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企业实施内部控制活动的具体措施
2010-07-20单光超
单光超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定义与内涵
2008年5月22日,财政部会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联合发布了财会[2008]7号文件《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关于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通知》中定义了内部控制,即“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目标的过程。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基本规范》规定,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而作为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要素之一的控制活动,在内部控制中处于特殊的位置,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关键要素。
二、控制活动的定义
内部控制活动是指企业根据风险评估结果,结合风险应对策略,确保内部控制目标得以实现的方法和手段。
三、内部活动具体措施
(一)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控制风险事件发生的动因、环境、条件等来达到减轻风险事件发生时的损失或降低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目的。也就是说风险控制就是使风险降到企业可接受的程度,当风险发生时不至于影响企业的正常运作。而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防范财务危机,从而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应从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内外部原因及其控制以及企业风险管理文化三个方面加以防范。
1.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风险防范机制
(1)控制负债比例,合理安排资本结构。目前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的现象可谓普遍存在,具体表现在负债比例过高,资本结构不合理导致企业负担沉重,偿付能力严重不足,由此产生财务风险。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金融市场,改变单一的贷款融资方式,合理选择发行股票、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及商业信用的多种方式筹集企业经营所需资金,降低融资成本,减少企业的财务风险。
(2)加强投资项目的论证,提高投资收益。首先公司高层必须熟悉企业业务以及与之相关的风险,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决策失误而造成的投资损失。其次企业必须避免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或盲目扩展投资,使企业承受无谓的风险。另外企业在作出重大投资前,需要对各类风险做全盘考虑,包括投资市场是否会出现逆转,产品是否会被新的技术淘汰,市场是否会出现新的竞争而影响产品的价格等。
(3)加强对现金的管理。常言道“会计数字只是参考意见,现金才真正让你感到踏实。”因此企业对现金流量需要格外留神。
2.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和应变能力
企业财务管理宏观环境复杂,它是企业产生财务风险的外部原因。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包括经济环境、法律环境、市场环境、社会文化环境、资源环境等因素。宏观环境对企业来说是难以准确预见和无法改变的,但并不是说企业面对环境变化就无能为力。为防止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财务风险,企业应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认真分析研究。把握其变化趋势及规律,制定多种应变措施,调整财务管理政策,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降低因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风险。
3.深化企业风险管理文化,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念
(1)在财务活动过程中,追求利润最大化和面对风险是分不开的。任何因害怕面对风险而试图回避风险的方案都是行不通的。所以企业要树立正确的风险观,建立健康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
(2)以诚信为本,培养良好的商业信誉。树立自己的品牌,追求诚信的经营理念,在业务过程中形成自己的商誉,这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和增强抗御风险的能力。
(二)不相容岗位分离控制
不相容职务分离是企业内部控制最基本的要求,是保证提高经营效率,保护财产安全以及增强会计数据可靠性的重要条件。一般企业以下主要业务应严格实施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一)货币资金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二)采购与付款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三)存货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五)工程项目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六)销售与收款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七)筹资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八)成本费用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九)担保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十)固定资产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十一)计算机系统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十二)合同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总之,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要求企业合理地设置机构和职务,明确规定各部门和岗位的权责,形成相互牵制机制。
(三)授权审批控制
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应当在授权范围内行使职权和承担责任。授权审批是指企业在处理经济业务时必须经过授权批准才能执行,以便进行控制。授权批准按其形式可分为常规性授权和特别授权。常规性授权是指企业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按照既定的职责和程序进行的授权。为使授权批准制度拥有较好的效果,企业一定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关事项必须经过授权批准且在业务发生之前;二是授权批准制度一定要明确;三是所有过程都必须有书面证明;四是对于越权行为一定要有相应的惩罚制度。授权制度严格要求企业所有部门和职员在其授权范围内执行相关业务,不能越权办事。
(四)会计系统控制
所谓会计系统控制是指通过会计及其相关的手段与方法搜集、加工和输出可靠的信息,保证企业财产物资的安全,实现企业各控制岗位之间的信息沟通,保证各个控制岗位之间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会计系统内部控制有很多可供选择的主线。一是按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这六个会计要素分别制定控制制度。二是按会计信息的生成过程,即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这四个程序别加以控制。三是按账务处理程序即填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这三个步骤分别加以控制。
(五)财产保护控制
企业财产可分为两大类: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财产保护控制要求企业建立财产日常管理制度和定期清查制度。采取财产记录、实物保管、定期盘点、帐实核对措施,确保财产安全。
企业对有形资产的保护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加强物资的物理环境安全保护,即根据具体财产物资的物理属性相应地做好防火、防爆、防潮以及防盗等措施。二是加强财产物资的登记、核查、盘点、转移、控制等工作,防止资源浪费或有人从中舞弊。
无形资产的安全保护是指依据有关法规,采取一定的方式和方法预防企业所拥有的无形资产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收益不受侵害的管理。无形资产的保护过程要贯穿于其开发、形成、使用和运营的所有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保护方式。
(六)预算控制
是指企业结合生产经营目标即资源调配能力,经过综合计算和全面平衡,对当年或者超过一个年度的生产经营和财务事项进行相关经费额度的预算和安排的过程。预算控制要求企业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明确各责任单位在预算管理中的职责权限,规范预算的编制、审定、下达和执行程序,强化预算约束。
企业要作好预算应从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分析与考核的等环节的控制要求,并设置相应的记录或凭证,如实记载各环节工作开展情况,确保预算工作全过程得到有效控制。
(1)预算编制控制。第一:要做好预算编制首先要确保预算依据的合理性,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和要求:效益优先原则;积极稳健原则;权责对等原则。第二:企业预算编制,一般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第三:企业应当加强对预算执行环节的控制。对预算指标的分解方式,预算执行责任的建立,重大预算项目的特别关注,预算资金支出的审批要求,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与预警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预算严格执行。
(2)预算执行控制。企业预算执行环节的控制,对预算指标的分解方式、预算执行责任制建立,重大预算项目的特别关注、预算资金支出的审批要求、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与预警机制等作出明确规定,确保预算严格执行。
(3)预算调整控制。当企业的内外环境发生变化,预算出现较大偏差时,企业就需要对预算进行修改。
(4)预算分析与考核控制。企业应当加强对预算分析与考核环节控制,通过建立预算执行分析制度、审计制度、考核与奖惩制度等,确保预算分析科学、及时,预算考核严格有据。
(七)营运分析控制
营运分析控制是企业管理的内在要求,所以企业应建立营运分析控制制度。营运分析控制要求企业综合运用生产、购销、投资、财务等方面的信息,利用比较分析、比率分析、因素分析、趋势分析等方法,定期对企业经营管理活动进行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查找原因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应对措施。
(八)绩效考评控制
每个企业都要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对企业内部各责任单位和全体员工的业绩进行定期考核和客观评价,将考核结果作为确定员工薪酬以及职务晋升、评优、降级、调岗、辞退等的依据。绩效考核时应遵循以下原则:公开化原则;客观公正性原则;定期化和制度化原则;可行性与实用性原则;差别化原则;反馈与调整原则。企业绩效考核完毕后,应及时总结考核情况,详细地分析现有绩效考核体系的效果。
企业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实际经营管理过程中不可能也不能片面地使用其中一个或若干个控制措施,应当根据具体的控制目标,结合相应的风险应对策略,科学、合理地综合运用这些控制措施,对各种业务和事项实施有效控制。