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科研态度调查与激励措施研究
2010-07-28信忠保关立新
信忠保 张 雯 关立新
(1.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北京 100083;2.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香港)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是研究生教育的首要任务。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和培养质量的提高,大量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已逐渐成为科技创新体系中的一支生力军[1-2]。研究生教育关系到国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研究生是我国最富有创造力的群体之一,是具有创新能力人才的重要来源。然而,当前我国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尚且不足、科研能力较低、积极性不够等现象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3-7]。科学研究态度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科研态度决定了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科研效率和潜能发挥。因此,在当前研究生科研积极性不高的背景下,如何提高研究生科研积极性的问题,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命题。本研究旨在查明当前我国研究生的科研现状,尤其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态度,并揭示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积极性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具有针对性地激活、提高研究生科研积极性的措施和建议,以期有利于提高研究生的科研素质和科研水平。
一、调查方法
在广泛征求研究生和导师意见的基础上,形成研究生科研现状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科学研究兴趣、导师培养制度以及影响科研积极性因素等3个方面。本次调查以北京林业大学在读研究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 400份,收回问卷375份,经逐一核实并交叉验证,最终有效问卷为296份,有效率为78.9%。性别结构为男生139份(47.0%),女生157份(53.0%),所占比例相当。被调查的研究生包括硕士生220名、博士生76名。
二、调查结果
(一)科学研究兴趣
对科学研究的热爱程度是本次调查的重点内容,主要从攻读研究生学位主要动因、对科研的热爱程度、专业学位论文热爱程度等3个方面开展问卷调查。开展攻读研究生学位主要动因调查是为了查明研究生攻读学位是缘于对科学研究热爱的内在主动行为,还是为了消极回避社会就业压力或迫于家庭压力等外在因素而被动攻读学位的缓冲过渡行为。科学研究热爱程度调查主要用于考察研究生对科学的热爱程度,而对学位论文研究热爱程度调查主要考察对专业的热爱程度,前者的主体是宽泛的科学,后者是对本专业的热爱情况。本次调查将热爱程度分为:热爱、喜欢、一般、低落、冷漠等5个等级。
1.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动机。调查发现只有16.1%的学生是因为热爱科研而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其中,男生(18.5%)的比例明显比女生高(13.9%)。但值得关注的是,17.4%的硕士生是基于对科研的热爱而攻读研究生,这一比例明显高于博士生(12.3%),这表明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更多地受到非科学研究因素的驱动,其中就业难是攻读研究生学位的主要动因,这个比例高达48.3%,而个人原因和家庭原因各占21.0%和11.9%,见表1。
表1 攻读研究生学位的动因调查 %
2.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热爱程度。统计表明,热爱、喜欢科学研究的研究生比重分别为15.3%和26.8%,占所有研究生的比例为42.1%;而态度一般的比例为46.4%;甚至还有11.5%的研究生对科学研究存在厌倦态度,见表2。换言之,目前约有60%的研究生并不喜欢科学研究,显然,如何激活、提升这部分研究生科学研究的热情,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命题。从性别来看,男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明显高于女生,男生热爱、喜欢科学研究的比例为51.8%,而女生却只有33.3%,这个现象在研究生招生过程中值得关注。统计表明,不同入学方式的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存在明显的差异,热爱科学研究的比例依次为:硕博连读(71.5%)>公开招考(41.9%)>直接攻博(39.1%)>免试推荐(31.8%)。从入学方式的对比来看,通过硕博连读方式进入博士阶段的研究生表现出浓厚的科研兴趣,热爱、喜欢科学研究的研究生比例分别为42.9%和28.6%,占总人数的71.5%,这种入学机制对于遴选喜欢科研的研究生群体非常有效,是遴选和培养潜在科学家的有效机制。然而,通过免试推荐进入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阶段的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明显不足,热爱、喜欢科学研究的比例分别为6.8%和25.0%。
表2 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程度调查 %
3.对专业学位论文的热爱程度。研究生对于学位论文研究与对科学研究的热爱程度是一致的,二者呈显著正相关关系(r=0.62,p<0.001)。热爱专业研究的比例与热爱科学的比例相差不大,但女生对专业表现出喜欢的比例较喜欢科学的上升了20.3%,直接攻博的研究生更是上升了30.4%,见表3。这表明,很大比例的研究生虽然对科学研究兴趣不足,但对自己的专业还是比较喜欢的。本次调查还表明,50.2%的硕士生和36.0%的博士生对本专业研究缺乏兴趣,既热爱科学又热爱专业的研究生比例只有8.5%。研究生热爱科学研究的比例不高,这是影响研究生科研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整体提高研究生科研水平的潜在机遇。如何激发、提高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是当前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表3 研究生对学位论文研究的兴趣程度调查 %
(二)导师培养制度
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制度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方面,研究生科研态度、科研素养的培养和科研水平的提高都与导师培养制度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就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指导方式以及科研思路来源等3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1.指导数量。统计表明,59.5%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指导研究生的数量适中;36.0%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过多;4.5%的研究生认为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偏少。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人数呈现剧增态势,1998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仅为7.25万人,到2008年招生人数增长到44.64万人,在研究生招生人数激增的过程中,研究生导师数量没有跟上扩招的步伐,进而致使现有导师指导研究生过多的现象。研究生导师指导研究生数量过多,势必会出现时间不足、爱莫能助的局面,进而影响到研究生的教学质量。因此,在研究生导师招录研究生名额的分配过程中,应适当考虑研究生对导师指导学生数量的态度。
2.指导方式。在指导研究生采用何种指导方式方面,75.9%的研究生接受的是单一导师指导;采用正副导师指导的占18.2%;另有5.9%采用指导小组的方式。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国家多采用个人指导与集体指导相结合的研究生指导方式[8]。我们的调查也表明当前研究生渴望获得更多的导师指导,对正副双导师或指导小组有很强的倾向性。同时,对指导小组制度的倾向一定程度上表现出研究生对融入一个具有良好科研氛围的科研团队的渴望。
3.科研思路来源。科研选题是科研创新的前提,研究生的独立科研能力主要表现在论文的合理选题上,这方面能力的锻炼是培养科研创造能力的重要环节[9-10]。研究生科研思路和科研方法获取渠道方面的调查表明,导师是研究生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获取的主要渠道,这个比重达44.9%。其次,网络显示出强大的力量,其比重高达20.1%。在当今信息时代,网络成为研究生学习科研的主要平台,日益成为研究生从事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另外,调查还发现,研究生科研思路从其他学者(5.4%)或同学(2.7%)获取的比例较低,这表明研究生与其他学者、同学的学术交流不够积极、不够充分。
(三)影响科研积极性的因素
在与研究生广泛交流的基础上,我们从学术论文发表、学位论文撰写、未来工作、个人感情、经济情况等5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生当前最为忧虑的事情的问卷调查。统计结果表明,目前研究生最为焦虑的事情主要是未来的就业问题,比例高达47.6%,其中硕士(52.5%)对工作的忧虑明显高于博士(34.9%),见表4。除就业问题以外,最为焦虑的事情依次为学术论文发表(26.1%)和学位论文(15.6%),个人感情焦虑的比重较低(3.1%),并且主要集中于硕士生(4.5%)。另外,经济情况(7.6%)也成为研究生焦虑的一个重要内容,并且男生的比重高于女生,博士生的比重高于硕士生。在研究生最需要得到的帮助方面,从高到低依次为扩展就业渠道(42.8%)、增加生活费(22.4%)、降低论文发表要求(13.4%)、增加与导师交流和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13.4%)以及提供出国机会(8.0%),扩展就业渠道和增加生活费是研究生目前最为关心的现实问题。
表4 研究生最为忧虑的事情调查 %
三、提高研究生科研积极性的建议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已基本查明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基本状况以及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积极性的主要因素。针对当前影响研究生科学研究积极性存在的问题,为提升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热情,进而提高研究生教育的质量,我们在以下4个方面提出激发、提高研究生科学研究积极性的措施。
(一)提升科研能力,扩展就业渠道
受扩招带来的负面影响,就业形势逐年恶化,研究生普遍感到比较压抑、失落,对科研创新也缺乏足够的能力和兴趣,就业难是限制学生科研积极性的主要因素[11]。要从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角度,引导研究生树立提升能力就是提高其就业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明确科学研究与就业之间关系密切,科学研究对就业具有显性和隐性的促进作用[12]。研究生科学研究水平提高,不仅增强了专业基础素养,提升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提高了自身就业竞争力。引导研究生以积极心态面对就业压力,将压力转化为科研动力,相信只要积极主动、刻苦努力地从事科学研究,做出具有创新性的科研成果,在未来一定能有良好的就业前景。
研究生教育注重实用性,积极回应社会发展需要是美国成为世界上研究生教育最发达国家之一的直接原因,也是各国研究生教育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13-14]。在调查表统计过程中,研究生多次提到科研实用性问题。当前研究生思维活跃,创造力丰富,但对所从事的科研实用性的怀疑抑制了许多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学位论文选题过程中,应当注意科研与社会需求相结合,让科研思路来自生活,科研成果回归生活。因此,适当根据研究生的专业情况,以就业为导向,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着眼,开展一些实用性、应用性较强的科学研究,这些研究可能在基础理论创新方面不够明显,但可以显著增进研究生的科研积极性,有利于提升研究生对未来就业的自信心和科学研究的积极性。
(二)培养科研兴趣,激活科研活力
研究生只有对所从事的科学研究具有浓厚的兴趣,才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才有活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更有效率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做出更多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但本次问卷调查表明,当前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缺乏兴趣,对科学和专业都热爱的比重只有8.5%,这已成为抑制研究生科学研究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培养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兴趣也成为当前激活、提升研究生科研积极性的重要命题,也是有效提升研究生科研水平、发挥研究生科研潜力的重要方向。除将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提升研究生对科学研究价值的理解以外,导师应加强与研究生的交流,了解和尊重研究生的兴趣,进而将研究生的兴趣融入到他们的科学研究之中。导师需从民主、平等的精神出发,尊重学生科研思路的选择,并积极为学生创造科研所需的硬件和软件条件,鼓励学生主动思考,让研究生发挥其独立性和主体性,进而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研究生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切莫限制研究生的思考力和想象力,进而扼杀研究生的科研兴趣。
(三)培养和谐团队,营造良好氛围
在调查过程中发现,研究生普遍渴望有一个良好的科研团队,希望在团队大家庭里,通过彼此帮助、彼此关怀,相互鼓励,实现各自理想,达到共同进步的效果。良好的科研团队可以给学生归宿感,让研究生在一个民主、自由、和谐的团队中成长,不仅有助于研究生开阔学术视野,提高交流能力,并且有益于研究生身心健康[15]。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导师至少每月与研究生见一次面,了解研究生的科研最新进展、科研思路以及学习、生活情况,这不仅对研究生的科学研究具有监督、敦促作用,而且还能让他们感到导师的关怀,进而从内心深处提升对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值得关注的是,研究生初次发表学术论文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研究生步入科学研究生涯的一件大事,对于激活他们科研的兴趣,建立科学研究的自信心至关重要。研究生导师一定要重视研究生初次学术论文发表的撰写、修改、投稿和校稿等各个环节,帮助他们克服初次投稿的胆怯、依赖、急躁和自负等心理[16]。
2.增加研究生之间的交流。研究生是最富有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群体,增进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让他们在交流过程中彼此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另外,研究生彼此之间也会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进而形成激励与竞争的科研氛围,促进团队持续、健康发展。增加研究生之间交流的有效方式是例会,许多新思路、新方法都是通过例会讨论和交流得到发现和推广,这也是监督学生研究进展的好方式[17]。
3.鼓励与团队之外学者的交流。在当今网络时代,导师应当积极鼓励研究生借助网络与国内外专家交流,这可以开阔研究生的研究思路和研究视野,更快地走向科研之路。同时,应当积极给研究生创造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会的机会,并引进国内外著名学者进行学术讲座,开阔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研究思路。
(四)加强研究生教育的监督和激励机制建设
1.提高研究生的待遇,保障基本生存。由于目前我国研究生的生活补助普遍偏低,大多数研究生不得不面对微薄的生活补贴是其主要的生活来源的尴尬局面。在学习科研工作繁重和就业压力巨大的背景下,只能依靠微薄生活补贴过着简朴的生活,这对他们的身心健康非常不利。宋霖菲的调查显示,清华大学7%的研究生希望打工,有1/2的人表示打工是为了保障基本生活需求。北京大学则有47.8%的学生打工,其中61.3%的研究生打工的目的是维持生计[18]。因此,生计问题成为许多研究生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当前国家、学校和导师应当尽量从多种渠道解决研究生的生存、生计问题,让他们过上衣食无忧的生活,进而安心从事科学研究。
2.增加对研究生经费的支持。在调查过程中发现,虽然许多研究生已有很好的科研思路,但得不到经费的支持。因此,建议学校、导师应当给予这些学生适当的经费支持,比如高校可以设立研究生科学研究开放基金,让研究生较好的科研思路得到孵化和培养,避免他们的科研思路停滞于想象之中,进而挫败他们的科研积极性。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他们适当的科研经费支持,这势必点燃他们的科研梦想,激活他们的科研激情。
3.健全研究生教育的监督管理机制。虽然研究生都是成年人,受到良好的教育,具有明确的是非观,但调查过程中发现,许多研究生还是由于自觉性不够、电脑游戏诱惑太大等原因而沉迷于电脑游戏不能自拔。这不仅与社会就业压力大、科研兴趣淡薄以及自制力差等因素有关,而且还与学校、导师的监督力度不到位也不无关系。
4.明确研究生培养目标和方向。本次调查结果表明,48.3%的研究生是因为就业问题而攻读研究生学位。刘娟认为,大多数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与科研无关,因此,可将研究生教育分为学术性和职业性两类,分别采用不同的录取标准、培养方案和考核机制[11]。根据研究生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态度,尊重他们的选择,根据研究生自身情况将研究生分为学术型研究生和职业型研究生,不同类型研究生采取不同的录取目标、培养方案和考核机制,前者目标为培养职业科学家,主要注重基础理论、基础方法等科学素养的培养;后者则面向企业、面向行业,注重专业素养、专业技术的培养。
[1]刘庆文.研究生:科技期刊值得关注的作者群[J].编辑学报,2004,16(1):54-55.
[2]毛新军,徐锡山.谈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实践与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1):49-51.
[3]吴宏翔,熊庆年,顾云深.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表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9):32-36.
[4]万雪玉,林乐锋.新疆高校研究生科研状况调查与思考[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07,23(2):36-39.
[5]余柯,何光凤,李晓红.研究生科研能力低下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职业研究,2007(23):75-76.
[6]王亚青.近三十年国内研究生科研状况的研究述评.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24-127.
[7]熊伟,曹菱红.谈研究生科研能力问题[J].高教高职研究,2008(3):181-183.
[8]李宏祥,王燕妮.国外高校教师如何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31(1):58-61.
[9]胡泽明.研究生学习期间科研能力的锻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3):21-22.
[10]曾华锋,石海明,张茜.科研选题视角下研究生科研创新需培养的四种意识[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7,30(1):30-32.
[11]刘娟.研究生科研创新影响因素的社会文化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7(3):44-48.
[12]尹宁园,尹发跃,洪筱萍,等.科研能力——研究生就业核心竞争力[J].湖北社会科学,2008(12):161-163.
[13]李仙飞.浅析美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和经验[J].世界教育信息,2005(3):23-25.
[14]周乃君,裴海灵.从发达国家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看我国的研究生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6,29(2):24-42.
[15]张喜梅,薛焱华,冯丽娜.美国研究型大学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经验探索[J].辽宁教育研究,2006(4):78-80.
[16]周志新,刘雪立,徐刚珍,等.研究生初次投稿问题分析及编辑对策[J].编辑学报,2005,17(2):131-132.
[17]李保国,董庆利.由《自然》杂志评选好导师引发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8(12):123-124.
[18]宋霖菲.研究生经济状况调查[J].中国研究生,2003(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