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金融行业人才培养的技能需求分析
2010-07-20刘东辉
刘东辉 林 丽
一、金融行业对人才需求情况
金融全球化进程加快,中国逐渐成为金融全球化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关专家指出,国际金融企业中高端人才缺口有近万人,且将目标瞄准了国内银行、证券、基金、保险等领域的业务骨干。外国金融机构的大量涌进,必然会促进我国金融人才的市场化、职业化、产业化和全球化。
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蓬勃发展,金融企业求贤若渴。据最近发布的中华英才网《金融行业人才研究报告》显示,与金融业火爆的发展状况不一致的是,金融领域人才的总体供求情况很不平衡,企业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远远大于人才的供应量,供需比例接近1∶9。报告显示,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这几个省市对金融行业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主要原因是这些省市的金融机构相对集中,发展态势良好。
统计数字显示,世界上的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10%以上的人口从事金融业,而我国目前最大的金融城市上海却只有1%的比率。国际金融中心的纽约拥有77万金融人才,香港的数字是33万人,而上海只有10余万人。按照目前上海1700万的人口规模计算,未来15年内,金融人才的增加量每年应该在10万人左右。
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持续快速发展,能否培养出适应国际竞争的高素质金融人才,已成为我国金融业应对激烈国际竞争的关键。
二、金融人才的培养状况
改革开放30年来,为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中国实施了金融人才发展战略。金融教育事业得到大力发展,初步建立了多层次的金融教育体系,包括中专和专科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本科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以及包括硕士和博士两个层次的研究生教育。
中专和专科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主要着重于业务操作性的训练,培养的是拥护党的基本路线的,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具有专业必备的金融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动手能力,主要从事金融企业各项工作,又可在其它行业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毕业生不仅要具备思想道德素质,也要具备业务素质;不仅要从数量上满足金融行业大规模的金融人才需求,更要从质量上满足金融行业对金融人才的需求。
本科层次的金融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基础,开展所谓的三基教育: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能;实行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式培养,通过宽口径的课程设置,强化学科基础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多种能力的人才。
研究生教育主要是立足于研究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硕士研究生在通才的基础上强调专业深化,主要培养精通外语、具有较强创新能力,既能进行理论与政策的研究,又能从事金融业实务工作的管理或技术性人才:博士研究生着重于培养能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能胜任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单位、金融机构等部门的金融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
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各层次金融人才的培养目标基本合理,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各层次(本、硕、博)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还不明显,培养规格还需明确界定;二是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环节相对薄弱;三是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比重还不尽合理;四是对学生的创新素质、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培养重视不够。
三、金融行业人才培养的技能需求分析
为了能够准确把握人才市场的脉搏,弄清金融行业人才市场真正需求的是什么,必须对金融行业所需人才的技能需求进行分析。培养面向金融行业人才的高职高专院校开展技能需求分析是有效开展金融人才培养的起点,是解决高职高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对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与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否基本吻合?二是专业课程设置是否反映就业岗位技能需要?三是教学目标、内容与方式是否适应技能培养的实际需求?我们对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分析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去金融企业调研,搜集用人信息,了解岗位需求。金融企业是金融专业人才就业岗位的提供者,通过调研可以直接掌握金融行业人才需求信息。2008年、2009年我们先后调研了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哈尔滨银行、深圳招商银行等单位,了解他们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并进行分析。二是对毕业生跟踪反馈获取相关信息。已经在金融行业就业的毕业生是学校与金融企业的沟通桥梁,毕业生不但拥有就业岗位技能需求的相关信息,同时也熟悉其自身技能与需求之间的具体差异。我们每年通过调查问卷、直接面谈、电话沟通等方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反馈,有效地进行技能需求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目前市场对金融人才的需求范围更广,未来的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金融人才。
目前市场对金融人才需求范围更广。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市场化转型使得为企业和个人提供投融资决策和参与金融市场的需求急剧增加,因此对金融人才需求部门范围更广,进行宏观调控的中央银行,直接从事融资投资的金融机构,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租赁公司等,间接从事融资投资的金融机构,如信用评估公司、信贷担保公司等,还有各类公司财务部门、理财咨询机构以及工商企业的财务部门都成为金融人才的主要就业部门。
未来的金融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所谓“多元化”就是懂得要多,要广,不仅仅是银行、金融、保险,还包括政治、经济等等,还要有国际的视野,以适应现在全球化以及同国际接轨的信息时代。金融业人才须具备渊博的经济、法律知识,全面了解银行、证券、保险、期货等相关知识,也要求金融业人才拥有丰富的金融从业经验,具有优良职业操守、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组织协调能力。基本素质方面,金融行业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较强的适应性。再好的专业人才,如果沟通能力欠缺,不能清楚地表达他想表达的信息,跟客户、跟同事、跟上下级说不清楚或者不能简捷地表述清楚,那他就不能有效地传达信息,无法有效地工作。如果缺乏适应性,不能很快地融入新的集体和新的环境,总想凸显个性,那他就会有悖于金融企业固定的企业文化,很难获得工作上的认可。专业素质方面,由于金融经济活动日益国际化,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证券化、复杂化、微观化的发展趋势,不同需求方的业务内容各不相同,因而对人才的要求各有特点,所需要的金融知识也更宽更高。比如作为宏观调控部门的中央银行需要的是熟悉金融法令与法规、能参与金融政策的制定与实施的人才;商业银行需要的是懂管理、能够熟练进行业务操作、能进行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善营销、精于财务分析、能有效控制风险的人才;证券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除了必须懂得风险资产组合管理、股票的基础分析和技术分析手段等必备的金融学知识外,还要懂得会计学、法学等知识;企业财务公司则需要通晓经济、金融运行状况,具有现代金融营销意识,能根据企业微观财务状况和宏观经济形势相应制定融资策略和目标的人。
我国金融事业的发展需要多层次的金融人才,不仅需要金融分析师、金融工程师、理财顾问、财务规划师、基金经理、精算师、产品开发人员等高层次人才,还需要大量的从事金融企业基层工作的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的金融人才,从事操作员、银行柜员等一线基础性工作。
四、如何加强金融行业人才技能培养
随着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对金融专业人才提出高层次、国际化、复合型的要求,但我国金融人才培养还存在很多问题,难以较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目前国内很多高校金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宽泛,缺乏明确定位;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陈旧,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充实滞后于金融业务的发展;课程设置不够合理,课程与教材内容重复较多;教学方式和手段过于简单僵化,忽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金融人才培养模式落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等等。
面对新形势、新挑战,金融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进行多方面的调整,应根据市场需求,分析预测金融人才需求的变化方向,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是以需求为导向的金融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结合国家经济形势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以及金融全球化和现代金融服务业最新发展前沿调整金融人才培养方向。
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需要各金融院校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密联系金融改革和发展实际,充分利用行业、企业合作平台,切实把工作重心转到提高质量上来。
加强新时期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的培养是学校和金融企业共同的任务。工学结合、产学合作是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重要途径。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研究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教材和教学课件,共同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和教学团队,实行订单式培养,是提高应用型金融人才质量、培养应用型金融人才的重要保障。院校与行业、企业应该充分利用各自的优势,共同努力,为培养培训人才服务。
金融行业特别要强调职业道德与服务观念,注重服务行业的礼仪形象。为此,应加强金融院校和金融类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养成,培养学生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牢固的法律观念、崇高的职业理想、良好的职业道德、娴熟的职业技能、科学的创新精神,凸现素质教育的思想,以及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基于我国高等金融教育的实际情况,金融院校必须结合金融业的发展及其对人才的需求,积极推进高等金融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不断创新,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层次金融人才培养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