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心血管疾病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2010-07-30赖小玲

中国医药指南 2010年18期
关键词:心脏病心血管疾病

赖小玲

心血管疾病即循环系统疾病,其发病多于动脉硬化相关。心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心肌梗死、高脂血症以及心力衰竭等,长期反复发作,均可能成为导致死亡的危、急、重症[1]。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平均寿命也不断延长,我国人口结构也逐渐向老龄化发展,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也呈不断增多的趋势。对于心血管疾病,重在预防,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患者寿命,有重要意义[2]。当前,医院的护理模式已向“以患者为中心”转变。近年来,东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对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收到一定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6月在东莞市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国际心脏病学会制定的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标准。排除有急性心肌梗死、智力、语言和人格情绪障碍者、神经与精神疾病史及严重躯体疾病者。将上述患者按照自愿原则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实验组中男38例,女26例,年龄60~78岁,平均(68.83±6.48)岁;病程2.5~10.2年,平均5.8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2例,高血压病26例,风湿性心脏病10例,高脂血症6例。对照组中男30例,女36例,年龄62~79岁,平均(67.83±5.85)岁;病程2.0~10.5年,平均5.6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20例,高血压病29例,风湿性心脏病8例,高脂血症7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针对患者的不同病情,有针对性地给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药物进行治疗,并进行常规护理。

1.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主要有:①全面评估患者一般情况:患者入院后,护士对患者及家属或相关陪护人员的年龄、文化程度、接受知识的能力进行了解并进行评估,了解患者对心血管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程度。发放自行设计的心血管相关知识和需求调查问卷,针对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患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宣教。②指导患者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讲解心血管疾病形成的原因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作用。合理的膳食,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血压,降低血胆固醇,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还可减少治疗药物的用量,使药物的治疗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要做到合理膳食,适当增加粗杂粮、麦麸、干豆类、海带、蔬菜木耳等富含纤维的膳食;适当减少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取量,脂肪摄入应严格限制在每日不超过30g或占总热量的15%以下。胆固醇摄入量每日应该控制在200~300mg以下;可适当增加鱼和鱼油的摄入,鱼油具有明显的调节血脂功能,能够预防动脉硬化,对心血管疾病有积极的预防作用;增加豆制品的摄入。戒烟限酒并控制食盐的摄入量。③适度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增强心血管的功能。但锻炼的方式和强度要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而异,运动要规律化,循序渐进,避免过分剧烈和竞争性的运动。④适度的心理调节:由于可能承担的经济负担、社会支持程度、患者担心病情恶化、复发及对疾病预后不良的预期等因素,会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负性情绪可反射性引起机体交感神经功能亢进,引发心肌缺血,诱发心律失常,导致恶性事件发生,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因此医护人员要做好心理疏导和对病情的解释工作,帮助患者掌握自我心理调整的方法,消除患者顾虑,使其达到心理平衡状态。⑤出院指导:对出院患者进行定期复查指导,指导患者合理坚持用药,并告诉患者良好的生活方式要持之以恒,并对患者的疑问进行及时耐心的讲解。

1.3 观察指标及评估方法

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及出院后3个月对患者进行评价。包括:①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及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改善情况;②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对患者的心理感受和躯体症状进行评价。③应用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LiHFe)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估[3]。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血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心血管病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心血管病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的改善情况(n)

2.2 两组患者焦虑的改善情况

结果见表2。

表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较

2.3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

结果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干预治疗前后焦虑的改善情况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治疗前后焦虑的改善情况比较(±s,分)

两组患者干预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组别 例数 SAS评分干预前 干预后实验组 64 56.28±14.03 40.98±8.62*对照组 64 55.62±13.68 50.33±8.85

3 讨 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活方式及环境因素的改变,超重和肥胖的人群不断增多,有报道指出,向心性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血脂代谢紊乱是心血管疾病形成的重要因素;吸烟能引起微血管收缩,诱发心血管疾病发生。大量饮酒,使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担;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会诱发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的发作,影响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康复[4]。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和生活方式。适当运动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功能,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

本研究结果表明,干预后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说明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使患者了解心血管疾病知识,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对稳定病情、保持良好的情绪有重要作用,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1]祁江宁,梁凤应.老年肥胖与心血管病、糖尿病发病关系探讨[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1,4(2):42-43.

[2]屠燕,黎健勇,滕中华.冠心病不良生活方式及危险因素的临床意义研究进展[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10):8-11.

[3]悦文,范维琥.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适用性的评价[J].上海医学,2004,27(4):222-225.

[4]Vural M,Aeer M,Akbas B.The scores of Hamilton depression,anxiety,and panic agoraphobia rating scales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Anadolu Kardiyol Derg,2008,8(1):43-47.

猜你喜欢

心脏病心血管疾病
“心血管权威发布”公众号简介
“心慌”一定是心脏病吗?
中医新解心脏病
COVID-19心血管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进击的疾病
尿碘与甲状腺疾病的相关性
易与猪大肠杆菌病混淆的腹泻类疾病鉴别诊断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夏季养生之疾病篇
lncRNA与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