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信息传输体制转轨问题探讨

2010-07-27王雪丽

理论导刊 2010年7期
关键词:信息传输五位一体信息管理

王雪丽

摘要: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信息传输体制逐渐步入转轨期,日益呈现出与传统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显著不同的发展特点。从政府过程主要参与者的信息意识看,“由封闭保守”趋向“开放包容”;从传输主体看,由“一元担当”趋向“一元为主,多元共存”;从传输过程看,由“二合一的线性传递”趋向“网络化的互动沟通”;从传输技术看,由“单一人手人脑处理”趋向“高科技综合处理”。中国信息传输模式在转轨过程需要特别关注在保证“主渠道”畅通的同时,加大“副渠道”的建设;关注党政信息系统内部过度行政化问题;警惕党政信息系统主流话语权的弱化:重视信息管理的法制化建设;建设中国自己的“盖洛普”。

关键词:信息传输;“五位一体”;统合型信息传输模式;信息管理;体制转轨

中图分类号:G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7-0004-04

一、问题的提出

愈是现代化的政府体系,信息的流动过程在政府过程中的地位就愈是重要。正因为如此,政治学家卡尔-多伊奇将发挥政治沟通作用的信息传输网络称为“政府的神经”。目前,在可查文献中,对中国信息传输模式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献不多,涉及中国信息传输体制转轨问题研究的更是少之又少。俞可平将中国现阶段信息传输模式的基本特点概括为“一元化的信息传输模式”,并将形成这种单通道信息传输体制的根本原因归结为组织上过度强调党的一元化领导和政治上的高度集权。因此,主张通过增大各沟通干系的相对独立性和建立专门的官方信息机构这两个措施来减轻和克服单通道信息传输中的某些弊端。张明军将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政治信息传输模式特点概括为:政治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的单一纵向性;政治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的层次控制性;政治信息传输和交换体制的自上而下性。并将形成这一信息传输模式的原因归结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当时国际上的严峻形势。他认为,信息传输机制的不足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通过交换机制的完善来弥补的,通过科学完备的信息交换机制可以辨别信息内容的真伪,进而预防错误决策的发生。应该说,上述学者对中国信息传输模式特点及成因的分析,比较符合改革开放前中国信息传输体制的实际情况,值得肯定。

然而,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发生显著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信息传输领域的调整和变化已然显现,中国信息传输体制日益呈现出与传统的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不同的发展特点。在这种背景下,对中国信息传输体制转轨问题进行研究显得格外重要。朱光磊认为中国信息传输模式目前正在经历转轨时期,并将中国信息传输模式的发展过程区分为两个不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前为典型的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即影响政府决策的绝大部分有效信息、政府输出的决策信息,以及这些决策在执行中的反馈信息,都是由一个附着于政府本身或为政府所信任的正规通道(党政信息系统)传输的;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经过1979年后五六年的酝酿,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曾经形成的“四位一体”的信息传输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得到了相当快的发展,并在世纪之交初步形成了“五位一体”的统合型信息传输模式。本文比较认同这一判断。认为改革开放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信息传输体制处于转轨期,既不同于传统的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也不同于西方典型国家的多通道信息传输模式。那么,中国信息传输体制的转轨是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发生的?与传统信息传输模式相比,其典型的结构性特征是什么?“五位一体”的统合型信息传输模式,能否在未来得到持续性发展,甚至固化为区别于单通道和多通道的第三种信息传输模式?信息传输模式转轨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有哪些,以及如何应对和处理好这些可能出现或正在出现的新问题?等等,都是事关中国政府运行质量的重要课题。本文拟就此略作探析,并希望借此引起学界对中国信息传输模式问题的深入研究。

二、中国信息传输体制转轨的时代背景分析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中国信息传输体制步入转轨期,这与以下三个方面的变化是有关的。

(一)非党政信息机构的大量出现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中国也相应出现了一次静悄悄的信息革命。原来不具有或较少具有信息职能的机构、团体开始产生或强化它们的信息职能,信息机构的大量出现,包括中国新闻事业的大发展,也包括一些跨地区信息组织的出现,还有个人和企业兴办的信息机构的较多出现,信息观念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这一切都对传统的以党政系统为核心的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大量资料表明,新的信息组织的形成,原有信息渠道的变化,大多是发生在1985年到1988年。

(二)党政关系的新变化

传统单通道信息传输模式的形成,与党政合一的政治体制有着很大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中共中央已经在有意识引导党的领导方式由“党政不分”向比较规范的方向转化。从80年代中期,特别是党的十三大(1987年)之后的一段时间,开始强调实行“党政分开”——党和行政机关及其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的职能分开。这为信息传输渠道的拓展和模式转轨提供了重要前提保障。

(三)央地关系的新变化

改革开放之前,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主要强调中央的集中统一领导,地方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改革开放以来,在“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总体原则的前提下,开始实行以“下放权力”为基本特征的向地方倾斜的政策。1984年开始,中国的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由过去的“下管两级”改为“下管一级”,加大了地方当局在干部任用上的自主性。特别是1988年9月6日,中共中央十三届六中全会的一个文件指出:“近几年来,中央把一部分权力下放给地方,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这是正确的。今后,中央将尊重和照顾地方的利益。”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提法,标志着中国最高层领导国家结构管理观念的深刻变化,即已经从简单的“放权”、“让利”,转向了谋求在中央与地方之间建立规范化的领导与监督、分工与协作关系。地方党政领导机构独立性的相对增强,使得地方信息机构的独立发展成为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促进地方党和政府信息工作发展的有利条件。

三、转轨时期中国信息传输体制的结构性特点与发展前景展望

(一)“五位一体”的统合型信息传输体制的结构性特征

在统合型信息传输模式中,“五位”是指:党政机关中的信息系统、官方或半官方的思想信息库、新闻媒介、民间信息机构(含有一定信息职能的社团组织)和90年代补充进来的政府与民间的电子网络信息系统。“一体”是指单通道的信息传输体制尚未完全被打破,其他四个方面的信息机构基本上都是本着为党和政府提供服务的精神和原则而从事

猜你喜欢

信息传输五位一体信息管理
造价信息管理在海外投标中的应用探讨
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与技术》(书评)
通信系统的信息传输有效性与可靠性要求分析
加强广播电视信息传输系统的管理与维护
光纤通讯中传输方式分析及改进
搭建“五位一体”多功能培训平台
论无线通信技术在国内外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在高速公路信息管理中如何做好QC小组活动
面向Web的BIM三维浏览与信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