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2例临床观察
2010-07-30李金华
李金华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指带状疱疹消失后局部仍遗有剧烈疼痛,感觉异常,衣服的接触摩擦均可引起强烈的疼痛,伴夜寐不宁,精神易疲,情绪不佳时疼痛亦可加剧,临床上多以止痛药治疗。2007年8月至2009年8月笔者采用针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32例,并与西药治疗32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64例均为针灸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男13例,女19例;年龄50~60岁 7例,60~70岁25例;病程2d~1年6个月;病变位置:胸胁背部13例,腰腹背部18例,头部1例。对照组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51~60岁 8例,60~70岁 24例;病程3d~1年7个月;病变部位:胸胁背部12例,腰腹背部19例,头部1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诊断标准。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取穴:循经远取为主,辅以局部取穴。病变在头部取患侧风池、攒竹、四白、下关、颊车、曲池、合谷,外关。同时患处围刺,针尖向围圈中心斜刺。病变在胸胁背部取其肋间同侧的夹脊穴,患侧曲池、支沟、合谷、阳陵泉、太冲,疼痛较甚者取阿是穴,同时患处疱疹分布带围刺,针尖向围圈中心斜刺;病变在腰腹背部取同侧相应夹脊穴,患侧阳陵泉、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疼痛较严重者取阿是穴,同时患处疱疹分布带围刺,针尖向围圈中心斜刺。针用提插泻法,得气后一般留针45~60min。畏寒者可将TDP烘照于患处上方,针后患处拔火罐。
1.3.2 对照组
口服镇痛药诺福丁0.1g,1次/d。胃痛者加服雷尼替丁0.15g,早晚各1次。
1.3.3 疗程
两组均1个月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治愈:患处疼痛消失;好转:患处疼痛减轻,可以忍受;无效:患处疼痛无变化。
2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典型病例
患者女性,43岁,工人。3个月前因劳累,右侧腰背处疼痛,继而出现簇集状水疱,如黄豆大,中夹以脓疱,如蛇型带状从后腰延至肚脐下,遂于针灸科求治,予抗病毒、消炎及外用药物治疗,2周后,患处水疱结痂脱落,惟疼痛依然,夜寐不安,情绪低落,疼痛不见好转,日渐剧烈,口服镇痛药诺福丁(双氯氛酸钠)2个月,疼痛轻微减弱,经人介绍来齐齐哈尔市泰来镇卫生医院就诊。刻诊:神清,精神差,痛苦貌,右腰背从T11~L2棘突处压痛,局部痛觉过敏,舌黯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细。治宜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行气止痛。取右侧阳陵泉、足三里、血海、三阴交,T11~L2右侧夹脊穴,痛甚处取阿是穴,患处围针斜刺。同时,于患处上方用TDP烘照,提插泻法,5min行针1次,留针45min。起针后,患者感觉轻松,疼痛大减,治疗10次后,疼痛基本消失,穿衣自如,精神良好,继续巩固治疗1个疗程,疼痛全无,6个月后随访无任何症状。
4 讨 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侵犯脊髓后根感觉神经节或肋神经节所致,故其特点为带状疱疹沿周围神经支配区域分布。病毒长期潜伏于机体神经细胞内,当免疫功能低下时,病毒发作致病,故患者多为老年人及体弱多病者。治疗以抗病毒治疗为主,一般经治疗能治愈,但一些年老体弱者常于皮损消失后有一段时间遗有神经痛[1-3]。
带状疱疹属中医学蛇窜疮等范畴,因常发于腰间,故又有缠腰火丹之称。证属肝气郁结或湿毒阻遏经络,致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阻于何经则痛于何处,故本病的特点是局部灼热疼痛。根据疱疹来源为脊神经受损,胸、腰、腹部的病变取同侧相应夹脊穴以阻断神经疼痛,胸胁部疱疹多涉及足少阳、足厥阴经,故取支沟、阳陵泉、太冲等穴。病损于腰腹部,则涉及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阴经,当取阳陵泉、足三里、血海、三阴交等。病于头面,手、足三阳经受阻,故取相应经络腧穴。局部还可以痛为腧,取阿是穴及围刺。针用提插泻法,泻去滞留经络之实邪。留针时间较长,是因患者多为年老体弱者,静以久留以候气至。畏寒者加TDP烘照及拔火罐,可增温通经络之效。诸穴相配,共奏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祛瘀止痛之功。从临床来看,治疗组患者症状缓解明显,从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自信心,心理得到疏导,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因而,针灸是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明显。
[1]赵辩.临床皮肤病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1-302.
[2]邱茂良.中国针灸治疗学[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594-595.
[3]邱茂良.针灸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