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10-07-28刘丽萍黄国华
刘丽萍 黄国华
(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3)
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研究生在学习、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期望与现实的失衡使越来越多的研究生出现心理问题,表现出各种非正常的心理状态。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高校中普遍缺失。在这种情况下,对研究生心理状况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在学习、生活方面与其他学科研究生存在许多差异。本研究通过对北京市部分高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抽样调查和深入分析,提出了加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心理状况分析
笔者于2009年对北京市部分高校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心理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调查采用了“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该表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心理健康测试量表之一,是当前使用最为广泛的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门诊检查量表;是从感觉、情感、思维、意识、行为、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饮食睡眠等多种角度评定一个人是否有某种心理症状及其严重程度,对有心理症状(即有可能处于心理障碍或心理障碍边缘)的人有良好的区分能力。该测验有90个自我评定项目,以及9个测验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妄想和精神病性。
(一)样本情况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95份;样本学校从北京的10所高校中随机抽样产生;其中,还随机抽取了部分非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样本,包括材料学科、生物学科、人文学科和林学学科等。在有效问卷中,经济管理类样本232个,占样本总数的78.64%;非经济管理类样本63个,占样本总数的21.36%。在295个样本中,男生样本118个,女生样本177个,女生明显多于男生,这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整体性别状况是一致的(详见表1)。
表1 样本的性别分布
从年级结构来看,样本对象主要集中在研一和研二,研三的比例较小(详见表2)。原因是此次调查在6月底开展,大部分研三学生已经离校。
表2 样本的年级分布
(二)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心理状况
1.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整体心理状况
在调查和分析中,我们发现,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1)整体心理状况差于全国常模
表3表明,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中,经济管理类研究生除了恐怖、妄想和精神病3个测验因子与全国成人常模无显著差异外,其他各项因子及总均分与全国常模都有差异,并且明显高于全国成人常模水平。这说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心理素质低于全国成人水准。
(2)整体心理状况差于非经济管理类研究生
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分析中,通常用是否呈阳性来表示是否存在心理疾病的可能性。与非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心理状况相比较(详见表4),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中,指标呈阳性的人数占总样本数的30.17%,而非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指标呈阳性的人数只占到总样本数的15.87%。也就是说,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心理状况要比其他学科研究生的心理状况差。
表3 经济管理类研究生SCL-90各因子得分及总均分与全国成人常模的比较(M±s)
表4 指标呈阳性情况的比较
2.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亚群体的心理状况
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亚群体是指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中的不同群体,按照年龄、性别、年级、学科等不同的划分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亚群体。本文选取最有代表性的不同性别和不同年级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亚群体进行进一步分析。
(1)性别
从表5可以看出,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指标呈现阳性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中,男生有32人,占总人数的 37.2%;女生有38人,占总人数的26.03%。这说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中女生的心理状况要明显好于男生。
表5 指标呈阳性的性别比较
(2)年级
从表6可以看出,研一、研二、研三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中“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指标呈阳性的人数分别占所在年级总人数的22.45%、26.09%、57.14%。在指标呈阳性的学生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年级区别,即随着年级的升高,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这是由于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越来越感受到竞争的激烈,在毕业、就业、爱情等问题上,许多学生感受到巨大的压力,所以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表6 指标呈阳性的年级比较
3.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心理状况的内部结构
从“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试阳性因子的内部结构来看,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心理问题主要源于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等(详见表7)。通过访谈发现,产生这些心理问题的原因仍然是如前所述的论文开题、答辩、就业等问题带来的压力过大。
表7 指标呈阳性因子的内部结构
二、经济管理类研究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通常情况下,我们会认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就业压力小、学习生活相对自由、与人沟通的机会更多,不应该产生很多心理问题。但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情况并非如此,经济管理类研究生表现出较多的心理问题,其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
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学习环境相对自由和宽松,有更多的时间可以自己掌控。不少学生在这种状态下容易产生空虚、焦躁的心理,长此以往很容易出现心理疾病,如果受到某些刺激就更容易出问题。
(二)学科性质偏“文”
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所学学科总的来说是偏“文”的,学生相对来说理性不足,在遇到问题时比较容易感情用事,严重时就会产生心理疾病。
(三)学科内容抽象
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所学的专业内容相对来说比较抽象,部分跨学科专业考上的研究生由于不了解学科的性质,会错误地认为所学的东西太空洞、不实际,所以容易产生失望情绪。失去对专业学习的精神寄托,很容易导致学生产生心理问题。
(四)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位
目前,高校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给与足够的重视,在实际教育中对研究生学术能力的重视远远高于其他方面。另一方面,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系统化、常规化、规范化,缺乏适合研究生心理特点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大多数高校中,有的是直接采用本科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开展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的是只有出现了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才应急处理,日常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缺失。事实上,研究生与本科生在心理问题的成因、表现等方面都不一样,所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方式、难度也不相同。因此,高校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逐步建立完整、独立的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三、加强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
(一)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
1.尊重原则
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隐私;其次,要注重以自己的情绪情感去感染学生,要真诚、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个学生。
2.及时性原则
心理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个过程,而解决萌芽期的心理问题比解决严重期的心理问题要容易许多。如果不及时对早期的心理问题进行指导、调治,就很可能导致短期心理问题发展成长期的心理障碍,导致一般的心理问题发展成为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是心理疾病。这就要求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勤于与学生沟通,善于观察学生的变化,密切关注学生中的各种特殊群体,如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失恋学生、敏感学生、学习落后学生等。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后,要及时给与疏导、解决,减少学生心理疾病的发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配合性原则
研究生教育一般实行导师负责制,但研究生的德育工作一般由专门的部门负责。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该协调德育工作部门、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导师等相互配合完成。研究生的心理健康干预和防治应该是多方配合的结果,需要家庭、个人、所在学院、导师、学校心理咨询部门的密切配合。
4.预防为主原则
研究生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层次,是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确保研究生的健康成才是高校的责任。因此,学校应该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在前面,将更多的力量放在心理疾病的前期预防上,将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期,尽量避免发展为心理疾病。
5.差异性原则
研究生群体的心理状况除了存在不同年级、不同性别间的差异外,还存在明显的个体性和独立性。因此,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遵循差异性原则,对不同特点的研究生进行分类指导,对不同的个体采取不同的预防、教育和治疗方法。
(二)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目前,相较于大学本、专科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高校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还十分薄弱,急需进一步完善。笔者认为,应该采取以下措施。
1.充分重视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只有心理健康的研究生才能更好地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贡献。目前,研究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经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而研究生群体被社会认为是精英群体,所以研究生心理问题的社会负面影响远比本科生的要大。因此,对教育系统来讲,应该引起从上到下各级相关部门的充分重视。各高校尤其要针对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想法较多、容易陷入自己营造和幻想的超现实幻境从而产生心理问题的情况,加强对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关注,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防治作为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
2.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预防和应急机制
要把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期,就需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预防及应急机制。具体来讲就是,有关部门应该研究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导性政策;各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预防及应急机制和与之配套的具体实施方案。
此外,研究生导师除了要关心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之外,还要关心学生的生活、情感问题。同时,研究生德育工作部门应该将学生心理健康监测工作做细、做扎实;并配合心理咨询部门,应用科学的方法对早期的心理问题进行引导和教育;要与研究生家长进行适时的沟通和反馈。高校要在研究生宿舍或班级设心理联络员(心理委员);要设立校内心理救助热线或在校园网站上开辟研究生心理健康专栏等,为研究生开辟诉说心声的窗口。有关部门和负责人要密切关注这些载体,给与相应的指导和跟踪,从而形成全方位的心理工作联动机制,一旦学生出现问题,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最好的方式予以解决。
3.做好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心理健康监测工作
要做好经济管理类研究生心理健康监测和监控工作,就要保持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动态化,每学年组织一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卷调查,并据此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档案。研究生管理部门和基层班级要密切关注特殊群体,如愤世嫉俗的学生、自卑的学生、自负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的心理健康。对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学生,心理咨询部门要及时进行心理咨询和必要的治疗,帮助他们优化心理适应能力、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
4.加强研究生对经济管理类学科的认知
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程、辅导员的深度辅导等,加强对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专业指导;通过对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科性质以及专业内容进行全面的介绍和深刻的分析,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专业思想,使学生不再错误地认为经济管理类学科是“空洞、不切实际”的,从而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专业知识的学习中。
5.改善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成才环境
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空虚感源自于学习空间的自由和生活的不充实。因此,高校应该充分依托研究生的学生会和基层班级,举办多样的学术、文体活动,尤其是学术沙龙、学术论坛等研究生热衷的学术活动,丰富经济管理类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使他们的能力得到锻炼、知识有所增长,从而减轻和消除空虚、焦躁的情绪。另外,由于经济管理类研究生没有实验任务,所以高校除了可以增加一些课程实践环节以外,还要鼓励研究生在适当的时候走出校园,参与社会实践,接受社会的考验和锻炼,从而磨练自己的心理素质。
6.加强本科生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
绝大多数研究生是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报考研究生的。这些学生由于平时专注于学习而放弃了健康活泼的生活方式,所以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以后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此,高校要加强本科生的心理教育和辅导,从而使研究生有一个良好的心理基础。这也有利于减少研究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机率。
[1]赵笛.我国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综述[J].中国成人教育,2007(3):22-23.
[2]孙莹.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中国高教研究,2006(11):38-39.
[3]郭艳文.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干预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