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面对的绿色壁垒及应对措施
2010-07-30杨永
杨 永
随着贸易规模和贸易顺差的不断扩大,我国承受的来自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也在增加,由于我国大量出口生产企业存在资源利用率低、消耗率高、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在对外贸易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受到各国绿色贸易壁垒的限制,其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日趋明显。
一、绿色壁垒简介
环境贸易壁垒即绿色壁垒,是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通过制定环境标准和法规,对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有关贸易活动加以限制,从而对自由贸易形成制度障碍的一种非关税贸易保护措施。具有隐蔽性、广泛性和不平衡性等特点。国内学者普遍将绿色贸易壁垒划分为绿色技术标准、绿色环境标志、绿色包装制度、绿色卫生检疫制度、绿色补贴等。
绿色贸易壁垒的初衷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它体现了消费者日渐增强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但它同时也被某些发达国家借环境保护这个正当的名义推行其贸易保护措施。由于WTO在关税壁垒方面的限制,传统的关税壁垒(除反补贴税、反倾销税外)能发挥的贸易保护作用已经很小了;以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为代表的传统的非关税壁垒,也余地不大。而随着环境问题的进一步凸显,环境保护呼声日益升高,利用环境问题作为拒绝他国产品输入的贸易保护措施就显得名正而言顺,这使得追求绿色保护环境的美好诉求变成了贸易壁垒的借口。
二、绿色壁垒对我国出口的影响及分析
1.影响我国的出口市场。上世纪90年代至今,美国、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以及东盟、韩国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一直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然而,这些国家大多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的成员,他们的环保技术先进,环保标准更为严格,相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更愿利用绿色壁垒限制我国产品出口。在2003至2007年间,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下令回收的中国制品增加了一倍,使美国2007年回收产品总数达到467万件,创历史新高。2007年回收的产品中,约60%为中国生产,而2000年中国产品只占36%。2009年4月,欧盟通过了一项旨在控制木制品销售的法案。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法案将对中国大量木材出口企业造成严重影响。
2.受影响的出口贸易额不断增加。绿色壁垒涉及内容相当广泛细致,包含农产品、食品、机电产品、纺织品等众多产品门类以及产品从生产到包装甚至废弃处理等众多环节。目前我国社会整体技术水平偏低,在环保方面较欧美发达国家起步晚,出口产品很难在短时间内达到发达经济体苛刻的标准,从而丧失了很多出口份额。统计显示,2007年和2008年我国每年都有近80亿美元的出口商品受到了绿色壁垒的限制,且这一数字还在继续上升,由此可见,我国对外出口正在受到绿色壁垒日益严重的威胁。
3.出口产品成本增加,削弱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环保产业欠发达,整体社会技术水平偏低,由于缺少经验和技术,以企业为主体研发环保技术就显得成本过高。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我国产品的价格优势,削弱了其国际竞争力。另外,取得境外市场的绿色认证或标志也会引起产品成本的增加。
4.增加我国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难度。当今世界经济区域化的趋势在不断加强,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这类区域性经济组织的成员基本上都是发达国家,他们都已制定出各自的环保技术标准和法律法规,并趋向协调一致,相互承认。因此,这些国家可以通过区域自由化贸易的形式,利用绿色壁垒限制低于区域标准的产品进入,我国大量产品被歧视性的排斥在外。
5.加剧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转移。由于我国环境保护标准低而数目少,环境保护和管理体系不健全,环境保护门槛较低,以及缺乏对环境因素的评估。发达国家的投资者为了获取企业高额利润和逃避所在国严格的污染治理规定,利用我国环境标准要求低的条件,投建了一些已被其国内限制或淘汰的污染密集型产业,如化工、印染、电镀和制造等行业。污染产品和污染产业向我国的转移,一方面损害了我国消费者的利益;另一方面,对我国的环境造成更为严重的破坏。
三、应对绿色环境贸易壁垒的措施
1.应加快环保立法,严格环保执法。首先,应加快制定和完善环保法规制度,使之早日与国际环保惯例接轨。积极推行“绿色环境标志”制度,加强外贸、环保、生产企业之间的联系合作,制定针对绿色壁垒的国际市场开拓策略,推行以生态环境为中心的绿色增长模式,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其次,应加大对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企业行为的处罚力度,使排污者和破坏生态环境者得不偿失,加大其外部不经济性运作的成本。这包括经济成本、违法成本及刑罚成本,充分体现法律的刚性约束。
2.实施绿色高科技战略,扶持绿色产业,发展绿色经济。调整我国现有的与发展趋势不相符合的贸易与环境保护政策,鼓励发展绿色经济。首先,增加科技投入,加强技术创新,发展绿色技术,开发和生产优质的绿色产品。其次,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跟踪世界最先进的环保科技成果;大力引进国外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污染治理技术、“三废”综合利用技术,并有计划地建立一批环保高新科技和产品的研究开发基地及高新技术孵化、辐射基地,以促进国内企业的产品和技术的升级换代。再次,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绿色产业给予扶持,实施优惠政策,鼓励其加入国际竞争行列,冲破国际绿色贸易壁垒,扩大在国际市场的贸易空间。
3.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建立绿色贸易壁垒的预警机制对于我国对外贸易健康发展意义重大。为了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各行业协会应充分利用自己社会联系广、信息渠道多样的优势,密切联系各种驻外商务机构,了解国外主要出口行业、出口产品、按行业或产品分类的有关技术法规、标准和认证体系,组织企业积极应对;要及时跟踪各主要贸易伙伴绿色标准和法规方面的最新发展情况,并通过各种渠道将信息传递给各企业;针对各行业的供求关系、生产规模、创新能力、价格、产品结构、技术指标、检测程序等诸多情况进行研究和对外交流,建立良好的绿色贸易壁垒预警机制,及时向有关政府部门和企业提供国外市场的绿色贸易壁垒的分析报告,为企业提供生产和出口的决策依据。
4.加强企业现代化人才的培养。首先,我们要强化自身素质,加强人力资源的开发,加快造就新一代的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建立一支素质高、创新能力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人才队伍,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经营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使之成为企业经济发展的第一资本。其次,要制定和利用优惠政策吸引境外人才,培养和引进懂得各国商品管理法律、进口商品制度、程序和质量要求等方面知识的人才,促使我国相关产业的相关标准与国际接轨。
5.加强环保意识,借鉴先进经验,促进绿色产品的开发生产。涉外业务的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要把可持续发展放在企业决策的核心,把环保要求真正地纳入到产品的开发生产以及销售的各个环节。逐步建立一支自己的高水平的科研队伍;并增加其在环保方面的投资力度,引进先进的绿色技术和设备,积极开展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的开发,实施全过程的绿色生产。这样才能在日益广阔的绿色产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6.提高管理水平,强化国际认证。首先,加强与贸易商的信息交流,多渠道收集汇总相关绿色标准要求,并根据具体国别的环保标准有针对性的进行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其次,要更加有准备的应对绿色壁垒,使企业的管理适应环保时代的要求:在技术、管理以及标准上与国际全面接轨。具体而言,我国出口企业应保证足够的财力、人力,积极参加ISO14000等国际环保标准的申请并取得出口市场需要的环境标志、社会责任标准等认证;以该认证标准为基础,在企业内部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环境管理体系,提高环境管理水平。
7.以绿色营销塑造环保形象。绿色营销中企业须注重树立企业的绿色品牌形象,通过企业品牌的绿色内涵来提高产品附加值,从而提高产品的售价。企业可以利用各种传媒宣传自己在绿色领域的所作所为,并积极参与各种与环保有关的事务,以实际行动来强化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印象。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大力宣传绿色消费时尚,告诫人们使用绿色产品,支持绿色营销,引导绿色消费需求。
一旦绿色品牌形象树立,产品的附加值就会提高,消费者可接受的产品售价自然也相应提高。同时,由于绿色战略的实施,必然使生产成本有所提高,企业可以在营销中选择适当的价格策略进行弥补。比如,可以利用人们求新、求异、崇尚自然的心理,采用理解价值定价法来定价:消费者一般都认为绿色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愿意为此支付较高的价格。另外,根据“污染者付费”和“环境有偿使用”的现代观念,企业用于环保方面的支出应计入成本,从而成为价格构成的一部分。但是,绿色产品价格上扬的幅度不仅取决于绿色产品品质提高的幅度和环保费用支出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价格的理解。在工业发达国家,绿色产品价格上扬幅度较大,消费者也乐于接受。在我国,由于消费者的绿色意识较弱,绿色产品价格上扬幅度不宜过大,在大中城市市场价格则可略高些。
8.制订多元化战略,积极开发新市场。出口地过度集中在绿色贸易壁垒森严的发达国家,严重阻碍了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绿色贸易壁垒中那些复杂、苛刻的标准,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出口企业来说,即使在技术、设备升级方面有充足的资金保证,也非短期内可以达到的。为此,我国企业应采取市场多元化战略,多管齐下。要大力拓展发展中国家的新市场,推进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关系。这是实施市场多元化的重点。我国向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占其进口总额的比重不到1%,进口更少,许多市场有待开拓。如果我国企业对这些国家出口占其进口的比重提高一至二个百分点,加在一起就是几百亿美元,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