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
2010-07-30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武汉430074
◎肖 峰 张 舟(中国地质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武汉 430074)
研究生读书的多少,往往代表着研究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的深厚程度。为更科学地掌握当代研究生对读书和大学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的认知水平,我们就这个问题作了一次无记名问卷调查。
本次调查研究以读书为切入点,考察高校研究生对于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的认知水平,对如何提高研究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提出对策。调查在专题讲座之前进行,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学生原有的认知程度和水平。接受调查的是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的研一全体学生,包括三个专业:传播学、音乐学、艺术设计学,此次共发放问卷72份,回收有效问卷60份。问卷形式采取开放式问题与闭合式问题相结合。
研究生对于加强自身文化修养的对策认知
1.研究生在“读书”和个人文化修养上主要存在的问题
(1)读书时间仍然较少,目的和规划不明确。有学生指出,本科四年要修满40余门课程,课程设置太多,真正消化的没有多少。多数学生认为,研究生在本科和研一阶段课程任务繁忙,为完成学业和科研任务,很少会有足够的时间去认真读书。在读书目的上,有学生指出,研究生往往是受考试要求和科研任务要求而去阅读书籍和资料,目的性被动。而对于研究生自身的规划,很少会有学生规划好研究生这几年自己应该读些什么书、学好哪些知识的。
(2)电子产品“侵占”了传统的读书方式。有学生指出,电子科技不断发展的时代,大学生更乐意在网上阅读报刊和资料,而传统的读书方式似乎渐行渐远。而真正可以得到收获的,却往往是纸质的经典书籍和著作,传统书籍无论是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比电子读物更有益处。因而应该多提倡传统的读书方式。
(3)阅读范围狭窄。有些学生认为,研究生对自己专业的专业历史往往都不了解,比如音乐史和美术史。研究生对历史、地理、诗词等普遍了解不够多。在学科交叉上,本专业的学生往往只学本专业的知识,在涉及到考试要求和项目研究、个人兴趣等因素上,一部分学生会学习其它学科的知识。如果不借助搜索引擎,研究生很难写出纯原创的学术论文、说出较多的音乐家、美术家等等,这在学术不端现象上有一定表现。
(4)研究生文化修养问题有待重视。有些学生认为,研究生文化修养在教育和学术上没能引起足够的重视。由于扩招,大大降低了研究生入学的门槛,很大一部分研究生没有阅读背景,是背教材背出来的;研究生学术不端现象仍然严重,引用他人文章不加注明、论文抄袭、一稿多投现象严重;一部分研究生缺乏对时事的了解。此外,大部分学生认为现在的研究生都比较浮躁,没有静下心来做学问,因此,有必要加大学风建设,重视研究生的文化修养问题。
2.在提高研究生的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上如何努力
(1)学校应该安排好课程,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感兴趣的书。有学生指出,研一的课程负担较重,两年制的学生在研二又面临着毕业答辩和找工作,根本没时间读书;如果是三年制,又增加了专业学习和专业实习,同样面临着个人支配时间少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上,部分课程存在着与本科课程重复的问题,希望学校安排好教学计划,让研究生接受到更加丰富的知识面。
(2)希望学校推荐书目、开展专题讲座和读书活动。多数学生都希望学校可以开设专题的知识性和人文性、学术性讲座。而不是沿袭“应试模式”,按教学计划上完课程就结束了。尤其是理工科的学校,更应该注意多开设人文讲座,学生对人文讲座有一定的需求量。在授课方式上,有学生指出,不希望研究生阶段还有照本宣科的授课方式,老师只是讲解事先准备好的幻灯片。而是应该使满堂灌方式,向文化讲座的方式变更。
(3)学校应创造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或者安排专门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有学生指出,研究生文化修养不仅仅体现在读书多少上,在做科研项目和学术交流活动时,研究生也会学到大量的实用性知识,从而增加自己的学术素养。只是目前课程安排太紧,研究生往往是请假外出参加学术交流活动、课余与同学或者帮助导师做科研项目。学校应安排专门的时间段给研究生做学术活动,并且应有专项的硬件和经费支持,以此促进研究生学术素养的提高。
(4)导师应与学生多进行沟通。有学生指出,目前有一部分导师大多忙于自己的科研和教学事务,而且存在着一个导师带较多研究生的状况,因此往往与自己的学生交流过少,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没有导师指导,研究生几年也显得没有了意义。有学生认为,导师应以身作则,多给予学生指导,如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拓宽知识面,鼓励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等等。
增强研究生文化修养与文化底蕴的建议
时下艺术传媒业界、学界都存在着“浮躁、浮夸、浮肿”的“三浮”之病,“三浮”之病体现为空虚、浅薄和势利、庸俗。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在《媒体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媒体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提高文化修养,加厚文化底蕴,首先就是要读书,读好书,读古今中外的各种好书。多读书不仅能改变人的知识结构,还能改变人的内涵,改变人的风貌和精神世界。古人说过,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言语无味。”因此加强大学生、尤其是研究生的文化素养,营造读书氛围,在教育的诸多环节强化“读书”和“增强个人文化底蕴”意识,是高校必须开展的探索。
1.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调查问卷反映出目前理工科高校人文氛围的缺失,研究生的失望度较高。高校积极营造良好的学术和人文氛围,无疑是提高师生学术水平和个人素养的长久之计。在营造文化氛围上,学校应鼓励学生重视经典作品的研读,专门开设经典研读相关课程;重视人文讲座的开设,用名家思想影响学生个体;鼓励研究生进行交叉学科的学习,这样不仅有利于研究生进行科研项目的深入研究,也有利于增强研究生自身的知识丰富程度、文化底蕴和个人竞争力。包括社会各界和政府部门,都应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强调社会文化,绝不能被“快餐文化”所取代。
2.完善教学计划。学校应积极调整课程安排,在研究生课程上尤其应与本科生课程设置高出至少一个档次,并且给研究生充足的自由读书时间和做研究的时间;教师应积极改善授课方式,避免多年不变的照本宣科方式,不应只以一两本教科书为授课内容,提倡讲座性和互动性课堂,提倡知识传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重视教师和导师的榜样作用。学术研究水平体现的不仅仅是研究生的学术素养,更直接体现研究生的个人文化修养和文化底蕴。学校应该重视本科生、研究生文化积累和学风问题。教师必须以身作则,远离学术不端行为,为学生做榜样。不仅仅在科研方面,在学习生活方面,导师更应多给予学生以指导,尽可能多给学生提供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鼓励引导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项目,强调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强调个人修养的重要性。
4.本科生和研究生都应重视个人修养并做好个人规划。大学生不应只按考试要求和科研任务要求去参考书籍和资料,应该变被动为主动,重视知识的前期积累;除学校安排外,大学生应主动规划好这几年自己应该完成的课程任务和学习计划、读书计划、实习计划、工作和深造设想。不提倡电子阅读,而是提倡传统的读书方式,有益身心健康;扩大阅读范围,鼓励学科交叉,做深入研究型、全面发展型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