他的努力和信念带领研究中心茁壮成长,在不断取得成果的同时,开始在国际舞台上奋飞。

2009年7月,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定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微循环三级实验室。现在该中心已经拥有脏器微循环动态可视化研究平台、微血管组织与组织化学研究平台、微血管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平台。三个平台包含了拥有尖端人才任研究室主任的脏器微循环研究室、组织与组化研究室、超微结构研究室、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室、细胞生物学研究室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室。

微循环研究中心以血瘀和活血化瘀理论为研究方向,以阐明血瘀和活血化瘀科学内涵和开发活血化瘀中药为研究目的,有步骤地、系统地开展气虚血瘀、气滞血瘀、血寒血瘀、血热血瘀、外伤血瘀等始动环节和病变过程的研究;开展补气活血、补气摄血、行气活血、温经活血、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等治法和代表方剂的作用机制的研究;揭示复方中药改善心脏微循环障碍和心肌损伤、脑微循环障碍和脑神经细胞损伤、肺微循环障碍和肺损伤、肝微循环障碍和肝损伤、肾微循环障碍和肾损伤的作用机制;通过动态可视化的技术,结合形态学、分子生物学和组学技术解析复方中药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探讨中药有效成分的作用靶点和有效成分组合的相互作用机制,提出源于中药的候选新药,为应用活血化瘀理论防治与微循环障碍相关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促进我国防治与微循环障碍相关疾病的理论水平和能力的提高,促进中医药血瘀和活血化瘀理论的现代化。

微循环研究中心还与天士力集团签约共建国家重大新药创新的企业孵化器,共建国际化产学联盟,并得到了科技部的专项支持。微循环研究中心提供的候选新药将直接进入天士力研究院的新药创新开发体系,由天士力集团完成新药的临床前研究、临床研究和新药报批。

北京大学医学部与天士力集团的产学共建模式,充分发挥大学和企业的长处,获得了双赢。微循环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发表了20余篇SCI论文,将复方丹参滴丸、养血清脑颗粒、注射用益气复脉冻干等复方中药制剂活血化瘀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成果分别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Heart and Circulatory Physiology》,《Shock》等著名学术刊物;将丹参、三七组分和有效成分活血化瘀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结果分别发表在 《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ology-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Physiology》, 《Shock》, 《Life Sciences》,《Clinical Hemorheology and Microcirculation》,《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等期刊上,促进了中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韩教授还申请了30多项专利,其中5项专利获得授权。

韩晶岩教授在中医药活血化瘀领域的研究受到了国际药理学界的关注,药理领域的著名期刊《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的主编邀请韩教授撰写《丹参及其有效成分对缺血再灌注引起的微循环障碍和靶器官损伤改善作用》的综述。该综述于2008年5月发表后,至今已经被引用25次,2009年被评为2008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国际影响力的学术论文。

韩教授带领着天士力微循环研究中心广泛开展国内和国际合作,他们不仅与国内4所大学的15个研究室建立了合作研究关系,还与日本庆应义塾大学消化内科、药理学系、富山大学附属和汉药研究所病态制御部门、北里大学生命科学研究所汉方药物研究室、日本国立育成医疗中心研究所移植免疫研究室、英国剑桥大学药理系新血管新生和中药研究组建立了长期、稳定、友好的合作研究关系。

韩晶岩教授在中医药与微循环领域的研究逐渐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他先后出任了日本临床中医药学会秘书长、日本微循环学会评议员、财团法人日中医学协会评议员、财团法人日本汉方医药研究财团顾问、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作为大会主席,他主持了2004年的“日本临床中医药学会学术大会”,2005年的“国际中药学会”。作为组织委员会委员长,他组织了“第四届国际天然药物大会”。韩晶岩教授70多次受邀参加海外学术会议,以特邀报告、特别报告、会长报告、大会主席报告、教育讲演、专题报告等形式,宣讲血瘀和活血化瘀理论30余场,在国外引起巨大反响。

韩晶岩教授在放眼国际背景的巨大落差中发奋图强,在认清国内现状中准确定位研究方向,在寻求共同理念、理想中合作创建坚实的科研平台,在中医药与微循环研究领域,在源于中药的新药创新领域辛勤耕耘,为中医药走向世界默默地奉献着……

猜你喜欢

北京大学医学部天士力新药
撤稿声明
天士力公益基金会向西藏昌都地区 捐赠药品启程仪式成功举行
生命表在运动寿命研究中的初步探索
天士力 荣耀继续
人文美学
请勇敢拥抱这一切的不完美
丙型肝炎治疗新药 Simeprevir
天士力从一味药到大健康的成长跨越
鲁先平:一个新药的14年
新药来自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